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利平[1]2002年在《军医大学教育费保障管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新形势下,四医大教育费保障管理机制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和新的困难,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取得新的成绩,是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四医大教育费的运作与保障体系的实践,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与财务学的分析方法,从分析四医大目前教学费保障体系的现状入手,研究了现存组织框架下教育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基于校园网的教育费保障管理系统和教育费保障管理效益的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四医大教育费管理现状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全文共分五部分: 首先,在论述了军队院校教育费保障管理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其次介绍了四医大目前教育费保障管理体制;第叁,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第四,对四医大现行教育费保障管理机制进行了流程再造,强调了院校教育费保障管理过程中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审计监督,提高军费的使用效益;建立校园网上教育费管理信息系统,实行事中保障有力;构建军队院校教育费保障管理效益评价模型,做好事后反馈。第五,提出了实施新机制的建议与对策,应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在保障方式和手段上应不断创新,建立区域联合教学保障体系,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管理体制,通过加强经费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监督检查,多渠道筹措教学科研经费来实现“保障有力”的总目标。
黄继东[2]2013年在《基于CIPP模型的军队学历教育院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方发达国家高等院校教学评价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先进的评价理念、丰富的评价理论、灵活的评价方法、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较为完善的评价制度。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实践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实践经验较为匮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经过近叁十年的探索研究,至2008年我国第一轮高校教学评价工作结束,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学评价制度初见端倪。不可否认,我国第一轮高等学校教学评价工作成绩斐然,它推动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高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指明了方向,高等学校内部初步建立了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但同时在评价工作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诸如评价指标体系统一,内涵不明确;评价主体单一,高校缺乏主动性;评价工作组织管理程序复杂;评价结果缺乏约束力和强制性等等。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工作开展的依据,关系到整个评价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尤其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单一,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评价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评价结果很难有说服力。随着军队院校体制编制的调整和改革,总部机关对我军各类院校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先后颁发了适用于本科学历教育、中级任职教育、初级任职教育院校和飞行院校、士官学校的5种评价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又在很大程度上趋于相同,以它们为依据开展教学评价其结果很难有说服力。因此,如何对某一特定类型的军队院校开展教学评价,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开展评价,都是值得深思熟虑和商榷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立足军队学历教育院校的实际,对其教学评价的工具即指标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并依据现有的评价模型尝试进行重新的构建,以期解决当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军队院校评价工具趋同的问题,切实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价值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为本研究的展开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支撑。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借助图书馆、资料库和网络数据资源,梳理了高校教学评价的理论体系,熟识了教学评价原则、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等,并理清了国内高校教学评价的历史延展的脉络、国外教学评价实践的现状、典型的评价模式,利用价值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客观的价值评判;然后把重心转向军队学历教育院校教学评价的现状,肯定了军队教学评价取得的成绩,对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详细解读,指明了其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就军队学历教育院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深入思考,结合军队学历教育院校的教学实际并基于CIPP模型初步构建起军队学历教育院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利用专家咨询法进行了共计四轮专家咨询,首先对各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的表述、标准进行筛选、修改、完善,进而对各主要观测点赋予权重,并通过精确的数据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加权处理,最终构建起科学、合理、有效的基于CIPP模型的军队学历教育院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立足军队学历教育院校的实际,指标和主要观测点在参照原有的军队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筛选,表述明晰、合乎规范,标准恰到好处,权重合理,为今后军队学历教育院校教学评价工作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测量工具。
谢长勇[3]2007年在《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我国宏观卫生筹资系统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意义:依据复杂系统(Complex System,CS)相关理论,运用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 SD)建模技术,建立我国宏观卫生筹资系统(Health Financing System, HFS)SD模型,搭建宏观卫生筹资系统政策干预模拟实验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分目标:确定宏观HFS及其子系统结构;建立基于CS的HFS基础理论;描述我国HFS系统现况、归纳系统焦点问题;构建HFS目标测量体系;建立HFS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HFS结构及其行为机理;揭示HFS焦点问题形成机制;筛选宏观卫生政策干预试验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研究通过SD模型和系统仿真技术,实现了宏观HFS复杂系统内部结构与行为特征的可视化模拟,为宏观卫生政策制定提供了不间断的“循证政策”(Evidence-based Policy)研究工具与决策支持系统,填补了宏观卫生筹资系统基础性理论研究的空白。研究方法:依据复杂系统理论,运用系统分析法,划分HFS系统结构;运用文献归纳荟萃法、比较研究、专家咨询等方法,描述系统现状,筛选系统焦点问题;应用典型地区调查、计量经济学、统计资料提取等方法,从样本地区、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和其他现有资料中收集系统运行相关数据;使用补充现场调查、专家咨询、专题访谈等方法对缺失数据进行估计和补充;使用泰尔指数差异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满意度指数、卫生筹资公平性指数对宏观HFS进行绩效评估;使用系统基模分析、主体行为分析、系统关联分析和Vensim DSS专业软件等建立HFS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SD模型;利用SD模型进行政策干预与模拟实验,获得HFS动态行为特征和运行机制关键步骤:(1)收集资料,开展现地调研,设计研究方案。(2)对我国宏观卫生筹资系统进行描述性分析与定性研究。(3)构建我国宏观卫生筹资系统概念模型。(4)构建我国宏观卫生筹资系统逻辑模型。(5)构建我国宏观卫生筹资系统SD模型。(6)对我国宏观卫生筹资系统进行行为模拟与干预试验。(7)提出改善我国宏观卫生筹资系统的政策建议。研究内容:(1)卫生筹资系统定性研究。界定宏观HFS基本要素,明晰宏观HFS及其子系统的资源结构、组织结构、管理结构、系统规制,确定HFS所处的外部环境,分析HFS各主体行为,建立HFS概念模型。(2)卫生筹资系统描述性分析。研究国内外卫生筹资模式,分析我国宏观HFS系统现况,归纳HFS各子系统存在的焦点问题,构建HFS目标测量体系,对宏观HFS进行初步诊断。(3)我国宏观卫生筹资系统逻辑分析。对宏观HFS及其子系统进行主体关联分析,划出HFS各子系统的主要回路及反馈机制,运用多因素分析、专家咨询和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我国宏观卫生筹资系统逻辑模型。(4)我国宏观卫生筹资系统SD模型构建。根据研究目标确定HFS模拟观测指标和政策干预指标,运用VENSIM软件绘制HFS系统动力学流图,对主要变量和函数关系赋值,建立我国宏观卫生筹资系统SD模型。(5)我国宏观卫生筹资系统模拟与政策干预研究。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和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HFS结构演化的复杂行为机理;揭示HFS焦点问题形成机制;筛选宏观卫生政策干预试验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建立了基于CS的卫生筹资系统基础理论;明晰了宏观HFS基本框架,阐明了宏观HFS子系统结构;构建了HFS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SD模型。并利用SD模型模拟了我国宏观卫生筹资系统结构和行为规律,揭示了我国宏观HFS焦点问题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政策干预实验,提出了解决HFS焦点问题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1)行为模拟结论。我国宏观卫生筹资系统存在结构缺陷,主要表现为Cc-HFS的叁个行为主体(政府、社会、个人)相互博弈,筹资结构向个人偏移;Cu-HFS结构不合理,逐步向药品费偏移;Ca-HFS结构失衡,向医疗机构偏移。这种偏态结构的HFS功能正在逐渐弱化,严重影响了我国卫生筹资的公平性,阻碍了国家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发展,甚至危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2)政策干预结论。扩大医疗保险覆盖率、降低药费比例可以优化HFS结构,进而改善我国卫生筹资的公平性。同时,政策干预还显示,单纯靠增加政府投入不能有效改变HFS结构,表现为HFS绩效对政府投入的不敏感性和对卫生筹资结构的高依赖性。因而政府应当制订出良好的卫生筹资政策,切实改善HFS结构。
麻若鹏[4]2010年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经费保障及相关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近年来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频发,炭疽、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事件,使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经历了严峻考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应对资金,充足高效的经费保障已成为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在经历SARS危机后,国家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应急经费的使用上,并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保障机制供参考。因此,开展有关应急经费保障方面的研究,是当前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客观需求之一。目的:总结国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经费保障方面的成熟模式;分析国内应急经费相关研究的现状及保障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应急经费的特点、影响因素、保障范围、筹资渠道、拨付方式、职责划分等,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上海市实际情况为背景开展实证研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经费保障进行模拟预测分析。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总结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经费保障的模式;采用焦点组访谈、专家咨询等管理科学的方法,构建应急经费保障的理论体系;采用回归分析及随机存贮模型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经费预测模型,对常规预备费和应急预备费进行模拟预测。结果:1明确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经费保障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等理论体系;2总结提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经费保障的筹资、运行、分配和监督机制;3提出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实行多年度基金积累式预备费管理模式等措施,提高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经费保障水平;4建议上海市应建立多层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经费分级保障预案。结论:应急经费保障对于政府、社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整个应急经费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度不高,部分导致各地在开展应急准备工作时受资金限制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国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经费的保障上,管理层级较高,管理理念从事后救助转变为重视事前预防,同时强调跨部门跨地区联合保障。今后我国应该从明确各级财政职责,加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前预防性的财政投入,应对时明确资金的投向与使用标准,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执行经费分级使用标准等方面入手,建立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经费保障机制。
吴峰[5]2007年在《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投入与办学效益DEA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给各国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学费的不断攀升也给家庭和个人造成了日益沉重的经济负担,办学效益问题日益引起世界各国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我国这个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教育投入相对有限、教育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高等教育的投入巨大,因而,对高校教育成本投入与办学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但是迄今为止,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高等教育界,高等学校成本投入与办学效益评价都被认为是具有很大难度且又相对薄弱的环节。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转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以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研究高等院校成本投入与办学效益评价问题,无疑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由于教育所提供的教育产品及教育服务的特殊性,使现阶段对教育的投入产出问题的评价一直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传统的评价方法由于条件限定严格、数据要求高等原因,在综合效益评价方面显得无能为力,尤其是在多输入、多输出且评价指标没有统一量纲的情况下,无法发挥作用。为此,本课题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选择具有一定产业特性的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作为切入点,利用多投入多产出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将收集的资料进行量化分析,建立了DEA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EA分析法中的可控制变量CCR/BCC模型、产出导向变动规模报酬不可控变量模型(NCN)、成本模型(Cost Model)和麦氏生产力指数模型(MPI),选取四所具有同质性高等院校四年的资料进行办学效率对比,得出了一定的结论。对高等教育成本投入和高校办学效益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高等院校成本投入与办学效益评价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第二部分:首先对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纳和分析,选择适合本研究的方法,其次就DEA理论与DEA应用于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以奠定本研究的数学模型与实证的基础。第叁部分:对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投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构建了包括劳动投入、财力投入和物力投入为主要指标的DEA评价投入指标体系。第四部分:对普通高校办学效益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建立了包括人才培养产出、科学研究产出和社会服务产出为主要指标的DEA评价产出指标体系。第五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建立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选取了四所具有同质性的高校四年的投入产出资料,利用可控制变量CCR/BCC模型、NCN模型、成本模型和MPI模型进行了办学效益的DEA评价研究,得出了评价结论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彭凌[6]2011年在《某军兵种医疗改革保障对象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疗体制改革是整个中国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5年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对20多年的医改成效正确评估对于下一步改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样作为中国医改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医疗体制改革自2004年,中央军委颁发《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方案》以来截至2009年已是5年时间。对军队医疗体制改革5年来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索现行军队医改中存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找寻影响医改保障对象满意度的因素,将对军队医改结果的评估提供实证依据,为探索军队医改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事实基础。本次医改满意度调研是在2009年3月,总后卫生部召开了军队医改评估工作部署动员会议后开展的。根据总部要求,围绕军队医改提出的改革主要内容:实行分类保障、实施合理医疗、建立统定结合的费用管理制度、实行持卡就医、远离军队医疗机构人员门(急)诊实行社会化保障。通过座谈和专家组论证制订了调查问卷。对医改保障对象,包括:离休干部(不包括实报实销人员)、退休干部、在职师以上干部、在职团以下干部、士兵、优惠医疗家属,共6类;军队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医生、护士、医疗技术人员、卫生员,共5类,实施问卷调查。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在调查前对实施调查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调查方法和技巧,保证数据获取的可靠性。在调查实施过程中,采用逐级发放调查问卷,分级回收汇总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对整体满意度和不同职位对象间满意度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对各类医改问题进行分类比较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保障对象对医改整体满意度为68.67%,医务人员对医改整体满意度为78.00%,经等级资料的Wilcoxon秩和检验各类人员医改整体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保障对象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影响本级门诊就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增加免费保障药品,比例为36.00%;影响体系医院就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缩小军队与地方病人检查用药差别,比例为40.33%;影响持卡就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医院之间一卡通,比例为20.33%;自费医疗的主要原因是,军队免费用药档次低,比例为42.67%。经χ~2检验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保障对象与医务人员各项调查数据比较得出,保障对象满意度影响因素与医务人员满意度影响因素趋于一致。从调研数据分析得出,不同类别人员的满意度存在显着差异。士兵对医改的整体满意度低于平均水平。小远散单位士兵医疗服务如何保障是医改的重要问题。对优惠医疗家属如何利用有限经费使保障最大化也是医改要探讨的问题。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比较得出,保障合理用药已成为影响医改对象满意度的首要问题。《军队合理医疗药品目录》应做到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及时淘汰使用率较低的药品,补充疗效好,性价比高的新药。同时对保障对象普及科学用药知识,不要只求贵不求好,学会科学用药。另外,持卡就医基本实现,医院之间一卡通成为最需要改进的问题。在随后的医改工作中完善医疗卡数据,做好持卡就医基础设施配置工作,做好持卡就医人员培训工作,通过宣教使保障对象和医务人员养成持卡就医习惯,是实现医院之间一卡通的基础。从保障对象和医疗人员调研结果比较看出,医患之间对医改满意度影响因素的选择趋于一致,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通过调研反应出的几点主要影响因素将成为军队医改工作的重点,是值得医改执行者去深入探索的问题。
王莎[7]2007年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校硕士研究生收费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实施的深化,硕士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势在必行,由此引发的如何收费,将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实施的硕士研究生收费政策比较宽泛、尚未制定统一的标准,高校自主权相对过大,给学费收取造成了很多漏洞,导致硕士研究生收费混乱。因此,制定切实有效的研究生收费标准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分析和研究了硕士研究生收费现状,提出了通过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符合实际要求的模型,以此为参考,指导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从而规范高校硕士研究生收费。收费模型的建立需要分析主要影响因素,这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生均教育成本、学校办学水平、专业差别、地域与经济状况差异、国家投入、学生需求与预期收益。生均教育成本即生均培养成本,是制定收费标准的基础;学校类型以及办学水平、专业差别、地域与经济状况差异、学生需求与未来收益是实施差别收费的重要依据;国家投入与补助是制约收费的主要政策依据。这些因素是进行模型研究的假设前提,对它们进行构成分析,使之容易产生质到量的转化。选取56所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作为训练模型的样本,通过对每一所高校相应因素的比较、分析与统计,将最终结果用数字化的方法赋值;将该数字化结果用于基于BP神经网络收费模型的训练与检验中,最终得出各个收费影响因素与学费之间的数学关系。这六个因素对学费影响程度大小依次是:生均成本、地区经济、办学水平、专业差异、未来需求、国家投入。从而建立一个相对优化、合理的收费预测、指导模型,以便在今后的政策实施中有的放矢,根据国家、社会、学校的不同政策,随着成本、专业、经济、地域等主要影响因素的改变,适时给出学费制定标准调整的参考,使硕士研究生收费更加明晰、合理。
周守军[8]2003年在《枝江市义务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机会均等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我国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义务教育领域更应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本文从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价值、国情、社会稳定和受教育者权利保护的角度分析了实现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必要性。用实证研究方法从时间分布特征与空间分布特征两个层面对湖北省枝江市适龄儿童、少年存在的享受教育资源方面机会均等的差异状况作统计描述,并得出如下结论:枝江市适龄儿童、少年在享受教育资源方面存在着机会不均等状况。突出的表现是:不均等的教育经费投入、不均等的师资分配、不均等的学习内容、不均等的学校物质设施,并且指出了在枝江市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入学机会不均等,用系统论观点分析了限制枝江市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二元结构社会、教育政策和法律。本文从制度保障、法律保障、物质保障和思想保障四方面对推动枝江市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进程提出了建议。即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基础上,枝江市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包括教育财政制度、教师配置制度、教育评价制度,为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应依法治教,创造促进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包括建立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健全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公正严格的执法制度、建立高效勤廉的执法队伍、提高全民的教育法律意识;应增加教育投入,节源增效,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政策,为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应更新思想观念,鼓励社会全员参与,为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创造一个民主、文明的环境。另外文章介绍了供枝江市政府参考的财政转移支付的机会均等模式;
赵娜[9]2010年在《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础教育信息化一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的各种支持服务的不均衡发展制约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工作。教育信息化职能部门的组织结构从基础上决定着政策法规、教育经费、硬件环境、软件资源、师资队伍和教育督导等各项业务的发展。本文试图从系统研究的角度来发现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打破之前单一的支持服务模式提供改进建议。我国2009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以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而构建这种支持服务体系之前,对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现状的系统分析和优化研究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本文结合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质内容,把其看作一种教育公共服务,并从系统动力学解决问题的步骤出发,搜集大量资料,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系统模型,以期能为决策者提供可参考的系统运行机制。本文主要围绕两条思路展开论述:第一,分析了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系统的现状。鉴于系统是结构、功能和行为叁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本文首先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教育行政体制和职能部门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六方面业务的层级关联性。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系统的功能即体现在六大业务上,本文重点对这六个方面的现状做了调研和深入分析,发现了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发展需求分析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业务发展不成体系以及评估督导的力度不强等。第二,构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系统模型。本文运用了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方法分析了所研究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信息反馈系统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为干预和控制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对系统的现状分析中提取变量并构建了SD模型流图,对模型中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初步模拟检验,检验效果能够深入揭示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系统运作机制。本研究是对构建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系统的一个探索,对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同时也有更多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王纪元[10]2014年在《兵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均的矛盾已发展成为阻碍社会稳定与进步的主要矛盾之一,兵团也不能例外。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团场两费自理改革等的推进,团场职工的优越性正消失殆尽,逐步拉大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已深刻影响到职工稳定、农业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长期看来,不利于兵团屯垦戍边使命的实现。因此,提升兵团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兵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全面评价了兵团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兵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变异系数法和基准值法分别分析和评价了2001-2012年兵团各师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及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相对发展水平和2006-2012年兵团与新疆自治区及东部十省市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及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相对发展水平,进而结合兵团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动因对兵团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对兵团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优先序进行问卷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经验针对性的提出兵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路径及政策保障。主要研究结论:(1)通过师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变异系数分析,发现2001-2012年兵团各师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所下降,其中基础教育水平均等化程度略有提升,公共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波动较大。(2)通过2001-2012年兵团师域基本公共服务基准值分析,发现十四个师中基本公共服务相对水平较高,即基本公共服务基准值一直保持在大于1的水平的师分别是第五师、第七师、第九师、第十师和十叁师,而十四个师中基本公共服务相对水平较低,即基本公共服务基准值一直保持在小于1的水平的师分别第二师、第六师、十一师和十二师。(3)通过兵团、新疆及东部十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变异系数分析,发现2006-2012年兵团与所选的11个样本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所提升,其中基础教育和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呈现波动下降趋势。(4)通过2006-2012年兵团与所选11个样本基本公共服务基准值分析,发现兵团总体及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相对发展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5)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实施以来,削弱了兵团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相对优势,加剧了兵团各师间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程度。
参考文献:
[1]. 军医大学教育费保障管理机制研究[D]. 孙利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02
[2]. 基于CIPP模型的军队学历教育院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 黄继东. 第叁军医大学. 2013
[3].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我国宏观卫生筹资系统机制研究[D]. 谢长勇. 第二军医大学. 2007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经费保障及相关对策研究[D]. 麻若鹏. 第二军医大学. 2010
[5]. 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投入与办学效益DEA评价研究[D]. 吴峰. 第叁军医大学. 2007
[6]. 某军兵种医疗改革保障对象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彭凌. 第叁军医大学. 2011
[7].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校硕士研究生收费模型研究[D]. 王莎. 湖南大学. 2007
[8]. 枝江市义务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研究[D]. 周守军.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9]. 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系统研究[D]. 赵娜.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10]. 兵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路径研究[D]. 王纪元. 石河子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