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1800
【摘 要】目的:分析地塞米松在突发性耳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91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53例与对照组38例。两组都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注射治疗,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47.2%和90.6%,而对照组分别为26.3%和73.7%,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效果确切,有很大临床价值。
【关键词】地塞米松;突发性耳聋;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1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037-01
突发性耳聋,又称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SSNHL)是耳科常见的急诊,患病者多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突发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经常伴随着耳鸣、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便。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综合治疗法,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不一。激素全身给药是突聋的标准治疗,有约61%的恢复率。但仍有相当部分的患者疗效较差。本研究通过对比本院收治的91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分析地塞米松在突发性耳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91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53例与对照组38例,治疗组中男33例,女20例,年龄(40.1±4.3)岁;伴有症状(可兼有):耳鸣33 例(62.3%),眩晕25例(47.2%),眼震11例(20.8%),恶心、呕吐8例(15.1%);有饮酒史36例(67.9%),吸烟史28例(52.8%)。照组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40.4±7.0)岁;伴有症状(可兼有):耳鸣25例(65.8%),眩晕16例(42.1%),眼震7例(18.4%),恶心、呕吐5例(13.2%);有饮酒史22例(57.9%),吸烟史 16例(42.1%)。两组的性别、年龄、伴有症状与饮酒吸烟史对比大体一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利巴韦林0.5g,胞磷胆碱0.5g,三磷腺苷40mg,辅酶A200U,辅助高压氧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再加之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地塞米松 10mg/d 静脉注射。两组均治疗2个月。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记录。临床主要症状消失,受损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则为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改善,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以上,则为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有所改善,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则为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无改善甚或恶化,则为无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愈25例,治愈率为47.2%,对照组患者治愈10例,治愈率为26.3%,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有调查显示世界范围内约有1.2亿听力残疾人,严重影响患者的精力集中、睡眠、社交和工作。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咽喉科一种常见疾病之一,当前在我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近年来有年轻化的倾向【1】。该病的发病机制呈多样性,主要是病毒感染、内耳组织损伤、内耳供血功能障碍及内外压性因素引发的耳膜破裂造成耳蜗功能障碍引发的突发性耳聋。临床研究发现,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治疗效果直接与患者的就诊时间存在显著关系,给予患者及时的治疗,可以加快炎症的治愈速度,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听力水平,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临床上采取高效、安全的治疗手段直接对患者的预后的康复情况起着关键性作用。突聋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多包括血管扩张药、溶栓药、神经营养药、高压氧以及类固醇激素等综合治疗。突发性耳聋常规疗法通过给予扩血管药物,对内耳微循环进行改善,提高微血管的张力,降低血液粘稠度,对内耳神经给予保护,促进疗效【2】。当前,临床研究表明,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学说共同之处为内耳炎症反应损害神经元、血管、毛细胞、支持细胞,此为激素治疗依据。在糖皮质激素的药物治疗中,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应用比较多。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早期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加重高血压,诱发股骨头坏死、高血糖、骨质疏松、肥胖、失眠、毛发增生、肌肉酸软无力等并发症。地塞米松为治疗有效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其与受体结合,引起特异性基因表达转录改变;对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很大改善作用;可调节细胞渗透压;对各种物质与浆膜关联有一定影响,并调整氧化磷酸化酶活性【3】。1980年Wilson等对125例突聋患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首次指出激素治疗突聋的有效性后,美国就将糖皮质激素作为突聋的标准治疗方法。由于激素全身应用治疗突聋到达内耳的药量很有限,为达到治疗效果必须大剂量应用,然而激素全身大量应用会对机体造成诸多不良影响,故部分患者不愿全身应用激素,还有部分患者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能全身应用激素。Parnes等动物实验发现,分别口服、静脉和鼓室注射应用地塞米松,三种途径均可通过血-迷路屏障进入外淋巴及内淋巴,但鼓室注射后药物浓度均明显较静脉及口服给药高。糖皮质激素局部给药靶向性好,局部浓度高且避免了全身给药的不良反应。
本研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突发性耳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可以进一步达到治疗效果及目的。
参考文献:
[1]韦一,王德乐,王韶鉴,等.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7):3194-3196.
[2]董新珍,郑华平,严庆丰.鼓室联合静脉地塞米松及传统方法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2(11):19 -21.
[3]薛远琼,朱怀文,阮奕劲,等.鼓室灌注联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4):1159-1161.
论文作者:何晓平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突发性论文; 患者论文; 激素论文; 内耳论文; 统计学论文; 鼓室论文; 对照组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