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前景分析_小城镇论文

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前景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前景论文,小城镇论文,经济发达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规划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国际经验的比较分析,从小城镇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小型工业企业向农村的扩散及其发展可能性、农村人口的迁移动机——深入探讨其进一步发展的机制,指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发展势头还将保持。

【关键词】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机制;小型企业;扩散;迁移动机

小城镇人口的增长对全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贡献甚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80-1994年间,中国市镇总人口增加了3.1倍,其中建制镇总人口增加了8.1倍;同期,市镇非农业人口增加了0.9倍,其中建制镇非农业人口增加了1.4倍。1980年建制镇总人口占市镇总人口的比例为29.9%,而到1994年这一比例上升为65.8%;同期建制镇总人口占市镇非农业人口的比例分别为32.3%和41.7%。可见,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内容。

无锡地区(包括无锡市、无锡县、江阴市、宜兴市,下同)是我国经济发达、城镇化进展甚快的地区之一,其城镇化推进表现为典型的以小城镇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特征。小城镇在该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小城镇吸纳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1990年吸收了全社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60%),成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域载体;其次,小城镇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力军,1990年小城镇社会总产值占该地区三市(县)社会总产值的77.2%,其中工业总产值占62%;再次,小城镇作为乡村社区中的非农业活动据点,改变了城市—工业、乡村—农业的传统格局,缩小了城乡之间在产业结构、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对于改变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小城镇的发展对无锡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意义十分重大。那么,将来该地区小城镇能否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以小城镇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能否行的通,是否具有科学性?这是决策界和学术界均很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从小城镇发展的机制、规律和在无锡地区的发展条件,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国际经验:小城镇顺应现代化的要求

经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史和现状发展规律,对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无锡地区的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正处于向发达国家接近的阶段,研究发达国家相当于该地区小城镇这一规模城镇的发展过程,对研究该地区未来小城镇的发展有一定启发意义。

美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其经济发达、城镇化进程失误较少,城镇体系发育成熟。在其城市化历史过程中,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城市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一直稳定在50%左右,并且自40年代以来,这一比重持续快速上升,至1980年已近76%(表1)。

表1 美国城市人口规模结构(占城市总人口%)

资料来源:《American historical statistics》(1986)转引自参考文献[1]

表2 日本城镇人口规模分布(占全国总人口%)

日本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近,人口密度较大,二次大战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产业高度化、现代化稳步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很快,但小城镇始终健康发展,并在城镇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表2)

表2 日本城镇人口规模分布(占全国总人口%)

年份18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城市(其中>10万)63.2

67.9

72.1

75.9

76.2

76.7

22.9

21.6

20.7

21.0

19.8

19.1

镇、村(其中>0.5万) 36.8

32.1

27.9

24.1

23.8

23.3

35.6

30.8

26.5

22.6

22.4

21.8

0.5-10万城镇58.5

52.4

47.2

43.6

42.2

40.9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

荷兰位于莱茵河三角洲,其历史传统与我国不同,但其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与无锡地区很相似,城镇化主体内容也一直以人口10万以下的小城市发展为主(表3)。

表3 荷兰2万人口以上城市规模结构(%)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3]

* 因人口少于2万的城市人口未计入,故本指标小于城镇化水平。

不同类型国家殊途同归,都走了一条促进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城市化道路,表明小城镇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既能满足工业化之前传统经济的要求,也能适应工业化后现代经济的发展。无锡地区正处于小城镇迅速发展的时期,与发达国家相同城镇化水平时的城镇规模结构相比,小城镇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还较低,所以未来小城镇还将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非农产业的继续扩大:小城镇发展仍具稳固的产业基础

小城镇有两个基本职能,一是为农村非农业经济活动提供场所。二是为社区成员提供生活服务。小城镇能否存在和发展,取决于城市和农村社会对这两项职能的需求。因此,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人们对城镇生活的向往,是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力。这里先从现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企业向农村扩散的可能性,分析无锡地区农村非农产业的前景。

1.企业小型化及其向农村扩散的国际趋势

产业经济学研究表明,随着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升级,生产分工越来越细、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因而,企业小型化已成为当今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统计,1986年职工少于100人的小企业达3175000个,占全美企业总数的97.8%,就业人数占全美非农业就业者总数的53%; 1976 -1982年,美国私营工商企业雇员增加了1187万人,其中52.6%为职工少于100人以下的小企业所雇用。 美国的小企业数几乎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占有绝对多数(表4)。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有同样的趋势(表5)。

表4 1986年美国分产业部门小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份额(%)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4]

表5 1985年日本工业企业规模结构(%)

企业规模

4-9人 10-99人 100-499人 500-999人 >1000人

企业数 57.8 38.7 3.00.30.2

职工数 13.9 40.0 23.5

7.6

14.1

总产值 5.1 27.7 28.1 12.4

26.7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

由于小型企业更适宜于由城市向农村地区扩散,也由于城市部分企业主倾向于利用相对廉价的生产要素以及国家出于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考虑,不少工业发达国家都把城市企业向农村扩散。 美国从1959 年至1978年,农村工业就业占全国工业就业者总数的比例由20.9%上升到28.8%(表6)。

表6 美国工业就业地域结构的变化(万人)

年份

1959年 1969年 1967年 1969年 1970年 1974年 1978年

全国

1617.3 1662.2

1939.0 2017.7 1976.4

1998.3

1987.0

城市

1927.2 1271.5

1454.1 1543.4 1465.4

1432.0

1414.1

农村小城镇 338.1

390.7

484.9

511.0

511.0566.3572.9

村镇占全国% 20.923.525.025.925.9 28.328.8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4]

一些工业高度集中于城市、农村工业原本甚为落后的国家,也相继制订出一系列鼓励产业向农村扩散的政策。如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先后制订了诸如 《关于首都圈内既成市街地区工厂等的限制法律》 (1959)、《工业适正配置构想》(1964年)和《农村地区工业导入法》(1971年)和《工业从新布局促进法》(1972年)等法律。通过这些政策和法规的执行,日本农村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韩国自1973以来也有意识地将一些小型工业企业向农村扩散。1983年以来还组织实施了在农村地区建设“农村工业园区”的计划。

企业向农村的扩散,有力地促进了小城市(镇)人口的增长。日本通过工业企业向农村的导入基本遏制了一直绵延到70年代中期的小城市(镇)人口持续下滑的势头,使得小城市(镇)人口由净减少转为缓慢增长。韩国小城市人口自60年代中期以来也由净减少转为持续增加。

2.无锡地区城市工业扩散及乡村工业进一步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该地区乡镇工业〔1〕基础雄厚,具有接受城市工业扩散的基础。 但是由于体制和观念的障碍,城市企业向乡镇企业的扩散刚刚开始,仅停留在城乡企业联合经营、技术合作、少数城市企业职工受聘乡镇企业工作等初级形式,工厂厂址向农村转移尚属极少数。

未来,城市企业向小城镇扩散及乡镇工业进一步发展将为大势所趋、其内在动力表现在五个方面:

(1)城市工业结构的高级化和生产的专门化

包括无锡市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工业将向“高、精、尖”和资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一些不符合这一要求的企业必将向外转移,其中相当一批符合无锡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的中小企业将就近向该地区农村和小城镇转移;同时,产业结构高级化也要求生产的专门化程度更高,城市企业将需要更多的协作配套企业,无锡地区占有地近之利,其小城镇肯定将吸引一大批协作配套企业的布点。

(2)乡镇工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乡镇工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技术力量不足和各乡镇产业结构雷同导致的分工不合理,迫切需要与城市企业进行嫁接,在外延扩大的同时,进行内涵发展。要通过城市企业技术扩散,进一步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以城市主干企业为龙头,组织企业集团,形成城乡一体化的链状产业系列。同时,要根据各自优势,与对应的城市主干企业协作,形成各乡镇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3)建立合理、有序城镇体系的要求

目前无锡地区城镇体系中,中心城市无锡市区的人口已达92.8万(1990年底),一些“城市病”业已出现,但广大农村小城镇的容量还很大。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考虑,也应控制无锡市区的人口规模,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有序的城镇体系,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适当地将中心城市企业向小城镇转移,并在以后的产业配置上尽可能地向小城镇倾斜。

(4)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发达地区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促进城乡经济的同步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必须加快乡镇工业的发展。

(5)农村工业相对集中的要求

目前无锡地区工业中大约一半是村办企业,其一般配置在村民委员会驻地,布局过于分散,不利于提高效率,应根据情况,尽量集中到小城镇中来,这也将进一步扩大乡镇级企业的规模。

总之,未来无锡地区乡镇工业将在质和量两方面大大发展,第三产业亦将随之迅速发展,从而强有力地推动小城镇的发展。

3.无锡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已进入现代产业行列,进一步发展势在必然

以乡镇工业为主的无锡地区农村非农产业经过20年发展,现已不是传统经济范畴的农村产业。

(1)从工业经济效益看

该地区乡镇工业的装备水平虽较城市为低,由于外部环境所决定的生产成本较城市工业高,但其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率,虽低于无锡市的工业企业,却高于全国大中城市的平均水平(表7)〔2〕。

表7 1988年无锡地区乡镇工业经济效益比较(1980年不变价,元)

资料来源:无锡市统计局、无锡统计年鉴,1988。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

(2)从工业生产的目的和其服务对象看

无锡地区的乡镇工业已经由原来主要为农业服务,转变为主要为工业、为人民生活和出口创汇服务。1990年无锡县乡镇工业总产值中,为工业服务的占60.9%,为人民生活服务的占26.0%,为出口创汇服务的占11.4%,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仅占1.7%。

(3)从产业结构看

无锡地区乡镇工业已经进入了以机械、化工、金属材料加工和纺织业为主的高加工度阶段。在产品生产上,已经由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仅无锡县截止1990年就有国优产品7个、部优产品47个、省优产品126个。

(4)从经营管理看

该地区的乡镇工业较早地引入了市场机制,并在竞争中经受住了考验,取得了成功,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提供了经验。可以说,该地区的乡镇工业经营管理水平在一些方面较城市企业更为先进。

总之,无锡地区的乡镇工业已经进入了高级化阶段和现代产业的行列,未来必将继续发展壮大。1991年国家科委决定在此建立“高新技术火炬带”(苏锡常高新技术火炬带的一部分),其中宜兴市被列为全国唯一的“环保工业园区”。

三、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相适应,小城镇仍将是农村非农劳动力集中的场所

人口向城镇迁移,是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一般而论,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必然导致农村地区非农劳动者及其家属向小城镇集中,从而使小城镇人口进一步增长。但是,日本在相当时期内却是农村人口到城市居住,在农村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即农村非农化的发展没有导致农村小城镇人口的增长。未来无锡地区农村非农产业与小城镇人口是否同步发展,将主要取决于农村人口有无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1、从就业机会看

无锡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就地获得了非农就业机会,而且工业企业还出现了本地劳动力不足、不得不招募外地劳动力的状况,表明该地区现在的非农就业岗位是充足的,农民不需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未来小城镇第二、第三产业规模还将增大,非农就业机会有增无减。另一方面,我国城市一般就业岗位普遍不足,只有一些脏、累、差的职业劳力不足,但对无锡地区农民没有吸引力,将来城市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能够进入这些产业的农民不会很多。所以,未来该地区农民仍将以就地就业为主,小城镇居民因为同样的原因也不会大量地到城市就业。

2、从收入方面看

根据无锡市统计局的家计调查资料,无锡市区职工每人年平均工资2550元,而江阴市乡镇企业工人每人年平均工资1456元,比城市工资低。从整个家庭收支情况看,1990年无锡市区居民人均年收入1833元,年支出1550元,净收入283元;无锡县农户人均年总收入2010元, 年支出1883元,净收入127元,比城市居民要少。但是目前农村居民年人均住房支出高达336.44元,而城市居民此项支出仅0.91元。随着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居民的住房支出肯定会大幅增加,城乡居民的净收入差距必将大大缩小,甚至会出现农村高于城市的状况。因此,农村人口没有为追求高收入而进城的动力。另外,江阴市199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2185元,实际支出1741元,净收入304元,高于无锡市区水平,因而包括县城在内的小城镇居民也没有进入城市的经济动机。

3、从生活质量看

农村和小城镇生活安静,接近大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交通方便(有些乡镇已开通了公共汽车),住房宽敞〔3〕;小城镇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改善,如无锡县华庄镇已经基本实现了全镇域生活用水的自来水化。

在生活方式上,当前无锡地区农村(含小城镇)与城市已经差距不大。1990年以食品支出占生活费支出(为增强可比性,住房支出未计)的比例计算的恩格尔系数,无锡市区居民为0.598,无锡地区农村居民为0.615,二者相距不大。在闲暇时间及其利用、社会交往等方面,该地区城乡差别也很小(表8)。

表8 无锡地区城乡居民生活方式比较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0]

表中:(1)为科技活动,(2)为体育活动,(3)为文艺活动,(4)为文化娱乐,(5)为社会讲习班,(6)为社会工作,(7)为综合性沙龙,(8)为其他

可见,无锡地区农村人口及小城镇居民均无向城市迁移的强烈动机,而人口向小城镇迁移则为该地区未来城镇化的主要内容。

综上分析,从无锡地区的地理条件、城镇化发展的规律、该地区已经出现的城乡一体化趋势和国外城市发展的规律等方面来看,未来该地区的城镇化仍将以小城镇为主体,尤其是县以下小城镇将在量和质的方面进一步发展。

本文得到吴良镛、宋家泰教授指导,特致谢忱!

注释:

〔1〕这里指的是厂址在农村小城镇的工业企业,以区别于按所有制形式划分的乡镇工业。我们认为按所有制划分企业类型在产业经济方面是没有实践意义的,更无理论价值。

〔2〕根据无锡县乡镇企业管理局提供的资料,乡镇工业与国有工业相比,增加成本的项目有:不享受国家的主要原材料的计划供应,产品自行销售,没有国家计划分配的技术人员、企业只能自行培养,不享受国家的财政补亏待遇,支付补农、建农资金;降低成本的项目是税收优惠。

〔3〕据有关统计资料,1990年无锡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8.01平方米,江阴市城镇达15.7平方米,农村达42.75平方米。

标签:;  ;  ;  ;  ;  ;  ;  ;  ;  ;  

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前景分析_小城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