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理高考应考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高考应考能力就是应用地理知识、技能和智能,分析解答高考试题中各种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高考应考能力主要包括理解观察能力、读图析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它是学生在高考应考中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高三地理复习课是加强学生应考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认为,进入高考第二轮综合复习后,要更加注重地理基础知识的强化,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训练与培养,而不是把精力全部放在过深、过难的知识和问题上。因为对学生而言,高考没有考好,并不是考试分数没有达到某一标准,而是分数与自己应有的水平不吻合。在大多数情况下,出现这种不吻合是因为学生在一些“简单”的问题上丢分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基础不扎实。因此,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就是让学生不要在该拿分的题目上失分,使他们的真实能力在高考中得以充分发挥。
下面结合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的部分地理试题,从四个方面谈谈在高三的第二轮综合复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高考应考能力。
一、地理陈述性知识方面的能力
地理陈述性知识是回答“它在哪里”和“它是怎么样的”的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一般以观察、记忆为主,它在地理学习中所占比重较大,主要包括地理术语、地理名称、地理分布等地理事实性知识。这部分知识是正确运用地理语言、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地理技能的关键,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如2003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以下简称“文综卷”)第36题,学生需要对华北地区的地形、太行山脉的走向了然于胸,才可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进一步分析。又如文综卷第40题,需要从世界历史入手来解决地理问题:首先,学生需要了解诺曼底登陆的具体时间,这就需要学生对历史事件有准确的记忆;其次,对于气压带风带的空间分布要非常清楚;第三,要求学生回答不同的季节英吉利海峡不同的气象条件,这就涉及到气压带风带随季节不同会发生移动这个知识点。从第40题第(1)小题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学生在地理术语的准确规范表达上还是有欠缺的,如答案中出现西风漂流、北纬西风、极地东风、极地信风等似是而非的表述。
二、地理程序性知识方面的能力
地理程序性知识是指“它意味着什么”和“它为什么这样”的知识,即地理原理性知识,主要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这一部分知识在地理教学目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利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资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如这样一道高考题目:在世界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中,北侧为热带雨林气候、南侧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西侧为高原山地气候的气候区位于:A.北美洲;B.非洲;C.大洋洲;D.南美洲。
此题看似简单,但其思维过程并不简单,大致需要经过下列几个思维步骤:(1)题干中的第一句话是“在世界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中”,而四个供选答案都满足这一条件;(2)根据题干中的第二句话“北侧为热带雨林气候”,可断定此处应在“南半球”,因此答案A可以排除掉(因为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3)根据题干中的第三句话“南侧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答案B也被排除(因为非洲没有“亚热带湿润气候”);(4)根据题干中的第四句话“西侧为高原山地气候”,便可确定正确答案是D(因为大洋洲的西部没有高原山地气候)。也就是说,某一大洲不仅要有题干中的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而且在空间分布上还必须符合题干中的要求。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只有熟练的陈述性知识还不够,考生还必须有较强的程序性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
综观近几年的文综卷,不难发现试卷所设置的问题带有综合性,需要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等角度入手,从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不是静态的某一点上,从宏观而不是从微观上加以把握。解答这些试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同一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多角度、多层次地对问题加以阐述。如运动规律: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运动、地壳物质循环运动、生态物质循环运动等,分布规律: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规律、气候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各种资源分布规律等。前面提到的文综卷第40题第(2)小题要求考生既要知道英吉利海峡在不同季节的气象条件等陈述性知识,更需具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等程序性知识,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
三、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加强学科渗透、交叉与综合
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品质。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关于地球表层的知识,它研究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状况,这就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本质特征——综合性和区域性。它关联到许多相关学科,因为每一事象,既可以成为地理学的对象,也可以成为相关联的系统科学的对象。
就地理学科而言,既有与政、史学科之间的交汇点,更有与理、化、生学科之间的交汇点。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后果,渗透了地理环境、历史原因、国家政策和措施等多种因素,又涉及到工业生产的物理过程、大气成分的化学变化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人口问题必须从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原因、自然环境等因素入手才能得出正确的分析。产业结构、聚落结构的变化都有着许多地理、历史、政治原因。这就要求在复习过程中通过老师的不断探索,发现地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交叉、融合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左右逢源”,培养学生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地理问题或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文综科目试题是以政、史、地三个学科内容为知识载体或背景材料,强调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与综合。综合能力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以生活实际、社会热点为切入点,高起点,低落点。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或各部分)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要加强联系和相互沟通,努力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在第二轮复习中,要在立足本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广泛性进行渗透,主动挖掘与其他学科相关的、交叉的教学资料,拓宽教学内容,增加交叉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知识应用的能力。
四、透彻思考,规范答题
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地理高考十种能力,其中一种就是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如文综卷第40题第(2)小题,要全面正确地回答,需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关于原因,需要有冬、夏季的不同表述;(2)关于现象,也必须有冬、夏季的描述。所以考生必须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对问题一追到底,回答全面系统。顾此失彼,考虑不全面往往是造成失分的主要原因。另外,规范答题也是训练的重点。这里的规范有两层含义:(1)地理术语使用上的准确规范,(2)语言表达上的准确规范。在第二轮复习中,可以针对这些情况作一些专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