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作用及措施论文_何应林

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作用及措施论文_何应林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 要: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目前我国水土资源的流失情况已经上升到了生态安全层面,已经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还导致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步伐”被拖慢。因此,本文分析了开展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必要性,总结了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作用;措施

1 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1.1 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就是指利用一定的生态或者工程技术手段,改变不利于生态系统发展的因素,并针对当前系统发展的现状,为生态系统配置所需的资源、能量和信息服务,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辅助生态系统实现自我修复。

1.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水土流失的区域进行人为干扰和辅助,帮助自然发挥其自身的修复功能,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该模式能够有效发挥生态系统修复和自我调节的功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针对生态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依靠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最终实现生态系统平衡。

2 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作用

2.1 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

严重的水土流失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增加自然灾害的爆发频率。而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生态双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保持了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性,并且对预防自然灾害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改善气候条件,提高生物多样性

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提高气候质量。同时,气候条件改善之后,植被覆盖率也相应提高,从而起到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作用。这些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恢复,从而达到修复生态环境的作用。

3 水土流失给生态修复带来的不利影响

3.1 水土流失会降低植被覆盖率,改变径流方向

伴随着植被覆盖率的降低,生物的多样性也会随之降低。径流方向改变使得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失调,从而导致各种地质灾害频发,例如,滑坡、泥石流、洪涝等,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3.2 水资源分配不平衡,导致旱涝灾害频发

水土流失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的不断退化和草场的沙化,使得生态环境失调,这也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分配状况,地表水不断增加,地下水也在不断地减少,使得农作物产量不断减少,这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4 生态环境退化与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退化是指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或者过度利用,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功能衰退以及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出现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缩减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等现象。研究发现,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其自我修复能力就会受损甚至丧失,后期修复需要的时间长、资金投入多,且生态系统破坏和水土流失一般为不可逆的。水土流失严重的话会导致耕地面积缩减,加剧土地沙漠化,进而引发一系列环境危机,甚至会改变当地的气候条件,并加快当地农耕、畜牧环境的恶化速度。生态环境退化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生态环境内的植被消失,裸露的地面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进而加剧生态系统的退化。大规模的水土流失不仅会导致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也会破坏当地的土地结构,使土地更加贫瘠,最终出现土地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以及河床位置抬高等问题。长此以往,会对水利工程造成严重影响,进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脚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遏制生态环境退化就应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恢复和重建,不仅要严格限制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还要合理引导和管控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还要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以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速度。由于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新建生态系统基本难以实现。因此,有关人员应限制破坏环境的行为,加大对环境修复的重视和投资,使生态环境恢复至一个稳定的状态,对于已经完全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应采用重建的方式进行修复,但该过程非常缓慢。

5 实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对策

5.1 加强水土保持宣传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理所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新的形势无疑对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当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工作,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建设的实施营造良好氛围。一是要制定水土保持宣传教育计划及具体的工作方案;二是要将宣传教育主题策划工作做好;三是要搭建宣传教育平台及打造宣传教育阵地;四是要深入宣传在水土保持方面有着杰出贡献的典型人物事迹;五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微博、微信、宣传车、街头咨询、传单等多种宣传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宣传教育实效。

5.2 科学推进建设工作

如果未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推进水土保持工作,那么可能会导致不少问题出现。自然环境是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体,那么就应当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实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相关技术人员应当对当地人口密度、土壤类型、降水量等情况事先予以全面分析,从而确定当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潜力,然后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水土保持技术来推进水土保持工作,有效增加当地植被覆盖面积,改善立地条件,提高当地土壤的抗蚀能力,增强当地的保土蓄水能力,进而确保当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成效。此外,水土保持工作并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还与全社会息息相关,所以有必要将其他社会力量调动起来,引导其参与到水土保持工作中来,壮大水土保持工作的队伍。

5.3 健全监督执法体系

为有效巩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已有成果,以及有效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执法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对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各地应全面贯彻执行,并秉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这一原则,对现有的水土保持相关规章制度予以不断完善,有效确保水土保持的监督执法成效。二是应将各个工业园区、建筑行业、交通行业、电力行业等的建设项目作为监督管理重点,强化水保执法力度,一旦涉及到人为导致水土流失的案件,不论有何种理由与借口,都必须依法予以严惩,尽可能减少水土流失案件的再次发生,避免陷入“边治理、边破坏”的被动局面,有效巩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切实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水土资源。

5.4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修复的主体是自然,所以我们在修复生态系统和保护环境时,一定要牢记自然的主体地位,树立以自然修复为主,人为干预为辅的方针来实施生态修复。

根据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生态修复的实际开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推进我国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例如南方地区雨水充足,苗木生长速度快,自然的修复能力强,而北方地区雨水少、风沙大,所以苗木的生存环境恶劣,这就大大制约了苗木的生长,需要通过人工和灌溉来确保其成活率。

结束语:

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异常的自然灾害等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因此,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建设的工作显得更加急迫。要进行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建设应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美异,纪道清.农村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2019(03):221.

[2]李国峰.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J].珠江水运,2018(16):69-70.

论文作者:何应林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5

标签:;  ;  ;  ;  ;  ;  ;  ;  

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作用及措施论文_何应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