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主学习论文,需要什么样论文,语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课本是课程理念的化身,是学生学习课程的根本。课程改革主要是通过课本对学生产生作用的。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实施的效果究竟如何?学生厌恶学语文的状况是否有所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否得到了提高?据普遍的反映,由于高考,由于体制,选修教材学生实际上并不能自主选修,学生厌恶学语文的状况并没有任何改变。发展学生个性,提高语文素养再次成了一个美丽的泡影!
根据学习方式编写教材,是当今世界教材改革的潮流。无数的事实早已证明: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还是靠学生的自我修习而得。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是主要方面,教师的教是次要方面。让专家、学者用同样的教材进行教学,学生的成绩并不一定能考过其他的平行班级;即使在同一班级中,有的学生成绩很好,而有的则很差。自主学习不仅作用于过去和现在,对于每一个人的未来,也都将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学习常态。它应该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奋斗的目标。叶圣陶先生很早就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然而没有自主,合作的效果将无法保障;没有自主,探究的行动也不可能继续深入。自主学习是所有的学习方式中最为根本的。
那么,什么样的教材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要求呢?
首先,教材要有完备的学科体系和明确的学习内容。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语文?因为一部分学生觉得语文没有什么学头。他们从小学到现在,见到的都是一篇篇的文章,于是认为语文不就是那几篇课文吗?而那几篇课文和它们的单元主题、单元导语等等他们一看就能明白,何必要你老师说来说去、罗哩罗嗦?于是课本发到手以后,他们很快就能将其看完,然后似乎就万事大吉。还有的学生觉得语文漫无边际,好像很神秘,常常来问:“老师,什么叫语文?”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准确地回答却不太容易。它涉及到语文学科的内容和性质的问题。自从“语文”一词诞生以来,那些专家、学者一直争论不休,然而到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似乎也还没有什么明确的定论。但让我们感到新奇和值得警醒的是,语文学科的内容问题竟然也成了困扰学生思想认识和学习态度的症结!
中小学语文学科的内容究竟应该是什么?笔者认为,既然让人比较信服的学科性质已经敲定,那么内容的确定就不应该再成为难题。语言、文学、文章和文化,它们各自体现了学科性质的两个方面,为什么不能将它们分开来呢?像这样统一用文选制一以贯之,眉毛胡子混在一起,而且态度又非常暧昧,今天这样编,明天又那样改,一会儿说要偏重于工具,一会儿又说要偏重于人文。连我们一线教师都被搞得莫名其妙,无所适从,小孩子学了这样的课本之后,又怎么能分得清楚呢?难怪他们要么盲目自大,不屑一顾;要么感到漫无边际,无从下手。懵懵懂懂,稀里糊涂,以至于很早就对这门学科产生厌恶。
其次,要认清文学的社会作用,增加文学作晶在语文教材中的比重。
我们知道,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首先要有生活基础,而要认识和丰富生活,除了多观察和体验之外,就必须要多学习文学。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学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包括文学作品、文学史以及有关的文学理论。而文学作品正是能同时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语文》是目前教育界最感兴趣的引进教材,然而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所谓的《美国语文》,其实就是人家的文学读本!除此之外,人家的语文大都还包括一本《英语》(主要讲解语法)和一本《拼写》(注重单词的拼写训练),另外,据郑玉财先生介绍,美国有些中学(6至12年级)的语文课还开设有《文学概观》《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美洲和非洲文学》《亚洲和拉丁美洲文学》《文学哲学》《文学创作》等等,以上这些还只是必选的普通课程的科目,高级课程和提前选修课程大多竟是这些科目的加深!由此可见,人家的语言和文学都是分开的,除了语言之外,非常重视文学的教育。近年来,国内重视文学教育的呼声也一直很高。为什么我们的语言和文学就不能分开呢?据说“文革”前,我们的语文前辈就曾经这样搞过,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被什么人给否定了。既然现在美国都还这么做,说明当年这种分法不见得就是错误的,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肯给它“翻案”呢?况且小学阶段,学生们已经完成了拼音、识字、写字、造句的基本训练,并已开始练习写作,最迟到初中阶段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也已具备,为什么不让他们向纵深的层次去发展呢?没有内容,听说读写又训练什么呢?那些基本的文学知识怎么就不能进入中学的语文课程呢?人家美国为什么就能进入?
第三,教材的内容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文难度要适中,选文形式要丰富多彩。
这一点多年来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并成为人们努力的方向。本轮新课改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有些地方仍略显不足。比如说文言文,目前各种版本教材的数量都较以前有所减少,但个别的(如苏教版高中语文《<论语>选读》)难度却过于艰深。虽然说教科书选文应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但如果太难了,就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给多数学生留下破坏性的印象,破坏了他们对母语和中国文化的良好感觉,破坏了对语文的感觉”。况且语文课堂如果老是由教师讲解,势必要挤占学生读书、背书的时间。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把语文当成了数理化,以为非讲解、讲授不行。其实大错特错!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一种符号体系,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通用性,要求教材不宜太深,掌握它也无需教师过多的讲解,最主要还得靠多模仿、多实践,也就是要靠学生的自我多练习。课堂上你不给他时间读,课后各科作业排山倒海他没有时间练,长此以往,他的语言能力、语文素养将从何而来?语文成绩怎么可能提高?有些年轻教师常常满堂课讲得滔滔不绝,口吐白沫,然而过后学生依然还是不会读、不会背,道理就在这里。
另一方面,教材的选文形式过于单一,面目过于严肃,过于刻板。为什么不能将有的篇目换成马季的相声、赵本山的小品?为什么不能换成汉城奥运会的会歌和《真心英雄》?为什么不能换成绘画、换成幽默?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不要忘记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多年前高考不是考过绘画作文?最近有的省份不是出过歌词鉴赏?老是强调作品要经典,但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经典?
第四,教材选文的数量要大大增加。
我们知道,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课本里的很多文章学生们大都能看懂,而语言学习主要还得靠学生主体自身的实践。限于时间,困于财力,束于环境,学生学完课本之后很少能有去广泛阅读的。这是目前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平时我们都在强调要进行课外阅读,但落实又是怎样的呢?且不说那书价昂贵,倘要都买,学生看不起;也不说那不可能有大面积的检查和督促,单说当前高考竞争异常激烈,时间紧,任务重,就已经能够让你直摇头!有的学校领导为了省钱,平时连《自读课本》都懒得去订,为了抓升学率,根本就不允许开放图书馆!因为在他们看来,语文也是漫无边际的,见效慢,分数提高不明显,还不如挤出时间抓好其他学科。毋庸讳言,在目前的中国这种现象相当的普遍。更有甚者,很多学校竟然都把“禁读小说”当作“班规校纪”!我们为什么不能直接把《三国演义》就作为初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把《水浒》作为初三年级的自读课本,或者把经典多选几章?
况且有人作过统计,目前世界上中学语文课本每学期的容量,德国大约是60篇,美国大约是80篇,而我国仅仅约为三四十篇!为什么我们的篇目这样少呢?原来这只是考虑了适应教师讲授的需要,多了讲不完,时间不够用。这是一种颠倒主次、混淆是非的错误理念和错误行为。
在这方面,山东省潍坊市青年路小学曹兴娥老师已经做过成功的探索。从2000年开始,她进行了“重组教材,大量阅读”的语文教改实验,采取“读读背背,背背读读”的方法,要求学生一个课时学习2至4篇课文,两个星期学习一册课本。剩下的时间她就带领学生到处搜罗图书,不停地“读,读,读”,读了“相当于现行教材阅读量,10倍以上的内容”,结果学生在语文能力上取得了让人“连连惊呼”、“连声感叹”的效果。在小学,学生所学的科目很少,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这么做。但中学呢?与其让师生到处忙乱,倒不如你课本多选一些。况且能像曹老师这样做的人又有几个呢?
第五,作文教材要有科研含量,要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要重视日记的写作。
目前选修教材有单独的《写作》,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然而这种教材的使用却只限于高二和高三,而且其中的要求与方法却并不只是到高二才会用到。必修教材的写作为什么不能分离出来?有些必修教材的单元写作要求与阅读选文很不配套,这是有目共睹的。另外《美国语文》非常重视日志的写作,而我们为什么不能?写日记的好处,这里限于篇幅,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