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而言,为有效规避施工质量问题,就一定要重点研究建筑物抗震性能的设计问题。与此同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建筑物属性以及功能,积极采用合理的抗震概念设计,确保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状态良好,充分发挥其抗震性能,降低损坏与倒塌问题发生的几率。为此土木工程项目的建设必须要积极采取抗震处理方式,尽量降低地震损失。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的工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性;研究
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极大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作为建筑行业中重要工程之一的土木工程也在不断的发展,因为随着人们对于建筑功能要求的增多,相应的对土木工程的各项要求也不断提高。尤其是对于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性,已经成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
1抗震性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重要性
地震属于自然灾害中的一种,主要是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而地震现象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虽然部分地震会存在轻微震感,但仍会伤害人类的生命安全,对其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一旦地震现象发生,则会因建筑与房屋的不稳定性而引发倒塌问题,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也更为严重。由此可见,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抗震性能的作用不容小觑。若抗震性程度有所提升,则能够在地震发生时有效地缓解对人们的危害,同样也能够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2 影响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的因素
2.1土木工程建设的场地选择
对于土木工程结构来说,其场地的合适与否是影响其抗震性能的因素之一。因此,在选择结构施工场地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仔细检查场地的地基状况。土木工程结构施工场地的地基只有在保证拥有一个平稳的状态,才能够避免其在发生地震时由于地基不稳而导致结构损坏甚至是倒塌的现象。(2)保证场地的平坦性以及开阔性。在发生地震时,通常都会出现断层以及滑坡的现象,因此在选择场地时一定要选择较为开阔平坦的地区,从而保证地基的稳定性,以此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从而避免出现滑坡以及断层的现象。
2.2材料的选用以及结构体系的设计
合适的建筑材料以及结构体系与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进行结构体系和材料的选择时一定要根据结构抗震的需要来进行,以此来提升结构的抗震性能。当前,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土木工程施工当中常用的结构体系之一,但是其在使用当中常会出现侧移以及弯曲的现象,大幅度的降低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实际上,钢结构以及型钢混凝土这类的结构能够有效的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降低柱断面尺寸,从而达到抗震的目的。
2.3合理控制土木工程结构的高度
无论是何种结构都要对其高度进行合理的控制,这样才能够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地震灾害当中,建筑结构的受损程度与其高度是成正比的,因此要想降低地震对结构的破坏就要将其高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过高的建筑结构其稳定性就不能够承受地震的冲击力,结构也就出现一定的变形现象。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设计人员要结合工程施工环境以及现场的情况来进行高度的确定,以此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3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性设计的必要条件
3.1安全方面
由于地震难以准确地预估,且地质资源开采随意性较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震发生带来的损害。其中,土木工程损坏与坍塌是地震灾害中最常见的,为此,必须要增强土木工程项目的抗震性,尽量降低人员以及经济的损失。
3.2经济方面
目前我国经济条件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因而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应对资金投入进行严格地控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实现土木工程项目抗震性能的全面提升,可以确保在项目中更好地开展加固性施工作业,使得建筑物本身的抗震性能得以增强,在节省资金的同时也实现了建筑工程项目抗震性能的有效强化。
4提高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性能措施分析
4.1谨慎选择土木工程施工场地
因为场地的选用直接关系到土木工程的抗震性能,所以提前做好场地的勘测和调查尤为必要,在勘测和调查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掌握场地的地质情况、地貌特点、地形状况等因素,在此调查清楚的前提下才能选择优良的场地进行土木工程的施工,同时也能够避开那些容易产生滑坡、地面容易凹陷以及地质断层的地带,从源头上保证场地对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的提升。如果在选用场地时无法避开那些不良的地带,则必须在土木工程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都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场地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降到最低。
4.2在工程材料选用方面应秉持合理和科学的原则
建筑材料的选用也是影响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建筑材料众多,功能不一,在我国大力倡导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背景下,土木工程施工建筑材料的使用一方面要兼顾其抗震性能,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低碳、绿色和环保:①应对各种建筑材料的参数进行科学的分析,明确其抗震系数;②在选用材料时应结合当地地形、气候等特点进行综合的选用,避免出现因为某一种材料的选用不当而影响到整体的质量和抗震性能。在土木工程结构体系方面:①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设计施工简图;②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对土木工程的消耗地震能量能力、建筑物重量的承载能力以及抵抗变形的能力进行设计。此外,在施工中采用各种性能良好的混泥土结构时还必须考虑到其刚度和强度,对整个工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科学的加固处理,从各个方面来保证整体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
4.3合理设计和分配结构的承载力、延性和刚度,增强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
众所周知,一项土木工程结构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对其抗震性有着极大的提高作用。在设计土木工程的结构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即在设计时对综合了解整个土木工程的各方情况,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使得工程结构中的每一个构件抗剪性能增强,并在使用后都能保持优良的延性。其中最重要是就是合理选用其变形结构,必须要具备塑性。关于土木工程结构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设计方面,不仅仅是只对钢筋结构的抗震性能这一个方面进行提高,同时还必须提高其延性和承载能力,通常的做法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弱构件强节点、弱弯强剪以及弱梁强柱的原则,对柱截面的尺寸和轴压比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这样才能对节点的构造工作进行抗震方面的完善。
4.4通过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来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
对于整个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方面来说,只设置一道抗震防线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土木工程建成后承载着众多人员和财物,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所以必须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增强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首要就是应把加强第一道防线的抗震作用,因为一旦地震发生,多道防线承受伤害能够使整体土木工程结构的破坏最小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条件,尽可能保证结构设计处于最为理想的状态,有效地增强抗震效果。文章根据土木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性作用阐述了影响抗震设计的相关因素,提出了抗震设计的必要条件,最终指出了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进一步增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谢朝阳.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8:48-49.
[2]余韬.关于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发展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29:90-91.
[3]沙飞.浅谈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6:235.
[4]李飞.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影响因素和方法分析[J].建筑知识,2016,3611:19.
[5]王丽明,李惠.探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4,S1:206.
论文作者:陈正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8
标签:土木工程论文; 结构论文; 性能论文; 抗震性论文; 场地论文; 土木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