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上的点滴做法论文_丁荣丽

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上的点滴做法论文_丁荣丽

密山市蓝天实验学校 丁荣丽

品德与社会课来源于实际、取材于生活,课程对学生的教育宗旨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开放性必然而不可逆转。从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角度来说,学生们需要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触角延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从教师传道解惑的角度而言,教学中,便绝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都存在成人化、说教化、单一化,上课只是口号似的宣传,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这种接受对于任何一门课程都是行不通的。学生并不知道学习的东西真正的意义在哪里,并且排斥这种成人对自己的灌输。而且课本是面向大众的,内容不可能符合任何一个地区的学生,这种脱离生活的说教,让学生无所适从,也不能深刻体会其中的含义,尤其是品德这种培养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人处世道理的课程。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类课程资源,以满足不同地区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更多地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参与异彩纷呈的社会实践;更多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得到教益,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实现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目的。现就从以下几方面,将我本人在课堂上的点滴做法和通过各级培训收获的一些心得体会,交与大家分享、参考、品鉴。

一、创设情景,联系实际,把课讲“活”;

1、让儿童的生活成为课程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的生活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钻研组织开展教学。若要回忆浓浓的亲情,可以观察并了解一张合家欢的照片;想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就大胆地试试解读自己的名字;想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不妨畅谈某一次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等等。所以,我们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灵动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有的放矢,针对性增强。

2、课堂上可引借真实或生动的案例撞击学生内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引入真实生活中的例子,并且将生活带入到课堂上,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情中真正进入生活,解决问题,真正用心感受到所学道理。

比如讲授《朋友多,快乐多》,教材中的例子过于生硬和疏远。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的知道朋友多的快乐,则粗浅而显见,学生从中得不到任何真实的感受。但是如果在这里设计一个朋友合作的游戏,透过游戏去感受朋友的重要性;或者通过同学们动情地诉说朋友和自己间发生的趣事,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有这么多朋友是多么开心,这样他们会更加自觉珍惜朋友间伟大的友谊。同时,还可以讲一些真实感人的故事如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故事;分享一些经典:《沙漠中的苹果》、《只想陪你坐一坐》、《狼来了》、《比金钱更恒久的财富》、《一个善良的朋友》等与朋友有关的直抵人心的教育故事,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友谊的真正含义,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由此我还想到了《同学间互相帮助》这一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重点是:是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能同情别人,并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教材中的几幅画面脱离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不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更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帮助的欲望。对此,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就根据教学目标调整了教学内容。教师呈现本班学生在校园中遇到困难的场景,让当事人或旁观者来描述事件的前因后果,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孩子们有感而发,将自己遭遇的困难一五一十地描述出来,并说出了当时的真实想法。这些案例来自学生真实的生活,鲜活、生动,贴近学生实际。学生们互相启发、借鉴,用别人的生活经验指导自己的生活,顺利达成了学习目标。

3、注重课堂上多种能力的培养。

品德这门课程不仅是对学生“三观”的培养,更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个阶段的学生正是各种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各种知识多学科的渗透,比如让学生了解简单的科学、技术、常识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索思考的习惯,在学生讨论或探究时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适当的培养,对于表达不是很精准很到位的地方,教师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应该给予耐心及时的纠正,指导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因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才是德育的根之所在。比如在学习《节约水电》的内容时,关于缺水这种问题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并不能回答的全面和正确,教师可以用简单明了的图片视频等给学生渗透进这节课的教学中,增加学生科普类的知识,在节约能源上可以从开发新能源的问题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使学生树立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精神。

4、为课堂创设或怡情或怡趣的教学情境。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精彩有说服力的图片,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充分调动学生最直观的享受,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讲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河水”第二课《江山如此多娇》一课时,我在创设境时引用了多组图片,如吉林雾淞、黄山四绝等图片,立刻就把学生带入风景绮丽、优美壮观的大自然中,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和老师共欣赏、同体会、齐探究。

又如,在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第三课《我们的国粹》一课时,如果教师有些艺术天赋,那么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个京剧脸谱,再来一个漂亮的亮相,如果会唱几句京剧小段,学生就会被立刻吸引过来。当然,并不是所有孩子都知道咱们唱的是京剧,所以让他们举手竞猜。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国粹的兴趣和欲望自然而然就会被调动起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整合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把课拓“宽”。

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而且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提高实效。

1、教材和2011版新课标是教学资源的范例和提示。

在处理和备课过程中,首先我们不能脱离文本,只有先深入,才能后浅出。教材资源是丰富的,只要我们有舍有取,合理利用,把教材中的图片、对话或一些思想观点设计得动态些、灵动性,美丽些,精彩些,那么教学流程就是将文本里的教学内容以最优化的原则进行了“组装”。 其实,我们虽为教师,但在这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教材的改革、内容的更新已然不再是一个闭门造车、墨守成规的人所能传授和担当。不研读课标,不熟悉教材,两船的帆不能同时起航,那么,再谈其它资源也难免会造成教学目标和重点的偏颇,不是吗?

2、开发信息技术资源,让网络成为学生认识社会的一扇窗。

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离开教材就寸步难行。我建议,可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程资源。

现代网络中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但也夹杂着不健康的垃圾信息。面对这个问题,不是让学生远离网络,而是引导学生在网络活动中正确辨析网络信息,提高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课件即是教育资源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在教“我们的学校时”,学生在了解了书上的各个地方的学校后,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世界各地的学校,既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又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课堂内容较多,当堂课完成不了,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看相关的资料,下堂课来集体交流,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也爱上了品社。事实证明,将远程教育和课件资源引入品德课堂,实现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品德课教学质量,有力地促进学生知行的统一。

3、可将课堂生成的问题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向学生进行品行教育。

密山市教师进修学校品德教研员赫崇华老师曾这样评价过:“能将课堂生成的问题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来向学生进行品行教育,这既反映了你的教学机智,又说明了你真正做到了品德教育回归生活,难能可贵。” 多中肯的激励!是的,课堂是流动的风景线。课堂教学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境和“独特体验”等。但不管是突发性的,还是诱发性的课堂生成资源,在课堂中,随即生成的课堂资源绝不容忽视,我们可巧妙地抓住和利用课堂生成的问题资源,让它们为课堂教学的充实、拓展、延伸服务,这样才具有意义。所以,研究怎样让课堂教学的生成问题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也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珍惜这些资源勿让其与品德课脱节,达成一致目标,运行轨道便不会纵横捭阖。比如我们曾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镇里的看守所参观、感受。这次活动就对学生是个全身心的洗礼,这个社会实践活动就是社会资源。我便把这次活动的出发点和教育点当成一份资源在课堂上加以利用,收效甚好。现在,我更加认定,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材中的资源、网络上的资源、生活中的资源、学生本身的资源等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得资源有效地发挥,来帮助我们以及学生达到预设的目标。

三、重视实践,组织活动,把课上“实”。

1、更新理念,认识到课程的“活动性、开放性和生活性” 。

我们要倡导学生三勤:勤参与、勤探究、勤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依靠传统的知识灌输和枯燥的道德说教来实现绝对是纸上谈兵,必须要通过学生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这样才能丰富他们情感认知和生活体验,增强获取新知的能力,在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养成其优秀的行为习惯“助力添柴”。

2、结合选材特点,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引领和情感熏陶。

《品德与社会》涉猎一些历史类题材的课程类别,安排了诸如调查家乡文化名人、寻访名胜古迹等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教育资源,借此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走访社区,学习、体验军营生活等,让他们认识到现在的生活回放着历史的影子,现在就是历史的延续和传承。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善于引导小学生认真体察各种关爱,尤其是家庭当中的爱,要引导学生共同体验父母、长辈平凡而辛勤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由小见大的劳动与付出,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抒发真情实感。同时,教师可结合一些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老人节,经常组织一些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感恩活动中表达、体察对父母、长辈的爱。在课下,教师也要经常教导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努力做到不依赖父母,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些都是对父母和长辈们爱的回馈。总之,将父母长辈作为引导学生情感素质发展的正面材料,学生不但乐于接受,而且可以自觉地基奠、萌生良好的情感素养。

以上是本人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一些浅见和做法,愿与各位同仁切磋共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仍将遵循这些要点,并沿着品社学科教育改革的轨迹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赋予《品德与社会》课堂新生命; 深入学生生活,俯下身,弯下腰,打造师生“零”距离; 加强课堂教学评价,完善学生评价机制,用激励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赏识教育落到实处,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他们,护佑他们健康成长。

论文作者:丁荣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8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上的点滴做法论文_丁荣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