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当前的买方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买方论文,怎样看待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20年,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及其标志之一,是从长期的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逐步转化为宽裕经济和买方市场。这是政府和人民包括经济界期待良久、孜孜以求才得以实现的一件好事,带来了众多的积极效应。但同时也出现了某些新问题,令人困惑。如何针对这种市场现象的演变采取新的对策,成为当前需要研讨的一个热点。
市场取向的改革导致买方市场的生成
买方市场,指的是商品供大于求、竞争主要在卖方之间展开,从而商品价格主要由买方支配的市场现象,它不同于商品供不应求、竞争主要在买方之间展开、从而商品价格主要由卖方支配的卖方市场,实践和理论认为,后者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前者为市场经济所必需。因为没有买方市场,就没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竞争;没有市场竞争,也就没有市场经济的运行条件。
建国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大规模建设,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强化,卖方市场迅速形成。首先表现为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和定量供应,其次表现为部分工业消费品的凭券、凭证定量供应,还表现为重要生产资料的统一分配。这些商品(物资)的退出市场和进入计划,都以供不应求为前提,似乎才不得不采取计划分配的形式;其实恰恰相反,正是指令性计划关闭了市场,否定了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才杜绝了市场需求对生产增长的拉动。把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表述为短缺经济,就是出于多级计划的直接控制和非价格信号的数量调节。也曾有人认为,短缺的根源是经济不发达,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供给保证。这是不确切的。因为在旧中国,尽管生产力极其低下,除灾害年代外,基本上属于买方市场。这是由于经济学的需求概念以有效的支付能力即购买力为依托,不同于抽象化的生理需求或生存需求。
买方市场是并且只能是在市场取向改革中逐步生成。人们把改革描绘为从体制外到体制内,即稳住计划一块、放开市场一块,买方市场正是在放开的一块内形成;或者描绘为“渐进式”,买方市场的形成正是渐进的而非突变的。回顾近20年的历程,买方市场在三个领域先后演进:首先是非计划控制的工农业消费品和某些生产资料,其次是逐步放开的统配生产资料,最后是统购统销的主要农产品。这与计划向市场开放的顺序大体一致。现在,计划管理的商品、物资已从过去的1000多种减少到30多种,计划定价的商品、物资仅占销售总值的5—10%。表面上似乎是供给的增长才导致价格的放开。但从本质看,过去生产也有所增长,并对收入和消费有所控制,却始终未能摆脱供给制约,归根结蒂还是体制和机制问题。
发展对改革的依赖或改革对发展的促进,其同步同幅性也在这里。在卖方市场和短缺状况下,生活必需品靠计划控制,温饱也难真正解决,从温饱到小康,生活需求不断多样化,更非卖方市场所能适应,必须以买方市场的基本形成为客观环境。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前十年是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与此相应,要求商品供给进一步宽裕,更必须有规范化的买方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应当把建设买方市场纳入现实的议事日程。
买方市场赋与经济生活的积极效应
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作为市场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经济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具体显示,对经济生活赋与了多层次的积极效应。
(一)人民生活得到有效改善。在计划经济和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即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增加,由于供给不足,不可能实现其消费需求,无论在总量上或在结构上。计划分配、排队抢购和强制储蓄都是卖方市场的常态,否则就是有形的涨价或无形的商品和服务质量的下降。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成了购买主体,不仅有自主选择权,还有相当的定价或择价权。总体上看,生产者主权开始向消费者主权过渡。老百姓高兴,冠以“上帝”美名,社会主义优越性开始可以“触摸”到了。
(二)生产经营得到有效促进。计划经济吃“大锅饭”,企业无压力,也无激励机制,为生产经营的进步设置了严重障碍,于是才有“几十年一贯制”等消极现象。市场经济以市场竞争为特征,市场竞争以买方市场为前提。买方市场是卖方的竞争,使生产者和经营者都面临优胜劣汰的挑战。为了取胜和免汰,必须追求生产技术、经营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进步。这几年,在工农业产品数量增长的同时,品种有所开发,质量有所提高,成本有所降低,服务有所改善,无不是买方市场给以竞争压力的结果。新的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蓬勃涌现,如超级市场、连锁商店、购物中心、配送中心、便民店、专卖店和“公司加农户”等。国有工商企业相形见绌,反映了企业改革还未到位,还未真正进入市场,但因同样经受市场竞争的冲击,某些方面也不无松动的迹象。
(三)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买方市场催化着市场竞争,也已有了优胜劣汰的初步成果,虽然,由于破产、兼并、改造、改组等机制滞后、产权不明导致重组艰辛。但是所谓“两极分化”,即不占多数的企业兴旺发达和不占少数的企业陷于困境,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在此进程中,也该看到结构调整并非自今日始。多年以来,市场需求热的产品和行业得到优先发展,社会资源也采取不同方式向这些行业和企业倾注,正表明买方市场初步发挥了投资导向和结构调整的作用,这是卖方市场无法比拟的。
(四)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价格浮动取决于供求消长,卖方市场刺激物价上涨是难以抵挡的。转向买方市场,在一定意义上,才为稳定物价提供物质基础。近几年加快了物价改革的步伐,逐步放开价格,在有限涨价的情况下理顺价格关系,启动着促进生产、平衡供求的机制,也有利于生产和流通走向市场化和稳定增长。展望今后,如不出现新一轮的经济扩张过热,可望防止恶性通货膨胀的再度发生。
所以,不妨认定,形成买方市场为改革开放之果,又是激发制度创新之因。实践表明,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效率远非传统体制所能企及,买方市场即其明证。
对当前买方市场困惑的理性解析
如果说卖方市场给买方带来过苦恼,那么,买方市场也给卖方带来了困惑。当前,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在买方市场中参与竞争,多数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形势越来越严峻。国有企业亏损面大、负债率高,乡镇企业由盈转亏,个体和私营企业利润率低,以致不少企业产品积压、销售下降和开工不足、下岗人多,已经成为不止是经济问题。与此相应,反映在商品市场上,虽然商厦林立、商城密布,而商战日益激烈,尤其是彼伏此起的降价风,同样使利润减少、亏损增长,生产者和经营者叫苦不迭,即使是优胜者也有朝不保夕之忧。
难道这是买方市场的常态,优胜和劣汰总是非你死我活不可吗?否。人们以发达国家的市场动态相参照,自然地得出结论:我国当前的市场竞争是过度了;或者说,卖方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常态了。在连年的宏观调控使供求总量矛盾得到缓解的“软着陆”后,所谓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正表现在这里。姑不论亏损面有多大、负债率有多高,仅从几百种主要产品的设备能力利用率一半左右(不到60%),以及两三年来的商品产销率一直徘徊在95%上下看,可知大概。这是“小而全、大而全”的重复建设包括重复引进产生的灾祸,也是长期以来优不胜、劣不汰积累下来的遗留问 题的集中爆发
仅从买方市场的具体情况看,大家解析当前市场特征,列举多点,诸如:(1)生产企业的产值、产量的增长率超越于城乡居民的收入额和消费额的增长率;(2)流通企业的个数、资本和营业面积的增长率超越于生产企业及其产值、产量的增长率;(3)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沟通和融合,随着开放度的不断扩大,导致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使竞争进一步白热化;(4)竞争方式、竞争手段和竞争工具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也使竞争的激烈性不断增强;(5)当前市场竞争的激烈点,往往集中于价格战,既增加了竞争成本,又降低了竞争效益,在宏观层次难免是败多胜少,赢方有限;(6)与过度竞争相平行,还会诱发不正当竞争的蔓延滋长,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进而导致生产者的偷工减料和经营环节的寻租行为。集中到一点,买方市场并未促进市场竞争的规范化;相反,使市场竞争一开始就进入某些误区,未能有序地顺利成长。
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市场竞争无所谓过度,越激烈越能促进生产经营的进步;有人认为,我国处于原始市场阶段,市场竞争不可能很快达到真正的规范化,这是改革必须付出的“阵痛”。这些看法不够完整,我们企求的买方市场决非过度竞争的买方市场,而是有限的买方市场。换句话说,市场商品的供大于求,决非越大越好,而应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其超过部分属于劣汰的范围,应使尽可能少的商品和企业作为这种适度竞争的合理代价。超过太多,代价太大,决非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优点。
我国买方市场一出现,随即出现过度竞争,溯其渊源,不得不归之于传统体制和传统战略的种种弊端。这里,仍旧有必要从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和总量规模而忽视质效和结构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及条块分割和对公有制企业有了激励机制而约束机制不对称的计划经济惯性来深刻认识其危害。
走出过度竞争误区的对策研讨
面对当前市场形势,各方的对策建议纷至沓来。来自企业和地方的一种呼声是:当前的买方市场,症结在于需求不足,因而出路在于刺激需求,尤其是加大投资力度和适当放松银根。与此相应,所谓迎接新一轮的经济周期,“软着陆”后要“软起飞”,以及从提高增长速度来降低失业率等,也相类似。
以上建议,值得商榷。因为当前来自总量失控带来的结构失调,在结构调整未到位前,仅着眼于刺激需求并不能使结构优化,而只会在扩张过热的冲击下,结构进一步劣化。结构调整是不容易的,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既有赖于改革的深化,又有赖于科技进步并以增加科技投入为契机,是一个长过程。在改革未到位前,现代企业制度未建立,政府职能未转换,连同市场建设未完善,如果希望迅即调整结构并加快经济发展,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仅靠条条块块的积极性,很可能会诱发新一轮重复建设,并在区域结构再度趋同的情况下,陷入超常态的买方市场,使市场竞争更加过度。因此,坚持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适度从紧,完全正确。当然,这不排斥因势利导地作些微调,恰如其分地支持某些基础设施项目、大型企业集团、高新技术开发以及企业兼并、破产和再就业工程,但不是也不该全面地扩大社会需求。
保持和发挥买方市场的积极效应,扭转过度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关键还在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并具体落实为结构调整。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和经济体制的市场化以及调整结构,使长线缩短,短线(指高新技术产业,当前和今后始终是卖方市场)拉长。经济结构优化了,过度的买方市场转化为适度的买方市场,过度的市场竞争转化为适度的市场竞争,买方市场和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才能有充分的体现和发挥。这也需要做很多工作,包括健全市场的法制建设、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经营水平等。这不是削弱或淡化市场竞争,而是把市场竞争引向正途,使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路径从简单的降低价位转向降低成本、优化服务,提高经济增长质效,进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实行这些转换,固然要有行政导向、政策导向和产业导向,但更根本则是市场导向、消费导向和顾客导向。在此过程中,优化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使价格真正成为结构调整和市场平衡的基本手段,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应当指出,在商品市场成为买方市场的同时,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基本上还是卖方市场。某些公共产品在垄断状况下,也未形成买方市场。这种不对称,同样限制了商品买方市场的成长和完善。建立生产要素的买方市场,重要一环在唤醒买方的约束机制和强化卖方的激励机制,前者特别是要严格制止不负责任的投资行为。当然,有些资源如技术和土地,相对地说是稀缺的。但在当前,却又带有卖方市场色彩,亟待纠正。放眼未来,或许要到市场经济框架基本建成之日,才是买方市场走向规范有序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