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等商业教育发展的思考_经济学论文

关于我国高等商业教育发展的思考_经济学论文

关于我国高等商科教育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经济增长较快的几个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商科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一国经济的起飞是至关重要的,而且随着一国经济总量的增加,其对商科人才的需求也呈增长态势,应该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中国高等商科教育的地位。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7%以上)为商科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市场前景,商科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也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我国商科本、专科在校生已占全部在校生人数的20%。如何规划我国高等商科教育发展蓝图,需要我们遵循教育的“三个面向”基本原则,顺应国际商科教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兼顾中国国情特点,从观念、体制、规模、质量、投入、效益等方面予以认真思考,本文试图就此做一探讨。

一、商科概念的基本界定

“商科”概念的界定是与人们对“商”的定义密切相关的。“商”的概念起源于交换,原始的交换形态是物物交换,而后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简单商品流通,但这时的交换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不具有“商”的属性。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后才有了“商”,“商人”、“商业”的出现使交换活动变为以盈利为目的,商的本质初露端倪,但这时的商还只限于流通领域,是一种狭义的“商”。中国商代“行商”、“坐贾”的划分,明清时代的“徽商”和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等,都是商文化的历史记载。

以商品流通为先导,小商品生产最终必将发展为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活动无不受利润动机的驱使,这时“生产者”的概念已不能涵盖企业的盈利性特征,“厂商”范畴便应运而生,“商”的含义从此不再局限于流通领域。此后,流通领域的“商”又进一步分裂为批发商、零售商、经销商、代理商等,而在流通之外的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又出现了储运商、广告商、保险商、证券商……,“商”概念的外延得到了极大扩展,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微观主体的经营活动都可纳入“商”的范围。在英文表达中,流通领域狭义的“商”可译作"Gommerce",而与广义的“商”相对应的就是"Business"。"Business"有两重含义,从微观主体活动的角度,可理解为企业的“商务管理”;从学科角度讲,它就是一种“商科”的概念。

在中国,“商科”概念虽不如“商”的概念那样源远流长,但也有着相当长的发展历史,早在清光绪年间,在大学堂的章程中就把商科作为八大分科之一,民国初年的《大学令》中,规定商科为七大学科之一,即文、理、农、工、商、医、法,这种设置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是政企不分的,企业不可能有独立的商务活动,带有强烈计划经济特色的“财经”教育便取代了“商科”,除保留了“会计学”等个别商科专业外,其余商科专业已不复存在。直到改革开放后,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久违了的商科才被人们所重新认识。1987年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将原来的“财经”类改为“经济、管理学”类,1993年再次修订时,又改为“经济学类”,下设“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两个门类,“工商管理”即为“商科”,从而初步奠定了商科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对独立地位。

二、商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的关系

正如近代的工科教育源于理科那样,西方国家的高等商科教育首先孕育于经济学教学之中,商科与经济学科的关系经历了经济学胚胎到经济学与商科混合再到经济学与商学分立的过程。最初的商学是在一些诸如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成本等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上,加上代表未来经济发展动向的某些商务实用课程、如会计学、公司理财、市场营销等,便萌生了最初的“商学科”。商学曾作为一门子学科,隶属于经济学门类。但随着商学学科体系的完善,经济学与商学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前者主要研究经济形态、经济体制、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的规律、理论和政策,而后者主要研究企业商务活动的运营和操作,商学越来越难以被经济学所包容,它与经济学分野的主客观条件逐渐成熟,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设置独立的商学院,又由于商科实用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商学院的规模也比原来的经济系大得多。

如果说经济学是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那么管理学更是现代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商科是研究企业经营及其管理的学科,所有具有盈利性目的的企业活动均属商科范畴,而管理的水平对企业盈利活动品质的提升又日显重要,所以,“商科”的内涵又进一步被扩充为"Business Administration",即商务管理,所以大学里的“商学院”又有了“管理学院”之称,而商务管理的英文在我国又被一些人译为“工商管理”,“商学院”就又成为“工商管理学院”。现在我们当然不能强求名称上的统一,但必须说明,这里的管理专指企业商务管理,它跟公共管理如城市管理、教育管理、卫生管理、文化管理、治安管理、宗教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因学科基础差异太大而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我们不赞成把这些管理与商科即商务管理合并为所谓的“管理学”门类之中。商科,作为专门研究盈利性经营活动及其管理的学科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重要学科,理应与理、工、农、医、法等并列为一个较为重要的学科门类,这也是国际上最为通行的学科门类。

三、商科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要强调国际化,国际化是指商科教育所应有的国际意识、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和国际理解,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从教师结构到培养途径都应体现出国际化的特点。国际化首先应强调外语教学,以利未来商科人才从事国际商务谈判,开展国际交流。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凡冠以“国际”、“外国”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国际营销等,必须按照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并尽可能让大量国际信息进入教学过程。比如MBA就是一种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学位,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其核心课程的设置要求与国际主流基本一致。国际化也要求在师资结构上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原则,一方面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华讲学,另一方面以多种形式派遣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此外,在专业划分、办学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也要坚持国际化原则,认真探讨总结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商科教育的国际共性。

国际化并不等于全盘西化或外国化。商务活动成功的一个原则是因地制宜,即使是一些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其管理人员也必然要或迟或早地实现本地化。所以商科教学也应立足中国国情,在国际化即与国际商科教育主流接轨的同时,也要本土化。一些与本国制度、文化等国情特点密切相关的课程,如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等,要充分考虑中国人的行为特点、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中国企业发展的特殊规律。本土化应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案例讲授等方面体现出中国高等商科教育的个性和特点,那种不结合中国国情,缺乏学力准备的“原汁原味”的直接引进,势必会带来误读、误解、误导,是一种学术浮躁,所以要认真作好中国化的工作。

四、商科教育的现代化和实践性

商科教学的现代化首先是教学观念的现代化。商科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现代化企业需要由具有现代化商科知识结构的人才来管理,而现代化商科知识结构包括对商务活动某一领域专门技能的掌握和对企业整体运营的通晓,所以商科教育在为学生提供各领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为他们“打通学理”,使他们在未来做出商业决策时,能将销售、财务、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等因素整合起来。如果说传统商务活动强调的是“专才”教育,那么在现代管理活动中,“通才”教育的观念则日显突出。此外,科技和管理创新也使得原已掌握的管理理论不断老化、陈旧,要求商科教学还应树立继续教育的观念,强调终身学习,EMBA就是一种很好的继续教育形式。

商科教学的现代化还应体现在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方面。计算机、数据库、多媒体技术不仅变革了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它们改变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模式,使学习的过程成为研究的过程,而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此外,现代化的课程结构、现代化的教学环境、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都是商科教学现代化所应体现的内容。

商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管理信息,接触最前沿的管理活动,教师应首先走入实践,介入企业经营活动。国外的商科教授有许多具备在大公司任职的经历,转入“象牙塔”后这种从商的背景就是宝贵的教学财富。商科教师通常以咨询顾问的角色与企业保持联系,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跟踪研究,从而使他们有可能在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最先进的理论以提供给学生。

相比之下,国内的商科教师大多缺乏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讲课拘泥于书本或现成的案例材料,而较少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亲自动手编写案例,使商科的实践性大打折扣。这当然主要不是教师个人积极性的问题,而是教学体制问题。为此,国内商科教学改革要有新的政策激励,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开拓视野、反馈教学。同时,应有“能者为师”的胸怀,把国内成功的国企领导人、民营企业家请到大学讲台上,那种因为某人没有当过讲师所以不能当教授的观念是办不好高等商科教育的。实践是理论的源头活水,只有在实践性上体现出商科教学长入商务活动的价值,中国的高等商科教学才会真正发展成熟起来。

标签:;  ;  ;  ;  

关于我国高等商业教育发展的思考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