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_研究性学习论文

化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_研究性学习论文

化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化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实施背景和理论分析

打开高中化学新教材,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自然延伸到了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等现实领域。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展现其间,为实施素质教育和争取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实践中发现,一些学校和教师因认识上的偏差,对研究性学习不够重视,只是把它等同于“课外活动”“社会访问与调查”等课堂以外的一般的学生活动,因而使之游离于学科教学之外;或者把它等同于学科“兴趣小组”活动,重点进行本学科的“实验操作技能”或“解题技能”训练,使之成为变相的学科教学“补缺提优”活动,未能真正实现该课程“改变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设置目标。笔者认为,必须从学生的发展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上来认识和实践“研究性学习”活动。

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学校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的发展须有基础保证并兼顾其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性,尊重其个性,以实现个性化发展。因而教育活动也必须保证基础,分层次推进,并充分尊重个性,以培养其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实现人本发展的教育目标。

学科教学是学生在校学习之本,也是其全面发展的主渠道,因而学生的活动应以此为基点和生长点。高中新课程计划中明确了各科的必修、选修教学内容,安排了必修性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这既保证了“基础”,又兼顾了“发展层次”,更考虑到了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学生个性的张扬。其中“必修教学”均以各学科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能力来构建本学科的框架体系,学生借此可得到“基础性学力”的培养和发展;“选修教学”则让一些对某学科感兴趣、可能有更高发展水平的学生以知识、方法上的拓展和提高以及发展方向上的鼓励,初步培养其“发展性学力”,为其专业发展和特长发挥奠定基础。而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其中大量的学生自主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促使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但是,学生发挥创造力、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进而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研究性学习”决不是无中生有、随心所欲的活动,它必须尊重学生个性,以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及一定的科学方法作研究的基础。具体地说,即以“必修”和“自主选修”教学为载体,在各层面和环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个性,寻求教学与实践的统一,实现全面的“保证基础”和个性化的“分层发展”的良性结合,达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化学教学中组织实施了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改进了化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效果。

二、实施策略与途径

高中化学新教材(试验修订版)分“必修”和“必修加选修”两种版本,供不同层次的教学选用。笔者注意把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必修和选修这两个要求不同的层次的化学教学及相关活动中,对学生分类指导、分层推进,以实现整体发展。

(一)在化学必修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活动 高中化学必修(化学Ⅰ)课程是为全体学生开设的,主要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技等的联系,培养能力和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的目的。新教材一改传统的化学课本“重视知识体系和实验技能训练,轻视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的旧程式,着力促成“面向社会生活、面向实际问题”的学习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由于化学必修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内容只要求作初步的、侧重于定性的介绍,因而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对提高学习热情和效果都十分重要。新教材中以较多的篇幅设立了“选学”“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等栏目。另外,新的化学教学大纲中还安排了14个“研究性课题”,这为我们在化学必修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综观这些课题,其基本特征是“立足课本、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消化课本、应用知识、尝试探究的好材料。利用并实践好这些课题,可以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学出问题来”,使学习和认识的眼光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放眼于更宽广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从而实现“跳出书本、实践探究”的发展性目标。我们从“研究性学习”的总课时中划出30%左右的课时用于该层面的活动,以保障师生们在必修教学中基本同步地开展此项活动。除了课本和大纲的课题,我们还鼓励学生从化学学科角度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寻找问题,并从中选择一些涉及面较小、易操作、周期较短的问题拟作课题。

受必修教学要求层次较浅、学生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尚不扎实等因素的制约,该类课题只能“小而易”,故一般以化学“开放作业”形式随教学同步开展。学生们根据研究需要,深入到图书馆、实验室及校内外有关场所进行调查访问、实验探索等实践活动,然后写出诸如调查报告、探索性实验报告、新科技学习报告等研究心得或完成“小制作”等实践作品。任课教师按计划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对各人或各小组的学习和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其继续研究提出指导意见,鼓励其中较优者将课题进一步发展为更高层次的研究课题。本层次的活动一般采用个人独立为主的形式,也可以开展2~3人的小组式活动。课题总量每人每学期1~2个。

(二)在化学选修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活动 高中化学“必修加选修”(化学Ⅱ)是较高要求的化学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可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联系,拓宽和加深化学知识,发展兴趣特长,培养能力,为其今后进一步学习化学专业和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较扎实的化学基础。比起必修教学来,选修教学内容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但参加“自主选修”的学生,应该说对该学科有较强的兴趣和较好的发展基础(在必修教学中表现出学有余力),并有可能将该学科作为自己将来的专业发展方向,因而对本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可以要求其投入更多的时间、倾注更多的热情、掌握更多的方法、进行更多的实践。

我们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每学期完成一个选修内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由负责选修教学的教师指导完成。一学期内不能完成的,经指导教师允许,可调整、放宽到一学年内完成。该层面的研究课题可从教学大纲的选修部分及课本的参考课题中选取,也可由必修部分的课题发展而来,同时指导教师也可以推荐一些课题,但我们更注重鼓励和要求学生自拟课题,以培养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必修教学的基础层面相比,该层面的课题的涉及面相对较大、周期相对较长,故时间安排上我们尽量做到相对集中(一般利用周六的半天“实践活动”时间)。本层面的活动一般采用3人左右的小组合作研究形式。

(三)在化学“兴趣小组”活动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活动 化学“兴趣小组”是我校化学教学中坚持的传统之一,也为多数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打破大一统的平均教育、平均发展的教育旧格局,建立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的教育新格局的今天,其作用及意义日益重要。

我们以往的化学“兴趣小组”活动,主要是组织一些成绩较好且对化学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诸如“化学魔术”“化学游戏”“化学小制作”“家庭小实验”等活动,层次较浅。近一两年来,我们又在全校搞了“开放实验”和“自主实验”活动,鼓励学生进实验室,提高实验技能,解决学习中的疑问,并进行适当的跳出书本的探索性实验,应该说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距“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笔者组织人员把化学“兴趣小组”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了整合,以期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使之为学生的特长认定和个性发展提供时空和保障,以提高化学“兴趣小组”的活动质量。为此,我们发动组织了一批对化学有较强兴趣和一定水平的学生,按其兴趣爱好、特长类型等分成若干活动小组,依托于相关的“校本课程”,在跨年级、跨学科的范围内实施带有浓郁的化学色彩的“发展兴趣、深入实际、协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升华了化学“兴趣小组”活动,促使学生在化学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发现并认定自己的特长,为实现个性化发展打好基础。

对这方面的活动,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一,涉及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的渗透交叉,并且需要多部门乃至校外单位的合作,因而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为保障活动的开展,学校聘请了本校学有专长的教师和校外有关单位的专家,成立了“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对活动进行理论的、技术的及设备的指导、帮助和支持。兴趣小组的学生与这些指导教师建立了定期联系和交流制度,以保障活动的有效开展和阶段性成果总结。学生的研究课题一般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也可从其必修和选修学习中的研究性课题发展而来。该层面课题因为涉及面大(涉及的多为远离书本的实际问题并跨多个学科),周期也较长,可允许学生在一学期至一学年甚至两学年内完成。该层面的课题在实践层面上较多,学生需要相对集中的深入社会实践的时间,因而,这些课题的活动主要利用整块的“研究性学习”时间(一般每周3节课连排成一个下午)和节假日进行。

三、努力方向

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都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从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这项活动积累了经验和教训,也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主要问题来自师生两个方面。1.要设法提高学生在化学必修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员参与热情。在化学必修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参加的,并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但由于受“3+X”高考模式所引发的“主科中心主义”学习观的影响,一些学生只重视语、数、外和选修科目的学习,而对被纳入“大综合”考试科目的“必修”科目重视不够,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明显的是应付。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加强必要的宣传教育和措施保障外,还必须利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利用上海等地高考“大综合”试题中已体现出的“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和要求的实例来推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2.教师的观念和指导水平有待转变和提高。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现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教师起了组织和指导作用,因而活动质量与教师的指导水平密切相关。但由于这是一门新课程,缺乏教材和实施范式,使得广大教师在具体操作上较为迷茫。在强大的高考升学压力面前,对这门暂不与高考挂钩的课程的教学研究也不够,对活动途径、研究方法指导乏术,“半放任”现象较普遍。一些化学教师只把它当做“软任务”来对待,或者仍把它当做“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之事来处理,未能从改变学习化学的方式上来认真对待和实践。因此,通过适当途径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掌握必要的操作方法十分必要,这样才能消除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瓶颈,使之能够深入有效地进行。

标签:;  ;  ;  

化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