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文 阳

摘 要: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对于传统教育教学产生巨大影响。根据对高职院校《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现状分析,基于“互联网+”的环境,从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全面评价机制等多个方面提出“课前-课中-课下”全过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互联网+” 高职院校 混合教学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概念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平台,融合传统产业,构建出新的行业模式。“互联网+”模式对于高职教育教学也带来巨大冲击。一方面,目前高职课程各种线上资源已经较为丰富,以MOOC为首包含院校牵头共建的资源库陆续投入使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线上课程,作为线下课程的补充;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针对学生新的需求,学校需要对线下课程做出相应改变。

在原有MOOC等线上资源基础上,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融合线上线下资源,结合课上课下模式适应学生与时代需求将是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为例,探讨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如何融合线上线下资源,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探索高职院校混合教学模式。

紧邻蜡料的一个铁质的置物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一些规格整齐的短木棒和细木条,板锯、凿子、钉锤、钢尺等木工用具也放在那里。霍铁好奇地问:“这些木料是干什么用的呢?”

一、《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等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建设工程招投标、合同资料管理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发展与趋势,掌握招投标基本程序和方法,熟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实训等实际工作的训练,基本具备直接参与建设工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活动的能力。本课程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起重要作用。

目前该课程教学以理实一体传统教学模式为主,采用教师讲解理论知识,辅以实际案例分析、任务导向等手段进行教学。根据不同专业要求,视情况安排集中实训任务。现有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1.行业发展迅速,教材知识更新滞后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更新修订频率快,子目繁杂,涉及国家、部委、地方多级行政监管。仅2018年,招投标活动相关新政策密集出台,涉及《招标投标法》《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的修改,《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规定》等新规定的出台,《标准设备采购招标文件》等招标标准文件的出台。教材的更新所需人力物力时间成本较大,这些变化并不能在教材中及时反映,有一定滞后性。另外,电子招投标、国际工程项目招投标等目前实际中应用较多的内容,教材涉及内容较少。

2.教学资料信息缺乏整合性,信息化较差目前的教学资料主要依托课本以及教师收集的相关案例。课本中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完整版本需要学生课下自行搜索,教学资料零散。学院根据信息化教学的要求与发展,对于本课程教材进行修订,增加微课二维码,便于学生课下使用。实际操作中,课上时间有限、课下学生自学效果存疑,教师无法获得学生自学反馈,互动机制欠缺。

以长白山、海棠山和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名录为数据源,通过维管束植物科、属和种的统计分析,以此描述各山地植物区系的物种组成,将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划分为世界分布、泛热带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北温带分布、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和东亚分布6个类型[6],对三个山地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进行统计分析;采用Jaccard系数和Ze-hanowski系数[1],对三个山地间植物区系相似性进行比较分析。计算公式为:

3.高职学生学习自主性差,注意力不易集中,上课玩手机现象较多。故对于讲述性内容占主要部分的理论课程,如《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堂内容吸收较差。学生课内课外与老师的互动沟通较少,课前课后环节缺失。

4.受课时限制,部分专业实训操作时间缺乏。受课程本身内容限制,理论知识的讲述容易枯燥,教师必须辅助案例或者进行实训任务进行教学。实践环节的缺失,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利。

基于上述教学思路与手段,考虑高职院校《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要求与培养目标、学生实际情况,结合“互联网+”环境,现将本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归纳如下: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思路与手段

本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思路是基于学生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现状和学生基础,结合“互联网+”概念在教育领域和建筑行业的新兴影响进行设计思考。打造线上资源平台,更新融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开通教师与学生之间实时信息沟通路径,将传统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做到打通教学回路。

4.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基于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知识相同的重要性,传统的单一考试结果不足以全面评价学生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同样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智能教学平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记录,通过平台上的作业情况、学生问答情况、线下自主学习时间与效果等多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得出较为全面的综合成绩。“互联网+”平台的透明与公正性会督促学生学习,综合评价机制也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977 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速度的影响 沈红健,邢鹏飞,张永鑫,吴 涛,张永巍,柯 骏,刘建民,杨鹏飞,邓本强

“互联网+”智能教学平台是该混合模式的关键,平台应包含资源整合、资源动态管理、线上沟通管理、学生表现记录、数据分析、综合评价等功能。教师利用智能教学平台辅助完成课前、课中、课后教学与学生管理;学生利用智能教学平台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线上学习和得到老师反馈。

3.使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趣味。针对教学内容枯燥、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情况,教师应更加注重课堂内的知识吸收率,尽量在课程中完成主要知识的传授,课堂外进行增强。具体可以使用行业信息化软件、仿真软件、翻转课堂以及“互联网+”平台进行模拟招投标过程,增强课堂趣味性。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现场进行即时问答,增加课堂竞争性,检测学生当堂课程内容掌握程度,通过网络存档为学生学习过程记录。课堂中多采取小组讨论、项目导向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为有效解决课程资料时效性、地域性问题,该课程平台还应开放多人动态编辑功能,针对不同地区的规定要求进行动态信息编辑并开发移动端。通过实时讯息推送弥补教材的滞后性。该课程平台后期应该有专人负责运营,包括信息的更新与推送,板块的更替与数据分析。除资源提供外,平台还应包括师生线上互动渠道、学生表现记录与分析功能、智能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功能,以防教学资源平台沦落为单一的教学资源提供方。

1.建立动态教学资源库,关注平台后期运营。“互联网+”环境下,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共享与传播优势。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智能教学平台进行资源整合。目前,全国各职业院校正在有组织地进行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我院与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建设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资源库即将迎来验收。该资源库基于智慧职教平台,将专业课程相关资料(微课、PPT、作业、考试等)进行集中收集,根据用户不同身份(教师或者学生),进行有限范围公开。该资源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作用。针对《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课程平台应链接相关政府职能与监管部门网站与信息,包括法律法规的收集。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与实施

心里憋闷,从第一天的军训起,我就萎靡不振。军训无聊,特别是原地站立时,一站就是半小时。想不到的是教官居然命令男女生近距离面对面站立,在这漫长的半小时里,身体不动,眼睛却是互相打量。

2.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平台,提前上传本课程资料并布置预习要求,通过网络签到和预习作业提交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减少课堂铺垫时间。更多的课堂时间可以用来进行实际案例分析以及互动。通过教学平台还可以发布实训项目。教师在课上进行简要任务要求说明与解答,学生线下完成项目,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线上解答。教师还可以通过线上布置日常作业,收集作业反馈并进行线上互动答疑。通过平台将学习全过程数据进行收集并进行数据分析,科学地统计学生具体内容的掌握情况,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派驻源于监督。我国的纪检监察派驻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尧舜禹时期即已产生监督雏形,发展到夏时,已经出现专门惩治官吏的贪墨之法。及至西周,监察机制渐趋成熟,虽然尚未形成行使检察权的专门机构,但是以监察为职掌的职官已有法定,譬如穆王时期制定的《吕刑》中关于“五过之疵”的规定,已经具有职官监察法的性质[1](P2)。总之,我国的纪检监察派驻制度是在监督基础上,经由“派出——派驻——派驻监察——纪检监察派驻”发展演变,最终成型。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纪检监察派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重大创新。

课前,教师将教学资料上传至教学平台,通知学生通过微课、PPT、问答等方式进行重点预习,后台将记录学生预习时长与效果。教师通过预习阶段的后台数据分析,对于上课内容重难点进行精确备课,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效传授时间增加。

课中,教师需要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中最大限度地吸收重点知识,采用信息化手段,如仿真电子招投标软件,让学生模拟真实场景;采用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动方;多用项目代替语言性描述,增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多使用智能教学平台进行课堂问答,激发学生答题积极性,后台也可以记录学生数据,有助于后期复习与评价。

课后,教师将重点放在师生交流答疑上。通过智能教学平台,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或者项目,线上进行答疑与指导。学生通过平台提交作业,教师得到学生学习反馈。智能教学平台全过程记录学生各项表现,给出量化考评结果,教师可以综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表现,完成该课程综合评价,为下一轮课程给出指导意见。

四、结束语

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覆盖,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线上线下多渠道、多手段完成教学与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有效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互联网+”智能教学平台的搭建是重点,需要高职院校与教师共同努力,丰富平台资源,将“互联网+”概念融入课堂;相应配套机制,包括学生成绩评价、教师教学评价体系都应得到学院的支持。

由于各高校实际情况的不同,实验班体制的设定也有很大差异。根据具体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的不同,实验班的开展主要采取具体的实体班级制度或虚拟班级制度。以湖南大学为例,实体班级制度与前文的实验班的开展略有差别,由学生所在院系和合作院系共同管理,与前文实验班的管理模式差别不大不作赘述;其中虚拟班级制度则是在学生入校之初便按照所报专业作为主专业进入院系学习,由主专业所在院系教学。学生的课程学习则是按照个人倾向的第二专业,由第二专业所在的院系负责课程方案的设定。

参考文献:

[1] 高兰芳.“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例[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

[2] 高 云,史晓燕.“互联网+”背景下“工程造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

[3] 彭 丹.《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农村教育,2018

[4] 吴翠鸿.“互联网+”背景下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究[J] .信息记录材料,2018

[5] 张 楠.“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

文章编号: ISSN2095-6711/Z01-2019-11-0033

作者简介: 文阳(1991—),女,汉族,重庆合川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标签:;  ;  ;  ;  

“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