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关看我国金融业存在的问题_银行论文

从报关看我国金融业存在的问题_银行论文

从复关看我国金融业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我论文,金融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从“复关”看我国金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专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复关”要求国家专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按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商业银行经营原则,面向市场,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具有足够灵敏的适应能力,能根据资金价格和供求情况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有追求利益的内在动力和对风险的防范机制,有依法保全资产的能力,能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但目前专业银行的经营机制距这些要求相差甚远。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虽然已提出多年,但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政企不分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除经营性业务外,还承担着政策性贷款及一部分宏观调控任务,难以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自主地筹集和运用信贷资金,更不能象其他企业一样,把利润作为最主要的经营目标;在信贷资金管理上,仍然是以条条分割的直接控制为主,使资金的横向流通受阻,难以实现由按计划配置资金到按市场导向配置资金的转变。这种情况如不改变,“复关”后是很难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的。

(2)资产质量日趋恶化,历史包袱过于沉重。专业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自有资金微簿,目前资金构成中自有资金所占比例已由80年代的60%下降为15%左右,因此无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都依赖银行贷款解决。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多数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投入多、产出少、周转慢,造成资金大量占压,发放的贷款难以按期收回,资金流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综合司初步分析,从1982年到1992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流损大约高达5000亿元,至于金融性国有资产(信贷资金)的流损,据有关资料估算,流失、流损数量至少在3000亿元以上,占国有资产流损额的60%,占金融性国有资产的15%左右(见1994年2月10日《经济学信息报》)。信贷资产的大量流损,直接影响银行清偿能力不断下降,目前仅银行贷款中的呆帐部分,已远远超出银行的自有资金,银行实际上是在搞无本经营,使银行体系的安全、有效运行受到很大威胁。问题的严重性还不止于此,“复关”后,我国一些受高关税保护的产业和产品,一旦解除贸易壁垒,无论在技术、质量或生产规模上,一时还很难与国外同类产品进行竞争,将面临停产、转产甚至倒闭的风险,这些风险会转嫁给银行,变成银行风险。专业银行背着这么沉重的包袱,又面临难以摆脱的贷款风险,怎么能够轻装上阵,在激烈的竞争中与外资银行相抗衡呢?

(3)人员素质不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人才是决定金融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没有思想观念新、竞争意识强、具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很难在对外开放中参与公平竞争,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由于多年来传统体制的影响,金融系统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市场经济观念、对外开放观念、公平竞争观念、开拓创新观念、经济效益观念、国际金融观念等都比较淡薄,对于现代金融的国际惯例知之甚少,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不高,管理技术比较落后,对“复关”后面临的挑战、机遇和风险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因此很难适应“复关”后面临的严峻形势,这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2、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深层次的原因、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经济体制,主要表现在:

(1)政府职能没有转变。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型的计划体制,政企合一,政经合一,宏观决策和微观经营活动集中掌握在政府手中,作为政府附属的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物质利益,资源配置以行政手段为主,各级政府拥有垄断支配权,但对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并不能承担任何经济上、法律上的责任。这是造成旧体制效益低下、资源配置恶化、经济运行缺乏生机的根源。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体制的转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改革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特别是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还会发生新旧两种体制的碰撞和摩擦,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传统体制受到很大冲击,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正在逐步增强,但由于种种原因,政府职能还没有彻底转变,各级政府既管宏观决策,又管微观经营的局面并没有改变。特别是中央放权以后,地方成为利益满足的主体,各级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区的经济利益,对信贷资金的投向、投量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银行没有经营自主权,无法按照市场导向和追求效益的原则来配置资金,这是造成信用膨胀、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2)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其效益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状况,而且影响银行的经营环境。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换,在很大程度上要受企业机制转换的直接制约。在传统体制下,企业不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存在着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内在机制,加上预算约束软化,使企业不存在被淘汰的危机,无论效率多低也能生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有企业还没有顺利渡过转制这一关口,在资金上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进行输血的状况并未改变,大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出不断下降,大量信贷资金被成千上万个低效率企业所吞噬,形成了没法填满的“无底洞”,使宏观经济政策处于欲紧则滞、欲松则胀的两难境地,这是银行资产日趋恶化,经营风险不断增大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影响专业银行向商业化转变的一种遏制力量。

(3)信贷资金供给制依旧存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只是财政的补充,资金不是作为商品进行交易,而是按照国家计划进行分配,银行与企业之间不是借贷关系,而是实行资金供给制;资金的价格不是由供求关系来决定,而完全是由政府制定,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状态。这种信贷资金分配体制,使企业没有借入资金的利息负担感,没有回收资金与偿还本息的观念,造成放款容易收款难,信贷资金不能形成良性循环,不仅使资金供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信贷资金使用效益每况愈下。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实现资金商品化,这是改革的核心,也是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对金融体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但在银行信贷领域,对资金商品化这个核心问题却始终没有真正触及,没有积极采取措施构造以市场为导向的融资机制,资金供给制仍未彻底打破。企业仍然把银行看作与财政并无二致的资金供应渠道,不仅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依赖银行贷款,甚至发生亏损、发不出工资等也要银行贷款解决,使信贷规模事实上处于持续增长的失控状态。由于大量低效益企业的存在,资金投入多、产出少,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无效益的呆滞贷款。据统计,我国银行呆滞、呆帐、逾期贷款约占银行信贷总资产规模的1/3,在工、农、中、建四家专业银行的贷款存量中,至少有1/5是沉淀下来的不良债务(见1994年9月1日《经济日报》),成为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一个沉重包袱。

此外,在专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由于产权关系不清晰,利益主体缺位,利润和效益被过分地淡化,资产的保值、增值与职工分配不直接挂钩,加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倾向,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职人员对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既无内在动力,又无外在压力,这是造成人员素质不高的体制上的原因。

3、为了解决专业银行目前存在的问题,迎接“复关”后面临的挑战,根本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除了在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基础两个方面协调配套地进行全面改革,为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实现经营机制和管理手段的根本变革创造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外,当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速我国金融业的改革:

(1)改革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现信贷资金的商品化、市场化。彻底打破企业吃银行大锅饭、专业银行吃中央银行大锅饭的资金供给制。银行和企业都要真正实行企业化经营,建立起“借贷制”的竞争关系,使资金融通建立在市场基础上。逐步取消信用放款,代之以票据贴现和担保、抵押贷款,实行银行资产的证券化。逐步放开利率管理权限,扩大专业银行的利率浮动范围和幅度,理顺各种利率之间的关系,用利率机制引导资金流向,调节资金供求。

(2)积极推进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要从转换专业银行内部机制入手,推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实行资产风险管理,把风险约束的侧重点放在对银行经营行为的规范方面,改变目前重放轻收、收贷责任不落实的状况,推行审贷分离制度,真正建立起对贷款风险和贷款损失的责任机制。要构造以市场为导向的融资机制,银行要进入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体,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自主确定信贷的规模和投向,实行择优限劣,促进国家产业、产品和企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为专业银行化解历史形成的沉重“包袱”。要对专业银行现有资产进行清理,明确规定统一的政策性业务标准,以便划分政策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的范围。对已形成的呆滞、风险等不良资产,属于政策性的部分,划转给政策性银行,今后视财政情况逐步消化;属于经营性的部分,根据不同情况,研究妥善的解决办法。可以考虑将“拨改贷”改为国家投资;把技改贷款改为银行的投资,即将银行债权转换为股权;亦可成立投资中介机构,收买银行的不良债权,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向社会转卖企业股权。对扭亏无望、调整无门、资不抵债的企业,确无还贷资金来源的,经批准冲减银行呆帐准备金。

(4)调整信贷产业结构,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要充分估计“复关”后,由于降低关税,进口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和影响,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对策。对“复关”后仍有竞争能力的企业,积极给予扶持;对暂有困难,但经努力仍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要支持企业合并、改造、转产;对没有出路的企业,要采取紧缩贷款的措施;对新上的项目,要进行全面审查,准确预测远期经济效益,然后作出决策,避免企业将风险转移给银行,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在采取防范措施的同时,还要以贷款为手段,帮助和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其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保证银行资产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5)完善金融法规,加强金融监管工作。要尽早颁布《银行法》、《票据法》、《证券法》、《保险法》、《外资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法》等金融法规,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依法实施监管,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6)重视和培养人才,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金融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注意培养实现金融现代化、国际化所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在职人员钻研业务、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对表现好的敢于奖励,对表现坏的敢于处罚,形成一种赏罚严明的风气,对有突出贡献的,还要实行必要的倾斜政策,鼓励人们上进。在人才的培养、使用和选拔方面,要打破常规,研究采取一些新措施和新办法,加快人才的培养,并使之取得实效。

标签:;  ;  ;  ;  ;  ;  ;  

从报关看我国金融业存在的问题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