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理分科问题讨论应走向何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理论文,走向论文,高中论文,何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54(2009)02-0027-010
自教育部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以来,有关“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讨论逐渐为公众所聚焦,上至院士、大学和中学校长,下至教师、学生和普通群众,不同行业和阶层的民众对此给予了极大的热情。这实际上是长期以来社会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素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再次关注。从目前的讨论来看,持保留高中文理分科和取消者各半,观点针锋相对,莫衷一是。为了更好地认清文理分科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认为,必须从纷繁复杂的讨论中厘清文理分科讨论背后蕴藏的深刻教育与社会理论,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避免用“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来看待当前的文理分科问题。
一、文理分科讨论中的简单思维
文理分科问题从表面上看,是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微观和操作性问题,但若从更深层次上看,却渗透着一系列的基本理论,诸如什么是人才;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由于不同社会群体对此一系列问题认识不尽相同,因此对是否需要取消文理分科,以及如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就存在分歧。目前的讨论虽然涉及了最核心问题——人的全面发展,但争论中仍反映出一定的简单思维,亟待引起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
1.学生全面发展即文理兼通,文理兼通即文理不分科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育发展的目标。长期以来,文理分科一直作为学生素质结构畸形发展的肇因为社会诟病。一般认为,其导致理科班学生不学政史地等知识,知识结构存在缺憾,缺少文化底蕴;而文科生不懂理、化,思维缺少理性和条理。讨论中也有人指出,在高中这个基础阶段就分科,直接导致其后建树的残缺不全,甚至造就出大量的人才残缺。[1]更有观点认为,文理分科是一部绞杀人才的机器。那些在这种教育体系下百炼成钢的“人才”,面临着知识体系上的千疮百孔,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是封闭和支离破碎的,片断化的认识掩藏不住整体把握的无力。[2]因此,根据这一推理,不少人认为学生全面发展就应文理兼通,而要实现文理兼通,必须文理兼修,取消分科。
先说文理兼通。讨论中不少人列举了中外历史中的名家实际上都是文理兼通的大家,如爱因斯坦是大科学家,精通音乐,尤其喜欢巴赫的作品,他不只一次地肯定过音乐艺术对他科学研究所起的重要作用;杨振宁先生是大科学家,兼通文理、学贯中西,他曾说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哲学等。以此证明文理兼通对成才的重要性。我们认为,这种简单的思维推理存在一定的局限,人的思维水平、能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正如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一样,高中阶段要让学生达到文理兼通,对文、理科知识达到透彻地了解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与高等教育相比,高中教育强调基础性、全面性,因此对所有学生所应该达到的水平也强调基础性,其与文理兼通是存在差距的。所以,认为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就是文理兼通,实际上是用过高的、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人,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文理皆通对于开发人的全面素质和人的思维有极大帮助,主要指的是在思维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人类的一切知识皆有相通之处,但现实生活中则必须把握知识分类的特点。[3]
再说文理兼通与文理兼修的关系。从形式上看,文理兼修、取消文理分科为学生接受综合性的教育提供了制度支撑,是实现文理兼通的制度保证。但学生从文理兼修到文理兼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能否实现文理兼通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有关,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在现有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考试观不转变的条件下,想借取消文理分科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不现实的。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说,高中分科前的教育就是文理兼修的,也有高中会考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来保证学生文理各科必须达到的基础水平。当然文理兼修制度仍然需要必要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文理兼修的学生更具优势
不少人从目前存在的中学生偏科严重出发,认为是文理分科的结果,从而得出文理兼修的学生应更具优势的结论,并认为,当前实行文理分科,要减轻学生负担,必须降低课程难度和考试难度。我们认为,这一观点也是需要斟酌和深入分析的。讨论中不少人列举了国外高中教育的课程设置,特别对美国高中不分科的课程作了介绍,并认为重视基础教育、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是美国教育的一个特色,文理兼融、跨学科发展使学生的才智得到最大量的发挥,[4]并为美国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以此说明中国高中文理分科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美国高中的确不实行文理分科,以加州大学对申请学生的高中课程要求为例(见表1),学生要提交的课程学分和成绩覆盖了母语、数学、外语、历史与社会科学、实验科学、艺术等六大类,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不分科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一定弊端。在《考试研究》组织的对美国几所高中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美国高中教育由于注重基础性,强调宽度,多数学生学习课程的深度会受到一定影响,社会和大学对高中毕业生的学科水平也存在强烈质疑。
据美国教育部最新统计的全国中学生科学考试结果显示,美国高中生每5人中仅有一人对科学常识领会得很好,只有不足一半的人能达到基本领会的水平。美国教育部说,在参加2000年考试的全部学生中,16%的人对科学知识比较“精通”,仅2%对科学有精深的理解,34%的学生能基本理解,47%的人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7年12月4日公布的一项测验结果表明,在科学及数学能力方面,美国的中学生明显不如同龄的其他国家学生,在科学测验中,美国学生的平均分也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的其他16个国家和地区学生的平均分低。而在数学方面,美国学生的表现更加差劲,其平均成绩甚至比其他23个国家和地区的都要低。[6]大学方面,2008年美国华盛顿大学60位数学、科学及工程专业的教授联名撰写公开信,批评大学新生数学水平低下,甚至认为不少学生的数学连中学水平也没达到,[7]矛头直指中学数学教学。
由此可见,即便是文理不分科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仍然可能存在某些学科水平低下的问题。目前还没有研究证明哪种情况下培养的学生更具发展潜力和优势,认为文理分科的学生就一定发展平庸、没个性等,都纯属个人主观上的臆测,用此臆测来指导当前的文理分科讨论显然是不合理的。
3.取消文理分科的关键在“考”不在“学”
在讨论取消文理分科的现实性和可行性过程中,不少人都指出高考制度的改革是关键,如果不改革高考制度,取消文理分科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为高校招生是以文理为单位分别招生,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生们来不及关心“民族的整体素质”、“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之类的宏大命题,能不能尽量少学一点东西,然后尽量多考一点分,才是眼下他们关心的焦点。因此,取消文理分科的关键,实际上不在于让学生学什么,而在于让学生考什么,唯有首先改革考试制度,取消文理分科才不至于徒有虚名。[9]
这种认为文理分科的关键在“考”不在“学”的观点是长期以来社会利用高考作为解决教育问题的突破口这一定式思维的延续。这在以往讨论和解决中学各类问题时非常普遍,大家都倾向于从高考制度中寻找根源,例如素质教育无法推行高考是瓶颈,学生偏科高考制度是罪魁祸首;甚至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人建议应该把高中的体育成绩像中考一样进入高考成绩,认为这样规划更科学、更公平。[10]这种长期过分倚重考试,利用考试的导向作用的做法弊端十分明显,因为考试的功用是有限的,过分强化考试的作用容易让本应该作为教育手段的考试成为教育的全部内容,致使教学和学习仅围绕考试运转,教师和学生把所有精力都置于应试中来,教学的作用反倒变成其次了。因此,正像此次的文理分科问题一样,如果公众仅把目光聚焦于改革高考,不从中学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兴趣与方法等方面来考虑改革,即便改文理分科考试为文理兼考,也只能是增加考生应试负担,考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只能是流于形式。我们认为,在此问题上,讨论如何学、如何教才是研究者应该关注的核心和根本问题。
二、高中文理分科讨论应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鉴于当前条件下无法证明取消高中分科教育一定能产生优于现实的结果,加之文理分科长期推行产生的巨大惯性作用,要探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必须立足现实。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高中文理分科是一个存在即合理的现实。[11]我们认为,后续的讨论应着力将公众的视线从是否应该取消文理分科转移到关注教、学、考等综合、整体改革上来。
1.关注高中教育教学的内容及方式
高中教育是一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知识分化日益加剧,高中生应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学校应该教什么,教师怎么教成为各国教育发展亟待回答的问题。
首先来看教什么。我们认为,高中文理分科的讨论应引导教育界重新审视与研究哪些应是所有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以及它们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要求的表达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课程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加强对中等教育的干预,设置核心课程,教给中学生最基础的知识。例如,美国高中的核心课程包括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社会研究、体育与健康。与此同时,随着现今知识的分化加强,知识的融合也成为重要趋势,专业知识的深入与不同类知识之间界限模糊的现象并存,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表达形式逐渐出现新的特点。中国近年来的综合课程,以及综合科目考试就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在国际教育领域,对学生知识基础的认识,主流教育也多采用“学科群”思想,即将学习内容分成若干学科群,每一个学科群由同一类型的若干科目组成。[12]例如,国际文凭组织IBO(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sation)在为全球学生开设的高中课程中就规定学生必须在规定的六个学科组中每组选一门课程进行学习,这六门学科组包括语言A1与世界文学、语言B(母语以外的现代语)、个人与社会学(历史、地理、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等)、实验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设计、环境系统等)、数学(数学高等级、高等数学标准等级、数学研究、数学法)、艺术与选修(美术设计、音乐、戏剧艺术等,或第三种现代语,或从第三组、第四组中再选一科,或高等数学标准等级)等。这种按学科群组织的课程体系有利于突破现有单科课程的局限。因为从现实上看,当前不少领域的知识已很难是某一专门性学科知识所能完全覆盖的,这对于启发学生养成综合性的学习思维,从多个学科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说如何教。在此次文理分科问题讨论中,不少人觉得文理分科不合理的原因在于分科使得部分学科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减少,影响了学生对这些学科知识的掌握。例如由于分科,理科学生只修习高中历史一年,难以覆盖历史全部知识。这实际上也是受到原有定式思维的影响,即认为中学教育应教授学生该学科的所有知识,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必须在中学完成。这一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学教学以及学生素质的培养存在负面影响。中外历史几千年的发展内容,岂是短短中学3年甚至是大学本科4年所能覆盖的?而且对高中历史教育而言,要涉及所有历史知识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涉及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如果教师仅仅关注历史知识的教学,不去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知识之间联系的角度去教会学生对于历史知识进行深层理解、结构化组织以及灵活转换与应用,学生无论是在校内还是走出校门,都无法掌握历史学科学习的真正意义。因此,讨论应进一步关注各学科应教会学生掌握、具备何种能力,并在教学中着重对学生此方面的能力加强培养与训练。
2.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
讨论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同时明确的前提是学生不同学科的发展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对同一学科而言,尽管教育者可以根据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要求,对大多数学习者应当掌握的最低水平做一定界定,但不能要求所有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处于相同的发展水平,因为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和倾向差异是客观现实。为此,高中教育在学生达到学科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侧重于文科或理科的课程。即使在文理不分科的美国,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也会因为个人的兴趣或大学招生要求的特点有所侧重。例如,美国加州大学招生中除要求申请者提供中学六门课程学分和成绩之外,也要求他们从六门课程中任选一种,但课程难度要高一级别的课程的成绩。如AP(Advanced Placement)、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课程。这两类课程都不是高中生必修课,它们分别由美国大学董事会(The College Board)和国际文凭组织(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为具有高度学习动力的中学生设计的大学预科课程。学生在选择这些课程时都会受到兴趣和自己这六门课程发展水平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大学招生对中学的影响在于,创造合理的形式在促进学生总体发展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学科兴趣,并保证一些有能力的学生某一专业领域知识的深度。这是当前值得我国高中教育反思的一点。
此次文理分科讨论中有人建议学生文理兼修,但要降低课程和考试难度,以保证所有学生文理达到一定程度。这种做法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部分学生的负担,但并不能保证那些有能力的学生学的更多、学的更深,忽视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如何保持课程的宽度以及课程水平上的梯度的统一,在为学生提供更宽范围课程选择的同时,对课程的深度也稍加区分,让学生选择更加适合自身水平的课程应当成为当前课程研究工作者着力需要攻克的难题。此外,如何把有关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研究结论更好地吸收到课程设置中来,也是文理分科问题讨论需进一步深入的内容之一。
3.关注考试改革对教学的正向反拨作用
考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客观存在,它既能发挥积极的引导教学、实现教育目标的作用,也会诱发教学围绕考试,导致应试等负面影响。因此,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能忽视对考试反拨作用的研究。特别是在我国考试导向作用根深蒂固的背景下,考试改革通常成为决定教学等其他改革的先决条件,因此考试制度的研究和改革必须先行。
在考察考试与教学关系过程中,不少人认为当前我国部分考试设置不符合教学和课程实际,给教学带来了明显负面影响。例如,有人认为,当前我国高中数理化教育水平严重偏离现实,以计算和做题为基本选择方向。中学数理化教育表面观察难度极高,但它只与考试相关,对学生的创造性思路并不特别强调,许多创造性思路在教学中得不到尊重。[13]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原因之一在于考试命题多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以知识的完整性、严密性以及系统性为中心,较少将数理化试题命制放到具体的、现实的社会情境中来。这种命题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教学也较少关注现实,学生利用数理化原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素质提高自然存在问题。因此,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亟待变革,考虑到当前考试发挥的强大导向作用的现实性,可在进行教学和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改革考试内容,倡导“能力立意”,从根本上引导中学转变教学观念,关注现实问题,关注问题的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内容改革,实现“能力立意”就成为影响中学教学以及学生素质提高的关键。
综上所述,文理分科问题讨论实际上是要解决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这一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涉及了一系列的基本理论,也需要借助教学、学习和考试制度的系统改革。鉴于前期讨论存在着一定的简单,我们认为,必须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关注高中教育教学的内容及方式,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同时关注考试改革对教学的正向反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