高等院校中教授开放研究课程类选修课的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高等院校中教授开放研究课程类选修课的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高等院校中教授开放研究课程类选修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王昱沣,董洋,叶红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 南京)

摘 要: 《功能性食品》作为一门新的教授开放研究课程,可将其所在院系的优势学科转化为教学资源以培养与“双一流”高校相称的高素质人才。因其在本校首次设置和教学,涉及专业领域广、知识点分散、教学学时限定、选修人数较多、缺乏与开放研究课程目标相匹配的教学素材,其结构体系的构建迫在眉睫,而建构式教学法为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捷径。本文基于现状和认知加工学说,采用建构式教学法建立其逻辑性基本框架,并把新旧知识交互关联而内化形成完整有序的整体,建立该门课程的结构知识体系,并对其内容和体系进一步优化,为此类高校教授开放研究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教授开放研究课程;功能性食品;结构体系;建构式教学法;选修课

作为“211”和“双一流”高校,南京农业大学于2016年3月颁布设置“教授开放研究课程”(教研[2016]016号文)。它是由教授面向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是学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过程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将学校优势学科和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以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其目标是通过教授向学生展示其科研团队最新科研成果、研究技术与方法、及相关领域世界前沿的最新科研动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体系的构成及激发学生从事科研的热情。

本院的食品科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食品科学与工程获评A 类,作为一门优势学科,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功能性食品》作为食品科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国内外已有教材通常是介绍具有一定生理功能活性的食品原料和食品功效成分[1-4],其内容涉及到生物、化学和植物学等知识体系。由于其现作为一门教授开放研究课程进行教学,其内容的安排需要遵循开放研究课程的基本性、综合性、时代性、专业性和引导性原则,常规教材的内容无法满足该要求,构建符合教授开放研究课程目标要求的《功能性食品》课程结构体系成为首要任务。

不同领域、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可能会影响智慧城市信息智能化的建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实行标准化。建立统一的产业规范和标准进行大规模的资源整合,对加强智慧产业的聚集起着重要作用。

建构式教学法为本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其基于认知加工学说,利用已有相关知识,建立具有逻辑性结构的知识体系,并把新知识与其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有序的整体,以解决新问题和发现新知识[5]。结合食品科学优势学科和授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所长,以建构式教学法为基础探索其结构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和对其内容进行优化改革,从而为此类教授开放研究课程的内容如何设置提供借鉴。

一 《功能性食品》的教学素材现状

目前国内有关功能性食品的书籍主要有:郑建仙主编的《功能性食品学》[1]、周才琼的《功能性食品学》[2]、傅维的《功能性食品》[3]、钟耀广的《功能性食品》[4]、张小莺的《功能性食品》[6]、白新鹏的《功能性食品设计与评价》[7]、车云波的《功能性食品开发与应用》[8]、刘景圣的《功能性食品》[9]和于新的《功能性食品与疾病预防》[10]等。其中白新鹏、郑建仙、周才琼和张小莺主编教材在国内高校采用率较高,得到一版再版,其他有的是近年来才出版或作为专业性书籍而非教材。

主要内容模块化后,相关概念、原理和方法等知识点的网格化是构建课程结构体系的辅助手段。虽然课程结构体系经过上述内容的模块化后已形成,但许多概念、原理和方法零散分布于各部分章节中,知识点如何归属和整合到模块中成为新的必需任务。网格化可使得各知识点成为各模块的主要节点或次节点,并且赋予其逻辑关系,从而知识点归于模块后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网格。如第一版块中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点比较繁杂,如国内对其定义和划分、国外对其定义和划分、民间对其定义和划分、远古和当代及现代对其定义和划分、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及药品有何联系等等。在网络化过程,主要以时间为线索便可让上述知识点得以串联整合至第一版块中。又如第二版块中关于“有什么”的知识点更加广泛和专业,功能性食品可源于诸多微生物、植物和动物,资源广泛、功能因子多、生理作用表现多样化,以多种生理作用为基础,选择大学生最感兴趣的点来选择不同的功能性食品,如主要选择美容功能性食品、减肥功能性食品、缓解体力疲劳和延缓衰老的功能性食品、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食品为主要知识点进行重点教学,既紧扣大学生需求,又以点带面让大学生认识到不同生理作用的功能性食品。同时,把功能因子如多肽、蛋白质、氨基酸、多糖、有益菌和油脂等知识点归属于第三版块,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含有这些功能因子的食品通常具有较好的保健营养作用。辅以这种知识点的网格化,《功能性食品》的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出乎意外,学生们对这门课抱以了极大的热情,相关专业学生选课人数达到八十余人,本拟采用小班化教学,却不得不改为大班化教学。通过选课人数可见学生们对食品和身体健康的关注观非常高,不负学生所望,本课程拟将培养学生如何甄别功能食品和具备有益于一生的科学膳食和营养保健知识,作为此门课程的目标任务之一,内容的设置和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需满足此要求。

根据现行产品行业标准《YS/T 44-2011 高纯锡》[2]及其生产工艺[3]还有适用领域等,可以看出,主要有Zn、Sb、Bi、As、Pb、Au、Co、In、Ag、Fe、Cu、Mg、Ni、Al、Ca共15个杂质元素对高纯锡品级的影响较大。

二 《功能性食品》的首修学生现状

翻译所赖以生存的外部文化背景,同样影响着翻译实践,制约甚至操纵着译者的具体翻译行为。作为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映射并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文学翻译实践中,译者如果对原文本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够,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文化差异,对原文的理解便会依赖或局限于自己所处的文化氛围,就会导致偏差,出现误译。例如:

选修此门课的学生主要来自于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中药学和动物实验等专业,这类专业与该门课程的结合度较紧密,专业知识存在着相互交叉。前面三个专业属于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毋庸置疑,《功能性食品》课程对于此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和拔高具有重要作用,而该课程的知识点与其他专业也存在着一定关联,如功能性食品中的重要活性成份常取之于食药同源资源(如人参、灵芝和冬虫夏草等),此外中药学中对生物活性成份的评价方法及动物实验也常被应于对功能性食品的评价,这些专业与本课程均存在着一定的交融,然而又有所区别。如何对待不同专业的学生,如何利用不同专业间交合的知识点,如何通过这门课提升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专业素质,如何吸引不同学生的兴趣点?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中得以解决。

建构式教学法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课堂教学前对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中。它侧重于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和交互而形成完整有序的整体,建立具有逻辑性结构的知识体系,以解决新问题和发现新知识。采用这种基本方法能够快速实现《功能性食品》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

三 《功能性食品》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

笔者认为构建该课程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原则和途径。

(一)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

正如本校颁布 “教授开放研究课程”(教研[2016]016 号文)而言,综合性是指课程应基于科学研究,对科学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内容、方法及科研目标、实验设计、仪器操作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进入真实的科学研究情境,提高创新知识的构建与能力提升;而专业性是指课程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应体现专业特点,反映出本专业领域的研究水平。

在内容上,笔者首先采纳了上述国内主要几种书籍中关于功能性食品的概况,作为第一章绪论部分内容,如对其概念、分类和发展状况的简介,然而这些只是综合性的科普内容,缺乏深入性,因而在内容上又补充了功能性食品的常见功能和生理作用,由浅入深,由综合性知识转入专业性知识,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地对功能性食品有了全面和深入的了解,绪论体现了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

电流通过电机绕组时,由于绕组电阻的原因产生热量,即为铜耗。铜耗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电机绕组的温升[2]。电机的铜耗为:

此外,笔者在其他章节内容的选择上,依然遵循此原则,初步选择具有不同生理作用的功能性食品作为教学内容,让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了解到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食品,如增强免疫力功能性食品、美容功能性食品、减肥功能性食品、缓解体力疲劳和延缓衰老的功能性食品、辅助抑制肿瘤的功能性食品、辅助降血脂、降血压和调节血糖的功能性食品、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食品。选择食品对象时,主要选择来源于根茎类、花草果实类、蘑菇类和动物类常见食品,摒弃大家不熟悉的。在内容的深入度方面,不仅介绍了这类功能性食品所含有的主要活性成分,也对活性成分和相对应的功能间联系进行阐述,这样使得综合性和专业性互相融合。

(二)基本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性是指课程开设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领域整体的知识体系与课程结构的关系,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和科学研究、实验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而时代性是指课程应反映时代特征,反映专业、学科、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新趋势。

内容模块化是根据内在逻辑性把课程内容分为相互关联的版块,相互紧密联系,这种模块化使得该课程的整体结构体系初步形成。如笔者把《功能性食品》以问题的形式分为四大版块:第一版块,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我是谁”的问题——功能性食品到底是什么?第二版块,解决“有什么”的问题,即“我有何”的问题——功能性食品到底有哪些?第三版块,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即“为何我”的问题——为什么只有这些食品属于功能性食品?第四版块,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即“我如何”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对待和利用功能性食品?通过如上模块化,让学生掌握了该课程的四大结构模块,从而在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中,迅速把新知识归属于不同的版块,进一步使新知识得以模块化。

上述书籍无法满足教授开放研究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时分配。学校设置此类科学研究类选修课程,是由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工作的教授根据自身最新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工作内容,结合教学要求,精选、设计的研究型专业教学课程,提供学生选修,且学时分配不得超过18 学时。上述有的书籍虽然一版再版,但内容依据停留在十年前的第一版,课程结构体系仍停留于上世纪,其完整性欠缺。即使稍有改进增加了新知识点,但主要内容保持不变,新的知识点没有完全融入原有的结构体系中。而有的书籍虽然是近3年才首版的,虽然具有时代前沿性,但由于其并非立足于高校师生所用教材,存在着专业性过深、知识点过宽和知识点分散等问题,难以被直接取之所用。此外,这些书籍中涉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内容较少,涉及到《功能性食品》教授开放课程的开课者自身最新的科学研究关联性不高且不深入,难以反映开课者的科研成果和经验所得,违背了教授开放研究课程的最初设置目标。

(三)建构式教学法实现课程内容的模块化和知识点网格化

同样地,作为一门开放研究课程,《功能性食品》也面临着与其他专业选修课一样的困境。部分选课的学生虽抱以热情,但有点盲目,有些并不符合选课要求却进行了选修,此门课程虽对全校第二、三和四年级开放,但要求预修课程为生物、化学相关基础课程,少量日语专业、金融和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却选择了这门课。此外仍有部分学生仅为了凑学分,上课或玩手机或看小说或忙于考研准备或出国英语准备,即使是播放有趣的相关功能性食品的视频,也不愿抬头,这门课程只是成了少数学生赚取学分的工具,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难以达到最初的设置目标。

在以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了《功能性食品》的上述主要内容时,在具体知识点的选择上,遵循基本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笔者长期进行功能性因子的研究,如多糖、蛋白质、多肽等,对这些功能因子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生物活性评价不断升级,从化学法评价发展至体外细胞评价及动物实验评价,科研本身紧扣时代特性。因而在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上述功能性食品的功能因子及生理生物活性作用,并把科研方法、步骤和所得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使得学生掌握活性分子结构与食品的功能间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感知力和未来科研认识力。

这类书籍通常安排了十几章内容[1-6],涉及到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国内外功能性食品的发展概况和存在的问题、蛋白质类、活性肽类、活性多糖、功能性甜味剂、自由基清除剂等、具有不同作用和目的的功能性食品(延缓衰老的、减肥功能的、缓解体力的、辅助抑制肿瘤的、辅助降血脂的、增强免疫力的、调节肠道菌群的、调节血糖的、辅助改善记忆的、缓解视疲劳的、改善睡眠的、改善生长发育的、辅助降血压的、改善营养性贫血的),其中有些书籍内容涉及到功能性食品的评价和开发等[7-9]。这些书籍的内容全面而丰富,涉及的知识点诸多,专业性较强,较适合于食品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采用,且需要较多的学时分配量和扎实的相关课程知识基础。

2.2.1 单体配比 实验考察了芥酸酰胺丙基甜菜碱中主要原材料长链烯基A和有机胺B加入不同比例(摩尔浓度比)合成产品的稠化时间、粘度关系变化关系,其反应温度控制在25℃,反应时间6h,催化剂比例为0.25%,搅拌速度为50r·min-1,结果见图3。

另外,在教学过程,依然要采取建构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利用其已有的专业知识进行该课程的学习,挖掘新旧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使其专业知识整合至结构体系,形成具有自己风格和专业背景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构建意义,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如中药学专业学生已具备了认知多种中药资源的能力,且具备了评价药效的方法,这些中药方面知识点与功能性食品知识点有共通之处,知识与知识、技术与技术间有较多共同或类似点,共同因素优于异同因素,易产生教学的正向迁移[11]。此外,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具备了采用生物分离法提取活性物质的方法技术,动物实验专业具备了采用动物模型评价活性物质功能的方法技术。这个时候,教学承担者需要通过尽力挖掘共同因素,引导这类学生主动积极利用正向迁移构建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从而通过这门教授开放研究课程的学习达到提升专业认知力和专业素质的目标。

价值是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文化的差别就是价值体系的差别。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构筑适应社会需要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公共价值观。任何道德都是某种价值观的表现,任何价值观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所以,道德问题始终渗透在文化价值体系当中。在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道德文化价值的功能,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结合教学现状和效果进行结构体系的优化

内容经过模块化和知识点经过网格化后,《功能性食品》课程结构体系已基本形成,然而其还需经过实践的运用和检验,结合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对其评价、调整和优化必不可少。在首次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除了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三大专业的学生外,中药学和动物实验专业的学生不少,因而在内容上强调了多种来源于中药资源功能性食品,并添加了其相关功能性评价方法和技术的知识点。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美容、减肥、抗疲劳和抗衰老方面的兴趣,且学时有限,因而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强调了具备这类功能的功能性食品,而弱化了辅助抗肿瘤、降血压和降血脂等功能性食品的教学,对已构建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并且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根据教学效果对已构建的课程结构体系中模块和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功能性食品》四大模块主要是递进关系,“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和“做什么”步步递进,共同构成该课程逻辑体系。而各模块下的亚模块及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比较复杂,勾勒出的原有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演绎关系和归纳关系等是否真正能够有助于学生高效地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和专业知识,是否能够把新知识点迅速归属和整合于所构建的结构体系中?这些关系是否能够重新排列组合和调整等?这些都需要根据实践教学效果和每一届学生的专业背景、领悟力和兴趣点进一步进行优化。

四 结语

作为首次设置的教授开放研究课程,笔者已采用建构式教学法和结合自身的教学科研优势,构建了《功能性食品》的知识结构体系,赋予其四大模块和知识点网络,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现状和效果对其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形成了匹配本校相关专业选修学生的教学素材。在未来,笔者将继续以其为基础,根据每一届学生的现状和教学效果等对其优化,从而帮助学生主观能动地构建出体现自身特色和优势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并为此类开放研究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郑建仙. 功能性食品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1-454.

[2] 周才琼, 唐春红. 功能性食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 1-153.

[3] 傅维.功能性食品[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1-228.

[4] 钟耀广.功能性食品[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 1-382.

[5] 王昱沣.高校专业选修课中的CCSE 系统教学法探析[J]. 教育现代化, 2018(14): 217-219.

[6] 张小莺, 孙建国, 陈启和. 功能性食品[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422.

[7] 白新鹏. 功能性食品设计与评价[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9: 1-310.

[8] 车云波, 贾强. 功能性食品开发与应用[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9:1-251.

[9] 刘景圣, 孟宪军. 功能性食品[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1-338.

[10] 于新, 李小华, 李奇林. 功能性食品与疾病预防[M]. 北京:化学出版社, 2015:1-386.

[11] 王昱沣,陆兆新,史秋峰.专业选修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迁移能力的研究[J]. 中国农业教育, 2013(5): 58-60.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Professor's Open Research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Yu-feng, DONG Yang, YE Ho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Abstract: Functional Food, as a new professor’s open research course, can transform the advantageous disciplines into teaching resource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in a “double-first-class” university. Because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set up and teach in our university, with a large number of elective students, involving a wide range of professional fields, scattered knowledge points, limited teaching hours, and lack of teaching materials matching the objectives of open research courses,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structural system is imminent, and the constructive teaching method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and provides a shortcu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tructural system.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this paper uses constructive teaching method to establish its logical basic framework, and internalizes the old and new knowledge to form a complete and orderly whole, establishes the structural knowledge system of the course, and further optimizes its content and system,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open research courses in such universities.

Key words: Professor’s open research course; Functional food; Structure system; Constructive teaching method; Elective course

本文引用格式: 王昱沣,等. 高等院校中教授开放研究课程类选修课的教学改革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19,6(79):60-63.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9.023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JGZZ18_017)和南京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7Y023)及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专项(yjsjg152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昱沣,男,博士,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生物工程和食品科学。

标签:;  ;  ;  ;  ;  ;  

高等院校中教授开放研究课程类选修课的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