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国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斯大林在二十年代中期提出的苏联单独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一直被看作是他的一大理论贡献,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一理论提出之初就受到党内一批老布尔什维克的激烈反对。今天,又经历了四分之三世纪的实践的检验,许多问题可以看得清楚一些了。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一、苏联的解体。它最终宣布了闭关锁国的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上的破产。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这是一条同一国社会主义理论截然相反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本世纪80-90年代的现实向我们提出了重新审视一国社会主义理论的任务。
苏联单独一国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斯大林独创的理论,尽管这个理论是借列宁的名义推出的,但同列宁的理论体系无关,并且也同1924年以前斯大林本人的主张迥异。一国社会主义理论是斯大林在同托洛茨基争论中通过修改自己的观点而逐步形成的。在1924年4月发表的《论列宁主义基础》中斯大林明确认为,在一个国家内可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但不能解决组织社会主义生产这一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为了获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为了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单靠一个国家的努力,特别是象俄国这样一个农民国家的努力就不够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中无产者的共同努力。”①显然出于反托洛茨基的需要,斯大林很快就否定了自己的上述论断,宣布这是“一个很不全面的陈旧的公式”。②他把一国胜利论分解成两个问题,一个是可能用一国的力量建成社会主义,他对此给予肯定的回答,另一个是免除外国武装干涉从而免除旧制度复辟的保障问题,他给予否定的回答,他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至少必须有几个国家内革命的胜利”。这样他就把能否建成的唯一障碍推到国外的武装干涉上去,而认为除此之外苏联什么都能靠自己的力量办到。
作为对比需要提一下列宁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列宁始终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国际性,把俄国革命看作世界革命这一统一过程的组成部分。他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消灭资本主义,“按事情本质来说,要想在一个国家内战胜资本是不可能的。资本是一种国际力量,要想彻底战胜它,工人在国际范围内也必须共同行动起来。”③此话是在1921年2月即已取得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后说的,因此这里说的不是由于外国武装干涉而引起的恢复资本主义的危险,而是指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资本的国际力量。1922年春列宁用更为明确的语言声明:“我们向来笃信并一再重申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起码的真理,即要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的工人的共同努力。”④他把这叫做马克思主义的“起码的真理”,虽然是个“痛苦的真理”。没有理由认为列宁最后会抛弃这一被称为真理的原理!这实际上也就是恩格斯的那个被斯大林概括成“共同胜利论”的观点。这里不可能多谈“共同胜利论”,只想提一下,所谓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同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的对立,是斯大林为论证自己的理论而编造出来的神话,它既歪曲了恩格斯的观点,也歪曲了列宁的观点。实际上恩格斯同列宁并无对立之处。
为了一国社会主义论,斯大林甚至不惜歪曲或篡改自己原先的观点。试举一例。
1917年10月16日在决定武装起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央委员会会议上,斯大林有一段讲话,《斯大林全集》里是这样记载的:现在有两条路线,“一条路线是坚持争取革命胜利的方针和回头看看欧洲,第二条路线是不相信革命,只打算做一个在野党”。⑤“回头看看欧洲”是什么意思,恐怕谁也说不清楚。1958年出版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记录中此处为“依靠欧洲”,查俄文前者为ОВИРАЕТСЯ,后者为ОПИРАЕТСЯ,斯大林用掉换一个字母的办法来偷改了自己的观点——争取革命胜利并依靠西方的观点。⑥
可以看出,俄国革命需要西方先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援的观点是列宁、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共同观点。对这个观点可以赞成,也可以不赞成,但他们曾一致地支持这种观点却是历史事实。
当然,就问题的实质而言,这种考证并不解决问题本身。一个人完全有权修改自己的观点,不过应该也可以做得光明正大一些。一个政治领袖也完全有权不同意以至修改列宁的某些结论,只要这种修改是根据新的实际情况作出的。一国社会主义理论一提出来就受到党内最高领导层几乎一致的反对,大概只有布哈林一人从某种特殊的角度给予支持(他把一国胜利问题改为俄国革命的性质问题)。反对者之一是共产国际主席、列宁的战友季诺维也夫,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至少应理解为消灭阶级,从而废除一个阶级的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换句话说,社会主义的完全和最终胜利是从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最高阶段。(见季诺维也夫《列宁主义》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第234-235页)季氏在这里坚持的是一种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点,按照这种观点,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不仅消灭剥削阶级,而且也消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基于这种看法,他认为苏联单独一国可以建设社会主义,但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不可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的、完全的胜利。可以不同意季氏的提法,但是他的逻辑是清楚的:先定下明确的目标,然后说明这个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他的《列宁主义》一书公开批判的是托洛茨基,实际上是同斯大林争论。
这不是咬文嚼字。既然谈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那就必须说清要建成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斯大林在同一时间里就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认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社会,同季诺维也夫的观点一致。1926年,正当同托洛茨基酣战之际,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中写道,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三个任务是“利用无产阶级专政来组织社会主义社会,消灭阶级,过渡到无产阶级的社会,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⑦1927年,他在同第一个美国工人代表团谈话中重申这一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看作相当长久并充满革命搏斗的国内战争的时期,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在这个时期内采取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和组织上的种种必要措施,以便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社会、没有阶级的社会、没有国家的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的旧社会。”⑧1933年斯大林宣布五年计划的任务是“建立起在苏联消灭阶级和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⑨1934年在联共十七大的总结报告中再次提出,“我们正向着建立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前进”。⑩1938年即在宣布社会主义已在苏联建成之后,他在回顾20年代的争论时还说,当时争论的是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没有阶级的新社会,即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11)。
我们看到,在十多年间斯大林一再把社会主义定义成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的社会。如果是这样,1936年宣布建成的社会主义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呢?1936年的苏联远远不是没有阶级的社会,更不是没有国家的社会。按照这种标准,可以说苏联直到解体之日也没有建成社会主义。
不过斯大林还有另一种社会主义的标准:社会主义的胜利或建成就是战胜本国的资本主义成分,解决农民问题。1926年他在《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中写道:社会主义可能在一个国家内胜利。“就是可能用我国内部的力量来解决无产阶级和农民间的矛盾”。(12)同年,他在又说,我国社会主义胜利的可能性“就是我国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的可能性”(13);“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就是在斗争进程中用本身的力量战胜苏联本国的资产阶级”。(14)
在这里消灭阶级变成了消灭资产阶级,消灭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建立起没有剥削阶级的社会。没有阶级的社会同没有剥削阶级的社会虽然仅仅两字之差,却是有质的不同的两个历史时代!斯大林在实践上需要用“没有剥削阶级的社会”取代“没有阶级的社会”的提法,只有这样,他才能借助于“全盘集体化”,在消灭了“富农”和农民之后,在物质生活仍十分贫困的情况下宣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从而证明他在20年代的争论中是正确的一方。
斯大林是靠改变生产关系来“建成”社会主义的,在一个落后国家,在一个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下,这是可以做到的,可以把“富农”赶到边远地区,也可以把他们杀了,可以把农民赶进集体农庄,但是,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单靠这样改变生产关系能建成社会主义吗?
在考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时候,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在这一部分中消灭剥削阶级也不是全部内容。这里还有民主问题,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人的解放问题,等等。在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在国内,党内都缺乏民主,在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之时还在国内实行大规模镇压,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把这样的社会名之为社会主义社会,恐怕只会败坏社会主义的声誉。至于人的解放,只要指出一点就可见其一斑了。苏联农民长期不拥有自己的身份证,他们没有迁徙自由,没有进城的权利,更不用说出国了。他们只能束缚在农村的一块土地上。仅仅这一点就可以说,苏联社会离人的解放这个目标相距甚远。
如果撇开那种靠行政命令实现的人为的措施,那么生产关系的真正变革,那种水到渠成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离不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的。因此,谈社会主义是不能离开生产力标准的。
托洛茨基一辈子都在宣传他的不断革命论,他也是斯大林一国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早批判者。他的不断革命论从总体上看是站不住脚的,但他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论点。他认为,当代经济已形成世界经济,生产力已越出一国的范围,成为世界性的。帝国主义时代内在的最重要的矛盾就是生产力同国家壁垒的矛盾,单独一个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已经显得过分狭小,更不可能作为完备的社会主义的地盘。国际分工,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这一切都使得单独一国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有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建成社会主义的前提是消灭阶级,按社会主义方式组织全部生产和消费以取代阶级社会,这又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必须使还非常落后的苏联的生产力超过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应该说,托洛茨基的这些议论并未超出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范围,不过他提出的解决方案却是纯属托洛茨基本人的。他认为解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技术落后矛盾的办法只有世界革命,如果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他们就会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帮助俄国发展生产力,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托洛茨基同斯大林的分歧可以归结为“世界革命论”同“一国建成论”的对立。然而历史证明,用世界革命的办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十月革命后在俄国革命的鼓舞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的激发下,世界曾出现一个革命高潮,但为时不久,欧洲革命就沉寂下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两洲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利用战胜国的地位从一些国家,运回一些先进机器设备,但并未能克服苏联在经济上的落后状态。托洛茨基看到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看到世界经济对一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但是他并没有找到同这个世界经济建立密切关系、利用世界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合适途径和手段。
实现社会主义无疑是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和更高的生产力,而只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才能提供消灭阶级差别的物质保证——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指出,阶级的产生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前提的。从生产力的标准看,苏联在30年代宣布建成的社会主义显然是不够标准的。只需指出几个事实就够了。史书上都说,苏联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不但没有提前,并且好多重要指标都没有完成。农业状况是最明显的,由于集体化造成的三年大饥荒饿死了数以百万计的城乡居民,凭证供应制度直到1935年才宣布取消,即使这样,到50年代初苏联农业还没有达到1913年的沙俄的水平,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片面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这是无须多加论证的。把这样的社会名之为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无助于提高社会主义的声誉。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发挥本国的一切力量和资源,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能不能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闭门造车按照自己设计的图纸去建立社会主义?
世界经济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巨大成果,是资产阶级几百年来不断开拓进取的结果。1920年列宁就清醒地看到,只要苏维埃共和国还是紧挨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个孤立地区,“那种认为我国经济可以独立的想法,就是十分可笑的幻想和空想”。(15)如果说由于某种特殊情况,例如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或制裁而不得不处于孤立状况,那也不能把这种相对短暂时期被迫的事实当成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规律,上升为一种理论和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的任务是设法打破这种封锁,象当年列宁利用热那亚会议所做的那样。
社会主义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继承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是吸收、借鉴同时代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成果,同其他国家交往合作,取长补短,加入到世界经济的体系中去,而不能幻想用无产阶级专政之剑割断同外界的联系。由于脱离世界经济,脱离世界科技的发展,自我封闭,在很长时间里苏联对世界科技的发展状况或处于无知状态,或把一些先进科学理论斥为资产阶级伪科学,而把本国某些学术骗子封为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权威,其后果就是使苏联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中大大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这就不能不影响到苏联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指出,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他们反对所谓“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认为“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着眼点是发展生产力,他们警告说,如果生产力得不到“高度发展”,“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I%%簿褪撬担 扛嗟亩 饔忠∴阑腋慈肌。(16)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论断和警告,就好象是为一百多年后的现实社会主义而写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我们所见到的不正是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不正是腐朽的东西又死灰复燃!今天看到的后果,其前因正在于未能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苏联的解体,一个社会主义超级大国的崩溃,证明了一国社会主义理论的破产。斯大林在论证这一理论时认为,苏联靠单独一国的力量可以解决本国的资产阶级问题,因而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只是单独一国无法防止外国武装干涉,而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只存在于武装干涉之中。然而,苏联的解体表明,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在苏联复辟,问题不在外国武装干涉,实际上世界上任何国家想要借助武力占领、吞并象苏联这样的大国是不可能的。历史上拿破仑失败了,希特勒也失败了。危险主要来自内部,来自这个体制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给人民提供社会主义民主,不能给国内各民族提供完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平等发展的可能性。矛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一发而不可收拾。
不是“一国社会主义论”同“世界革命论”的对立。一国社会主义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世界革命论同样不能解决。要用单独一国的力量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是个空想,指望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从而给予苏联以先进技术的援助,同样是乌托邦。同一国论对立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打开国门,充分利用世界经济所达到的成就,利用国际分工,利用先进国家的科技、资金等等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我国十多年来的开放政策所取得的突飞猛进的成就,恰恰是对斯大林一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彻底否定。
恩格斯在谈到空想社会主义时曾经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还隐蒇在不发达的社会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产生出来”。(17)
恩格斯的这一重要论点无疑也适用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苏联那时面临的既有俄国那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也有初创中的,更不成熟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其领导人又不重视对现实的调查研究,不细心地从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所以只能凭脑袋去想当然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他制订的重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方针以至几个五年计划的指标,独创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这一切都可以说是“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理论至少在当时鼓舞了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和热情,起过不可抹煞的作用。不错,在当时也许起过这种作用,但是当支票到了该兑现的时候总兑现不了,人们一旦认识了真相,那么它所起过的鼓舞作用就会走向反面,引起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身的反感。苏联广大人民,广大党员对苏联剧变的反应就很说明问题。用空头支票欺骗人民,欺骗历史,是不能不受到历史的惩罚的。
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终于解体了,但是由此得出社会主义彻底失败的结论还为时过早。失败的是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模式,而不是社会主义本身。当然,无可讳言,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了重大的挫折,为了振兴社会主义,我们必须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研究它的历史,从中吸取必要的经验和教训,以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注释:
①②⑤⑦⑧⑨⑩(12)(13)(14)《斯大林全集》第8卷第60页,第8卷第64页,第3卷第366页,第8卷第31页,第10卷第87-88页,第13卷第158页,第13卷第310页,第8卷第64页,第8卷第231页,第9卷第20页。
③④(15)《列宁全集》第40卷第318-319页,第42卷第450页第40卷第135页。
⑥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速记记录》莫斯科1958年版第100页。
(11)《斯大林文选》上册第166页。
(16)(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39页,第3卷第409页。记录》莫斯科1958年版第100页。
(11)《斯大林文选》上册第166页。
(16)(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39页,第3卷第409页。
标签:斯大林论文; 恩格斯论文; 托洛茨基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经济论文; 列宁论文; 经济学论文; 帝国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