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价格改革的深入探讨--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倬元_价格改革论文

对中国价格改革的深入探讨--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倬元_价格改革论文

中国价格改革纵深谈——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卓元访谈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纵深论文,所长论文,中国论文,经济研究所论文,中国社科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十几年,价格改革成效较大。但是,价格改革诸多问题仍牵动广大国民的心:

如何认识价格改革的成效?

价格改革过关了吗?价格改革还差哪几步,应走到哪一步?

今后深化价格改革的难点何在?关键何在?

带着问题,本刊副主编走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教授,听到一席——中国价格改革纵深谈

□本刊记者:改革初期,社会各界曾普遍估计价格改革困难较大,预计阻力会大,很难推进。但改革实践与预计不完全一样:价格改革走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列,而且推动了其它方面的改革。请您先谈一下如何认识价格改革的成效。

●张卓元教授:应该说,十几年来的价格改革成效是较大的,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实物商品和服务价格方面,整个价格的形成机制可以说已初步转轨,开始大体上按市场机制来形成价格,达到了预期目标。

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效?

我想主要是两条原因:

一条是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取向来改革,逐步扩大市场调节价格的范围和比重,缩小政府定价的范围和比重。十几年来,总是沿着这个方向,而且没有大的曲折。至今,实物商品和服务价格大体80%以上(其中社会零售商品90%以上),农副产品收购价格85%左右,工业生产资料价格80%以上,已经放开由市场调节了。到了这个地步,可以说是初步转轨了。

这样的改革同企业改革比较,就有不同之处了。比如,企业改革(主要指国有企业改革)前阶段是放权让利,这有一定的作用,但还是没有很好地转换整个机制,就是说企业改革在制度创新方面没有大的突破。价格改革就不同了,一放开,由市场调节,就意味着开始转换了机制。

还有一条重要原因是:坚持逐步推进的渐进式改革,不企求一步到位。我国没搞所谓“休克疗法”,一下子把全部价格放开,以避免产生大的社会震荡。我们大体是这样:1979年改革从农村开始,先把一部分农产品价格放开,然后把小商品价格放开,然后是工业消费品的价格放开;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先实行双轨制然后向市场单轨制过渡。在逐步推进过程中,根据改革的进展情况,先放开容易把握的,即放开后对整个消费及经济影响不是特别大的、为民众易接受的一部分。即便是消费品价格放开,也是一步步的,先是小商品,再是一部分工业消费品,然后是绝大部分消费品包括耐用消费品。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个突出例子,是实行了工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双轨制。在工业生产资料价格不能一下子放开的情况下,先搞双轨制,同一种工业生产资料,如钢材,一部分还是计划轨道,实行计划价格,另一部分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价格。这虽不能说很成功(主要是市场供求失衡导致市场价大大高于计划价带来许多弊端),但作为过渡形式,一种逐步推进改革的措施,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您说到实物商品、服务的价格已初步转轨,是否可认为价格改革已基本完成?有舆论说价格改革已经过关,可以这样认识吗?

●现在,应该说价格改革还没有过关,即还没有完成,价格改革的任务还相当繁重。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有些可以放开的产品价格还没有放开。这主要是指剩下的比较重要的一些产品,如棉花、一些农副产品、重型机械产品、部分有色金属、化肥、成品油(销售价)等。粮食问题比较复杂,我认为粮食价格不能完全放开,还需要国家一定程度的控制。我们有特殊国情,12亿人口,粮食从长远来看还是较为紧缺的;完全放开粮价,难以实现各地市场供求的平衡;丰收落价,欠收涨价,农民也受不了。看来一部分粮食需要国家控制价格,包括收购价和销价,以保证对城市低收入阶层、军队等的供应。因此,粮食购销的双轨制有可能要保留相当长一段时间。

现在,国家为控制物价上涨,对一些较为重要的产品的价格用限价、专营或财政补贴的办法进行控制,其中不少产品(主要是竞争性产品)的价格,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可以放开的,需要逐步放开。

第二个方面:有些产品需要保留政府定价,但目前价格不合理,有待进一步理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不是所有产品的价格都能放开,总要有一部分保留政府定价。保留政府定价产品的比重,就价格改革的终极目标而言,我想应占销售额的15%—20%左右。日本、法国,包括香港地区,政府管制或干预的价格的比重一般在15%—20%。

所以,我估计,我国完成价格改革后,政府仍需要对占全部销售额15%—20%的产品实行管制价格,或直接、间接对这部分产品的价格形成进行干预。主要指哪些产品呢?一个是自然(资源)垄断性产品、如原油、天然气、少数稀有金属价格,可以参考国际市场价格订价,但不能放开由市场调节,仍要实行政府定价。再有,邮电通讯是自然垄断产业,其价格也要由国家来定。还有就是重要公共产品的价格,如电力、自来水、煤气、地铁和铁路等公共交通价格,公办教育收费等,政府仍要管。此外,一些特殊的产品,如重要军工产品、个别药品,也需要保留政府定价。

现在的问题是,需要保留政府定价的这些产品的价格严重扭曲。比较明显的例子是政府定购粮食价格,与集市价格差别过大,大概一斤低0.4元。这就不够合理,影响农民向政府卖粮积极性。 铁路运价也不合理,这几年铁路运输成本上升较快(每年运营成本年上升15%多),但运价基本不动,明显偏低。最近较大幅度提高了客运价,但货运价亟待提高。原油的价格,去年调价后,综合平均价是800多元一吨, 国际市场价大约合1000元一吨,也显得偏低。还有,房租、公共交通费,更是偏低。正因为如此,现在通货膨胀稍得到控制,各地方及许多部门、行业纷纷要求调价,要求提价的总金额达1500多亿元。这说明许多由国家控制的价格是偏低了,需要通过价格调整逐步理顺。

第三个方面:要素价格改革刚起步,改革任务很重。价格改革一定要包括要素价格的改革。要素价格主要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土地的价格。这三个价格离市场化还比较远,尚未实现初步转轨。因此要素价格的改革是今后价格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正如十四届三中全会所定:今后要加速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这里想指出的一点是,在要素价格改革中,资金的价格利息率的市场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要点所在,所以要着重推进利率的市场化进程。

第四方面:现在调控物价水平,用行政手段比较多,用经济手段比较少。这说明价格调控体系还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近两年财政补贴增加很多。今年为了达到控制通胀的目标,仅上半年就增加了财政补贴70%多,而且是在去年为此而增加了很多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增加的。有的地方,为控制物价上涨幅度,要增加10亿元补贴才能降低一个百分点。在财政本来就困难的情况下,这种办法是难以为继的。所以,要考虑怎么样着重更好的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调控物价总水平,使之保持大体稳定(在目前条件下,应争取年物价上涨率控制在10%以下)。目前采取的种种行政手段,如限价、关闭市场等,今后应尽量不用、少用,因为这种办法会抑制供给的增加,使得生产流通领域运行不正常。

还有,我们现在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和一些重要物资的储备体系还不完善。为了保障价格改革顺利进行,很需要建立与健全这些必要的制度和体系。

除以上四个方面外,还要积极和逐步推进国内外价格的衔接。这点后面再具体谈。

我曾看到有的报刊的文章说:中国的价格改革已过万重山。就是说价格改革已过关了。这个认识恐怕不妥。我以上所说几个方面,表明价格改革还任重道远。

□正如您所说,价格改革的任务还很繁重。那么,应该如何认识深化价格改革的难点所在,关键所在?

●我考虑,今后价格改革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难点是:一方面要理顺价格关系,另一方面还要控制价格总水平。

以上我说过,现在政府定价的产品,价格不少是偏低的,如果一下子把它们调顺,老百姓吃不消,物价水平会上涨得很厉害。既要推进价格改革,理顺价格关系,又要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幅度,这其中确实有矛盾、有难点,需要有步骤地处理好。

□说到这里,请允许我插问有关的问题。现在,社会普遍存在一些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认为推进价格改革、理顺价格关系有必要,另一方面又担心由此而造成物价失控;一方面感到理顺价格一步到位实在承受不了,一方面又对物价悄然地、一点点地、没完没了地上涨而感到心里发毛。还存在一种迷惑:理顺价格关系究竟还要多长时间?物价总水平为此还会有什么变化?为价格改革还应承受什么样的代价?请联系第一个难点深入谈谈。

●价格改革确实面对一些很现实的矛盾。我看,关键是要采取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与物价上涨的关系。你要追求经济的超高速发展,并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去支撑,那的确只能是没完没了的物价上涨,而且上涨幅度大。但是,如果国家实施比较稳妥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去追求过高的发展速度,不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去支撑经济的超高速发展,物价关系的理顺是可以预期的,而且可以在物价上涨幅度得到控制的条件下分三几年逐步理顺物价关系。我想,在现有的价格基础上,如果不发生新的严重通胀,总体物价水平再上涨30—50%,价格关系差不多就理顺了。当然,如果发生新的严重通胀,在这30—50%之上再加新的通胀,价格关系就难以在物价总水平大体稳定的条件下理顺。这是不可取的。

所以,关键还是要抑制通货膨胀。发展中国家,像我国,想马上完全根除通胀恐怕很难。但是,在政策上必须抑制通胀,力争把物价上涨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比如,这几年为了把价格关系理顺,因调整价格和放开价格带来年物价上涨率8%左右,或者不超过两位数, 就可以经过三几年的努力,基本理顺物价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进一步把年物价上涨率控制在5%左右,实现大体稳定或基本稳定物价的目标。

总之,到本世纪末以前,我国应尽量争取把年物价上涨率控制在两位数以内。在这个条件下,加快理顺物价关系。两位数以内的物价上涨率,在集中改革时期,公众还是基本上可以承受的,虽然不够理想。

看来,严重通货膨胀始终是价格改革的障碍,也是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障碍。只有排除通胀的干扰,价格改革才可能较顺利的推进。如何抑制通货膨胀,为深化价格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第二个难点是:要素价格的市场化。

这比实物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市场化难度要大。首先,利率的市场化就不容易。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利率会一下子大幅度上升。那样的话,现有企业的利息负担会骤然增大,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会过大。利率一步就实现市场化不行,但不市场化也不行,总要逐步市场化。

利率要市场化,一个条件是国有企业改革要跟上。国有企业改革跟上后,企业能真正按市场经济的原则来生产和经营,利率市场化,就是正常的了。否则,如果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利息率再高企业也敢借钱,借了就不准备还,会更加哄抬利率,利率市场化的基础就要受到损害。

其次,我国剩余劳动力非常多,劳动力价格如果一下子完全由市场形成,也会有问题。这也需要采取多种形式、逐步过渡的办法。问题是农村1亿多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 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碰到的最令人头痛的问题。

还有,土地买卖现在透明度不高,很不规范,存在不少问题。商业性用地很明显应该采取招标拍卖的方式,但前个时期主要是批租,其中出现大量腐败问题,引起公众的义愤。规范土地买卖,土地价格由市场机制决定,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需要有一个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过程相配合。可以想象,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要有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

第三个难点是: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总体看我国物价水平,除少数技术含量高的商品外,价格是较低的。将来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现在还由政府定价而价格偏低的产品,如公共产品价格、自然垄断产品价格等,势必有较大幅度提高。因此价格接轨也应逐步进行,比如,可以先在可贸易商品上进行接轨,然后逐步扩大,否则也会使物价变动太大。

□顺便请您对北京市的物价管理及物价改革谈点看法。

●我看北京市在物价控制上做的比较好。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依靠大量的财政补贴来控制物价。这不是个长远的办法。还是要靠米袋子、菜篮子基地的建设,努力实现供求总量和主要结构的平衡,该理顺价格时要逐步理顺。我想,在控制物价上,还是要逐步减少财政负担,财政的钱应当更多的投向像立交桥、西客站、国际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当然一下子取消财政补贴也不行,会影响物价的大体稳定。关键的、根本的,还是要把企业改革搞好,把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好,真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搞上去,使整体经济实力增强,财政收入增加。

标签:;  ;  ;  ;  ;  ;  

对中国价格改革的深入探讨--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倬元_价格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