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体育资源开发及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基于山东省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省论文,资源开发论文,生态论文,模式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0)07-0008-04
自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逐步实施和完善,大众体育在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发展大众体育存在着诸如大众健身意识、经济条件状况、体育资源环境匮乏等等因素的制约。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在实现了“理性人”、“社会人”的转变之后,又开始追求“生态人”的实现。如何开发自身的生态潜力,将自身重新融入自然环境中,返还人类的生物本性,将是人类追求纯真与自然的美好愿望。融于自然、纵情于山水、适合现阶段大众体育发展模式的生态体育便应运而生。生态体育潜藏着一股回归自然、挑战自我、天人合一的清流,它以其刺激性、灵活性、自我性、民间性、娱乐休闲性、健身性以及重返大自然怀抱等特征,给古老的人类体育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成为现代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运动哲学[1],是近年来大众体育发生的一大变化。
山东省拥有丰富的生态体育资源,生态体育发展前景广阔,可开发项目的潜力巨大。但作为一种新兴的运动方式,山东省开展生态体育的运行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完善。本研究根据研究条件,从山东省所拥有的生态体育资源的开发入手,构建了适合山东省生态体育发展的模式,旨在为山东省全面开展生态体育提供新举措、新思路。
1 “生态体育”的涵义
作为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理论概念,生态体育及其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生态体育在事实整合与价值赋予两个方面均未充分展开,这既与其所指称的体育类型尚未发展成熟有关,也与人们对体育与生态的理解存在的文化差异有关。国内学者对生态体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富于启示性的探讨,主要观点概括如下:
第一、生态体育是指人们借助各种自然环境、不拘形式地进行休闲锻炼的体育活动,如攀岩、溜冰、登山、滑雪、漂流、野营、定向运动等[2]。生态体育是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的体育活动,通过在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体育运动,来展示人类的健康体格和人格,体现人类在体育运动中对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目的是要维护世界的和谐与发展[3]。
第二、生态体育是指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场所,充分尊重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关系而开展的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开展的、对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对人身心健康最有利的体育运动,具体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方面的整体动态和谐[4]。
第三、生态体育就是以自然的活动方式,在自然环境下,按照生物发育的规律来开展的一些身体活动。生态体育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亲近自然、贴近自然,它是人文体育、绿色体育、环保体育、天然体育,更重视阳光、空气、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价值[5]。
第四、生态体育使人类在追求自由、率直的同时,避免体育的对抗性和竞争性。生态体育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特点是自然、率直和娱乐,是在自由、自然、自愿、自乐的原则下进行的,一般没有预先的计划和严格的规则,其目的是强调自发的行为,因而也可以称之为“自发体育”[6]。
总之,生态体育并非所谓的原生态体育,而是只有在后现代社会才可能出现的体育范式,是人类在经历了生态危机之后自觉维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整体动态和谐的选择,是依照生态体育理念对大众体育进行的规划安排,是大众在后现代社会参与体育的方式类型。生态体育以维护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平衡和谐为前提来选择体育活动的路径模式,通过体育参与的方式促进世界的整体和谐,同时享受生命的自由快乐。生态体育要顺利开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即为生态体育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精神动力、可转换的活动方式以及环境空间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首要的关键问题之一。
2 生态体育资源开发分析
2.1 生态体育资源种类以及适宜开展的体育项目
2.1.1 自然生态资源
自然生态资源包括山地生态资源、水体生态资源、地质地貌生态资源、森林生态资源以及沙滩生态资源等。人类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利用了几乎全部的自然资源为社会体育服务[7],用这些自然生态资源来开展体育运动,可以展示人类的健康体格和人格,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8]。
山地生态资源比较适合开展登山、攀岩、蹦极、定向越野、山地探险、滑草、山地自行车等新兴的体育项目。水体生态资源可以开展游泳、潜水、垂钓、划船、快艇、水上摩托艇、漂流等体育项目。地质地貌生态资源可以开展探险、理疗、保健、观光考察等体育项目。森林被称为“天然氧吧”,有着特殊的健身与治病效果,利用大自然所给予人类的自然环境,进行各种健身锻炼、散步、休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森林疗法”,也称森林浴。森林生态资源为开展如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探险、远足、踏青、野营、骑马、森林浴等体育项目提供了有力的自然条件。平整松软的沙滩,给人们提供了天然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健身与娱乐场所,成为现代青年人的热衷与向往。除了传统的游泳、玩沙、日光浴外,还有沙滩排球、沙滩游戏和沙滩休闲与健身。
2.1.2 文化生态资源
文化资源为生态体育的开展提供精神动力与可转换的活动方式。文化传统与多姿多彩的民间体育文化传统,是开展大众生态体育的重要文化资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儒家强调自然人化,注重人文价值,将体育视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教育方式,即在体育中愉悦身心、潜移默化,最终造就形神合一的健全人格。人类潜意识里渴望身体与灵魂能够回归自然、挑战自我、天人合一,如此则体育便有望回到其本然状态,成为人类全幅生命的生机勃勃的展现。“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自然”共同构成一个身体,强调个体内在自觉,促进自然与文化生态平衡的思路。也就是说,无论是价值理念需求还是身体需求,人们都在向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运动哲学看齐。渴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的体育生态环境,进而从根本上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9]。
民间风俗竞技游戏活动与游艺活动类型多样,长期存在于民间社会,依照生态体育视野,这些民间艺术也是极好的体育活动素材,完全可能转化为人民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形式。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蓬勃开展的民族文化复兴的社会文化运动,这些民间竞技游戏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有一些形式已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重新扎根,甚至进入了学校体育课程,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发挥了传承文化的功能,是大众生态体育借以开展的良好资源。
2.2 山东省开展生态体育的先决条件
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北与河北省接壤,西南与河南省交界,南与安徽、江苏省毗邻。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相对,环抱着渤海湾。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山东省成为沿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山东属暖温带季风湿润半湿润气候类型,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为人们从事多种多样的户外体育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山东省的地势,中部为隆起的山地,东部和南部为和缓起伏的丘陵区,北部和西北部为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山东省的最高点是位于中部的泰山,海拔1545米;最低处是位于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海拔2米至10米。山东省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平原、盆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3%;山地、丘陵约占34%;河流、湖泊约占3%,同时还拥有长达3024公里的海岸线。不同的地质地貌适宜开展不同形式的生态体育活动,使人们充分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山东还拥有底蕴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与多姿多彩的民间体育文化传统,是在当代社会开展大众生态体育的重要文化资源。这些先决条件为山东省开展生态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山东省生态体育开展模式的构建
2.3.1 自然生态资源与旅游相结合
山东省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可以将其与旅游结合来发展大众生态体育。山东省东部地区多为和缓起伏的丘陵以及海岸线,以烟台、青岛、威海、日照等地区最为典型。以烟台地区为例,在海滨地区,可以开展沙滩排球、游泳、冲浪等活动;在郊区的丘陵地带,例如南山、塔山等,可定期举行一系列的登山节、定向越野、攀岩等活动。中部地区多为海拔较高的山地,主要包括济南、泰安、淄博等地,这些地区山体生态体育资源和森林生态体育资源较丰富,可以开展攀岩、森林探险、蹦极等体育项目。泰山每年定期举行一系列的登山活动,其他地方完全可以效仿这种模式。西部地区则以平原为主,其中以德州最具代表性,这些地区可以开展自驾牛耕地、果园采摘节等体育项目。
2.3.2 生态体育与文化艺术相结合
山东省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古以来就是全国的文化发达地区。全省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以“中华民族之魂”、“五岳之尊”的泰山,以及被誉为“东方圣城”的孔子故乡曲阜市,形成了济南、泰安、曲阜延伸到邹城的“山水圣人”旅游区。此外还有以淄博齐国故都、殉马坑、蒲松龄故居为主体的齐文化旅游区;以水浒故事为主线,梁山、阳谷为重点的“水浒”旅游线;“道教圣地”崂山和昆嵛山等。以泰山、昆嵛山为例,可以开展以现代攀岩、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体育运动和儒家、道教文化相结合的生态体育模式。
2.3.3 生态体育与民俗活动相结合
由于山东独特的社会形态和文化特征形成了别具一格、土生土长、群众喜闻乐见、融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民间风俗性体育活动。山东民间体育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打陀螺、摔跤、划船、舞龙舞狮、放风筝等多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另外,山东是农业大省,因地制宜地利用农民不同的生产方式特点开发出的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特色劳动竞赛类技能性生态体育项目,深受农民欢迎。如在烟台农村,挖树坑比赛、小推车运肥比赛、搬挑粮食比赛等妙趣横生的生态体育活动比较普遍。这些活动不仅适合于农村现实条件,极大调动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同时还能够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引导农村体育向劳动技能性生态化方向发展[10]。
2.3.4 生态体育与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相结合
家庭体育是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环境中的体育活动,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山东省生态体育发展过程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家庭在闲暇时间里,可以根据家庭所在地具有的生态体育资源情况进行不同的体育项目。如在沿海居住的家庭,可以就近到海边进行沙滩排球、游泳、冲浪等体育项目;在山区的家庭,可以结伴登山、进行定向越野等。进入21世纪,学生们迫切需求一种不拘泥于课堂,从被动的教学关系中解脱出来,能走入大自然的体育教学。“生态体育”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而且也解决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场地和器材不足的问题。山东省生态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运动中更大限度地与大自然接触,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未来山东省生态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山东省生态体育模式应用对策
3.1 加强山东省生态体育旅游管理,科学规划,健全法制
山东省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仅涉及到体育、旅游部门,而且还涉及到经济、文化、环境保护等部门。目前,山东省各地区旅游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旅游机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因此,有必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以地方政府牵头的、由各有关部门组成的旅游领导小组,负责对本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的协调管理工作。在开展生态体育旅游时,应根据旅游地的实际情况,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文化、经济和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开发体育项目,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的具体措施,使之与生态环境相平衡[11]。同时建立相应的生态体育旅游环境评价指标,坚持以保护为主,并使之纳入法律轨道,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与法律、法规建设同步进行,依法治理。
3.2 加强环境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生态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加强全民的环境教育,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是山东省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础。山东省生态体育旅游的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以及当地居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山东省生态体育旅游的质量与综合效益[12]。发展生态体育旅游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是生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13]。山东省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类型多、分布广,导致破坏的原因也很多,因此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涉及到多学科、多种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科研项目,必须培养旅游资源保护的专业人才。体育学院和旅游学院应拓宽专业面,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有目的地培养生态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3.3 文化生态体育资源要坚持以保护为主,进行联合开发,创造拳头产品
打造以泰山、孔庙等生态旅游为拳头产品的文化生态体育项目,创造龙头效益,大力开展以其他各地各种文化艺术生态体育资源为辅助的山体、水体、森林等各种适宜的生态体育运动项目。利用各自的生态体育资源优势,联合开发独具特色的生态体育和文化艺术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如利用泰山、“三孔”开展登山节和欣赏儒家文化相结合的活动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对尚未破坏的或已遭到破坏但并不严重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及时保护、抢救性挖掘,把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生态体育的发展问题纳入社会经济政策、规划、管理之中,做到保护、开发、利用相统一。
3.4 加强服务,完善物质保障,增加科技含量,促进家庭生态体育的开展
山东省生态体育与家庭体育相结合模式的顺利开展,必须加强山东省生态体育组织管理,大力建设多样化基层群众生态体育的组织网络;完善物质保障措施,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山东省生态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力度;加大山东省生态体育志愿者队伍、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健身的支持作用;加强科学管理教育,挖掘不同层次家庭开展多种生态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促进山东省生态体育在多层次的家庭中开展;制定《山东省生态体育工作条例》或《山东省生态体育与家庭体育工作条例》,保证山东省生态体育与家庭体育相结合模式的顺利开展。
3.5 建设生态体育课程,突出文化氛围,促进学校生态体育的开展
树立人—体育—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想,探索与构建生态体育的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内容的更新与重组;制定生态体育教学计划、编写教材,以生态为主线,设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校体育中传播生态信息、培养环境意识,使生态体育课程建设能够促进和影响整个学校形成全新的生态管理理念,提高教育的生态化水平。开发生态体育教学活动的新产品,利用广播、电视、板报、警示牌等广泛宣传生态体育的知识和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生态体育文化节、知识竞赛;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生态体育活动,利用课外活动、周末、节假日通过班级、学院、工会、学校等组织师生开展郊游、踏青、登山、野外活动、远足、自行车、探险以及森林、沙滩、水中各类生态型体育活动,突出学校生态体育的文化氛围,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生态体育的建设中去。
3.6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管理,促进山东省生态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生态体育开展的前提是各种生态体育资源以及交通通讯、水电住宿等基础设施条件。没有较为便利的交通,人们很难进入到各个地区进行生态体育活动。因此,通讯、交通、电力、水力、宾馆、餐饮等各项公共事业要和生态体育的开展一起协调发展。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人们参与生态体育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必须对生态体育的基础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提出标准,保证交通工具、场地器械、生态体育用具的安全,对生态体育的指导者及相关人员提出更高要求,确保参与者在参与生态体育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生态体育安全的有效监督与控制,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要保证生态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对各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治理。制定强制性的行政措施,切断各种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使得山东省生态体育得以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