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素萍 朱熙熙 钟文珍
(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 广东 深圳 518109)
【摘 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期间在我院外科手术中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采集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3天、7天痰液Ph值改变前后,周围的物品、空气、咽部分泌液、护理人员带菌情况,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期呼吸道感染率。结果:研究组患者中术后第1天、3天、7天呼吸道感染率分别为3.3%、26.7%、36.7%,对照组分别为13.3%、40.0%、60.0%,两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下呼吸道分泌物中主要菌群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加强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管理,适时吸痰,防止误吸,加强病房环境管理,严格无菌操作等是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手段,结论: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与护理措施密切相关,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368-02
气管切开术属于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可使患者呼吸困难得以快速解除,常用于重症患者的手术及抢救中[1]。本文旨在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与护理干预,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49.8±11.7)岁;其中脑出血10例,重型颅脑损伤11例,喉癌5例,复合伤1例,急性喉阻2例,慢性呼吸衰竭1例。研究组30例患者中男22例,女8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48.6±12.1)岁;其中脑出血11例,重型颅脑损伤10例,喉癌4例,复合伤2例,急性喉阻1例,慢性呼吸衰竭2例。两组患者疾病种类、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
(1)肺部湿性哕音或(和)实变体征; (2)发热; (3) N>0.80,血白细胞≥10*109/L,伴有或不伴有核左移; (4)送检支气管分泌物标本,结果含病原菌;(5)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粘稠、出现脓性痰、量增加[2]。
1.3 标本采集方法:
1.3.1 患者周围物品:
用无菌棉棒(带试管的)收集地面、仪器表面、门把手、床周、床头柜上细菌,每次采集面积为取5x5cm2。按顺时针转动方向采集环形物体表面细菌。
1.3.2 病房空气:
应用直径为9cm培养皿及普通营养琼脂收集细菌。病房面积30平米以内者:选择1条对角线,在此线上取3点(两端距墙约lm处各取1点、中心l点),在距垂直地面高度100cm处采集标本;病房面积30平米以上者:取中央及四角共5个点,在四角的布点位置距平墙约lm处取样,打开培养皿皿盖扣放,琼脂平板暴露越5分钟[3]。
1.3.3 咽部分泌物:
用长把咽拭子环形旋转患者咽部2圈,立即置于盛有3ml盐水的试管中送检。
1.3.4护理人员手部:
被检护士5指并拢,用无菌棉棒(带试管的)往返涂擦手指曲面自指根至指端2次,涂擦面积为30cm2,将棉棒置于盛有3ml盐水的试管中。
采用法国API细菌鉴定系统或VITEK-32全自动鉴定仪对细菌的类别进行鉴定。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时期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比较情况: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比较情况(%)
组别1d3 d7 d
对照组(n=30)13.3%(4)40.0%(12)60.0%(18)
研究组(n=30)3.3%(1)26.7%(8)36.7%(11)
由表1可见:研究组患者中术后第1天、3天、7天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周围的物品、空气、咽部分泌液、护理人员手主要细菌总量具体见表2:
表2 各采集部位主要细菌总量 [CFU/拭子(*105)]
菌群空气(CFU/m3)周围物品咽部分泌液护理人员手部
铜绿假单胞菌300.10.0131.2890
金黄色葡萄球菌0.1010.0087.8410.0002
肺炎克雷伯菌0.001210.0280.3050.0038
阴沟杆菌0.00283000
鲍曼不动杆菌009.0030
由表1可见:空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杆菌、粘质沙雷菌、中间葡萄球菌。
2.3术后第7d两组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主要菌群检出率比较情况具体见表3:
表3 术后第7d两组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主要菌群检出率比较情况(%)
菌群对照组(n=30)研究组(n=30)
铜绿假单胞菌60.0%(18)30.0%(9)
金黄色葡萄球菌40.0%(12)26.7%(8)
肺炎克雷伯菌53.3%(16)33.3%(10)
阴沟杆菌16.7%(5)6.7%(2)
鲍曼不动杆菌6.7%(2)0
由表3可见:研究组下呼吸道分泌物中主要菌群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原因分析
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生,随着术后住院时间延长而上升,国内大多学者认为气管切开使患者正常呼吸道自然屏障遭到破坏,未经鼻腔湿润和过滤的空气进入气管,气道内增多的局部分泌物加快细菌繁殖都易引起感染[4]。周围的物品、空气、咽部分泌液、护理人员手带有多种细菌等都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原因。
4 护理对策
4.1 加强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口腔细菌定植,繁殖与预防细菌向下移行而引起呼吸道感染,根据口腔PH值选择合适口腔清洗液,PH值高选用2%-3%硼酸溶液,PH值低选用2%碳酸氢钠溶液,PH值中性选用1%-3%双氧水溶液或生理盐水。
4.2加强吸痰和呼吸道管理 保持切口处敷料清洁,定期对内套管进行消毒,根据局部分泌物多少和污染程度给予换药次数,污染后及时更换。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专人专用,一次一更换,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二次间隔抽吸时间3-5min对留置胃管鼻
4.3 加强环境卫生学管理 每天定时做好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消毒工作,定期对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及医疗器械进行细菌学监测,监督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及使用中医疗器械的污染情况。
参考文献:
[1]张丹.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监测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10):1261-1262.
[2]王宁.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与预防措施[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9):1828-1829.
[3]何山,蔡萍.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监测与护理干预[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2):3912-3914.
[4]吕利英.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体会[J].河北中医,2011,33(8):1245-1247.
课题项目:
深圳市科创委课题,项目编号:JCYJ20140414095444910
论文作者:缪素萍,朱熙熙,钟文珍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6
标签: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气管论文; 呼吸道感染论文; 细菌论文; 呼吸道论文; 分泌物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