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露珠,一个世界论文_耿爱军

一颗露珠,一个世界论文_耿爱军

——想象之于诗歌教学的意义

耿爱军 山东省莱芜市陈毅中学 271100

多年前偶然看到了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的录像课,被他课堂中的语文味、诗歌味所深深打动。短短的36个字,王老师却能引领学生置身崇山峻岭,跋涉惊涛骇浪,夜宿千帐军营,陶醉于亲情的温馨和睦,感叹于思乡的孤独寂寞。何以能在简短的文字中把学生引领得如此深远和宽广,何以作者、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交融碰撞得如此自然?我对着屏幕看了一遍又一遍,从每一个环节中寻找答案,终于还是有了令人欣喜的发现:想象引领孩子走进诗歌的境界。如果说想象是诗歌创作的生命,那么想象也同样是诗歌教与学的生命。王老师紧紧抓住了这一点,让每一个聆听他的课堂的人进入了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立体世界。那一刻,你就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就是你。这不正是诗歌教学的至高境界吗?再回到自己的教学中,我一直努力把想象带进课堂,让想象还原诗歌的魅力,也渐渐明晰了想象之于诗歌教学的作用。

一、由散到合

我国古代韵文的语言高度凝练,跳跃性大,一首作品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借助想象我们可以把看似零散甚至孤立的意象连缀成有机的整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12个字,6组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却可以串联成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中瑟瑟地发抖,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何等凄凉萧瑟;而另一面,一座小石桥,潺潺的流水,还有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又是何等的幽静而甜蜜。两组画面一冷一暖,以乐写哀,一个落寞、寂寥、怀乡的天涯孤旅者跃然纸上。由此通过想象,把散点连成画面,用画面解析人物,体味情感,自然生成。

二、从无到有

诗歌因凝练而往往留有许多空白,在词句的背后隐含着丰富的信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见景外景、知事中事、品情中情。温庭筠的《望江南》首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只见“独倚”未见“梳洗”。俗语说“女为悦己者容”,词中女子是怎样为迎接心上人的到来精心梳洗一番呢?把这段空白让学生用想象填充起来便可触摸到女子满含期待、欣喜的内心世界。

三、从简到丰

诗歌在写人、状物、抒情时,都会从某一个角度加以概括描述或典型刻画,借助想象则可以使意境更加丰满。李清照的《武陵春》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以“倦梳头”这一看似违背常理的细节描写人物,何以“倦”?联系李清照所处的物失、家亡、国破的环境,把人物放在特定情境中再现于头脑,我们不但看到词人蓬乱的发丝,还仿佛看到她哀怨的眼神、浑浊的泪滴和不待明言、难以排遣的凄惨内心。人物触手可及,情景感同身受。

四、化静为动

文字是静止的,但它表现的生活却应该是动态的,要透过文字感悟生活必须用想象去还原其声、其形、其色、其态。“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词人迷途中的焦灼、鸟儿惊飞时的慌乱,“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展现的一片莺歌燕语、春意盎然,“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搔首”的国破家亡、离乱伤痛的悲哀,“波涛如怒”的浊浪翻滚、如怒如吼……皆须用想象把静态的文字生成可视、可听、可感的动态画面,入情入境地玩味。

想象如一颗晶莹的露珠,生动立体地折射出诗歌中的世界,如纽带,牵手师生与文本的沟通交流,于无言处寻风景,于有言处找延伸,于离散处求聚合,于宁静处寻波澜。如果真能利用好这把金钥匙,诗歌之于学生将变得丰盈而生动。

论文作者:耿爱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2月第2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5

标签:;  ;  ;  ;  ;  ;  ;  ;  

一颗露珠,一个世界论文_耿爱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