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持续走低与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价论文,宏观经济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4.1 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1999)05-0041-03
自1997年以来,物价总水平普遍下降,呈负数增长。面对这种态势,有两个问题引起热烈讨论,即是否已形成通货紧缩?要不要和怎样治理通货紧缩?对两大问题的不同意见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笔者认为,通货紧缩已经是一个基本事实,导致通货紧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货紧缩是中国经济发展升级转型阶段的必然现象,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是正视通货紧缩的现实,进行慎重的选择和组合,大力发挥利用其正效应,抑制和弱化其负效应,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一、长时间的物价负增长表明,通货紧缩已成为客观事实
判断是否出现通货紧缩,基本标准当然是看通胀率。当通胀率低于1%时,就可说出现了通货紧缩。据此分析, 当前我国的通胀率不仅低于1%,而且处于负增长状态,这样完全可以认定已出现通货紧缩。
从另一角度看,货币流通状况也是一个重要判断标准。货币流通包括两个因素,即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从货币供应量增减情况看,应该说是上升的,这被用来作为否定发生通货紧缩的理由。但问题在于货币流通还受制于另一个主要因素即货币流通速度,而货币流通速度却在大幅度下降,主要表现就是商业银行目前有1 万亿元左右的存贷差。这样一大笔货币找不到投资出路,不能在市场上流动,必然大大降低实际的货币供应量,并使需求停滞。因此,仅凭货币供应量上升一个因素而否认出现通货紧缩,理由最起码是不充足的。
判断是否存在通货紧缩,还要看总体物价水平持续走低的时间长短和物价走低的结构性分布(即物价持续走低现象发生在哪些行业和领域),如果持续走低是短时期的,发生在个别领域,那么通货紧缩即使发生也是暂时现象,反之则是一个长期和普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实际情况是,物价持续走低是一个已延续近20个月并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回升迹象,又发生在几乎各个消费品和生产品领域的长期普遍现象。这一客观事实有力表明通货紧缩确已发生。
物价持续走低的延续长度。1997 年物价水平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1998年市场价格持续下降。1998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0.1%,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2.6%, 1999年第一季度社会零售物价指数为-2.9%,比去年同期下降30.3个百分点,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一季度回落1.2个百分点, 全国重点百家大型商场零售额54.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增幅比一季度回落4.7 个百分点。1—4月份累计增长幅度比去年平均下降2.2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月下降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3.5%,降幅较前几个月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916亿元,增长4.7%,其中,县级市场销售291亿元,增长5.5%,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 县级以下市场销售为625亿元,增长4.4%,比一季度回落3.3个百分点, 农村下降0.9个百分点。应该指出,1999年物价的继续走低,是在1998 年下半年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后发生的,足以说明这一趋势的强大有力。
物价持续走低的结构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1998年统计公报分析,1998年市场价格几乎在所有消费和生产领域都全面走低。其中,全国居民消费品价格除蛋品比上年上升外,其余12类消费价格均比上年下降。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均比上年下降2 个百分点以上。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产品收购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固定资产价格等,也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1999年以来, 物价下降仍在大面积发生。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中的食品、肉禽蛋、水产品、蔬菜等零售价格指数均为近几年的最低点。纺织品、鞋帽、录像机、组合音响、电扇等大幅度下滑。作为通货紧缩的另一种表现,居民储蓄存款却仍在上升。对沪浙闽三省居民储蓄调查显示,到1998年年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加1034.19亿元,同比增长17.97%,但较上年同比增幅下降1.16 %。 1999年首季,储蓄存款又较年初增加746.12亿元,同比多增了342 亿元。
二、物价持续走低是经济升级转型阶段具有多重效应的必然现象
物价持续走低和通货紧缩的形成,是一种短期现象还是较长时期的现象?其产生的效应和影响是单一的还是多重的?对此显然有不同看法。尽管表述方式不同,但事实上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物价持续走低和通货紧缩是必须尽快消除的短期的不良现象,有的甚至把它归因于人为造成的,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从发展的全局看,物价持续走低和通货紧缩,实际上是我国经济升级转型阶段必然出现的将持续较长时期的现象,具有多重效应和影响,对此应有全面认识。
从根本上分析,物价持续走低是我国经济处在生产转型、消费转型、政策转型和消费积累新阶段时必然产生的现象,它将持续一个较长时期。
我国正处在新的产业升级转型时期,其最大特征是相对于温饱需求和部分小康需求的生产能力明显过剩,而面向新型小康需求的生产能力成长不快,严重的供大于求和部分的供不适求,便导致供求关系失衡,物价持续走低。具体讲,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的轻工业发展阶段和以重化工原材料为主的发展阶段,都已经结束或基本结束,开始进入以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提高为基本特征的高加工度化产业主导的工业化阶段(张立群,1999年5月,中国经济时报)。 前两个阶段也就是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增长阶段,后一个阶段也就是集约型增长阶段。初级化粗放型的一般性消费品生产和能源原材料生产都出现了过剩,必须淘汰掉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并加快向集约型、高效化生产领域升级转变。问题在于这种新型生产能力成长缓慢,新经济增长点发育过慢,难以创造大规模的消费需求。这个优胜劣汰的升级转型过程将持续一个较长时期,因此物价持续走低也将持续一个较长时期。
我国正处在新的消费转型时期,其最大特征是人们基本消费需求得到初步满足,也就是千元级的消费初步满足(城市),万元级消费需求增长但因购买能力不足,只能确保重点。在农村,则是整体上具备了千元级消费能力,但由于消费环境不具备等原因,难以转换成现实需求。具体讲,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在小康型消费结构中,处于确保少数重点小康消费阶段,没有达到展开和实现全面小康消费阶段。这就出现了温饱型消费需求小于温饱型产品生产能力,千元级小康需求小于相应生产能力(城市的千元级需求得到初步满足,农村的千元级需求则未接替上来,形成断档)、万元级消费需求小于相应生产能力的局面,各种消费品和生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也就不奇怪了。比如,就城市居民来说,现在把钱更多地投向医疗、教育和住房消费,而对汽车、电脑、旅游等消费,则只好暂时推后。这无疑大大影响了万元级消费品的现实购买力的增长。这种消费转型也是一个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物价也必然持续走低一个时期。
伴随着生产转型和消费转型,我国居民小康消费需求也有一个积累过程,人们的主观消费需求很强,但实际购买力有限。农村住房的升级上档和千元级电器的购买,城市居民购房购车等综合性小康消费能力的形成,都需要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这一积累过程又依赖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明显提高。现实购买力不高及其增长需要一个过程,就必然导致物价水平持续走低。
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也处在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资本市场发育水平低,商品市场的无序竞争和流通秩序混乱,等等都导致居民的“谨慎消费”心理,影响即期消费需求的增长,强化储蓄倾向。比如,我国的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信用消费政策、住房消费政策、服务消费政策、租赁消费政策等等直接影响消费需求的政策,大都处于调整转变过程之中,在调整到位之前必然对消费需求产生一定消极影响。再比如,市场规范水平低,市场监管水平低,也会造成和强化消费者的“慎购”、“畏购”、“厌购”等心理,降低消费需求。应该说,此类政策的调整和体制转型,都需要较长时间,对物价水平走势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从以上四方面基本因素分析,可以认定物价持续走低和通货紧缩是一个客观的、较长时间的经济过程,并不是人为造成的。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每当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通常都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这一过程也不单产生消极效应,同时也具有很多积极效应。
物价持续走低的益处在于首先有利于优胜劣汰。在市场价格走低和消费升级上档面前,企业要生存,就必须降低成本,采用先进的技术、管理,否则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因此,有利于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即由粗放型的数量扩张阶段,进入到集约型的整体素质提高的阶段。其次,从根本上说,有利于形成规范的竞争秩序。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生产者会采取合理的价格机制,使无序的价格竞争逐渐变成为良性的价格竞争秩序。第三,有利于消费者的心理成熟。物价持续走低的现实环境,使得消费者有更多的机会,选择与比较商品的价格和质量,从中增加消费知识。
不利因素集中反映在众多中小企业的生存出现危机和就业率低的问题上。许多厂家的产品卖不出去,新经济的增长点成长缓慢,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制约。如果调控不当,有可能导致经济停滞。第二,面对当前的形势,许多商家采取了临时性的不正常的销售策略,互相压价,形成一种扭曲的售买关系,这种现象呈日益剧烈之势。第三,人们的持币观望预期心理进一步加剧,尽管政府一再鼓励,并于1998年连续5 次下调利率,1999年又两次下调利率,仍难改变居民的持币观望心理。因此,宏观调控必须面对现实,抓住时机,趋利避害,全面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宏观经济政策应以促进经济升级转型为主要取向
既然物价持续走低和通货紧缩是一个客观的经济过程,具有多重效应,但采取何种宏观经济政策予以应对,就成为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各方面给出的对策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是:一是扩大内需,通过增加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二是增加供给,通过“向供给方面倾斜”的政策推动经济增长。前者依据的是凯恩斯主义,后者则依据“供给学派”的理论。从目前情况看,扩大内需的政策主张,除了要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外,还包括不少刺激居民消费的主张,有人甚至主张采取通货膨胀的办法刺激消费(这引起了更多人的反对和警觉)。在多种政策主张中,又都在强调加快改革和政策调整的重要性。
综观这些政策主张,应该说各有道理,有的政策已经实施并初见成效,有的则成效不大,比如央行已经连续多次降息可仍然不能有效刺激投资增长,居民消费也激而不活。就是那些初见成效的政策,也没有多大进一步发挥作用的空间。那么,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途径到底在哪里呢?实际上,物价持续走低和通货紧缩是我国经济升级转型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经济的低效。低速实际上是挤掉泡沫后的低效造成的。无效和低效供给大量存在,有效和高效供给则不足。无效和低效供给正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物价持续走低和通货紧缩,正是我国经济强烈要求升级转型、由低效变高效的突出表现和大好时机。治本之策是全力提高经济效益,有力促进经济升级转型。政策导向必须围绕这根主轴展开,扩大内需应该是扩大实实在在的有效和高效内需,而不应是“烧虚火鼓虚劲”;增加供给也是增加有效和高效供给,而不是增加无效和低效供给。确保有效益和高效益的适度增长,是经济升级转型阶段的根本要求,千万不能离开这一根本要求去片面强调增长速度。那种试图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去刺激需求的主张,很可能导致低效益高浪费之类的泡沫经济,而与现阶段经济升级转型的要求相违背。
围绕加快经济升级转型,宏观经济政策要突出以下四个要点:
(一)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用二次分配和在社会领域力保公平的办法,为企业创造一个以效率优先和资本增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外部环境,同时部分消减居民谨慎消费心理。
(二)调整消费政策和消费结构
促使居民的现实购买力与高效生产能力(有效供给)对接,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新型高效产业成长。最主要是利用信贷消费政策等办法,开发和鼓励居民发展型小康消费和基本的小康消费,诸如购车、购房、教育、电脑、金融投资、卫生保健和旅游等,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推动高加工度化、知识化和生态化产业的加速发展。
(三)实行直接的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产业政策
包括继续坚决淘汰落后过剩的生产能力;治理重复建设,使有限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向建筑、信息、交通、通讯、旅游、教育、科技、卫生、环保等产业倾斜,鼓励和支持其加快发展;加快传统支柱产业的整体改造,促使其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轨道;加快以国企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采取一切手段调动企业和企业家的积极性,使富有活力、蓬勃成长的企业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发动机。
(四)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切实提高居民现实购买力
居民手中并不是有许多钱而舍不得花,近6万亿元的居民储蓄, 至少有一半以上属于少数先富起来的阶层,大多数工薪阶层手中的钱实际上并不多。农村居民收入近年来提高不快,消费积累缓慢,也明显影响了农村市场的扩大。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广大工薪阶层和农民的收入,是提高现实购买力、刺激需求的治本之策。要增加居民收入,关键还在于提高生产效益,扩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国家要拿出大笔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建设,并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加强经营管理等多种手段推动高效企业、高效产业发展。只有居民收入明显提高了,手中的钱真正多起来了,现实购买力才能大幅度提高,新型小康需求才能有效拉动经济增长,使供求总量关系达到新的平衡,物价持续下降和通货紧缩才能得到缓解。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经济转型升级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小康水平论文; 通货紧缩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