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回归生活论文_侯娜

让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回归生活论文_侯娜

河北省卢龙县燕河营镇小学 066400

摘 要:都说“教育要从小抓起”,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身心飞跃发展的时期。将传统文化赋予现代的含义,并且贯穿于我们的小学学习、生活生涯之中,让传统文化真正回归小学校园和回归生活,是培养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传承并发展的最好手段。

关键词:中国文化 回归校园 回归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数不胜数,早在古代的文明时期便有了文化的祭奠,能通过千年岁月流传至今,更是取其精华的结晶。

传统文化更加注重对涵养的培养,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能将“仁、义、礼、智、信”的优秀品格传承好、贯彻好,将优秀的品质作为培养的宗旨,让我们真正成为新时代的新青年。缺少涵养、只顾学习的学生是不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因此,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培养知书达理的新时代青年的必要环节,而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回归生活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对国人日常行为的准绳。对于我们的小学生来说,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在国家的层面都将文化建设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文化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要手段。因此,小学生践行“明礼青年”,势在必行,小学生们应该用自己的脚步、用自己的知识来衡量文化的重要性,让传统文化真正回归我们的日常生活。

一、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回归生活的现状

1.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回归生活在小学校园推行力度不够大。学校作为一个大团体,是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工作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现在的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中已经普遍提倡开来,要想让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就要让传统文化适应现代化生活并在校园中广泛推行。众所周知,教育部门经常是以下达文件的形式要求学校进行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传扬,但是,只要没有最终的验收,那文件只是一纸空文,没有实践力。所以,推行力度的不足和没有相应的检查评价机制,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回归校园的进程在小学学校中执行的力度不够大。

2.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回归生活在小学校园推行范围不够广。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的精髓,它的现代化是将传统文化进一步适应现代文化的步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实行效果和范围往往是大家忽视的问题。很多大城市的小学校园早已开始推行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回归生活的具体活动,但是针对一些小城市的学校和农村、偏远山村等地的小学还未全面施展开来,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在小学校园推行的范围还不够广泛。

3.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回归生活在小学校园的重视程度不够。小学作为一个培养学生形成人格的关键时期,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织中,以最强的生命力存在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早日成龙成凤,更加注重学习这一层面的文化,而缺失了关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生活培养方面的要求。因此,学校、家长都更加注重我们的学业知识和艺术特长,往往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性培养。

二、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回归生活在小学施行的方法和途径

1.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学校作为传播知识的一个载体,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传统文化赋予现代化含义回归校园和生活,让学校中形成“知书达理”的浓厚氛围。首先,我们要跟随学校的脚步,让传统文化现代化走进学校,不仅要氛围浓、进度跟上,还要用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传扬好。其次,也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以“中国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和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小品大赛或者游戏,将“传统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更要在学校中创设一种“尊师重教”“以礼待人”的氛围,将学校的氛围创设得更加浓厚。

2.传统文化回归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班级的班会,将身边的温情故事、优秀事迹进行分享,将更多讲文明、树新风的优秀事迹分享给身边的同学;还可以将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展现在同学面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从而做到让传统文化走进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3.传统文化回归生活。亲情是永远割舍不掉的情谊,更是培养我们“明礼达信”的最初温床。我们可以自发制作“亲人档案”,里面记录好亲人的生日、喜欢的物品、爱吃的美食、需要哪方面的帮助等内容。

当我们有意识地记录下家人的需求时,就会变得有意识地去关心家人,替父母每天分担一件家务、外出时和家人道别等小小的行为习惯就能贯穿我们的一生,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产物伴随我们一生的财富。还可以自发组织每周进社区义务劳动一次,在社区服务中接触社区领导和社区居民,主动与长辈打招呼。在与大家交流时要采用文明用语,将文明礼仪之风在社区中传扬。

总之,我们应该正视和继承传统文化优秀的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传统文化在小学生教育中真正做到回归校园、回归生活。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应该具有时代的眼光,看清时代文化精神的重要性,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传承与创新,在我们的生活中践行。

参考文献

[1]郭万敏 巩建华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及其主导力量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06:132-136。

[2]任丽梅 “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再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107-113+160。

论文作者:侯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5月总第17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  ;  ;  ;  ;  ;  ;  ;  

让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回归生活论文_侯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