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_邓小平理论论文

解放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_邓小平理论论文

解放思想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回首十一届三中全会,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开启了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闸门,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精髓。二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没有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实事求是,就没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今天,面对新世纪,我们只有努力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积极探索和解决改革和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才能把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一、全面地、准确地理解解放思想

二十年前,在我国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邓小平通过对“两个凡是”的批判和主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不仅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识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而且,发展了这一思想路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实事求是,首先是解放思想。

什么是解放思想呢?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从陈旧过时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一致,达到实事求是。究竟摆脱哪些传统观念?我认为主要是一从“两个凡是”中解脱出来,代之以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二从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中解脱出来,代之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思想;三从机械地、断章取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旧框框中解脱出来,代之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四从对社会主义的某些误解中解脱出来,代之以科学的认识和观念;五从产品经济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代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思维方式;六从封闭的小生产观念中解脱出来,代之以社会化大生产和全方位开放的新观念等等。摆脱这些传统观念,才能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发挥人的聪明、智慧,在实践中奋发进取,探索真理,发展认识,从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具有内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先决条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放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1页。)如果思想僵化,就难以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就谈不上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最终目的。离开实事求是,就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实事求是。”(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3页。)解放思想不是背离实际的异想天开,最终是要反映客观实际情况的。

解放思想不仅仅是一个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问题,而且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我们党的一条思想路线。邓小平讲:“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3页。)他还说:“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6页。)“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思想解放,形成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年来我们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遵循邓小平解放思想的论述,使中国经历了全面改革和全方位的开放,使二十世纪的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使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二、解放思想是推动改革开放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思想不断解放形成了三次高潮,产生了三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成果,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三次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次解放思想是1978年,战胜“两个凡是”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但是中国历史前进仍受到重重阻力,其中“两个凡是”是当时束缚全党和全国人民最大的精神枷锁。冲破“两个凡是”,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已成为众望所归。在这一重要历史关头,邓小平以其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敏锐眼光和政治理论勇气,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两个凡是’不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搞‘两个凡是’,实际上是换个面貌来坚持林彪、‘四人帮’那一套。”(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0-191页。)邓小平全力支持并亲自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这场讨论成为一场震撼全国的解放思想的大动员,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启动了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发展,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此后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党和国家的紧急关头,开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道路和新理论的第一个解放思想的宣言书。是新时期解放思想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迈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的大发展。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村新体制,它使长期受压抑的农村生产力得到了空前解放,三年功夫便推广到全国,解决了90%农户的温饱问题。同时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邓小平称之为“异军突起”,它按市场规律运作,表现出了强大生命力。全国乡镇企业五年总产值达六万亿元,解决了农村50%的剩余劳动力。改革引起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农村面貌的大改观,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农村得到了空前巩固。接着,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使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时期。据统计,1984年——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3.5%-14.5%。改革的深入,使开放迅速向广深度扩大,1979年开办经济特区,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决定性的一步,接着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开放沿江、沿边和部分省会城市等决策,形成了我国有重点、有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对外开放格局。通过经济特区和开放地带,促进和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这一系列伟大创举、引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

第二次解放思想是1992年,破除姓“社”、姓“资”,确立“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乡镇企业、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问题上产生了不同意见和种种疑虑。诸如:“三资企业”是和平演变的温床,经济特区是和平演变的“桥头堡”,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的风源,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等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争论的焦点就是姓“社”、姓“资”问题。这个问题牵系着改革开放的全局,中国再次面临重大历史关头。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精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矛盾,市场经济不姓“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引进外资也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在实践中判断工作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次解放思想的宣言书,是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把人们从抽象地理解姓“社”姓“资”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

解放思想,促使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2-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既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又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实现了经济“软着陆”。改革开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大步向前推进,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第三次解放思想是1997年,冲破姓“公”姓“私”,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新理论。

在改革逐步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迈入新世纪的新时期,我们又面临艰巨的课题,特别是长期困扰我们的如何发展和完善公有制问题。江泽民遵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等观点。党的十五大对改革开放的许多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阐述,为邓小平逝世后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报告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所有制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新理论、新观点。如,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等等。这些观点,进一步突破了人们对姓“公”姓“私”的传统认识,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党的十五大报告,是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解放思想的宣言书,也是新时期第三次思想解放形成的理论成果。它必将对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十年来,每一次解放思想,都给人民带来了摆脱精神枷锁般的解放感,给祖国大地带来了复苏,推进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践证明,思想解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今天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的程度又决定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社会发展的速度,思想早解放,早发展,快解放,快发展,大解放、大发展,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才能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推动我们的建设事业走向成功。

三、不断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持续发展

二十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当前我们处于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改革全面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经济生活,中国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需要解决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诸如,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下岗职工增多,就业压力加大;地区差距明显存在,收入分配关系没有理顺,部分人生活困难等等。同时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从未遇到过的非常艰巨的新课题。如,围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有新的突破,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有新的进展,对外开放水平有新的提高,政体改革积极稳妥继续深入,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常抓不懈,整个社会全面进步。这一切问题不可能从经典著作中找到现成答案,江泽民指出:“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敢于、善于不断地解放思想,大胆地实践,在实践中有所创新,在改革中求得发展。

在未来的改革和建设实践中,我们要把邓小平理论根植于社会主义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解放思想,坚持运用并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才能发展理论,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不断解放思想是一个发展的连续性过程,它不与特定时间,特定问题的解决相联系,一些问题解决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会涌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地开拓进取,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发展。

标签:;  ;  ;  ;  ;  ;  

解放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