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者开发的学科信息共享空间构建模型_图书馆论文

基于读者发展的主题信息共享空间构建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读者论文,模式论文,主题论文,信息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简称IC)由于其人性化的空间设计、一站式的服务理念以及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在欧美大学图书馆刚一使用,立即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引入国内后,许多高校馆纷纷通过新建或改造资料室、阅览室或计算机室等方式建设IC,这种新颖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方式迅即成为图书馆获取读者注意力资源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建成的IC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面向学科化服务或基于学科分馆的IC,一种是没有具体学科指向的综合性IC。随着IC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笔者以为应该拓展和创新信息共享空间的类型和模式,尝试发展面向服务项目的主题式IC模式。为此,本文探讨了建立基于读者发展的IC的建设思路及特点,以期为IC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另一种视角和途径。

1 从信息共享空间到主题式信息共享空间

1.1 国内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现状

IC这种全新的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美国大学图书馆,2005年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先生将IC理念介绍给国内同行,从此拉开了图书馆界研究和建设IC的序幕。

短短几年间,香港城市大学的“学习共享空间”[1]、香港中文大学的“资讯廊”[2]、香港科技大学的“综合资讯坊”[3]、台湾师范大学的数位学习共享空间(SMILE)[4]、台湾大学的“学习开放空间”[5]等港台地区IC实践即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而内地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亦各有特色,成效显著。特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在强调学习的信息共享空间基础上,引入创新社区理念,通过两种模式职能互补和整体优化,产生单一模式下不能实现的乘法甚至指导数效应[6],使IC实现了理念与实践的整体升级。表1是内地几所图书馆IC的模式:

不难看出,目前国内图书馆界对IC的建设与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各馆IC模式都是结合自身软硬件环境设计而成,还没有形成普遍认可的建设标准与评估体系。现有的IC有的面向学科主题,如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图书馆IC和石家庄学院图情IC,其特点就是将信息资源及服务团队按照学科进行整合重组,针对特定读者群进行学科化服务;有的则是将参考工具书等相关资料聚合在一起,由参考咨询馆员与技术人员提供支持,如上海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的IC模式。这两种模式虽然资源组织形式与针对人群有所不同,但均侧重于信息服务功能,目标主要在于提高读者的信息获取能力与效率。随着图书馆文化和教育功能在现在形势下需求的强化,IC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这方面的作用也应该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发挥,而面向读者发展的主题信息共享空间正是这样一个载体。

1.2 主题式IC为读者发展工作提供系统化、立体化环境

十几年前英国“open the book”网站首次提出了读者发展(Reader Development)这一术语,后逐渐成为被图书馆界广泛接受并开展的重要服务内容。这是一项旨在增强读者阅读自信与享受、提供分享阅读经验机会、提高阅读选择能力、促进创造活力的实践活动[11]。这一概念的出现,对深化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扩大阅读指导内涵、拓宽IC空间功能有着极强的实践意义。

1.2.1 图书馆读者发展现状

读者发展,就是以读者阅读需要为中心,完成基于读者而不是作者、主题或书籍的阅读体验,它的使命就在于帮助读者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书[12]。欧美国家尤其是英国图书馆界读者发展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大约有数十个相关方面的专业网站策划推广该类活动。例如Branching Out、The Reading Agency[13]、Mind'S Eye[14]等网站不但激励、指导读者阅读,而且还专门为图书馆员提供了技能训练项目,每一个项目从计划、实施到最后评估,各个环节均有指导性或规范性的操作帮助(或控制),已初步形成体系。

相比较而言,国内图书馆的读者发展工作尚未形成系统,主要形式为新(好)书推荐、阅读指导(上阅读课)、新书通报、图书漂流(交换)、读书节(宣传、服务月)、读书沙龙、读者协会(俱乐部)等,其中较有特色的是同济大学图书馆的立体阅读[15]、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鲜悦living library[16]。这些举措在提升读者阅读素养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总体而言,活动过于分散,缺乏整体规划,既没有相应的理论支撑和技能训练,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更不用说制度化的读者发展政策。

1.2.2 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教育功能与读者发展

当前,大学校园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快餐文化的浸染,以及大学校园里的重知识传播、轻文化培育,重信息传播、轻精神引导的教化模式助长了大学生读者的内心空虚与精神迷茫,很多解决大学生迷茫的主题讲座广受关注与欢迎便是这一现象的反映。而帮助学生立志养心、完善知识体系、端正价值取向是大学图书馆服务应有之义,途径之一便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丰富其内心,改变其命运。

图书馆丰富的人文信息资源、优雅的人文阅读环境、人本主义的服务模式无疑是促使读者发展工作纵深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天然土壤,因此,以促进读者身心全面发展的读者发展工作可以说是恰逢其时。浙江大学的粟慧认为图书馆读者发展工作有四个要点:该不该读——读书情趣培养;读什么——阅读选择指导;如何读——阅读能力培养;如何释放读后感——提供阅读快乐、阅读经验分享[17]。笔者以为,在这个体系的基础上可以再完善为六个步骤:即阅读需求的调查分析——了解读者的阅读现状和趋势特征;阅读兴趣的持续培养——发展潜在读者、激励读者、保持读者群的持续阅读兴趣;阅读方法的系统引导——培训读者阅读技巧、掌握阅读工具、提升阅读效率;阅读对象的推荐体系——新书、好书榜的推荐,学者、名人的推荐,读者的互相推荐;阅读经验分享平台——读者个人阅读经验的现场交流与虚拟世界的观点交锋;阅读世界的观念体系——构建起读书、读人、读己的阅读世界体系。这六个步骤层层递进,构成读者发展工作的立体化、系统化框架结构。显而易见,这样一套完整的读者发展体系需要与之配套的发展环境。而信息共享空间开放、共享的设计理念与读者发展的需求恰好不谋而合。

2 面向读者发展的主题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思路

目前信息共享空间的设计理念与框架模型图书馆界已取得了普遍共识,主题式IC据此可以建设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三级体系,而在具体的空间布局和服务体系中围绕读者发展这一主题加以调整,彰显自身特色。

2.1 主题IC实体层的设计

实体层是指整个主题IC空间功能布局。基于读者发展的IC空间可以包括资源区、读者讨论区、活人图书借阅区、多媒体阅读区、咨询区、个性化阅读指导区、读者协会活动室、图书漂流(交换)区、主题展览区等。具体功能为:(1)资源区,整合人文社科(尤其是传统文化、励志成长类)的图书、报纸期刊等相关资料,提供读者借阅;(2)读者讨论区,用于举办读书沙龙、小型读书讲座;(3)活人图书借阅区,用于馆藏活人图书资源的组织借阅,实现不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职业的读者之间的互相交流,从而增进彼此间了解,消除隔阂;(4)多媒体阅读区,可以进行光盘、影像资料、网络视频等的阅读观看;(5)咨询区,用于馆员解决读者大阅读过程中的疑问,指导读者阅读技巧、方法,也可以向读者推荐书目等;(6)个性化阅读指导区,主要用于为读者进行心理保健阅读指导,利用推荐书目、评论、读书心得交流等方式,引导读者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大学生活中的迷惑,并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实施阅读疗法和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治疗;(7)读者协会活动室,读者协会工作场所,以便更好地进行馆读交流;(8)图书漂流(交换)区,用于分享读者之间的闲置资源,提高图书的利用率;(9)主题展览区,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系列主题图书展览。

2.2 主题IC虚拟层的设计

虚拟层是读者阅读、交流和共享阅读体验的虚拟场所,包括虚拟资源、虚拟空间和信息设施等。基于读者发展的IC虚拟层包括:(1)建立类似于英国branch out的业务指导网站,综合实施各种导读手段,多层次传播阅读理论、阅读方法,发布最新书讯和专题系列书目,为读者推荐好书,提供阅读心理保健方面的咨询,收集发布教师课堂推荐书目,打造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平台;建立网上读者的主题社区,增强读者之间的阅读体验交流。(2)整合相关图书馆数字资源与豆瓣网等相关阅读网站,建立阅读导航;建设仅供学习用的经典作品阅读库,例如可以把关于红楼梦的电影、电视剧、解说视频、讲座资料及其他相关影视资料(如红楼剧组20年相聚等)进行整合,从而引导读者对作品进行立体化、深层次、多角度的阅读。(3)提供包括各种阅读软件、多媒体软件等在内的各种网络软件及设施。

2.3 主题IC的支持层设计

面向读者发展的IC支持层体系涵盖:(1)馆内支持团队,包括具备广博知识与交流能力的导读馆员、系部心理咨询人员、读者协会等。(2)构建区域内图书馆联合读者发展合作机制,可以共享阅读讲座资源、活人图书资源、漂流图书资源;开展联合阅读参考咨询,共享导读人员的资源;打破壁垒,开展更人性化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共同组织阅读推广活动,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交流机会等。(3)服务机制和规范,制定符合馆情的读者发展政策,确立读者发展规划,建立统一的读者发展服务规范和评价体系。

3 基于读者发展的主题式信息共享空间特点

3.1 人文性

图书馆保存着人类记忆,人类文化的保管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读者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提高读者的人文素质。基于读者发展的主题IC中的资源是充满思想性和人文气息的各类型文献(包括活人图书),指导人员是具备广博知识的馆员以及人文学科的专任老师和关注心理成长的心理老师。努力营造一种令人舒适、放松、自由的体现人本主义的阅览和交流环境。举办活动,例如讲座和展览等也均是围绕大学生读者文化内涵的提升和心灵成长方面,因此具有很强的人文特征。

3.2 一站式

基于读者发展的主题式IC整合读者阅读方面的丰富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影像资料、相关数字资源导航、自建视频库;提供借阅、咨询、指导、培训、交流等一体化服务;完成六个步骤阅读引导的一系列过程,从而帮助读者实现精神养生的目标。

3.3 层次性

建立起面向读者发展的立体化的阅读体系。笔者以为,阅读世界的过程可以分三个层次,即读书、读人、读己。其中读书是读显性思想,是读人们智慧的积淀和阶段性总结;每个人都是一本有独特个性、不断更新内容的“活书”,因而读人即是与人沟通交流、相互阅读的过程;读己则是不断反思、不断自省的自我认识与剖析。基于读者发展的主题式IC通过资源、服务、活动设计使读者实现灰色的理论——常青的生命——自我素养的升华和内涵的不断升级,从而真正推动读者的全面发展。

3.4 协作性

和其他形式的信息共享空间一样,主题式IC的运行也需要多层次的人员合作,如导读馆员、学科馆员、心理专家、阅读学专家、教师、计算机技术人员、读者协会、兄弟馆以及社会其他人员等人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进行多方位的交流与协作。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协作越来越多地向虚拟空间发展。

4 结语

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在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应该深入发掘其功能、拓展其内涵、创新其理念、健全其体系、丰富其形式。唯其如此,信息共享空间才能充分发挥其魅力。面向读者发展的主题式信息共享空间拓宽了信息共享空间类型和模式,将读者发展工作和信息共享空间理念结合起来,不失为图书馆更新其服务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

标签:;  ;  ;  ;  

基于读者开发的学科信息共享空间构建模型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