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双轨制改革对市场的影响分析--“拐点预算线”与消费者选择模型_价格双轨制论文

价格双轨制改革对市场影响的分析——“拐折的预算线”与消费者选择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双轨制论文,预算论文,模型论文,消费者论文,价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的过渡经济改革正在引起国内外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而围绕着“价格双轨制”所进行的研究又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正如张军(1997)所指出的那样:“‘两部门理论’……不能真正解释在某种改革方式下经济的增长或衰退是如何发生的。基于这样的考虑,在研究中国改革的经济学逻辑时我们则把分析的目光从体制的双轨制转移到‘价格双轨制’上来,因为对价格制度的改革方式直接与部门的生产行为的变迁相联系。”现在研究价格双轨制的文献,很多是通过分析部门的生产行为特征与市场结构特征来说明产出的变动(如哈勒根和张军,1996;Murphy,Shleifer and Vishny,1992等), 而对消费者的行为分析比较少。Byrd(1989)的模型涉及到了价格双轨制下的消费者均衡,并考察了一般均衡下的效率特征。袁志刚(1994)在对Byrd(1989)模型的扩展与修正中进一步说明了分析计划参数的改变对家庭收入影响的复杂性。袁志刚(1997)对住房市场需求的分析可以被视为价格双轨制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在我国实践中的一个规范运用。本文试图在袁志刚(1997)研究的基础之上,得出价格双轨制改革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以及市场需求与市场价格变化的更为一般的结论。我们将首先从消费者的“拐折的预算线”出发,提出一个消费品价格双轨制下关于消费者选择的一般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消费者选择的变化对于市场产生的影响。我们的分析将表明,在一些适当的假定之下,市场化改革对于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的影响是可以被确定的。在一个已经不存在短缺,甚至是供大于求的局部市场中,市场化改革可能造成的需求波动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模型

本文这一部分主要运用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消费品市场价格双轨制时期和市场化改革后消费者选择的对比来判断改革对市场的影响,以期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1、“拐折的预算线”

消费品市场价格双轨制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商品的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并存,且前者总是低于后者。与计划价格并存的是计划配额,即消费者可以按低于市场价格的计划价格购买一定量商品,超过这个计划配额数量的商品必须以市场价格购买。

为了构造模型的方便,我们假定消费者只消费两种商品,一种是处于价格双轨制下的计划商品(H),其计划价格为,市场价格为P[,H] ,且P[,H]>,消费者面临的计划配额数量为。除了商品 H外,消费者消费的其他商品记作C,其价格恒定为P[,C]。我们假定消费者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总是选择能达到最大效用满足的消费品组合。我们再假定消费者的收入为Y,这样,消费者面临的预算约束就可以写作:

我们可以将这一预算约束图形化为“拐折的预算线”,如图一所示(注:这里我们忽略了 Y<这种现实中不太可能出现的情况。)。图中表示消费者所面临的计划配额,EFG 即消费者的预算线,这条预算线在F点发生拐折,因为消费者要购买超过量的H商品,必须支付高于计划价格的市场价格,而商品C的价格是不变的, 因此FG段斜率(P[,H]与P[,C]之比)要大于EF段斜率(与P[,C]之比)。 在既定的预算约束下,消费者选择怎样的商品组合来达到其效用最大化将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

图一

2、价格双轨制下的消费者选择

在价格双轨制下,按照消费者达到自己效用最大化时的H 商品的消费量是否突破了计划配额,可以将消费者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消费者意愿购买的商品H的量低于计划配额的数量。 第二类消费者已经按计划价格购买了计划配额数量的商品,由于市场价格过高,使得他不愿再到市场上购买更多的H商品,因此,这类消费者最终对商品H的消费量等于计划配额限定的数量。第三类消费者不满足于只消费计划配额数量的商品H,又以市场价格购买了一定量的H商品,因此该类消费者突破了计划配额的数量约束。下面,我们用数学模型对三类消费者在价格双轨制下的选择作出简要描述(一个更为详尽的分析可参见袁志刚,1997)。以下我们假定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形式为U=aLnC+(1-a)LnH,(0<a<1),该函数是一个凹函数。对效用函数具体形式的设定将使我们能够在下文中明确得出取消价格双轨制的市场化改革中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变化,以及由此对市场造成的影响。

(1)第一类消费者

这类消费者仅面临预算约束,其最优规划为:

Max U=a LnC[,1]+(1-a)LnH[,1](注:我们用下标1,2, 3来区分本文中的三类消费者。)

s.t.Y[,1]-P[,C]C[,1]- H[,1]=0

解这一规划,可得:

即H、C两种商品给这类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H 商品的计划价格与C商品的价格之比。

(2)第二类消费者

这类消费者没有以市场价格在市场上购买H商品, 而只消费了计划配额的数量,这时,预算约束和计划配额约束同时有效,消费者的最优规划可表示如下:

Max U=aLnC[,2]+(1-a)LnH[,2]

s.t.Y[,2]-P[,C]C[,2]- H[,2]=0

-H[,2]=0

解这一规划,可得:H[,2]= ,且有

式(5)式表示H、C两种商品给这类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之比大于H商品的计划价格与C商品的价格之比,此时消费者对H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该商品的计划价格。

从另一角度来看,这类消费者以低于市场价格P[,H] 的计划价格购买了量的计划商品,相当于从中得到了数量为(P[,H]- )的补贴,但该消费者却没有在市场上购买更多的这一商品,这时,预算约束与数量约束(H[,2]- ≥0)同时有效, 消费者的最优规则可以写作:

Max U=aLnC[,2]+(1-a)LnH[,2]

s.t.Y[,2]+ (P[,H]- )-P[,C]C[,2]-P[,H]H[,2]=0

H[,2]- =0

解这一规划,可得:H[,2]= ,且有:

式(6)意味着H、C两种商品给这类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之比小于H商品的市场价格与C商品的价格之比,即消费者对H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低于该商品现有的市场价格。综合(5)、(6)两式,我们可以得到:

即此类消费者处于非均衡状态之中,其消费选择没有实现边际等值。

(3)第三类消费者

这类消费者仅面临预算约束,而配额约束则被突破,也就是说,消费者又在自由市场上购买了一部分H商品, 消费者的边际购买力得以实现。因此,消费者的最优规划可以表示如下:

Max U=a LnC[,3]+(1-a)LnH[,3]

s.t.Y[,3]-P[,C]C[,3]- -P[,H](H-)=0

解这一规划,可得:

式(9)意味着H、C两种商品给这类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H商品的市场价格与C商品的价格之比。事实上,我们可以结合“拐折的预算线”用图形的方式将以上三类消费者的消费选择行为清楚地表示出来,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不作描述。

综合对以上三类消费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存在着计划配额,但真正受到数量配额约束的只有第二类消费者。根据(1)、(8)两式,我们可以得到区分三类消费者的收入界线,第一类消费者的收入在

以下,第三类消费者的收入在

以上。由此可见,在数量配额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属于上述三类当中的哪一种与消费者的收入有关,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越低,则越可能属于第一类,反之,则越可能突破计划配额的约束,实现其边际购买力。另外,由收入界线可知,对计划商品偏好越大( a越小)、计划商品的配额数量越小、计划商品的市场价格越低,则第一类消费者比例越小,同时第二类消费者和第三类消费者间的临界收入水平越低,即能突破配额约束的第三类消费者会越多。

3、完全市场化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

在价格双轨制向完全市场化过渡的过程中,计划参数(计划价格和计划配额)的变化会影响经济行为人的收入分配,在理论上可以寻求一个合理的税收体系和补贴体系对经济行为人在这个转轨过程中因改革措施而引起的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但在实践上,计划参数对不同经济行为人的影响很难确定,使得改革者很难找到合理的税收体系和补贴体系,因此改革者总是以财政补贴的形式推进改革的进程(袁志刚,1994)。在上文中我们曾指出,在价格双轨制下,消费者以计划价格购买一部分H商品,相当于得到了一笔补贴(R),其数额为:

我们假定改革者就以这一暗含的补贴量作为市场化改革中对消费者的补贴数额,这一假定的合理性在于这样做补贴量易于确定,也比较接近我国实践中的做法,且如下文将表明的,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帕累托改进,改革的阻力较小。当价格完全放开后,改革者就把价格双轨制时期消费者实际得到的补贴数额R以货币的形式发放给消费者。 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首先着眼于短期,即市场上的商品供给、 H商品的市场价格、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发生变化,同时,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也不变,价格放开后消费者的总收入水平使其恰好有能力购买价格双轨制时期的商品组合,市场化并轨改革只是将补贴形式由原先的“暗补”转化为“明补”。在这些假定的基础上,我们将依据三类消费者的选择的变化来分析市场化过渡对市场产生的影响。

(1)第一类消费者

由于在价格双轨制下,这类消费者实际购买商品H 的数量小于计划配额的数量,因此,消费者获得的补贴数为H[,1](P[,H]- ), 这类消费者在市场化改革后的最优规划可以表示为:

Max U=aLnC[,1]'+(1-a)LnH[,1]'(注:我们用上标“'”来表示市场化改革后的情况)

s.t.Y[,1]+H[,1](P[,H]- )-P[,C]C[,1]'-P[,H]H[,1]'=0

解这一规划,可得:

因为Y[,1]>H[,1],数学上很容易证明,H[,1]'<H[,1]。 也就是说,当市场完全放开后,原先消费H 商品数量小于计划配额的消费者将进一步减少对H商品的消费,因为该消费者所面对的H商品的价格高于计划价格。又由于原来的消费品组合(C[,1],H[,1])同样地满足新的预算约束式,因而根据显示偏好原理可知此类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提高了。

(2)第二类消费者

由于在价格双轨制下,这类消费者实际购买商品H 数量等于计划配额的数量,因此,消费者获得的补贴数为(P[,H]- ), 这类消费者在市场化改革后的最优规划可以表示为:

Max U=aLnC[,2]'+(1-a)LnH[,2]'

s.t.Y[,2]+ (P[,H]- )-P[,C]C[,2]'-P[,H]H[,2]'=0

解这一规划,可得:

数学上容易证明,H[,2]'<H[,2],即当市场完全放开后,原先受到计划配额制约的消费者会减少对商品H的消费, 并且由于原来的消费品组合(C[,2],H[,2])满足新的预算约束式,根据显示偏好原理可知此类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也提高了。

(3)第三类消费者

由于在价格双轨制下,这类消费者实际购买商品H 的数量大于计划配额的数量,因此,消费者获得的补贴为(P[,H]- ),这类消费者在市场化改革后的最优规划与第二类消费者完全一样,所以,有:

显然,H[,3]'=H[,3],也就是说, 由价格双轨制过渡到完全市场化后,这类消费者的最优商品组合并不发生变化,其效用水平自然也就不变。

三、模型的结论

至此,我们已基本上完成了本文对由价格双轨制向完全市场化过渡中消费者选择模型的构造。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1)根据我们对消费者行为选择的分析, 可以将价格双轨制时期的消费划者分为三类,他们对计划商品的消费量分别小于、等于和大于计划配额的数量。在计划配额数量、消费者偏好与市场价格既定的情况下,整个市场上这三类消费者的相对数量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收入越高,能够突破配额约束的消费者就越多。

(2)对于消费者而言, 从价格双轨制向完全市场化的过渡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在我们模型所分析的三类消费者当中,第一和第二类消费者在市场化改革后的效用水平比价格双轨制时期更高,第三类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不变。

(3)从理论分析而言, 只要价格双轨制时期整个市场上存在着购买H商品量低于或等于计划配额的消费者消费,则当完全市场化后, 在市场价格未能作出调整时,这两类消费者对于H 商品的需求量必定会下降,从而导致整个市场上对商品总需求量的下降。

(4)当市场价格对商品H需求量下降作出反应后,一个必然的结果是H商品新的市场价格要低于价格双轨制时期的市场价格。这将导致对H商品市场需求的上升,但是与双轨制时期对该商品的总体需求相比,此时的市场需求量仍是难以确定的。这是因为,由于新的市场价格必定要高于原先的计划价格,因而第一类消费者最终还是消费更少的 H商品, 第三类消费者消费更多的H商品,而第二类消费者最终对H商品的消费量是难以确定的。

(5)在市场化改革前后,对H商品的市场需求会有一个先下降后又上升的波动。如果能够在市场完全放开之前就降低商品H的市场价格, 可以使得更多的消费者突破计划配额的数量约束,成为模型中的第三类消费者,那么就可以提前实现市场对并轨改革的反应,从而避免需求的过大波动。

以上我们从“拐折的预算线”出发分析了消费品市场由价格双轨制向市场化过渡的改革过程中消费者选择的变化对市场需求与市场价格造成的影响,在一个已经不存在短缺(甚至是明显供大于求)并且市场调整有较大时滞的市场(如住房市场)中,消费需求波动可能会对市场产生不利的影响。

标签:;  ;  

价格双轨制改革对市场的影响分析--“拐点预算线”与消费者选择模型_价格双轨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