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_大众文化论文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_大众文化论文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隐蔽性论文,中国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9)07-0176-05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国家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嵌入在西方文化中输入中国。由于西方意识形态专家的刻意包装和文化系统的错综复杂,从而使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带有很大的隐蔽性,造成大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受到西方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淡化,给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解析西方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的特点及其表现,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解析

(一)名称的隐蔽性。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由于意识形态屡负“虚假”、“空洞”、“偏见”等恶名,旗帜鲜明的直接的意识形态输出容易引起人们的警惕和反感,所以,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时,一般不会直接标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更多的是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包装成所谓的“普世价值”、“普世伦理”、“普世文化”、“大众文化”等。在西方,某些学者坚持“西方中心论”,把本源于西方历史传统并暗含意识形态内容的西方文化包装成“普世文化”,认为非西方国家要想现代化,就须以西方“普世文明”为蓝本和目标。如亨廷顿说:“欧洲的西方文明现在是世界的普遍文明。”[1](P42)“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1](P55)“20世纪末,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1](P55-56)一些西方学者还在其著作中模糊淡化意识形态,如弗朗西斯·福山认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是“意识形态的终结”和“历史的终结”[2](P1)。

事实上,当前西方国家输出的“普世价值”、“普世文化”、“大众文化”等大多是暗含意识形态内容的文化和价值。毋庸置疑,经由“普世”、“大众”等名称的包装和文化修饰,暗含意识形态的西方文化就蒙上了普世的虚假幻象,在远离其发生的特定环境后就会给人以形式上抽象的普遍性和合理性,这无疑增加了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的潜隐性、蒙蔽性,以及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对此,侯惠勤教授认为:“把这种意图同那些有一定道理、又看似相关的命题对接,无疑是最有可能在乱中取胜的策略。”[3]西方国家还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嵌入在大众文化中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大众文化从来也没有宣布要消解甚至颠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但大众文化又确确实实在静悄悄地改变或者更确切地说遮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4]西方国家之所以将暗含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西方文化和价值冠以“普世文化”、“大众文化”等名号,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士用来掩盖西方文化和价值的阶级性质,借以蒙蔽群众和输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及社会制度的一种策略和手段。他们刻意将这套东西包装为所谓的“普世文化”,无非是为了增加蒙蔽性和减少推销阻力,从而达到实现其意识形态斗争的目标。当代世界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淡化意识形态的后现代思潮并非是“意识形态终结”,只不过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转换,相反,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还将更加复杂。

(二)内容的隐蔽性。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没有消除,明确颠覆中国意识形态的著作和文化产品不可能在中国公开发行,西方就将意识形态的内容分散嵌入在哲学、经济学、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和大众文化产品中对我国进行渗透,从而使西方意识形态在内容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思想家所创造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说和观点。从表面上看,中国出版的大部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与意识形态的渗透无关,其实其内部大都嵌有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学习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不可能避开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如在外语学习中,要想理解语言和进行熟练的交流,就必须掌握西方文化。西方的习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就嵌入在西方的语言文化内容体系中,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在学习时是不可能将西方语言内容体系中的意识形态清晰分开的。当前我国翻译介绍的西方著作和一些高校使用的西方原版教材,大都宣称“价值无涉”,似乎和意识形态渗透无关。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价值无涉的著作,因为学者分析问题必须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并带有价值判断。西方学者霍尔瓦特指出:“科学与价值判断是不能分割的。科学需要思考,但思考本身不是目的;思考意味着意向。当一个人思考时,他企图做某件事情,他愿意出现某些事情。因此,正是这种事情的性质决定了实证判断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5](P266)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存在一定的理念和价值观,才可以提出相对应的政策主张。相反,“如果离开价值观,那么,社会科学家最多只能搞一些技术性的计量研究”[6]。所谓“价值无涉”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大多具有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并暗含意识形态内容。除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外,西方的报刊、影视等“大众文化”产品中也都嵌有意识形态的内容。大众文化产品具有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二重属性。作为大众文化,它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满足大众审美娱乐的需要;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载体,它内部又嵌有意识形态的内容。

当前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和大众文化产品在中国高校和市场中有很高的占有率,其中嵌入的意识形态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输入和推介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和大众文化,必须以正确的方法论和价值观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但是,由于文化本身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文化因子错综复杂、难以分割,很难对其中隐蔽的意识形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批判。唯物辩证法指出:“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7](P349)对于西方文化,“在进行较精确的考察时,我们也发现,某种对立的两极,例如正和负,是彼此不可分离的,正如它们是彼此对立的一样,而且不管它们如何对立,它们总是互相渗透的”[8](P361)。文化的系统结构和影响错综复杂,盘根错节,文化结构中的某些优劣因素微妙地结合在一起,直观显露的一面容易辨认,而隐匿遮蔽的一面却难以清晰区分。对于西方文化中嵌入的意识形态,其直观显露的一面虽容易被人感知,但有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及思维习惯,也会导致先入为主,形成定见,以致把西方文化中嵌入的意识形态当成正常合理的因素。所以,关于运用辩证法解析西方文化中嵌入的意识形态内容,“口头上承认这个思想是一回事,把这个思想具体地实际用于每一个研究领域,又是一回事”[7](P244)。

(三)方式和过程的隐蔽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方式和过程的隐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文化与学术交流中向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隐蔽渗透。为了向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西方国家设置了文化与学术交流项目,资助专家、学者、学生进行学术、思想文化交流。有些中国的专家、学者和学生通过文化与学术交流,在国外很容易强化对西方文化意识的认同,回到国内有意无意地传播暗念强烈意识形态内容的西方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西方国家通过学术讲座、国际会议等文化途径,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嵌入在各种理论中输入到中国,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和传播西方的文化价值,最终实现意识形态渗透的目的。当下我国理论界一些激进学者倡导“全盘西化”,试图用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来改变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就是典型的体现。

二是通过大学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意识形态的隐蔽渗透。随着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地采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原版教材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对西方学术著作翻译介绍得多,反思批判得少。在一些高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中,往往不加批判地照搬西方教材,一些国内编写的教材也以介绍西方理论为主,以致西方理论的话语系统统治着我国高校的科研与教学领域。西方原版教材除部分纯自然科学外,应当说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了西方国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印记。从整个渗透过程来看,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环境内,通过看、听、讲、练等过程很容易无意识地受到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主动、自觉地接受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约束。

三是在“大众文化”消费过程中进行意识形态的隐蔽渗透。大众文化产品消费过程是西方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渠道。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渗透可以造成一种意识形态的接受机制,使主体进入一种无意识接受的环境。西方国家把意识形态嵌入在西方的影视、音乐光盘、游戏软件等大众文化产品中。这些文化产品具有新、奇、特的视听审美形式,对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消费过程中通过大学生感知体验,开启意识形态渗透的心理机制,通过创造性艺术形式的表现和丰富的联想,释放意识形态感染力,使大学生形成一种完全开放的意识形态接受心理机制,从而使大学生抛弃心理束缚,自觉地接受大众文化艺术内涵的意识形态理念,使大学生在乐陶陶的享受中无意识地就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长期接受西方大众文化的熏陶,大学生就会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西方文化烙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

西方国家用间接迂回的方式对中国高校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带有很大的隐蔽性,给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造成很大冲击。单纯地运用传统的灌输手段是很难防御西方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的。化解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必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途径进行创新。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需要不断创新、整合和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全球化时代思想文化的交流,使我国传统社会价值体系出现无序和紊乱,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越来越凸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理论教条、知识陈旧、信息量小很难引发大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以增强时代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9](P33),是先进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它具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在内容上要创新,在加快知识更新和加大信息量的过程中,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时代性与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反映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又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的精神和要求,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引领力,才能从精神上增强大学生分辨、抵御西方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念的免疫力;才能既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同时又构筑起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坚固阵地,有效地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各种形式的渗透和扩张。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对西方文化中意识形态内容的鉴别能力。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0](P14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只有通过增强教师本身的教育智慧和道德责任感才有可能实现。教师的理论水平、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不仅影响学生的现在,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将来;不仅影响到一代人,甚至还会影响到几代人。高校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必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中发挥表率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用,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理论的同时,净化自己的灵魂,陶冶自己的情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教师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立场和方法,批判地对待西方文化,对嵌入在西方文化体系中错综复杂的西方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和批判,以马克思主义为标准对西方文化进行选择和取舍,认真分析西方教材、大众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内容,坚持弃糟取精、批判继承,这样才能既吸取西方文化精华,又能抵制西方文化中意识形态渗透的消极影响。

(三)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多科综合,共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教育观念、目的和宗旨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媒介。有效地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近年来,我国高校引进的一些外国原版教材和著作,从体系到内容的建构基本上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这样做的结果是对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介绍成为其主要内容,或者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建构体系和添加内容,有意无意地避开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和改造世界的使命以及对精神世界的反思被忽视甚至否定。在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着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今天,必须直面上述问题。在制定教学大纲、计划和内容上要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课程内容体系。除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以外,可以说每一门人文社会学科都嵌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国内高校在用外国原版教材,以及引介西方理论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立场批判地引介。除专业思想政治教师外,高校其他教师都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努力挖掘所教学科中的这些因素,充分利用好各门学科,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分解、贯穿到各门学科的教学全过程中去,构建一门为主、各学科有机渗透的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四)创新教育方法,综合利用多种策略手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法。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有效性教育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社会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11](P扉页)。方法的创新优化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毛泽东说:“在教学方法上,教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讲课。教员不根据学生要求学什么东西,全凭自己教,这个方法是不行的。”[12](P1646)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灌输模式,就其本质而言,灌输模式是一种强制的、封闭的、僵化的教育模式,它漠视学生的主体性,视学生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生硬地讲述,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和抵触心理。因此,要创新教育方法,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要“灌”,而且要善于“灌”,既要理直气壮地进行显性教育;又要注意融情于理,把说理性教育与动情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疏导、对比、讨论、典型感染等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深对社会主义规范、政治思想的理解,并主动、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约束。由于“教育活动就是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把人的发展中所蕴涵的某一种(或几种)符合教育目的的可能因素从人的现实的发展结构中呈现出来,并使它在整个发展运动中起支配作用,改变自然状态下的发展过程,以期形成为目的所规定的理想品质”[13],思想政治的课堂教育还需要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熏陶、感染,以逐渐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的认识。

(五)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多维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家庭与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多维结合的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对于学校来说,要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是集中在课堂中来完成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同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构建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校园文化是校园价值观及其在精神上具体化的文化形态,它所营造出来的环境和氛围对学生的心理有辐射作用,在较高层次上软性规范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民族情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理想追求。大学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其次,家庭要积极配合。家庭与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方面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家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生的家长与教师一样都担负着教育大学生为人处世的责任,家长要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去认识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形成对国家的理性认识。学校也要经常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反馈给家长,以便使家长能密切配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国家要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大众文化,同时还要加强对文化消费市场的管理,净化社会环境,引导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将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注入到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中,以遏制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

三、余论

毛泽东说:“思想改造的工作是长期的、耐心的、细致的工作,不能企图上几次课,开几次会,就把人家在几十年生活中间形成的思想意识改变过来。”[14](P417)思想认识有一个从现象到本质和由浅入深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要长期、耐心、细致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下去,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还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毛泽东还指出:“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解决制度问题。人是生活在制度中的,同样是那些人,施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敲锣打鼓,积极性也提不起来;施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起来了。”“思想问题是在一定情况和制度下产生的,制度搞对头了,思想问题也容易解决。”[15](P783)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措施和运行机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当前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制度和工作推进制度,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和服务支撑。在机制建设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反馈机制、评估机制、预警机制和调节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能够合理有序和高效。

标签:;  ;  ;  ;  ;  ;  ;  ;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_大众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