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中国迈向“发达”的战略高地——21世纪我国经济特区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战略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高地论文,中国论文,我国经济论文,沿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我国的经济特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过去20年,它是我国对外开 放的窗口。经济特区一出现即获得巨大的成功,得益于邓小平同志渐进式改革开放路线和党 中央的战略部署,得益于我国特定的海外国情。邓小平同志的改革路线是一条举世公认的渐进式改革路线,“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早期 改革路线的形象描述。在开放问题上,不能一下子把所有国门全部打开,以至于不可收拾, 完全失控(这样的例子和教训在世界上是很多的),开放也要让国人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 ,早在对外开放之初,我国就设计出“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开放”的总体开放战 略。先建立几个开放的窗口,再循序渐进地把开放地区逐步扩大,四个经济特区就是在这一 总体思路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中国有5000万以上的海外华人华侨,他们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东南地区的华人 华侨和港澳台地区的商人,在战后东亚经济崛起过程中积累了雄厚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 验,他们希望能够回到祖国进行投资,希望大陆能够为他们提供一块理想的投资热土。正因 为有了这种得天独厚的海外“亲缘优势”,在邓小平同志的渐进式开放路线指导下,中国的 经济特区在建立之初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过去20年中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 历史性贡献。由于经济特区的带动,我国迅速形成了全面开放的大格局。20多年来,中国经 济增长率居世界首位,经济规模已经居世界第7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11大贸易出口国, 第12大世界进口国,中国吸纳的外资居世界第2位,中国的外汇储备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2 位。总之,中国的经济特区一下子把中国的对外开放提高到空前的水平,成为中国突破封闭 、走向世界的排头兵。
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经济特区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第一,全面开放大格 局已经形成,还要经济特区干什么?第二,过去经济特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全国已经普遍得 到实施,特区的“特”还能表现在什么地方?第三,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的情况下, 经济特区继续存在是否与之冲突?可以说,经济特区如果不能回答以上几个问题,那么它的 历史也许就要寿终正寝了。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特区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首先 必须要重新进行战略定位。对我国的经济特区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如 何定位,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经济特区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今后的主要任 务是为我国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使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总体战略服务 ,为中华民族在新的世纪实现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服务。按照这一总体要求,经济特区和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将不再仅仅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了,它在新世纪的主要历史任务,就是 要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建立起一个迈向高度现代化或发达社会的战略高地和操作平台。 当然,这个战略高地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几个孤立的经济特区,它应当是以经济特区为中心 的沿海经济带,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山东、辽宁。其 中,上海、深圳、北京应该是这个战略高地的制高点。原有的经济特区应该在这一历史任务 的转换过程中发挥实验与示范作用。
二
创建中国迈向现代化或发达社会的战略高地与操作平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 要 求,也是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理论中“台阶论”的逻辑延伸。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为之努力的民族梦想。但只有在今天,这一民族 梦想才成为中国人一种真正可望又可及的现实目标。在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战略思想的指导 下,中共中央及时制定了我国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但是, 我 们应该看到,中国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巨大的,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说,我国刚 刚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而日本、美国等发达的世界大国已经达到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3万美元以上,有些国家甚至达到人均4万美元,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差距仍然是 巨大的。如此大的收入悬殊,即使中国想在50年后赶上今天的发达国家,也是不可想象的。 这样大的历史差距,任何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不可能一步跨越过去,必须要 设立几个可行的有序的历史台阶。因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 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在我国内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一个通向发达社会的战略 高地和操作平台。实际上,邓小平同志在著名的南巡讲话中就提出中国要过几年上一个台阶 的战略思想。在我国建立一个迈向发达社会的战略高地和操作平台的思想,可以说是邓小平 同志的“台阶论”思想的逻辑延伸。
所不同的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是“时间台阶”,这里所说的是“空间台阶”,中国要赶 上发达国家,必须要能够精心设计和顺利有序地跨越这样两种“时间台阶”和“空间台阶”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学者,过去只是注意到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 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最为典型的如罗斯托的六阶段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现 代化过程的阶段划分,都是指整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攀登的过程。但是 ,中国是一个地域极为广大、各地区发展差距特别明显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不可能指望全国 各地都能保持同一个发展水平,然后向发达社会攀登,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这里就有一个如何看待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问题。邓小平同志确实曾经提过“两个大局” 的战略思想,即现在开放东部,西部要服从大局予以配合,今后发展西部,东部也要服从大 局予以配合。但是,对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思想,不能理解为要支持西部大开发,东部就 要放慢自己的发展步伐,单纯支援西部的发展以拉平巨大的地区发展差距。我们不能忘记, 两个大局之上,还有一个全局或总局,那就是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大局要讲究服从,总局更要长在心中。东西部差距过大,必然会影响全局,特 别是考虑到西部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差距过大,可能会引发某种不稳定因素。因 此,适时地进行西部大开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进行西部大开发决不是简单地把东部与 西部扯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巨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存在一定的地区发展差距在某种意义 上是必然的,如果处理得好,一定的地区发展差距甚至也可能成为某种发展资源。中国的东 西部发展差距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想方设法扶持西部的 发展,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投入了大量的物质与政策支持,使西部的经济获得 了巨大的发展,有些地区甚至一下子跨越了几个发展阶段。可以说,在世界各国政府中,根 本找不到像中国中央政府这样对待少数民族地区的“反向不平等”政策。改革开放以后,中 国 不仅东部地区获得了巨大发展,西部地区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只是由于内外部条件不同, 东西部的发展速度有一定差距。现在,中央及时地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对于进一步缩 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保持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平衡,无论是对于当今中国现代化的 发展全局,还是对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重心转移,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不能从西 部大开发战略中得出单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结论,而应当使之成为我国东西部相互推动, 共同向着更高、更大的台阶迈进的战略举措。
从外部来分析,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的历史条 件下,任何国家要想实现本国的现代化,都必须把它放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进行战略安排。如 果 说,在封闭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还可以考虑保持各地区大体均衡的发展模式的话,那么,在 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国内各地区均衡的发展模式无疑于作茧自缚。现在国内一些学者 提出的所谓均衡战略或超均衡战略都是不顾国际大背景的封闭思维。
既然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我国都必须要走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在我国与发达国之间 建立起一个迈向发达社会的现代化的“空间台阶”,即建立一个所谓的战略高地和操作平台 ,那么,建在哪里最合适呢?当然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这是创建迈向高度现代化 的经济平台的首选地区。因为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特区和沿海经济区已经积累 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制度、人才、技术基础和现代化的管理经验,具有较强的民间投资能力 和风险意识,具有比较健全的市场机制,具有丰富的对外开放的经验积累。经济特区无论是 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冲击过程中,还是在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冲击过程中,都具有较强 的适应能力和消释能力,对在迈向高度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建立的高科技产业,也具有较强的 培育能力。
三
要适应这样一个全新的历史定位,完成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必须在我国的经济发展 总体战略上做出全新选择。
首先,必须在2010年至2020年前后,使我国的经济特区和大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提前达 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中央在十五大上提出的宏伟的战略目标 。 按照中央的部署,我国要在建国一百周年之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为达此目标,必须 要求经济特区和沿海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提前实现这一目标,在2010至2020年前后赶上东亚“ 四小龙”,加上已经回归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使我国东部形成一个在世界上属于中等收入地 区的经济带。
其次,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地区必须对自身原有战略作重大的调整,放弃过去 单纯以出口加工为支柱的产业政策,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大规模地向内地转移, 大 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结构的每一次升级,都会带动经济发展上一个新台阶,这是经 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规律。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自身 的需要,也是中国适应世界经济结构加速重组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大趋势的需要,是增强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但是,由于经济自身的规律性和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 我国这种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战略性调整并不是一刀切,必须有先有后,形成错落有致的格局 。对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技术比较落后、市场经济还不甚发达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最忌讳的是 整个国家经济始终在同一个层次上平面推进,导致市场空间狭窄,重复投资建设,产品集中 在少数市场上过度竞争。因此,在我国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经济特区和沿海经济区应 该先行一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积极利用国际 上先进的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的装备水平,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全面推动 经济特区与沿海经济区的经济结构升级。
第三,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在中国率先形成一个高收入区,为大量吸收海外学子和国 际人才奠定基础。
新中国建立以来,实行了统一的分配政策,彻底解决了旧中国两极分化、收入过分悬殊的 社会现象,这对于我国在社会生产力比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进步与人文发 展指数的增长,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但是,在我国已经基本实现温饱、正在向小康 社会迈进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突飞猛进的大开放条件下,这种过于平均的分 配格局已经无法适应了。我们的人才市场正面临着发达国家的严峻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国内 非公有制经济的严峻挑战。我们的名牌大学正在成为留学预备学校和外国企业的人才培养基 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战略性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现代化大业就没有希望 ,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也没有希望。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国有企业中的 优秀人才都被外资企业挖走,国有企业中只剩下一些平庸之辈,那么,国有企业还有希望吗 ?如果我们民族的优秀人才都被外国挖走,那么,我们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显然没有。要解 决这个问题,单纯靠思想政治工作是不行的,单纯靠爱国主义教育所能达到的效果也是有限 的,必须进行分配体制的更为深刻的变革,使我们民族的最优秀人才也能享受到我们民族给 予的最高待遇。真正贯彻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为此,我国有 必要放弃全国统一的工资政策,由各省自主地制定自己的工资分配政策。我国有必要在有条 件 的东部地区形成一个高收入地区,使之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要通过分配体制的改革,使我 国的东部城市不仅对国内人才市场有巨大的吸引力,而且对国际人才市场也有相当的吸引力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人才有较大的吸引力。
第四,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政府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真正 建立起具有不可逆性的现代化社会体系。
现代化的实现并非一个简单的直线过程,从世界各国现代化过程来看,有许多经验教训值 得我们吸取。有的国家曾经迅速发展,势头很猛,普遍被世界舆论看好,认为其现代化即将 成功,结果却落入现代化陷阱不能自拔。有的国家曾经非常强大,甚至连美国也惧怕三分, 但 由于体制原因,却在“一夜之间”垮掉了。这说明,现代化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总量问题, 也不是一个人均国民收入问题,更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实力问题。现代化是一个建立在高度 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社会体系,是一个建立在非常完善的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基础 之上的社会,是一个建立在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的新型精神文明基础之上的社会。发展中国 家作为一种赶超型现代化模式,往往只注意到经济的增长或军事实力的扩张,没有相应的社 会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的根本性改造。因此,这些国家或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一旦推进现 代化的主体因素衰落,必然造成现代化事业的中断和夭折。中国必须充分吸取这个教训,不 能再重复别人走过的弯路。因此,我们必须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边大力发展生产力,一 边积极推动政治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的转型,通过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来巩固经 济发展的成果,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为此,我国在东部地区要进一步加快国家 与社会的分离,培育相对独立的社会体系,加快社会基础结构的重构。可以考虑吸取我国近 年来农村村民自治与村级民主选举的经验,率先在东部地区开展“城市自治”的改革与试验 ,把特区从过去单纯的经济特区转变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试验区。要重点突出政 治改革的试验功能,鼓励经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特区在依法治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社 会监督(特别是新闻监督)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摸索符合中国国情的 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形式,为把我国不仅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现代化比较成功,而且政治 现代化建设也比较成熟的民主与法制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