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效应看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整合机制_边缘效应论文

我国当前职教与普教融合机制研究———个边缘效应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视角论文,效应论文,边缘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699(2011)12-0001-03

DOI:10.3969/j.issn.1671-3699.2011.12.001

教育生态学最早是1976年由美国克莱明·劳伦斯(Cremin Lawrence)提出的,至今已有30多年,而边缘效应在教育生态学中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所谓边缘效应,1942年由贝切尔提出,指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1]。本文探讨两种不同的种群边缘效应,并讨论同类“层次交替”情况下的种群融合,提出不同层次不同种群的融合。

一、三个层次的结合

笔者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合分为三个层次:中学教育与中职教育的结合、本专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和研究生层次中具体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如图1所示,相应以上三个层次的结合,在中等教育中包括普通教育渗透职业指导、职业教育适当兼顾系统通识知识的学习等理念的融合;在高等教育中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实训实习基地共享以及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位置选定方面的交叉;在研究生教育中包括“××学”学术性与“××”应用性研究生以及普通专业与职业教育专业研究生在师资方面的交流,研究生在选拔环节、交叉学科的生源遴选以及挑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博导硕导的制度构建。

图1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模型图

二、中介机构的模式

2010年,索亚·什姆(Soyeon Shim)等发表文章,认为家长、工厂和学校的财政社会化对大学生的教育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提出了进行二者融合的“结构均衡模式”[3]。在借鉴此理论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财政社会化模型”。

图2 财政社会化模型

如图2所示,笔者认为要想做到大学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合,首先要对大学生给予财政资助的引导,然后才是交叉课程的开设。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成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桥梁。安徽理工大学在2010年出台了《安徽理工大学关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就是普通高校对进行创业教育的奖励。在高职院校,通过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精品课等方式对师生进行学术性课程的资助。因为奖学金的评定、国家级精品课的评审标准和评审专家大都来自普通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通过资助政策鼓励高职院校像普通高校那样抓教育质量。

对于中学和中等职业教育而言,主要是通过家长的资助和学校的选择来确定。对于尚未成年的中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家长的选择对于他们的学术/职业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观念根深蒂固,长期影响着家长的教育理念。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和孩子学习成绩尚可,家长一般就会引导孩子读高中,参加高考上普通高校。即便是由于种种原因考上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家长也会资助孩子去读高职。按照最新的资助政策,国家每年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的经费约为180亿元,受资助面达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总数的90%[2]。而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家长,在中等职业学校财政资助政策引导下就会选择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在“知识改变命运”遭到质疑、部分大学生回乡务农的今天,学习养鸭、种花等实用技术成了一些家长的选择。

对于研究生而言,普通教育方向还是职业教育方向的选择,既可以通过就业市场的导向,涉及他们兼职的行业,也可以通过企业的奖学金或者政府的课题经费导向。国外已经采用了边缘效应理论来研究二者融合的问题,并探讨了其融合的模式。迪莫·考珀因(Timo M.Kauppinen)在2008年进行了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青年教育的研究。他认为赫尔辛基的教育体制中缺乏边缘效应机制和多元文化氛围的信息。研究表明,教育选择的边缘效应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校的社会经济组织来传达的。边缘效应不是线性的和终极的,而社会经济组织则与教育选择具有直接的联系,从而影响了教育政策的走向[4]。公务员考试是很多研究生的就业选择,而那些考试科目和内容大多属于岗位实务方面的,这就要求他们在学习内容方面转向职业教育。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共有2305所,其中职业技术学院有1071所,占到46.5%,将近一半。而高校是硕士博士研究生主要的就业方向,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很大程度上选择去高职院校甚至中等职业学校,这样,向职业教育方向发展成了一种重要的选择。

三、五个融合机制

我们不仅要从中介机构进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而且应当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的若干机制。

1.协调机制。即双方建立一种常设的沟通渠道,协调两类教育的资源和政策。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毕竟属于两类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各有所侧重,政府部门应当建立一种有效的协调机制、松散的定期会晤办法,加强两类院校的沟通与联系。

2.动力机制。学生的发展和对学校的选择是推动两类教育融合的原始动力。从边缘效应理论看,不同种属的植物吸收土壤的养分是不同的,这是两种生物圈周边繁盛的一个重要原因。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各有所长,要想各自得到发展,除了竞争以外,还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共享机制。通过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和师资交流以及课程融合,共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需要实习/实训,前者导向是唯理的,后者导向是实践的。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适当地交流使用对方的实验室或者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师资上,同层次的两类院校可以互聘师资,互相交流,形成一种定期交换的制度。在领导聘任方面,应当考虑到兼容的情况,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校长实行部分交换办法。

4.保障机制。通过财政社会化组织,资助那些两类教育结合的师生。财政社会化组织是一种调节器,当生源涌向普通教育的时候,就需要资助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当生源涌向职业教育的时候,就有必要资助选择普通教育的学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主要是资助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

5.监管机制。通过政府及其相关政策,敦促两类教育的长期结合和适度融合。建议政府出台有关政策鼓励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确保它们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普通教育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和纯学术化,职业教育片面追求工具主义和市场化。当然,两类教育毕竟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和区别,需要设定一定的界限,不能导致某一方“同化”另外一方。

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与两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一样,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教育。虽然我们强调它们二者的融合,但它们毕竟存在着差异,因此,它们之间的融合不是越紧密越好,而是适度为好。第一,边缘效应过度就会造成“生物入侵”,破坏原生态,譬如滇池的水葫芦危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合与独立度如何把握需要进一步地探讨。也就是说,在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进行融合的时候,还要注意保持它们内在的相对独立性。第二,如何处理生态学中杂交优势、生态链法则、群体动力学等其它原理应用到两类教育中。因为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边缘效应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第三,生态学研究的生物与人毕竟有着本质区别,如何做到差别性地吸收生态学理论有待深入研究。另外,生态学的边缘效应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当一个生物处于生态边缘的时候,就会被边缘化,不利于边缘生物的生长。

总之,当前我国普通中学追求升学率,普通高校青睐考研率,研究生强调学术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热衷技能培训,高职院校倾向所谓“关键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紧盯公务员岗位,出现了各类教育“分道扬镳”的趋向,片面发展的势头。2004年6月,陈至立曾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两个支柱,必须协调发展。”一个人未来职业生涯选择十分复杂,与家庭、学校、行业和社会的诸多因素有关,往往在交叉领域容易就业和出成果,因而将边缘效应理论应用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具有广阔前景。

标签:;  ;  ;  ;  ;  ;  

从边缘效应看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整合机制_边缘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