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货物运输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的研究与应用

关联货物运输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的研究与应用

方晓平[1]2004年在《关联货物运输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几年运输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日趋激烈,探索用以市场体系为基础的经济理论分析运输市场行为是当今运输经济领域的新课题。 本文提出关联货运市场理论,研究关联货运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评估。关联均衡的理论研究突破了单一运输方式市场行为研究的人为的过强的假设条件。 建立了基于广义流通成本的市场关联度测度模型和以广义采购成本为基础的确定型货物运输方式选择模型。这两个模型避免了效用不可衡量的困难。货物运输成本和时间价值在广义采购总成本中韵比重决定了货主对运输价格与服务水平的敏感度,因而是货主的决策变量。将运输方式选择问题归结为一个结构性的决策问题,关联运输方式之间的货运方式选择、交叉价格弹性与交叉服务弹性模型都是建立在运输技术经济特性与货物本身性质基础上的。 研究了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在铁路运价管制和非管制条件下相互关联的运输市场均衡过程,并通过对铁路—公路、铁路—公路—水路相关联的市场均衡过程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关联市场结构主要决定于相关联的各运输方式中技术经济特征与该细分市场敏感性倾向最匹配,因而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那种方式的市场结构,关联会提高市场竞争度,均衡价格是各运输方式竞争的结果,管制价高于关联均衡价使该行业的企业削弱甚至失去市场竞争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使用;而低于关联均衡价的行业管制价又会产生权利寻租行为,甚至催生一类边缘性组织。 对关联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的研究还表明运输业特别是铁路运输业的产业属性是垄断还是竞争,同时取决于它本身的技术经济特征和是否存在与之相关联的其它运输方式。如果不存在与之相关联的运输方式,则铁路的规模经济性与范围经济特性使之具有自然垄断性;反之,则关联市场可能是完全垄断以外的任何一种结构,包括可竞争性结构。因此铁路改革的主要问题不是打破垄断,而是如何增强组织的竞争力 与可控性。 提出铁路货运价格的二元性,并分析其根源。以铁路为例说明凡存在巨额固定设施投资的运输方式,其服务价格由不同的两部分构成:成为沉淀成本的基础设施租金和成为非沉淀成本的固定资产租金和人工费。前者属地租性质,不能与投资成本挂钩;后者属于普通租金,必须得到补偿,那些无法收回的投资应该由政府承担。 建立了基于网络特征的铁路运输产品成本函数与供应函数,并获得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的计量模型。网络中相邻两点间运输产品的成本函数成为网络中任意两点成本估计的基础,也是决定运输商选择营运网络类型的根据,因而是研究运输商市场行为的基础理论‘研究还表明由于运输需求的派生性质,即使存在范围经济性,当要扩展的网络需求不足时,扩展范围虽然能使总收益增加,然而固定成本呈阶梯式上升的特点会使网络的效率水平下降。 主张铁路经营战略应以市场需求的结构为基础。货运需求以都市经济圈为界限,多数经济圈内货物交流量高于它与所有其它经济圈之间的圈际货物交流量。通过实证研究指出铁路在中短距离竞争性市场是有竟争力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几。 将上述大部分理论研究应用于南方某国有支线铁路公司,得到了其成本函数、规模与范围经济性的度和边际成本以及该地区煤炭运输的价格交叉弹性,并且指出,该支线铁路的价格策略决定了该市场是竟争的还是可竟争的。关抽询:运输经济,关联均衡,货物运输

任晓宾[2]2006年在《干散货海上运输市场竞争与合作研究》文中指出干散货海上运输市场是国际运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低迷后,呈现出了复苏的迹象,并且形成了恢复性增长的趋势,国际干散货BDI指数持续增长,干散货船舶的租金日益上涨,全球干散货运输市场进入了黄金时期,越来越多的船公司看好干散货运输市场;另一方面,我国煤电油运的紧张局势虽然在目前随着国家经济宏观调控作用的逐步显现有所缓和,电力需求相对下降,但是长期来看,能源运输,特别是沿海大宗能源货物运输(如煤炭),仍将是阻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第叁方面,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影响,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量越来越多,而海上运输必然是大多数国际贸易交换的首选运输方式。但随着集装箱运输方式在海上运输领域的快速发展,并且逐渐被认同,越来越多的货物通过海上集装箱运输方式完成贸易交换。随之而来的是干散货运输方式逐渐被淡化,原来通过干散货运输的货源被集装箱化,造成传统的干散货海上运输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受此影响,选择了干散货海上运输市场竞争与合作作为论文的研究方向,着重于探索和研究干散货运输市场和企业竞争与合作理论和方法,加深对干散货运输市场的基础研究,着力提高现有对干散货海上运输市场和竞争研究理论水平。从现实意义上讲,研究干散货运输市场和干散货运输企业的竞争环境,可以有利于我国干散货运输企业通过“对标”,树立标杆企业作为赶超对象,提高我国干散货运输企业参与全球干散货运输市场竞争的能力;有利于规范我国沿海干散货运输市场的竞争秩序;有利于缓解目前我国面临的煤电油运紧张形势,降低从事沿海干散货运输市场的企业之间的无序和恶性竞争,建立健康、有序的沿海干散货运输市场环境。论文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参考文献,涉及领域包括经济学、航运市场、企业竞争力评价、博弈等方面。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工作:(1)构建了干散货海上运输市场分析的理论框架,拓展了传统由运量需求、运力供给、运价叁要素组成的运输市场分析内涵,新增的分析理论框架还包括市场主体——干散货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竞争力评价和市场竞争与合作等内涵;(2)运用经济学供需理论和均衡理论,研究了干散货运输市场的特殊性;(3)综合运用主因子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干散货运输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以全球十大干散货运输企业为例,进行了干散货运输企业竞争力分析;(4)应用博弈论中的多人合作博弈模型,研究沿海煤炭运输企业市场竞争与合作策略,并以沿海煤炭运输企业为例,对企业间的竞争和合作策略进行了实例分析。全文共九章,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为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及其选题的意义和目的,针对现在干散货运输市场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以及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对国内外干散货运输市场研究进行综述。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干散货运输市场研究的内容和应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把从上世纪30年代起,国内外学术界对干散货运输市场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整理,提出了干散货运输市场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内容为本文的第叁章和第四章。对干散货运输市场分析理论进行了研究。分别阐述了干散货运输市场分析的重要意义和干散货运输市场分析的理论框架,拓展了传统意义上以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为代表的市场分析理论,并根据干散货运输市场的结构,提出了干散货运输市场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主要特征及其特殊性。以新的市场分析理论框架为研究基础,对干散货运输市场均衡运价的形成进行了详细表述。第叁部分内容是本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对干散货运输市场竞争形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当前国际海上运输竞争的外部环境和未来发展格局入手,介绍了干散货运输市场的竞争现状,并以服务和运价这两个主要竞争方式为切入点,试探性地提出了干散货运输市场出现的竞争新格局,提出了合作竞争是今后干散货运输市场竞争格局的主旋律。同时研究了干散货运输企业竞争力,分析了各种不同种类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确立了应用主因子分析法,从多层次指标中选择数量少、贡献度大、易于分析的指标,并以模糊层次分析法作为建立干散货运输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主要方法,以全球十大干散货运输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得到了全球十大干散货运输企业的综合合成排名。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第七章和第八章。主要研究的是干散货运输企业竞争与合作,把博弈论结合干散货运输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综合说明,提出了博弈论是适合于研究干散货运输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思路。通过研究和分析竞争条件和合作条件下的干散货运输企业状况,建立了国内沿海干散货运输企业合作博弈模型,同时分析了我国国内沿海干散货运输市场现状和沿海干散货运输企业竞争策略空间,提出了沿海干散货运输企业建立企业战略联盟的思路和方法。以多人合作博弈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沿海干散货运输企业战略联盟模型,通过对单个联盟、两人联盟和叁人联盟的实例,最终得出沿海干散货企业之间应当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的结论。本文最后是全文总结与展望。对全文进行了综述,提出了今后应当继续完善和研究的问题。论文采用经济学供需理论、均衡理论、主因子分析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和多人合作博弈等理论和方法,针对国际和国内干散货运输市场实际,深入探讨了干散货运输市场的供需状况及其均衡运价和均衡运力,分别建立了干散货运输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干散货运输企业多人合作博弈模型。本文的创新点构成如下:(1)构建了干散货海上运输市场分析的理论框架,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由运量需求、运力供给、运价叁要素组成的运输市场分析内涵,还包括了市场主体——干散货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竞争力评价和市场竞争与合作等内涵。(2)论文以经济学供需理论和均衡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干散货运输市场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进入干散货运输市场领域的企业相对于其他行业需要更加雄厚的资金存量,不同于其他行业可以方便地自由进入或退出。(3)应用主因子分析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干散货运输企业多级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干散货运输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全球十大干散货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行了全面分析。(4)应用博弈论中的多人合作博弈模型,对沿海煤炭运输企业市场竞争与合作的策略进行研究,为干散货运输企业制定竞争策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颜飞[3]2008年在《公路运输的交易治理与经济管制》文中认为对运输业的管制必需以市场经济中影响企业决策的主要市场参数为调整对象。寻找提高运输市场竞争效率的管制策略,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交易治理和经济管制是经济系统的两个层面,其结果都在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中表现出来。交易治理是企业对其生产、销售和服务模式做出的选择,经济管制是政府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对经济活动主体(主要是企业)的行为进行的限制。由于基本运输业务的规模收益不显着,当资产专用性不强、交易不确定性较高时,复合运输业务成本的弱增性就被抵消,企业既不能对基本运输业务实行内部一体化,又难以采用市场交易作为基础性的交易治理结构,这是我国运输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运输需求具有派生性,与其本源需求相比,具有更小的价格需求弹性,这使得运输的公益性更加突出。经济管制要利用市场机制来激励企业,使运输成本持续下降,促进社会福利的增长。在短缺状态下,高速公路收费不会降低经济效率;当管制者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行为时,经济管制适用于高速公路领域。本文将政策供给的目的、对象和策略放置在具有逻辑一致性的经济理论体系中加以分析。以派生需求理论为基础,研究了运输的价格需求弹性,进而论证了运输的公益性和可行的社会公平目标;以产业经济学的产业关联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运输业的产业关联结构模型;以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研究了运输业的交易治理结构;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外部规模经济理论研究了运输业的网络经济,以可竞争理论和有效竞争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公路运输经济管制的基本策略。本文建立的运输业的产业关联结构模型、运输业的网络经济模型,以及关于运输业交易治理结构形成机制的研究结果,对整个运输业都是适用的。这些研究对若干运输经济学问题做出了新的解释。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来系统地研究公路运输的经济管制,是新的研究方法。从产业关联结构和交易治理结构入手来研究运输经济,是新的视角。公路运输经济管制必需与社会管制和法制建设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其本身也存在局限性。未来在该领域会更重视区域运输与通道运输的协调问题,以及运输经济的规范性研究。

蒋惠园[4]2004年在《内河航运需求与供给理论、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内河运输是综合运输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发展作着巨大的贡献。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内河运输发展滞后,经济研究工作更为薄弱。市场经济体制下,内河运输的核心问题即为需求和供给。本文对内河运输需求与供给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求完善运输经济与管理的理论体系,提高内河运输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论文运用经济学理论以及相关学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从系统的角度研究内河运输需求、供给、平衡的理论与方法。论文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 内河运输需求篇从国民经济的需求角度论述了内河运输需求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提出将内河运输需求置于综合交通系统中研究的观点,在内河运输需求预测中研究了影响需求者方式选择的因素,提出了改进的运输方式多元分担模型,考虑了其它运输方式分担的背景。对内河运输需求预测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带调整的指数平滑法,提高了预测精度;运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内河运输需求的综合交通多目标预测和引入混沌理论进行内河交通流预测;提出了内河运输需求的组合预测模型,建立了线性、非线性组合预测模型,并以实证证明了非线性组合预测模型的精确性;进行了港口交流量预测研究,并对长江干线港口交流量预测进行了实证研究。 内河运输供给篇从系统的角度论述了内河运输供给的构成,提出内河运输供给的分层次发展目标;研究用生产函数模型定量描述内河运输系统广义供给的方法,建立了内河运输系统广义供给动态生产函数模型;建立了内河运输供给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法和组合评价方法进行内河运输供给评价,为内河航运供给评价的系统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运用DEA理论对内河运输供给的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内河运输供需平衡的理论,建立了内河运输供求平衡的基本方程,对运价指数、景气度指数用于内河运输供需平衡进行了研究,建立内河运输景气监测预警系统模型;最后在内河运输SWOT分析和合理定位基础上,提出了内河航运发展战略。

苏顺虎[5]2009年在《铁路物流系统理论与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物流作为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各地方政府相应制定了物流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并开始启动了“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各类运输企业也纷纷向现代物流转型。铁路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骨干,目前在我国社会物流体系中的作用发挥尚不充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未来客货分线运输后铁路潜在运能释放的重大契机,改革铁路货运组织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铁路运输业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战略选择。然而当前我国铁路物流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目前我国尚缺乏对铁路物流系统理论的支撑和相关规划方法的系统研究。因此,对铁路物流系统理论与规划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具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在铁道部项目《铁路物流发展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现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从如下几方面对铁路物流系统规划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探索。(1)系统构建了铁路物流系统理论构架,阐述了铁路物流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典型特征,论证了铁路物流系统的形成机理,探讨了铁路物流系统的发展规律,提出了铁路物流系统理论的基本结构,指出了铁路发展物流的战略目标与总体思路。(2)系统提出了铁路物流系统空间网络布局规划方法体系,从市场供需两个角度设计了由4大类23项因素构成的铁路物流中心选址布局规划综合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与0-1混合整数规划理论的铁路物流中心离散型选址布局规划模型,并结合北京铁路枢纽和北京市的实际与未来发展,在大量数据调研和空间图形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地区500强工业企业、24个工业开发区、196个典型商业企业和30个商贸交易市场的物流需求,针对北京铁路57个货运节点和北京市规划建设的30个公共物流区进行定量计算,得出了北京市铁路物流中心具体选址布局初步建议方案。运用BPR方法设计了铁路物流中心服务模块的作业流程体系。(3)系统研究了铁路物流系统服务网络设计问题,分析了铁路物流产品开发内涵与手段,在铁路物流主要货源分布状况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铁路车流与货流匹配性理论方法,建立了主成分-引力模型、组合预测模型和双约束重力模型,提出了铁路货物准时制(JIT)运输组织方式,并按照物流理念对铁路运输组织效率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4)阐述了铁路物流系统运营组织的含义,分析了铁路物流系统运营组织的主体,探讨了铁路物流系统运营组织的目标,研究了铁路物流体系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协调运行机制。

顾敬岩[6]2014年在《道路货运产业特征与市场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路货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与具有良好外部正效应的产业,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综合运输体系构建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道路货运业拉开轰轰烈烈的市场化改革序幕以来,经历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规模和供给能力,但是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对道路货运尤其是高品质的道路货运服务依赖程度不断提升,道路货运原有发展模式就凸显出一系列问题,如供给的结构性失衡、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失效、市场信用机制缺失、货运价格机制的“杠杆”作用失灵等,导致恶性竞争加剧,超限超载屡禁不止,重特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行业和谐稳定面临巨大挑战等,将道路货运业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鉴于道路货运业的发展直接与间接影响着国计民生,并且引发政府对社会稳定问题的担忧,政府在近十年间对道路货运采取过系列治理措施,试图从政府的角度切入,推动道路货运市场进入有效的发展轨道,以期能够实现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但是结果并不理想,道路货运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治理怪圈。同时道路货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引发学术界的激烈争论,主流观点的矛头直指政府措施的失效,提出只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能使道路货运回归发展正轨,但是本文并不完全同意现有主流观点的分析。为提高道路货运业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货运需求的有效满足,进而实现道路货运健康有序发展,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与制度经济理论为基础,结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博弈论、运输经济学等理论,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对比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道路货运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道路货运发展的基本矛盾是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化需求与落后的产业组织形态之间的矛盾,并结合道路货运产业特征,基于供给市场组织化水平、运输需求的数量规模与价值含量、市场结构之间的经济联系,构建出道路货运合理市场结构的判断理论与方法,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中国道路货运市场结构下企业行为与市场绩效,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国道路货运业市场结构演变路径,探索道路货运业在市场结构演变中的基本规律,以期为政策的正确引导寻求着力点和落脚点。中国道路货运业发展主要依靠正式规则推动,但是正式规则落实缺乏相应的基础平台依托,由此界定出道路货运发展中正式规则与非正式约束的作用范围和内在联系,为道路货运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实施提供方法论。

张梦龙[7]2014年在《基于公共物品属性视角的铁路改革结构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何在积极推进高速铁路等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同时,通过改革来创造新的制度红利,实现技术进步和改革创新的协调发展,是一项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铁路改革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行业所提供的物品属性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从铁路产业特征和运输产品属性出发,研究分析对改革路径有着深层次影响的铁路改革结构特性及相关问题。具体来讲,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对我国铁路前期改革的反思,以及国内外相关产业改革经验的考察,论证提出研究铁路改革必须重视行业提供的物品属性,尤其是公共物品属性。我国铁路改革已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继续深化却面临诸多难题,行业属性定位的模糊成为铁路改革长期处于“胶着”状态的深层原因。作为兼具商业性和公益性的特殊行业,铁路不可能完全市场化,改革的先行步骤是明确基于行业属性分解的市场边界,这也决定着铁路领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正确处理。2、在对铁路产业特征及公共物品属性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公益性与商业性、行政性与市场性、共用性与专用性、公共性与企业性等多个维度对铁路公共物品属性的特殊表现展开研究。从不同侧面重点分析了公共物品属性对铁路改革存在的若干结构性影响。论证提出在影响铁路改革结构特性的各种结构性问题中,基于物品属性的结构是最基础性的。探究铁路改革应当首先致力于解决这些结构层面的问题,建立对铁路改革更加全面和理性的经济分析。3、在对铁路作为一个行业整体上的公共物品属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铁路产业内部各具体业务环节的公共物品属性问题也进行了研究,论证提出在探寻铁路改革目标模式与结构特性时应充分考虑以上问题的特殊影响。基于行业属性分解的铁路分类管理与改革、基于公共企业独立运作的运输生产组织结构调整、基于产业纵向关系调整的铁路运输业重组,以及相应的行业管理和政企关系重构,都是公共物品属性视角下铁路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为此,本文试图从容易引起人们忽视的公共物品属性这一新的视角,从行业所提供物品的属性这一基本维度,来重新认识铁路的性质及对改革的特殊影响,并对其中的主要经济学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建立更具完整意义上的铁路经济和铁路改革分析框架。本文主要运用公共物品理论和公共经济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共分七章的内容,重点就公共物品理论、铁路产业的公共物品属性构成、公共物品属性对铁路改革的结构性影响、国外铁路和国内运输业改革中公共物品属性问题的处理等展开讨论,在对如何区分铁路的公益性和商业性、明确政府在铁路中的作用和铁路的市场边界、铁路公企业的运作及相应的政企关系、政府规制和法律环境等整体性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深入到产业内部对铁路产业链各具体业务环节的公共物品属性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建立起了对铁路属性的整体认识,构建了一种基于公共物品属性结构性影响的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框架。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创新体现在四个方面:l、在总结国内外经验走向和对我国铁路前期改革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论证提出应当重新明确铁路的属性定位并按属性分解进行分类管理。公益性铁路与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铁路,以及公益性运输和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运输的明确区分和分离即“公商分离”,按物品属性对行业进行分类管理、投资、建设和运营,是今后铁路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铁路领域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的基础。2、对铁路产业中普遍存在而又容易受到忽视的市场失灵、市场边界、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正外部性、拥挤性、共用性、市场化指数、可商业化程度、公共物品属性程度、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属性的转化、政府作用、公共企业、特殊法人制度等概念及对铁路改革的结构性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归纳提出“共用经济”这一经济学概念用以分析铁路经济问题,从而构建了基于公共物品属性视角的铁路改革分析框架。3、将“公共中间品”概念引入对铁路的经济分析,改变对铁路轮轨关系和产业组织的传统看法,并深入到铁路产业链内部,对铁路运输业内部特有的公共物品属性及基于网络型基础产业共用经济现象一般特性的铁路公共中间品和公共企业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一种基于从“二分法”到“叁分法”产业纵向关系调整的铁路运输业重组模式。4、在对铁路改革中若干结构性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证提出了基于公共物品属性的中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框架,并对其中的“公商分离”、“调度公共化”、“叁分法”行业重组、政企关系重建及改革过渡期的政府职能等有关配套改革进行了探讨。应当说,从结构层面来思考和研究铁路改革,需要回答的问题还很多;从物品属性特别是公共物品属性视角来探究铁路经济和铁路改革问题,本文目前做的还只是初步探索,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对此寄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和努力。

杭文[8]2006年在《公路货运车辆载重规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级公路网建设进程的推进,车辆超限运输问题愈发严重,其中,车辆载重规制政策的不完善是制约公路运输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车辆载重规制,是由相关行政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间接干预公路运输车辆载重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规制策略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公路运输系统的运行绩效乃至社会产业经济的发展。本文以我国公路货运车辆载重规制为研究对象,对相关规制理论以及规制策略评估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为从系统和全局角度对车辆载重规制策略进行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车辆载重规制的经济、技术特别是制度背景,揭示了公路市场中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及机会主义风险等特征的存在,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车辆载重规制的产生与演化机理。提出了公路“荷载通行权”的概念,并以之为切入点研究得出车辆载重规制是一种配合公路市场叁方治理结构的公路供给成本与车辆运输成本的调节机制,其制度性作用是保护公路这种巨额专用性资产并减小公路市场交易中的机会主义风险。接着,从历史回顾的角度对国内外车辆载重规制的演化历程进行了实证检验,归纳了国内外规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从理论假说的角度提出,大范围治超的表象是对超限车辆的管理与处罚,实质是试图借助正式规制的试验性调整来调和各地区非正式规制间的矛盾。揭示了大范围治超的困难主要源于各地公路对“荷载通行权”界定需求的差异。然后,运用微观经济学方法与工程理论分析了公路货运需求与供给的内在联系,构造了引入制度因素的公路货运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建立了车辆载重规制策略的仿真模型。模型中的公路货运系统由货运需求子系统、车辆使用子系统、运输成本子系统、车型演化子系统与路面性能子系统构成。其中,为研究车辆使用决策建立了根据车辆载重标准、车辆“最优装载量”与货物批量等因素进行车型划分的离散选择模型;为研究车辆运输成本,设计了按照车辆轴型划分的运输成本调查与统计计算方法;建立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车型演化子模型以分析运输业者的车辆汰换与新购决策行为,并预测各车型数量的动态变化。再后,以安徽省高等级公路为例,使用SD模型仿真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公路运输需求与供给的动态演化趋势,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并评估了不同规制策略下公路货运系统的长期运行绩效。仿真结果表明,在货运车辆普遍重载的现状条件下,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公路路面厚度的提高、路面维修间隔期的改变乃至公路税费标准的调整均不会对车流轴载水平乃至公路货运系统的运行产生根本性影响,系统对上述参数的变化不敏感。此时,车辆载重规制的引入是极为必要的。在实施车辆载重规制后,系统行为又表现出以下重要特征:反直观性、远期与近期利益相矛盾、系统绩效受车辆载重标准与产业结构的影响较大。最后,鉴戒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在理论研究与仿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车辆载重规制的几点策略建议:适度提高国家车辆载重/轴限标准;采用国家统一的下限标准与地方特殊标准相结合的车辆载重标准形式;提高车辆载重执法的有效激励。

纪丽君[9]2013年在《铁路网货物运输能力供给与运输需求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摘要:铁路运输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低成本和大运量等方面较其它运输方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和研究铁路网运能供需适应性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对于把握铁路货物运输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找出铁路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促进铁路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铁路运输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研究铁路网货物运输能力供给与运输需求间适应性的理论与适应性的定量化判断方法,对揭示运输供需间的数量关系、正确处理两者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适应性矛盾、指导路网规划和改善运营组织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研究了铁路网货运能力与运输需求的特点及其关系,首次对铁路网货运能力供给与运输需求间的适应性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分析了铁路网运能供需适应性的内涵、供需适应性分析的具体框架、供需优化匹配的铁路网流量分配方法、铁路网最大承载量估算方法以及基于优化匹配结果和路网最大承载量的供需适应性判定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在分析铁路网货物运输能力供给与运输需求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铁路实际货运能力供需问关系的特点,明确给出了铁路网货运能力供需适应性内涵,提出供需适应是运输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运输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运输能力具备应变性叁者的综合体现,完善了铁路运能供需适应性的概念。基于静态与动态适应、短期与长期适应、局部与整体适应的原则,根据铁路网货运能力供需适应性应当体现综合、多维度的特点,首次建立了包含供需总量适应、供需结构适应、供需服务质量适应、运能供给适应需求变化四个要素层面的铁路网运能供需适应性分析框架,并结合生产实践提炼了相应的适应性分析指标,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铁路网运能供需适应性分析基础框架。(2)研究了基于铁路网流量模拟分配的货运能力供需总量适应性和供需服务质量适应性的分析和指标量化计算方法。利用运输需求满足率和路网平均能力利用率两项指标衡量运能供需总量的适应性,兼顾了运能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利益满足。利用供需服务质量、路网拥挤度和运输平均绕道率来衡量运能供需服务质量的适应性。在指标量化计算方面,提出通过路网流量分配模拟来获取指标计算参数的方法。鉴于空车流是运输需求派生出来的隐性需求,且占用路网能力影响运能供需适应状态,所以本文紧紧抓住重车流与空车流之间的关联性,将提出的基于路网的改进空车分配模型与基于多商品流的铁路网货流分配模型融合,构建了考虑不可行流的铁路网重空流一体化分配模型。模型考虑同股车流不可拆分约束,模型中的空车供需数量由车站到发的可行重车流数量动态产生,使运输需求的模拟分配更加符合实际。模型变量的科学设定方式有利于各运输车流径路的搜索和输出,大大简化了径路推导的工作量。通过运输需求在路网上的模拟分配优化方案获得了用于分析运能供需适应性的各项重要数据,如路网各路段能力负荷分布、可行车流量、运输需求走行径路及里程等相关数据。该模型的构建为适应性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持。(3)研究了铁路网供需结构适应性和运输能力灵活性的分析及量化衡量方法,将其转化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运输能力计算问题,建立了一定需求结构下的考虑空车流的铁路网车流径路优化与运输能力计算一体化模型。模型遵循运输费用合理、重空车流一体化、运输需求结构波动范围合理、车流不可拆分等原则,实现了路网运输能力计算与路网流量分配的协同优化,且保证空车流随重车流的增长而动态变化,有效避免了过高或过低估算路网能力。通过优化结果不仅可以获得铁路网运输能力,还可得到各运输需求方向上服务线路的运输能力,从而为供需结构适应性和运输能力灵活性的评价指标计算提供数据支持。(4)建立了铁路网货运能力供需适应性分析与评价体系,采用AHP-灰色模糊评价理论对路网货运能力供给与运输需求适应性等级进行了较为客观的综合评定。结合区域路网货运能力供给与运输需求模拟数据进行了路网流量优化分配和运输能力优化计算,并依据优化结果对研究路网的供需适应性进行了综合评定分析,并给出了提高路网运能供需适应性的路网改扩建及需求引导策略。论文关于铁路网货运能力供需适应性理论的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有效揭示了路网货运能力供需适应性状态,可以诊断出供需适应不良的症结所在。该理论研究对于路网运能供需适应状态判定、规划方案比选、指导完善铁路网布局和运能配置、供需平衡引导措施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于文龙[10]2010年在《公路货运的运价形成机制及合理运价水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路运输行业在市场化进程加快的环境下,日渐出现完全竞争、甚至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在这种货运市场结构下,由于运力过剩,进入和退出壁垒低,企业之间的竞争多以价格竞争为主,导致部分企业为了竞争货源不惜以成本价甚至更低的运价提供运输服务。当前的运价是在市场失灵的环境下形成的。为消除市场失灵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不利影响,政府部门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宏观调控。进行宏观调控则首先必须对市场合理运价水平准确界定。本文对国内外公路货运行业的历史沿革、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我国统计数据,建立了运价水平变化曲线,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运价水平的变化趋势;从我国公路运输价格政策及经济体制入手,分析了我国公路货物价格的形成机制;对我国公路货物运输成本进行研究,明确运输成本构成,综合多省市调研数据对典型货类的公路货运平均成本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种定价方法的特点以及公路货物运输成本的特性,选用平均成本加成法,基于盈亏平衡分析以及我国目前的国债利率和通胀率,测算出我国公路货运合理运价水平为0.50~0.75(元/吨公里)范围内;针对目前我国公路货运价现状及格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市场管理及运价控制策略。研究结论可为相关部门的政策调整、制定以及货运企业运价的制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关联货物运输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的研究与应用[D]. 方晓平. 中南大学. 2004

[2]. 干散货海上运输市场竞争与合作研究[D]. 任晓宾. 上海海事大学. 2006

[3]. 公路运输的交易治理与经济管制[D]. 颜飞. 长安大学. 2008

[4]. 内河航运需求与供给理论、方法研究[D]. 蒋惠园.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5]. 铁路物流系统理论与规划方法研究[D]. 苏顺虎. 中南大学. 2009

[6]. 道路货运产业特征与市场结构研究[D]. 顾敬岩. 长安大学. 2014

[7]. 基于公共物品属性视角的铁路改革结构特性研究[D]. 张梦龙. 北京交通大学. 2014

[8]. 公路货运车辆载重规制策略研究[D]. 杭文. 东南大学. 2006

[9]. 铁路网货物运输能力供给与运输需求适应性研究[D]. 纪丽君. 北京交通大学. 2013

[10]. 公路货运的运价形成机制及合理运价水平研究[D]. 于文龙. 吉林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关联货物运输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