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制到管理再到服务——浅析学校管理理念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到论文,管制论文,管理理念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06)03—0018—03
按照发展的历程以及不同时期人们对“教育管理”的不同理解,学校管理理念大致经历了从“管制”到“管理”的转变,现在不少人提出“教育服务”这个概念,学校的管理开始倾向于“服务”。出现这种变化,是由于近年来服务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人们更加注重学校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和内容。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开始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服务方式。
一、传统的理念:管制型学校
管制本身有限制别人自由、让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活动的涵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君主专制,使国人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翻开学校的各种文件、规定等,无不充斥着韦伯式的科层管理思想,等级观念痕迹明显,以人为本的思想很少能看到。在这种管理理念中,把人们假想得像麦格雷戈的X理论所描述的那样:人天生就是懒惰、愚笨、缺乏干劲的,并且不愿意承担责任。因此,要保证他们的绩效,就不得不利用惩罚手段来对他们进行控制和威胁。
1.管制型学校:校长角色
在这种理念之下,校长往往就代表着学校,校长主宰学校的命运和前进的方向。由于校长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直接任命,而不是聘任或学校选举产生,从而给校长这样一种观念:自己是在对上级负责,为主管部门工作。他们很少考虑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并且不遗余力地制定各种制度控制和考核教师,还要千方百计“规范”学生的行为。
2.管制型学校:教师角色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教师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之所存,道之所存”,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非同一般,“天地君亲师”的排列把教师放在了一个极高地位。在我国的学校传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严重不平等,学生很多合理合法的权利被剥夺。“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这是古人定下的规矩,一直以来这样一种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许多教师完全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去管制学生,很少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很难做到平等对待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大都是为了如何更好地把学生管制得更听话,少“惹事”,很少学校会从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行使自己的权利角度制定些规章制度。
3.管制型学校:学生角色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生完全成了被管制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必须规范在一定范围之内。从很小的时候老师就告诉他们上课时身子必须坐正,两手相叠平放桌上,不能左顾右盼等,诸如此类的规定让生性活泼的小孩一天天在被管制中渐渐走向“规范”,到最后犹如把本来不同的原料放在“教育”这条生产线上过了一遍之后,出来的产品全都一样,失去了原本的特色。
传统的等级观念在学生中也划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不敢在上课时反驳教师的观点,即使教师的言论极端错误;他们每天都要完成很多作业,其中有许多是重复的;他们要经过很多考试,教师完全用分数来评价优劣。在这种理念主导之下,学生的很多自由被无情剥夺,包括行动上和思想上的。更可悲的是,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自己都认为他们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因为他们不断朝着社会公认的“标准”好学生在靠近,即使他们失去了很多自己的特色。
二、理念的进步:管理型学校
韦伯的科层式管理给政府带来了很高的效率,但它是以下属的绝对服从为前提的。当我们要求教师善待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时,我们忽略了教师们并没有受到相同的待遇,只有学校的管理者平等对待教师时,教师才能平等对待学生,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对教师和学生行为的过分管制,不考虑他们的内心感受,必然带来效率的低下。
70多年前,美国学者梅奥研究发现,“人”并不单纯是“经济人”,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非正式组织,告诉世人不能再把“人”看作“活的机器”、“机器的附件”,而应该重视人们内心需求的满足。① 由此拉开了人本主义研究的序幕。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完全政府包办到允许私人办学,从行政任命到市场聘任,从命令式的管理到注重以人为本,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教育在努力和世界接轨,这一时期以来,学校管理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注重借鉴私营机构的管理技巧对学校进行管理,注重管理质量,认为人是最重要的资源,这一时期以来学校管理的特征可概况为以下两方面。
1.学校管理的自由化趋向
众多管理学者认为,造成学校办学质量低的原因之一是以前官僚制的作风以及领导者缺乏管理技巧且不履行管理职责。出现这种结果,归根结底不是学校管理者素质低下,而是“坏制度”的结果,是一些麻烦的手续、不必要的程序和规则及其他各种约束制约了领导者的行为方式,他们成了“被制度束缚的人”。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必须让管理者从这些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自由发挥,诸如在人事调动、学校规划、财政预算及采购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放权,从而实现管理的合理化。“让管理者来管理”成了这一时期的时髦语。
2.学校管理的市场化趋向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争论教育是否应该走向市场、教育是否是一种产业,学者们对此各抒己见,没有形成统一论调。人们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认为学校要面向市场,提高服务意识,为市场经济服务。因为教育和经济紧密相连,经济制度和市场规律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反过来,教育事业的发达与否及国民教育的程度又会促进或阻碍经济的发展。② (2)认为学校不仅要面向市场,而且要主动走向市场,主动出击,寻找结合点,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吸引学生,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3)认为教育是一种产业,把学校和市场结合起来,可以解决许多目前困扰学校的问题,诸如经费紧缺、效率低下、服务意识淡薄等。③ (4)认为学校应该有一种经营的理念,学校是可以经营的,如何把学校办成一个吸引学生的地方、提高服务质量,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等等。
由于竞争所带来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使人们相信市场的竞争是改进绩效的可靠战略之一。很多学者都深信,在市场压力下,管理者可以提高办学质量。他们认为,在学校中的绝大部分管理者都是负责的、有才能的并愿意献身的人,只是受制于陈旧体制的桎梏,埋没了创造性,精力遭到浪费。
这些新的管理思想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新的进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们更愿意在工作中出尽全力,效率也更高,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了关注,在发挥着作用。当然,这些管理的理念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譬如:
(1)过分市场化的导向,必然有损教育的公益性原则。管理型学校理论鼓励学校的管理者们采取企业家式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必然导致一种极其狭隘的目的观——即所追求的目标只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和满足“顾客”的需求。当然,这种观念本身并不是错误的,但发生在教育身上便有了它的局限性。众所周知,学校是政府管理的,而政府的所有者是公民,或者说人民群众,因此可以说,学校的所有者就是人民,学校的公共性决定了它要考虑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公益性。
(2)容易把学校办成结果导向、“顾客”驱动、市场导向的学校。现在学校都很注重结果,譬如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往往是看升学率,这种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评价方式将学校导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误区,学生本身素质是否提高很少有人去关注。
同时,如果一味追求竞争和市场化,必然缩小学校责任的范围,因为学校只需对其直接“顾客”服务,而不考虑公益性,这不符合教育的原则。学校是公共机构,它不同于一个只对其股东负责的私人公司。
三、理念的更新:服务型学校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艘船,那么无论在管制型学校还是在管理型学校中,管理者们都在想着如何去“掌舵”,然而当他们为如何掌好舵绞尽脑汁时,他们却渐渐淡忘了谁拥有这艘船。现实告诉我们,真正拥有这艘船的是人民大众,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忽略了这个问题,所以当人们突然要求自己要参与教育的种种决策时,政府和社会才注意到一个现实:他们才是学校的主人。于是,人们开始关注这么一个词语——服务。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服务意识的加强,“服务”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词,人们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这一方面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是人们服务意识、自身素质提升的体现。
对“学校服务”这个概念的解释,通俗地讲,就是把学校传道授业的行为看成是一种服务,学校提供各种不同形式的合格服务来满足人们想增加知识、提高技能等的需求。学校服务可以被理解为“转移知识和技能”。服务的结果是学生知识的增加和技能水平的提高。④
因此,要建成新型的服务型学校,管理者们必须关注以下几方面。
1.树立服务于人民的观念,而不是仅仅服务于“顾客”
学校的管理者应树立服务于广大人民的观念,至少是服务所在社区公民的观念,而不应目光短浅地认为仅仅服务于自己的“顾客”。
笔者并不赞成把受教育者当成纯粹购买教育服务的“顾客”,因为教育属于公共领域的范畴,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公益性。公共利益是就共同利益进行对话的结果,而不是个人自身利益的聚集。因此,学校不仅要对直接的“顾客”的要求做出回应,还要集中精神在社区居民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与合作关系。
在服务型学校的理念中,学校与其受教育者的关系不同于企业与其顾客的关系,因为在学校中,服务的对象不只是直接的当事人。所以,公正和公平是学校提供服务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2.让教师、学生、家长们参与影响他们的决策的制定过程
我们都可以关注到这样一种变化: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参与到影响他们的决策的制定过程中来,在将来的社会中,情况也肯定相似。在管制型学校中,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传统的组织领导模型,领导者就是确立组织愿景、设计实现这种愿景的途径并且激励或迫使他人帮助实现这种愿景。但是,随着人们参与意识的提高,组织中的人们越来越希望参与,特别是在公共领域中,他们想要参与部分的行动。当教师、家长、学生发现仅仅被动的参与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时,他们更坚持要让自己的声音受到关注。因此,要想办好一所学校,必须得让教师、家长和学生参与决策的制定过程。
3.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而不是只关注升学率
在管制型学校中,试图通过控制学生来规范他们的行为,但却遏制了他们的创造性;在管理型学校中,更注重管理的方式,也更关注学生的成长,但仍然没有摆脱对人的控制,当所有学校都把精力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升学率时,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就被忽视了。因此,许多学者呼吁这种现象应得到改变,学校应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而不能仅仅用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到最后制造出一堆高分低能的“废品”,浪费了太多的人力和物力。
四、管制型学校、管理型学校、服务型学校理念之比较
不同的理念代表不同时期人们对教育和管理的不同理解,其实每一种新的理念都是在批判地继承前面的理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上三种教育管理理念之间存在的差别,可概括如表1。
五、结语
从管制到管理再到服务,反映了人们不断进步的思想和理念,当人们不甘于成为纯粹被管制的对象,而是希望参与到影响自己的决策的制定过程中来时,新的理念也就应运而生了。实践告诉人们,学校并不同于企业,校长也不是企业家,因为教育中存在着共同的公共利益,教育必须兼顾公正和公平。将教育完全由政府控制和将教育完全放入市场无疑都是极端的行为,人们在思考着如何在对话的基础上建立公共机构、非营利性机构和私人机构的联盟,以满足彼此都认同的需要,最大限度体现教育的公益性。服务型学校的理念正是希望在继承前面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尽量减少阻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还教育的本性,并达到社会和教育机构的对话,让人们都参与其中,让他们的声音能够得到关注。然而要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对现在的体制来说毕竟困难重重,但无论如何,新理念的提出,无疑都会促进教育的发展。
理念之比较:管制型学校、管理型学校、服务型学校表1
管制型学校 管理型学校 服务型学校
主要理论基础 韦伯的科层管理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经济理论民主理论、人本主义理论
管理模式 通过控制实现效率 通过激励、竞争等方式 更注重公益性、合作、参与和对话
确立组织愿景、设计实现决策者,倡导企业家式的公共资源的管家、学校与社区对话
管理者的角色这种愿景的途径,并迫使他 思想和行为的促进者、负责任的参与者和服务者
人帮助实现这种愿景
通过现存机构来实施计划, 利用现存机构,同时创建在对话基础上建立公共机构、非营
强调服从,缺乏创新一些机制,并通过私人机构利性机构和私人机构的联盟,以满足
实现学校目标的机制和非营利性机构来实施目标彼此都认同的需要,最大限度体现公
益性
官僚等级组织,特点是机适度分权的公共组织,但 合作性结构,它们在内部和外部都
采取的组织结构 构内部自上而下的权威以及仍然保持对当事人的基本控 共同享有领导权、参与决策权
对当事人进行管制或控制 制
注释:
① 周三多等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60页。
② 朱国仁:《关于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讨论之回顾》,《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第4期。
③ 张铁明:《教育产业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④ 王亚菲、刘云涛:《教育服务产出核算分析》,《教育与经济》,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