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比较与借鉴_宏观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比较与借鉴_宏观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比较与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进程论文,利率市场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发展中国家的利率管制

根据麦金农和肖的理论,发展中国家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金融抑制”,而利率管制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信贷控制又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货币化程度低、金融不发达的最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直接制定存贷款利率或规定名义利率上限,使其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加上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其实际利率值往往很低,甚至为负值。世界银行将35个发展中国家在1961-1985年间的实际利率与同时期的美国国库券利率加以比较后,发现在大部分时间中,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利率都低得多,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负值。而平均实际利率在非洲、拉美几乎始终为负值。这些低的或负的实际利率减少了国家储蓄,束缚了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也就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

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实行利率管制、保持低利率,其最初目的也主要是为了鼓励投资,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这就使压低利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刺激投资成为顺理成章的政策手段,尤其在促进重点行业部门的优先发展时还要实施更低的政策性利率。

但事实上,发展中国家所实施的利率管制政策却对其经济增长造成了损害,违背了它们的初衷。发展中国家通过压低利率,使其低于市场均衡水平,造成实际利率往往很低。加上其它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发展中国家还常常经历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和高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加剧时,由于存在利率管制,就会使大量的资金投向有形资产,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结果金融抑制不仅制造了固定的低值名义利率,而且同时又使通货膨胀恶化,这进一步造成了实际利率的低水平,甚至长期为负值。阿根廷、乌拉圭在八十年代变化无常的通胀就造成了实际利率的剧烈波动的低水平,影响了宏观经济稳定与发展。由于利率的长期低水平,使储蓄的增长减慢,甚至使储蓄减少,造成金融的非中介化,进而使资金短缺,投资减少,利率发挥不出使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杠杆作用,制约和阻碍了金融和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当经济处于低谷时,政府需要实行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如果实际利率很低甚至为负,则无法通过降低低利率的手段来刺激经济。再者,由于利率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因此造成了资金需求过旺和资金短缺,这就要求政府采用信贷控制的办法来分配资金、管理信贷,保证国家重点部门、行业的资金要求,这往往造成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低下,阻碍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一方面,利率管制造成的金融抑制和效率低下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阻滞又不利于金融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就要消除金融抑制,实行金融深化或金融自由化,取消国家对金融业的过分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利率能反映市场上的资金需求状况,从而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金融机构切实发挥储蓄和投资转化的中介作用。更高的和正常的实际利率水平能够刺激储蓄、增加投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提高投资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实际利率为正值的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的平均值比其它国家高出很多。因此,金融深化使经济得到了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增加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刺激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使金融和经济之间的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

当然,从目前的全球经济形势来看,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持续扩散与影响,七、八十年代被认为成功实施货币市场化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危机之中。而先前被视为典范的市场自由化也成了攻击的对象。许多学者认为正是由于开放了国内市场,才导致了本国金融系统防范风险能力的减弱。但是,从长远看,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势不可挡,一国要赢得未来竞争的胜利,就必须开放自身的市场。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因此,如何稳步渐进地开放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首当其冲,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现实而艰巨的任务。

二、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济

从70年代起,许多发展中国家逐渐认识到了利率管制的弊端,而进行了金融改革,实行利率自由化,促进金融自由化。但由于各国之间具体的宏观经济状况、金融业发展情况与改革的方法步骤存在差异,也使各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果和影响各不相同。有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改革进程,使利率达到完全市场化,如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国。而有些国家却因改革造成的经济动荡而迫使改革中途夭折,如阿根廷、智利、菲律宾、土耳其等。比较和分析这些国家利率市场化实施的背景、进程与后果,我们能够从中得出以下几条经验与教训,以期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能有所借鉴。

1.利率市场化应在良好的财政状况与稳定的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背景下实施。连年的财政赤字将诱使政府通过增发货币来补,这就造成了巨大的通货膨胀的压力。而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变化不定的情况下实行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利率的不断上扬。因此,在动荡不安的经济背景下进行利率自由化就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动荡,致使经济受损。正如阿根廷和智利在放开利率后经历的高利率及金融危机,而菲律宾在1980年实行金融改革后两年,由于严重宏观经济动荡,也爆发了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因此世界银行建议,在那些尚未恢复宏观经济稳定的国家中,政府也必须继续管制利率。

2.应进行相应的企业改革,以确保利率改革的成效。利率市场化的目的在于保持正值实际利率,增加储蓄,促进投资的增长与效率的提高。这就要求对企业进行改革,尤其是改革国有企业,提高它的投资利率弹性,使之能够对市场信号作出反应,抑制不正常的过旺的资金需求,保证自己资金的合理配置,确保改革富有成效。新西兰在进行利率改革的同时就出台了一系列国有企业的改革措施,包括国有企业私有化等,从而保证了它的利率改革计划的可靠性与成功。

3.实业部门的金融状况良好有助于利率改革的成功。当借款者的净资产为正值且其现金流动性较好时银行放贷的风险变小,利率改革就能更好地顺利进行。韩国在80年代以前一直实行利率管制,但七、八十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使韩国的实业部门获得了稳定的增长,为利率自由化的顺利开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韩国政府允许银行及借款者自行解决效益不好的贷款,并根据经济情况变动进行调整,从公司良好的资产负债情况中获益。而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游资激增,相对而言各个区域金融显得较脆弱,加上韩国国内信贷急剧膨胀,高额的银行信贷往往向非生产领域如股票、房地产和一些效益低的行业过度投资,这些效益低的行业负债率过高,且不能按期偿还,政府的产业政策最终导致了这些产业金融状况的恶化。同样,菲律宾和土耳其都有许多企业是靠借入资金来扩大经营,由于利率的调整和宏观经济的变化,就往往使这些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因而引起未偿还贷款增加,造成银行体系的困难,致使许多金融机构濒临破产,迫使政府着手干预,重新管制利率。因此,利率的市场化一定要有企业的市场化为前提,避免政府的过多干预。

4.银行经营状况良好、管理完善才能使利率改革顺利进行。经营良好、管理完善的银行能较好地评估和监测风险,评估客户信誉、资金财务收益能力,因而能够减少银行的风险贷款,保证金融机构保持良好的流动性和赢利性,避免出现银行竞相提高利率的恶性竞争局面,而且也能使资金达到良好配置与使用的最高效率,达到利率市场化的初衷。马来西亚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范例。

5.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银行监督体系,以及适宜的法律和规章来取代对利率和金融的直接干预。在放开利率、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适宜而谨慎的管理制度,制定高质量的监管标准,进行严格而有效的银行监督,评审银行风险。这对利率放开后的金融体系成功地发挥作用非常重要。在阿根廷、菲律宾和土耳其,利率放开之后,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其金融机构的清偿能力减弱,由于没有提供良好的管理体制和银行监督体系来防止和降低这种风险,从而威胁到金融体系的安全性。

6.利率市场化进程必须按步骤渐进地进行。比较分析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后发现,几乎所有一下全部放开利率的国家所实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都带来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乃至金融危机和重新管制,如阿根廷、智利、菲律宾等国。而那些渐进地有步骤地放开利率的国家和地区往往都取得了成功,如中国台湾、马来西亚。韩国在80年代第一次放开利率时也是迅速完成了市场化,但效果并不理想,宏观经济的恶化致使政府重新管制利率。1988年开始实行的第二次利率改革就采取了更加渐进的、有步骤的利率放开计划。比较这些成功的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发现它们有不少相似点:它们基本上都是先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利率,再过渡到贷款利率,最后才放开存款利率。而且往往从长期利率、大额交易开始放开,逐步过渡到短期利率、小额交易。总而言之,是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加大市场利率的比重,尽量减少利率改革的不良影响。

此外,对于一个开放的经济社会,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还应当注意汇率的稳定以及国内外利率的差距,注意防止和避免外部经济的冲击。

三、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政府对利率的控制最终将会阻碍金融部门的发展,因此我国下一阶段的金融改革就必然要求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国际经验清楚地表明,放开利率要求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要有充分的政策准备。否则,即使可以很容易地放开利率,但却会损害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完全。因此,虽说放开利率很重要,但也只有在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后才能实现。

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领域和金融改革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为利率自由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尚未成熟。主要表现在:

1.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经济稳定存在隐患。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麦金农教授在《经济自由化的次序》一书中也认为,只有在保证良好的财政收支状况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相应的金融市场化改革。但中国的实践却是一个例外。他认为这只是一个暂时的例外,如果这种状况没有得到改善,仍然会造成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不利于金融改革。

2.商业化的银行体系和金融机构良性竞争的局面尚未形成,金融监管体系不够完善。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要有良好的银行体系作保证,而我国的专业银行商业化进程尚未完成,银行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信号,其风险评估与经营管理机制还不能适应利率完全市场化的要求。在金融市场上,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加上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制度不完善,这就可能造成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改革或造成改革后利率大幅度上扬,无法达到改革的预期目的。

3.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由于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加大了银行的贷款风险,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贷款。目前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20%以上,一旦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上扬,更会使国有企业的状况雪上加霜,进一步增加不良贷款,威胁到银行体系的安全。另外,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滞后,国有企业仍然是预算软约束。这就可能造成利率在放开后大幅度上扬,加大利率市场化的难度,也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

4.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目前国内市场普遍存在需求不足,政府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即使通货膨胀率为零,实际利率也已低到很难刺激投资、促进消费的程度。克鲁格曼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指出,此时的经济复苏要靠政府加大支出,实行管理型通货膨胀来实现。目前情况下,利率自由化的推行要建立在政府解决需求不足的矛盾的基础之上。

这些情况都表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政策,应慎重推行。但慎重并不能成为改革的理由。长期推迟利率改革将抑制金融部门的发展,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使用,加大改革的成本,阻碍经济的增长。而渐进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也有助于逐步推进银行体系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我国已于1996年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向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接着又放开了国债的市场利率,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货币市场与国债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也为政府进行利率调整确定了一个基准利率。这都为利率市场化打下了基础。接下来,我国应首先着手调整利率结构,将法定利率由200多种减少到30种左右,并根据经济运行状况更为频繁地调节利率,同时完善货币和资本市场,丰富市场上的交易品种,逐步扩大企业融资中市场利率的比重。当国有银行商业化进展顺利,银行体系的竞争水平提高和监管机制得到完善时,就可以考虑逐步扩大商业银行决定贷款利率的自由权,放开贷款利率。而如果银行经营状况良好,国有企业改革也取得进展时,就可以逐步放开存款利率。通过这样有步骤、渐进地层层推进的改革,以最终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中国的最终加入WTO需要有一个自由的货币市场。而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其本身的制度完善密切相连,也是亚洲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标签:;  ;  ;  ;  ;  ;  ;  ;  ;  ;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比较与借鉴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