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是一门讲究逻辑思维严谨性的科学,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是学生开始了解数学逻辑思维的开端。从这个角度来说,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本文主要基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以及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在探究初中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培养重要性的同时,总结出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方法 逻辑思维 能力素质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1.强化学生能力,提升综合人格素质。初中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素质及习惯的重要时期,锻炼学生正确的思维模式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正确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随着我国新课标课程改革思想的不断渗透,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改革工作也在逐步深入,教师和家长逐渐认识到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这一阶段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则对于学生整体人格素养的培养将会是一个质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未来面向社会的客观要求。数学逻辑思维的学习和培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度,还能培养学生对既定规则的遵守度和执行力,而思维灵活度以及事物规则的遵守度都是现代社会活动中重要的处事原则。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数学逻辑性以及规律性的开始,因此在初中阶段数学学习中强化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未来更好地展开职业生涯,更容易适应社会对当代人才的要求。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路径分析
1.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即要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授、学生听讲的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充当引导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是否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知识的趣味性,利用教材中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点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能力的教师还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挖掘教材潜在的兴趣内容。比如对于立体几何的学习,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举出较为常见的立体几何物体,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其相关几何特点来展开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合理设置教学情境。比如在进行有理数乘方有关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设置以下教学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拿普通的作业纸进行对折,对折次数为四次,在每次对折后都要计算作业纸折叠后的厚度变化。教师这时候要提出教学问题来引导学生观察其厚度的变化,普通作业纸的厚度大约在0.1mm左右,对折一次就变成了0.2mm,对折四次就变成了0.1×2×2×2×2=1.6mm。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连续对折15次后,高度会超过姚明么?连续对折30次后会超过珠穆朗玛峰么?对折15次后大概厚度能够达到3米多,而对折30次后厚度超过了一万米。通过与现实中学生常见的事物进行对比,在学生惊叹之余加深了对于乘方运算的理解,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强化逻辑推理的示范性教育。在初中阶段学生会逐步开始接触较多的定理,教师在讲授这些定理时不仅要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定理的使用范围,还要让学生了解到定理推理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通常情况下,证明一个定理正确与否时,要先从已知条件推导出正确的命题,逐步深入地进行推理,最后得出需要证明的定理,这种推理的方式我们通常叫作综合分析法。比如在学习平面几何内容时经常会遇到证明两条线段是否相等,对于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综合分析法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然后推出两个三角形全等或者图形本身为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出对应边相等。这里包含的分析思路主要是通过找出对应边相等来证明线段相等,对应边相等必须借助三角形全等或是在平行四边形内,而具体应用哪种方式要从题干出发,也就是从题目中找寻已知条件。
4.利用课堂练习来稳固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侧重于脱离教师后的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培养的同时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比如在学习方程方面的内容时,-=2,这道题目看似很难,出现了许多小数,这时候教师就应该锻炼学生先观察方程特点的能力,方程的分子和分母都可以先同时扩大一定的倍数来进行化简,这样就能把看似复杂的方程式化为整式,从而实现轻松解答。
三、结语
初中数学教育是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对数学课堂教育新方案不断探索能够在初中数学教育已有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内容深入及实践探究等各方面发展加以促进,通过对数学课堂教育方案不断改进与探索,结合自身教育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原则,设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创新方法,使初中数学教育会在教学过程中高效实现教学目标,满足新课标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李继胜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基础教育研究,2011,2。
[2]陈林波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原则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8。
[3]李建珊 论创造性思维与科学[J].学习与探索,2011,6。
论文作者:邹发仁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8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初中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阶段论文; 逻辑思维能力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