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两个理论问题的再认识_资本论论文

“资本论”中两个理论问题的再认识_资本论论文

对《资本论》中两个理论问题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资本论论文,两个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论》是一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科学巨著。马克思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第1卷第8页,以下凡引本书只注页数)。马克思积40年心血所进行的这一历史性的研究,深刻地批判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全新的角度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第11页),为人类经济社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历史业已证明,《资本论》“已被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学者公认为经济学说史和人类文化史上的里程碑”(参见宋涛《新编〈资本论〉教程》序言)。

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资本论》改变了世界上近四分之一人口的命运。当然,我们也有失误。在经济建设上的最大失误就是一直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并由此引出了一系列错误的作法,但这个责任不在马克思,更不在《资本论》。恰恰相反,毛病正是出在没有按照《资本论》本身所遵循和提供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特殊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遇到的问题。

本文拟对《资本论》中论及的两个理论问题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第11页)。

我认为,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我把它称为“不可跳过和不能取消论”),不仅在《资本论》中,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原因有三点:

首先,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之后做出的,而不是在研究中,更不是在研究之初的认识成果。我们知道,马克思从1843年底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到1866年基本完成《资本论》的全部稿本,1867年7月25日,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同年9月)前,写下了这篇序言,可以说这是他25年厚积而薄发的理论精华。

其次,这个论断明确地表达了马克思研究写作《资本论》的基本目的,即不仅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由此出发来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三是,这个论断不是纯理论性的,更不是预测和探索性的,而是马克思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后得出的必然结论,是从理论上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到实践上从事社会主义革命的起点。

所以,我认为读懂《资本论》首先要读懂第一版序言,读懂序言首先要读懂“不能跳过和不能取消论”。何为读懂?依我浅见,至少要把握三个要点:

其一,无产阶级即使探索到并掌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也不能人为地跳过或用法律手段取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的社会化大生产按其内在规律发展的各个阶段(马克思特别用了“自然发展”四个字,就是指规律的客观性)。

其二,但是,无产阶级在掌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后,可以顺应规律采取革命行动加快或者缩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自然发展的某些阶段,其目的是解决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和贫富两极分化问题,从而减轻在资本运动规律支配下社会财富分娩过程中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

其三,既然无产阶级的使命是加快而不是跳过或取消社会化大生产自然发展的阶段,那么,无产阶级革命最本质的东西应该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说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是因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这种优越从根本上表现为社会主义要克服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障碍,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马克思曾经设想无产阶级占有全部社会生产资料后用直接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取代商品生产,使市场经济这一自然阶段加快走完它的历史过程。但是,同加快社会生产力发展本身相比较,显而易见,这个设想是方式手段意义上的,而且是有条件的。

因此,从马克思的“不能跳过和不能取消论”出发学习研究《资本论》,无论从那个角度去理解,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以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加快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自然阶段的交替速度,从而加快向未来社会的过渡,直到实现共产主义。可是却不能跳过或者取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某一个自然阶段。当然,如果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后提出了商品和市场消亡的历史需要,那么,我们自然可以不搞市场经济。但是,决不能由此得出,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就必须取消商品和市场,就必须搞计划经济,即使妨碍生产力发展也在所不惜的荒谬结论。

今天中国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初步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的问题。但是在社会思想观念深处对这个问题的疑虑以及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并没有完全解决。因此,认真地读一读《资本论》,对于消除这样那样的疑虑,对于加深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都是大有益处的。

关于所有制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过一段著名的话:“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第832页)。

这段论述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其中“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一个理论焦点。对此理论界研究了多年,有大量认识成果。我认为,要很好地领会马克思这一观点的精神实质,应该注意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马克思对所有制变化的观察是严格基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之上的。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一般所讲的封建主义私有制)的否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结果,其实质是生产力发展对所有制形式变化的必然要求;同样,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结果也必然会对自身的所有制形式做出再一次的否定。这里的关键是生产力发展的程度问题,而不是只有所有制问题。不能抽象地说公有制就是好的,私有制就是不好的,否则,就不能解释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的说法。历史地看,所有制形式只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或者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就是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就需要“否定”。而即使否定,也不是用一条什么理论来解决,而是要由实践——生产力发展来解决。

过去受“左”的影响,在农村搞“一大二公”,“穷过渡”,人为地变更所有制形式,对生产力造成的破坏,我们记忆犹新。那一段历史是一个本来不应该发生但已经发生了的事实。不过对于检验真理来说,那确实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会。今天我们联系历史的结论来学习马克思关于所有制变化的论述,不仅能加深对马克思理论观点的理解,而且对于研究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中的疑点和难点问题也有重要的启示。虽然国有企业改革同农村改革有着重要的区别,但是,所有制形式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

第二,马克思讲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所设想的所有制形式,是指能够适应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形式。

首先,正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可能不存在商品和市场,是马克思依据当时的分析研究所提出的一种设想一样,“个人所有制”也是马克思提出的一种设想。这种设想中的所有制形式,肯定不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那种私有制形式的翻版,用马克思的话说,“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但是,也未必是后来苏联和我国搞得那种僵化的制度。

其次,马克思是针对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种种弊端来设想的。他是想既要利用资本主义已经取得的成就,又要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形式下的劳动异化问题,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只能选择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这种变革似乎应是变革企业财产的主体,通过合作或股权的形式明确企业财产是每个工人剩余劳动以个人财产所有权来表现的。企业的劳动者通过市场原则组建起民主管理组织,一方面成为企业的生产者,管理者,决策者;另一方面又成为企业财产的占有者,分配者;从而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成了企业真正的主人,而企业则真正成为自由联合起来的劳动者个人的市场主体(参见丁焰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总而言之,马克思设想“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目的是要找出一种适应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所有制形式。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的论述,是要掌握其精神实质,用基本原理来指导工作实践,而不是企图从中找到一个现成的所有制的具体形式。

标签:;  ;  ;  ;  ;  ;  

“资本论”中两个理论问题的再认识_资本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