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大力推广,因此,如何实现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原则、框架和方向,以期能为环境制度的创新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管理;制度;创新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的建设,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受到了广泛热议,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环境管理制度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以环境保护为指导思想,参照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则,构建新的环境管理思路,创新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
一、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1.1传统的制度不能满足环境质量的需求
我国传统的环境制度的设计主要是针对污染减排,控制污染的总排量,无法适应环境质量的控制要求。从以下几点体现:(1)实行多年的总量控制制度以来,由于行政性较强,主观性性也很强,导致不能和区域环境相符合,几乎不能反映出控制污染的实际效果。(2)我国企业的排污许可证未能全面的对企业进行实施,排污制度也不够完善,其关键的技术水平、排污标准等都有待完善,许可证的发放,以及管理工作还有所欠缺。(3)各地方政府负责管理环境质量,其管理效果不是很好,也缺乏有力的管理保障制度。(4)眼下的环境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常规的污染物,对于潜在的环境污染隐患,还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
1.2制定的环境管理制度不符合整体要求
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不能适应我国宏观的社会环境,也不能满足总体布局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环境保护无法结合宏观调控,对污染的重源头缺少治理,环境体制的管理力度和管理效率较低。(2)自然资源的掌控程度不高,能耗量较大,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产生很多的废弃物,加剧了环境污染。(3)主要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依赖行政管理,缺少环境部门的管理机制,使环境外部不具有经济性。(4)环境保护的负责人不明确,落实的责任制没有明确的目标,公民的参与不够积极。
1.3现有的环境管理制度无法满足统一的监管制度
现有的环境制度呈现条块分格的现状,无法满足国家环境管理的的监管要求。从生态的角度看,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山水湖田这个整体,缺乏统一的环境监管制度。从预防环境问题的角度来看,各个管理部门保持独立的执政,对水源保护、水污染治理,以及建设生态环境的工作,都是各管各的。严重缺少联合性的管理工作,综合协调的工作有待建立。在来看区域性的环境管理制度,各个区域的协调制度和联防机制都不全面,一些地区缺乏政治、法律、经济基础,环境保护不能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原则、框架和方向
2.1创新的基本原则
环境的保护之前的重心是污染治理,现在渐渐的转向改善现有的环境质量,提供环境服务,环境管理的目标是将控制环境污染作为指导思想,将改善环境的质量作为目标的向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保护环境的模式也要改变,不能在遵行传统的“先污染,再治理”的管理模式,要对环境先进行优先的保护,对已污染的环境进行修复,建立保护体系,为环境提供所需要的服务,提高环境的生产能力。创新环境制度要以保护作为优先原则,促进环境管理的转变,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以此作为创新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2.2创新的基本框架
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需要构建基本框架,全面的构思。对现有的环境总量控制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使总量控制的管节能环保理制度完善。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的相关制度,有效的进行环境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风向控制的管理制度,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框架内容。
2.3创新的方向
污染排放的许可制度要完善。在欧洲,污染管理的核心制度是污染许可制度,而我国这方面的许可管理还没有有效的进行开展,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国家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新的环境保护法中有相关规定,排污的企业或其他经营者要遵守排污许可的规定,再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未获得排污许可证的单位一律不可以排放。日后还要尽快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抓紧推出关于排污许可的管理条例,要清楚发放的对象,持证者知道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还应明确制度的责任制。制度之间要具有相互协调的作用,能促进环评工作,环境监测、排污申报、排污收费、治理期限以及违反处罚等制度的完善,进而使用一个证件,多方管理的局面。污染排放总量的管理制度要改革。
我国现阶段,以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作为重点的工作内容,最明显的就是整体污染物的控制有所改进,但是局部的环境污染却更严重。污染总量的分配式时,应将改变目标总量的观点转向容量总量,在制定污染指标的时候,应切实的参照区域环境的特点,找到重点的控制内容,对高污染的排放要更加重视,科学分配排放总量,控制排放量,严格的考核,加大监管力度。
三、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必须划定红线,制定出严格的保护制度。考虑生态环境系统的全面的特点,结合其敏感性、差异性、服务功能等影响原因,严格要求生态保护红线的实施,主要是生态功能的保护线,自然资源的可利用线,环境质量的安全底线等等,根据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能力建设区域的发展,重点的生态要强制性的保护,保证生态的修复能力。设立环境监测机制,超标的区域要实施限制,对划定的红线必须严格执行,加强生态监管力度,保护区域的生态功能。地方政府实施环境保护的责任制,保证执行环境政策。结合实际国情,建立统一标准的管理体系。自然资产的核算制度也应建立起来。明确要保护的目标,划分责任,构建追求责任制度,部门监管制度,区域联动机制,资源的付费使用,破坏赔偿,管理环境风险,加强人民群众的参与。
四、结语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是大家共同的家园,每个人都要肩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尽到保护环境的义务。除此之外,国家主管部门应对环境管理制度的制定投入人力和物力,提高环境管理效率,不仅要符合国情,还要能够让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进而制定出具有创新性的环境管了模式,为人们创造一个绿色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史娟.探析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J].中国科技纵横,2016(08)
[2]吴舜泽,李新,储成君.强化制度建设实现环境管理战略转型[J].环境保护,2015(01)
论文作者:梁镓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3
标签:环境论文; 管理制度论文; 制度论文; 环境管理论文; 生态论文; 我国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