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终结与人类生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类生存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黑格尔哲学解体以来,马克思、恩格斯、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德里达等重要哲 学家都曾宣告哲学的终结。但在当代世界上,哲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学科、作为哲学家群 体的职业学术活动仍然存在,并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如维 特根斯坦所意识到的悖论:取消哲学、终结哲学的话语仍是哲学,而且这种哲学也许对 当代人类精神影响最为重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哲学终结的真实意义:在何种意义 上哲学终结了?哲学终结的诊断打开了怎样的思想视域?哲学终结吁求着怎样的人类生活 ?
哲学是思想把握世界的方式
20世纪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大都始自对黑格尔的反叛,这意味着黑格尔哲学即传 统哲学的完成,哲学的终结就是黑格尔哲学的终结。思考哲学终结的真实意义,就必须 破解黑格尔哲学的秘密,亦即黑格尔如何完成从而终结了传统哲学。
黑格尔以目的论的哲学史观概括了两千多年西方哲学的发展,哲学史上的众多学派和 哲学家,以思想范畴运动的序列和必然性向黑格尔哲学聚集,终于被赋予了全体的统一 性,从而获得了各自的生命和意义。在黑格尔看来,哲学作为思辨的真理与方法和表象 的、意志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不同,哲学是用思想把握世界或存在,而思想中的世界或存 在其本质就是思想。当哲学用思想的形式去把握人本身时,人的生命、欲望、意志、情 感也就成为思想的规定,成为整个世界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在纯粹思想的理念世界 中,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精神和自然、理性与非理性都达到了辩证的 统一与和解,在这个半透明的整体中哲学完成了漫长的精神旅行,走到了自知其为思想 的思想的尽头。黑格尔把哲学定义为对思想的思想。人类的一切文明活动都是思想,当 哲学自觉地以纯粹思想为对象时,哲学即已开端。在这样的意义上他认为哲学始自巴门 尼德。从思想的本性是永恒的活动性、否定性说,哲学始自赫拉克利特。而把纯粹思想 自己运动的逻辑历史地揭示出来,并使其获得系统的理论形态,则是黑格尔的历史贡献 。在这样的意义上,黑格尔不会否认哲学完成于黑格尔。
用思想的形式把握世界,亦即用范畴规定存在、赋予存在以思想的统一性,实际是把 存在精神化、逻辑化。在康德之前的西方哲学尚未有哲学与科学的自觉区分,亦没有区 别于科学的哲学的逻辑、真理与方法。从根本上说,是没有把普遍思维、纯粹思维或纯 粹思想自觉地确立为哲学的对象。随着经验科学特别是牛顿物理学或自然哲学的发展, 海德格尔所说希腊哲学开启的思维视界似乎将完成于经验科学,用思想的形式把握世界 似乎即是用科学的方式把握世界。至此,才有康德的哲学革命,才有真理与方法的理论 自觉。在康德看来,经验科学在经验世界或现象界已经充分证明了自身的有效性和真理 性,需要哲学思考和证明的是经验何以可能一类的先验问题。康德哲学对经验可能的先 天条件的追问,把哲学引入了纯粹思维和普遍思维的领域,即人的思维同作为人类思维 的普遍的先天规律的思想视域。在这样的定义上,即思想以纯粹思想为对象,通过对思 维规律的把握进而把握思想之中的世界,哲学的理论自觉或如胡塞尔所说的严格的科学 的哲学始自康德以来的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哲学真正确立了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不同于科学真理、经验真理的先验 真理,不同于经验科学方法的先验方法。哲学有了自己特殊的视域、主题和思维方式, 从而才有哲学终结的可能性。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康德虽然意识到普遍思维、纯粹思 维的哲学主题,却没有摆脱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局限,离开现实的、历史的经验和思 想内容,只能获得对普遍思维的抽象的、主观的、形式的范畴规定,因而不能达到纯粹 思想的一般真理。黑格尔提出思辨的逻辑、真理与方法,亦即不脱离思想内容的真理的 逻辑,或者说是思想内容自己运动的一般真理,而这也就是存在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理。
黑格尔的辩证法或思辨的真理至今仍是对哲学智慧的挑战:若考察思维的一般结构和 规律,就必须对思想内容进行高度的科学抽象,结果获得的只能是思维的形式结构和规 律,这就是现代形式科学;若关注思想内容或经验的科学性、真理性,就必须坚持感觉 的特殊性、明证性,或者如逻辑经验主义所说的证实或证伪原则,而这获得的只能是经 验科学、实证科学的真理。黑格尔所追求的“具体的普遍性”、包含了全部特殊性的普 遍性的真理,恰是在人类思维对立的两极中(形式的普遍性、经验的特殊性)实现统一, 这是否可能呢?黑格尔坚信可以通过对人类思想史、认识史、哲学史的思辨处理,发现 纯粹思想自己运动的范畴演绎,这些范畴的必然进展既是思维规律的逻辑学,也是思想 中或为思想把握的存在的本质和规律,亦即所谓存在论和形而上学。
如前所述,用思想把握存在、规定存在,必然把存在精神化、逻辑化,思维规定也自 然成了存在自身的规定。抛开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不谈,我们认为,德国古典哲学 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出了区别于科学的哲学真理,亦即一种关于纯粹思维的思辨的逻 辑学。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较之康德、黑格尔更为科学的时代,科学和科学思维已经成 为地球上大多数居民本能的习惯和信仰,此时若谈哲学,必须回答区别于科学的哲学的 有的真理和逻辑是什么。否则,我们只能接受哲学终结的必然结论。恩格斯说到自然科 学的发展终结了自然哲学,唯物史观的创立从而社会科学的确立终结了历史哲学,留给 哲学的任务只是关于思维规律的逻辑学和辩证法。(注: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 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1页。)在我们看来,辩证法即 是思辨的或理论态度的思维科学,也就是哲学的真理和逻辑。
思辨地或反思地把握思维规律的永恒意义在于,不管经验科学如何高度发展,使经验 得以可能或渗透于经验之中表现思维能动作用的思维范畴永远不能完全由经验做出解释 ,即便我们在基因水平上破解了人类思维的全部秘密,但认识、破解基因秘密的思维能 动性仍需新的基因解释,这将陷入无限的循环。哲学作为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的真理和方 法,作为一种非对象性的思维,即思想对自己的思想,思想的自我意识,也许是永远不 可替代的思维方式,哲学也许就永远不能终结。
但自马克思以来,诸多伟大的哲学家不都明确地宣告了哲学的终结吗?在我们看来,哲 学终结的真实意义是哲学思想霸权的终结,是西方传统哲学用思想把握世界的方式、特 别是把思辨地把握纯粹思想的思维方式作为惟一的、绝对真理的思想霸权的终结。同任 何职业生活难免夸大自己活动的意义一样,传统哲学家也难免产生虚幻的职业意识,为 知识提供终极解释,为人生提供终极意义,为人类确定终极的福祉和尊严,如此等等, 哲学构思了许多永远不能兑现的美丽的童话,被现代哲学家们嘲讽为形而上学的神话。 也许最为重要的是,传统哲学本能意识到自身的界限,黑格尔即把哲学称为“无限的思 维方式”。其实,相对于知性思维有限的思维方式的哲学的无限思维方式,也只是思想 和理论的无限,它所把握到的只是思想中的无限世界,思想的界限就是哲学的界限。当 马克思力求改变世界而诉诸实践时,当维特根斯坦思考到语言的界限而沉默时,当后现 代主义顽强地揭示出思想边缘的异质性或“他者”时,思想的界限显露出来,哲学作为 思想把握世界方式的界限也显露出来。哲学的终结亦即哲学界限的划定,人类除了用思 想把握世界的哲学家的生活样式之外,绝大多数普通人更多的是用情感、意志、行动、 趣味、习惯生活于世界之中。当普通大众的生存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时,哲学并未终结 ,却退入到了学院化职业生活之中。
历史性的人性自觉与哲学的转变
西方哲学作为一种以纯粹理论态度来把握世界的方式,根源于人性作为理性的人性自 觉。至少从苏格拉底以后,西方哲学家即开始自觉寻求一种经过系统理论反思、具有明 确目的和意义的理性生活,并力求用一种普遍的公共理性的观念构造秩序良好的政治和 社会生活。理性的发现、自觉和运用,是所有文明民族都经历的历史转变,但被胡塞尔 准确地命名为希腊的普遍理性精神的东西,的确具有鲜明的特色。简要地说,其首要特 色在于其普遍性。希腊移民城邦的思想家们,斩断了与本土宗法社会的关系,在自由民 作为平等的公民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中,希腊思想确立了一种等质的、均匀的、几何学式 的人伦世界。按照法国学者韦尔南的看法,希腊哲学把从伦理秩序的理解投射到对自然 的理解,形成了希腊特有的几何学式的宇宙观。(注: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5页。)排除了血缘亲情等自然倾向的特殊性 ,理性才能作为所有人(只是自由民)的普遍理性确立起来,才能有普遍的社会法则、社 会秩序和宇宙的法则和规律的观念,也才能发展起形式思维、公理化方法、演绎推理等 德里达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东西。
希腊普遍理性精神的第二个特点是其纯粹性或超越性。世界各民族都是自觉运用理性 能力的文明民族,人类学家关于原始思维的研究说明原始思维也有其逻辑和理性,但只 是在希腊自由民中才出现亚里士多德所说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粹理论兴趣。亚里士多德只 是指出这种自由学术的前提是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获得满足之后。但自脑体分离之后, 其他民族的有钱且有闲者为什么缺少这种纯粹的理论兴趣?看来问题与希腊人对人性、 理性的看法有关。只有把人性理解为普遍的理性,希腊人才能超越自身的家庭、社会关 系、政治倾向等自然社会的特殊性,而专注于某种纯粹的自由学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关于所有事物普遍原理和原因的形而上学,才是没有任何实用目的的自由学术。自由 、理性和哲学,就是希腊普遍理性精神或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它作为海德格尔所说的思的“前视轨”或思之方向,从根本上规定了西方哲学的视域 、完成或终结。
西方哲学始于和完成于对人的思维能力、理性能力的自由本性的自觉。西方哲学的人 性论即是意识论,而意识能动性即是思维的理性,从而纯粹思维或普遍理性也具有人本 主义的本体论和存在论意义。这种我们过去称之为“意识观点”的思维方式,在近代哲 学特别是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得到完成。对人所显现的整个世界,都是为人的意识所表象 的世界,或者说都是人的意识中的世界的所谓意识界。而用黑格尔的表达方式说,思维 是意识的本质和真理,理念就是世界的本质和真理。普遍理性作为马克思所说的“无人 身的理性”,弥合了思维和存在的分裂,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解,在“解释世界”或用 思想把握世界的方式中,黑格尔完成或终结了哲学。在我们看来,西方哲学的终结是一 种人性论的终结,即把人性理解为普遍性、把人的发展理解为自由思维能力的发展、把 思想、理念理解为人和世界最高本质的主体形而上学的终结。而这种哲学人学、哲学人 性论的终结的根本原因,也是因为新的人性自觉或者说历史变化了的人性自觉。
自工业革命以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超过过去的一切世代全 部生产力总和的巨大生产力日益发展,从而为满足所有人而不再是少数希腊自由人的基 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可能性显示出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也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从而, 改变阻碍生产力发展,束缚人的解放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马克思的思想主题和实 践方向。马克思并不否定意识性、理性等所谓“一般人性”,马克思也曾把“自由自觉 的活动”看做人的类本性,但马克思更关注的是历史变化了的人性,亦即人性的历史性 。在我们看来,所谓历史变化的人性主要是历史变化的人性自觉或人性理解,亦即人的 主体自我意识的历史变化。亚里士多德时代人们也需要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 还要“舒适”或富裕。只是在这个既定的前提下,自由人才有自由理性的人性自觉,并 将其理想化为真正的人性。在马克思的时代,社会生产力在工业化国家已具备了满足所 有人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可能,从而每个现实的具体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进而他的 全面发展即成为新的人性要求和人性自觉。在马克思视野中的人性,是包括理论思维能 力的丰富的具体的全面的需求体系,它的实现和发展即是人的解放和发展。所以,真正 的理论问题不是思辨地构想理性的神圣和完美,而是具体地考察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 现实条件和道路。
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马克思完成了西方传统哲学的颠倒,此后不会再有真正的哲学 复兴。(注:《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244页。)如何理解马克思 对黑格尔辩证法、对传统哲学的颠倒?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中人们多从社会存在和社会 意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理解这个颠倒,即把唯心主义的辩证法颠倒为唯物主 义的辩证法,把哲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解释为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理解可能没有错误 ,但却容易陷入公式化、简单化。在我们看来,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和传统哲学的颠 倒 ,即是对传统哲学的终结,亦即对传统哲学人性理解的颠倒和终结。不是满足了物质 生 活需要之后的自由理性的人性,而是如何现实地满足无产阶级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的 实 践人道主义。这种人性理解的根本颠倒,摧毁了全部西方哲学纯粹理性的人性根基, 从 而使其不可能再有真正意义上的复兴。
马克思之后的20世纪西方哲学,一方面对自己时代的工业化、现代化、文化世俗化和 大众化、政治民主化等有所感应,很难接受传统哲学的精英化、贵族化乃至某种专利主 义、学科帝国主义的傲慢之物,拒斥形而上学成为最响亮的哲学口号。另一方面,20世 纪西方哲学仍难完全摆脱传统哲学纯粹理论态度的人性理解,难以摆脱形而上学话语的 纠缠,这就导致了对哲学终结的种种不同的理解。
逻辑经验主义、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从不同的立场达到相同的结论,即哲学终结于 现代科学技术。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终结是完成,希腊哲学的视界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得到 完全的实现,思的任务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技术世界中开拓新的视界。逻辑经验主义则完 全肯定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理性最高成就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认为传统哲学因其自身不够 “科学”而失去合理性和存在价值。维特根斯坦则从语言的界限、逻辑的界限、语言游 戏的界限显示出那些不能问、不能说的“神秘的”东西。在我们看来,说哲学终结于科 学是难以成立的。因为至少从康德以来,哲学即已自觉地坚持与经验科学的区分,自觉 地寻求不同于经验科学的逻辑、真理与方法。黑格尔和胡塞尔虽然坚持哲学科学的信念 ,但他们所理解的哲学科学作为思辨的思维、理论态度的思维,是超越了经验科学的科 学。所以,不管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展,哲学作为一种福柯所说的“别样的思维方式” 仍然存在。
后现代主义哲学从个人自由、个性在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合法性,揭露和反抗传统哲 学的话语霸权、学科霸权和思想霸权,传统哲学把人性理解为理性,把理性思辨构建的 思想体系的统一性、同一性作为绝对的真理和规范。自由理性的运用产生了压抑、威胁 乃至取消自由的后果。这就是福柯所说的形而上学作为权威话语系统的“权力”,或如 利奥塔所说黑格尔的同一性哲学就是“死亡哲学”。我们认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形而 上学话语权力的揭示是有积极意义的。怎样理解和规定人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规定和 规范了人应当怎样生活。从“在”或“是”的形而上学规定中,必然包含“应当”或“ 应是”的规范和尺度。传统哲学把人性规定为普遍理性、纯粹思维的本质,也就现实地 要求人们达到普遍理性的精神高度,从而人们的现实的欲求、特殊的存在经验和多样的 生活方式,都必须为理性所扬弃,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恐怖。如前所述,当工业化使普通 大众的生活愿望、生活理想也具有现实权力的时候,人民群众对自己生活和人性的理解 得到了大众文化层面的表达,或者说产生了群众性的主体自我意识,传统哲学的人性理 解及其话语霸权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拒斥和拆解,当代哲学家所说的后形而上学时代到来 了。
人的全面发展与哲学的精神维度
工业化所释放的巨大社会生产力,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打开了可能的空间。普 通大众的物质生活需要是无限差异、多样的偏好体系,它孕育着无限多样的生活方式。 异质性、差异性、难以为普遍性所包容的不规则性,与工业文明或资本的逻辑所要求的 普遍性、普世性、通用性、齐一性等发生对抗和冲突。由此产生了反思、批判现代性的 后现代理论,产生了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文化冲突。在我们看来,这种生活方式、生活 风格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与人性自我意识互为因 果的。人们怎样生活,就成就怎样的人性;人们怎样理解和规定自己的人性,就怎样生 活。从马克思时代以来,现实的具体个人成为自己的精神的太阳(注:《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1卷(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页。),个人主体自我意识空前觉醒,传 统哲学作为人类主体自我意识的普遍理性精神的太阳已经陨落。古典经济学个人理性选 择的人性假定成了新的形而上学。个人偏好、个人选择、个人权利等成为与个人财产神 圣不可侵犯一样的神圣教条。在这种个人本位的人性理解中,必然导致生活方式的多样 化和文化的冲突。在马克思看来,这是人的发展必经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 立性”阶段。人的发展必将超越这个阶段,达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 性”的联合形态。从而关于人性的理解也将发生新的变化。
在工业文明的个人主义形而上学时代,“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成为 资本主义文化和个人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要求人的独立 性、差异性和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另一方面,人的独立性依赖于无差别的资 本和货币,一切个人价值只有转化为无差别的一般劳动、转化为一般商品等价物即货币 才能实现和交换。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概念,表达了在 资本统治的社会中个人无法逃避的资本化、商品化或物化的命运。个人独特的精神价值 与个人不可避免的物化的矛盾,成为后现代与现代、形上精神与形下欲望的文化冲突。 从而,哲学终结或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之思仍然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精神维度。
个人对资本、货币、商品或物的依赖,是个人获得独立性并进而获得体能、智能、技 能等全面发展的必经环节,人的物化或异化同时也是人的对象化的自我实现和自身发展 。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或所谓经济全球化,世界范围的商品、劳务、信息交换, 使个人日益成为世界历史的公民,人的本质力量在交换中获得更为强劲的发展。按马克 思的看法,在物与物的交换背后,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的全球化,意味 着地域、民族、传统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对人的发展的限制日益减少,一种跨时空的全 球性的人性理解具备了现实条件,一种马克思所说的“世界的哲学”即人类普遍的自我 意识或“类哲学”具有了可能性。
世界历史人性的生成和自觉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正是因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全 球化和普遍的世界交往,使文化的、宗教的、哲学的等罗尔斯所说的“全整论说”的差 异和冲突日益鲜明和尖锐。这说明即便是我们今天这个物化的时代或物质主义的时代, 各民族的世俗的或宗教的世界观理论仍在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广义的哲学或形上理论是 所谓“文明的冲突”最深层次角逐的战场,文明的冲突或文化冲突,其根本是哲学的、 宗教的世界观冲突。罗尔斯认为,在存在着“全整论说”差异的条件下,人们可以在事 关重大的政治决策领域建立起公共理性,形成某些“重叠共识”,确立秩序良好的社会 的正义原则。罗尔斯这种社会正义的证明理论,仍然显示出英美分析哲学的精神。把世 界观信仰与公共理性区分开来,把实质性的、实在论的契约学说转变为思辨的设计,把 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划清界限,等等,说明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难以摆脱某种“全整 论说”的形而上学,他所寻求的“重叠共识”仍是西方主流哲学背景下的一种共识。哈 贝马斯则寄希望于他的“普遍语用学”或“对话伦理学”,希望人们在遵循对话、交往 的某些基本规则的基础上,能够产生实质性的共同理解,重建某种社会同一性。哈贝马 斯与罗尔斯的思路较为接近,他自认为与罗尔斯的分歧是“家族内”的分歧。这就决定 了他的理论也难以避免西方现代哲学这个家族的根本弱点。一方面,哈贝马斯也欣然接 受哲学终结的论断,明确地断言今天的时代为后形而上学时代,传统哲学至多只留下了 某些“语义学的潜能”(注: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第15页。)。另一方面,他似乎也难以避免德里达对伽达默尔的批评,对话、交往的前 提是“真诚”,这种“真诚”或“善良意志”的先验设定难道不是康德的“绝对命令” 吗?
中国有句古话:“解铃还须系铃人。”哲学的冲突、世界观理论和信仰的冲突,仍须 以哲学或形而上学的方式加以解决。轻率地断言“哲学的终结”或“后形而上学时代” ,实际是回避了令人头痛的哲学冲突,也忽略了形而上学对当代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 巨大作用。按照我们对哲学终结的理解,它只是用思想把握世界的方式的惟一性、绝对 性的终结,是对人性作为纯粹思想、普遍理性的惟一规定性的理解的终结,但不是思辨 地把握世界方式的终结,不是说人没有纯粹思想、普遍理性的人性规定。哲学的终结只 是意味着人类主体自我意识有了更为现实、丰富的人性内容,人的全面发展仍然包含着 思辨能力或“理论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维度。而且,某些基于人性理解的差异的哲学 冲突,只能用哲学的发展来解决。
无论是个体生活方式的差异,还是不同生活方式作为不同语言游戏的差异,乃至不同 民族文化的世界观差异,固然不能用黑格尔的世界精神和绝对理念思辨地给予同一性加 以解决,这种同一性难免形而上学的专制和恐怖,但也不能认为哲学的思辨对这些差异 完全无能为力。不难认为任何理解、化解这些差异的哲学思考都是同一性的死亡哲学, 在充满差异、竞争、对抗的世界中,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承诺或设定人同作为人 的等质性和等价性,亦即必须承认人性的自然统一性。否则,不仅是哲学需要沉默,一 切关于人类、文化的话语都是无意义的,只能凭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发挥作用罢了。如 果承诺了先验的人性自然统一性,那么个体的、民族的、文化的差异,即是后天生活方 式和人性自觉的文化差异,其中最根本的差异就是人性理解和人性信念的主体自我意识 的哲学差异。所以,不是一般的对话和交往,也不是公共理性的“重叠共识”,仍然是 哲学的对话和交往或者说是哲学的“他者”,才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这不是主张基 础主义的形而上学,而是强调人类交往的哲学维度。如果人类共享自然人性的统一性, 后天人性理解的文化差异就有了相互理解的自然基础。其结果不是西方的或东方的人性 理解成为普遍的、普世的真理,而是在“以他平他”的“和而不同”中,东西方各自不 同的人性视域有了向“他者”、“异质性”扩展的可能,随着普遍的世界范围的人类交 往的发展,历史生成的人类性或“类哲学”成为实际可以期待的东西。
标签:哲学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科学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哲学家论文; 科学思维论文; 人性本质论文; 社会经验论文; 希腊历史论文; 人性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