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果常见病害及其防治_火龙果论文

火龙果常见病害及其防治_火龙果论文

火龙果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病害论文,常见论文,火龙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火龙果为仙人掌科量天尺属植物,原产中美洲。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台湾,并于90年代中后期相继引入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地。火龙果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集水果、花卉、蔬菜、医药优点于一身,颇受消费者欢迎,已经成为优良的绿色保健食品。随着近年来火龙果种植面积的扩大,病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为此,笔者根据学校引进火龙果种植的试验区田块,对火龙果病害种类和发生规律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火龙果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1 常见病害

1.1 炭疽病

病茎最初出现水渍状圆形斑点,紫褐色,直径为0.5~2cm的散生、凹陷小斑,很快干枯成黑色,外围有黑紫色晕圈,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点。果实上发病,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小点,扩大后为圆形或椭圆形凹陷,暗褐色至黑褐色,凹陷处龟裂,皱缩,腐烂或畸形、脱落。

1.2 枯萎病

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开花到结果期最重。病株生长缓慢,植株茎节失水褪绿变黄萎蔫,前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形成褐色长条形病斑,常纵裂,分泌黄色胶状物,潮湿时病斑上可生粉红色霉,随后逐渐干枯,直至整株枯死,后期植株早晚不能恢复,并很快枯死,病株易拔起,根部腐朽呈麻丝状。

1.3 茎枯病

多发生于中下部茎节,最初形成针刺状乳白色针尖大小的小斑点,病斑逐渐褪绿变为中间色泽较浅、周边褐色、红褐色的大病斑,最后病斑干枯变为灰褐色或灰白色,中间部位稍凹陷,病斑上面密生针尖大小的黑点,黑点散生或呈不规则的轮纹状排列。

1.4 软腐病

病茎感染后呈水渍状斑,向光面半透明状,后逐渐变为褐色,并迅速扩大,症状有如热水烫伤,病叶组织充水,用手轻压即破裂,有分泌物流出,后期发生恶臭。该病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扩散迅速,传染性极强,3~5天内即可造成整片腐烂。

1.5 疮痂病

病茎部先出现水浸状褪绿斑点,后上下扩展呈长椭圆形,中央稍凹陷的砖红色坏死斑或铁锈坏死斑;病果表面出现水浸状褪绿斑点,逐渐扩展,初期有油浸亮光,后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木栓化,病斑成片生长,形成长2~15cm、宽2~5cm的大型病斑,有的相互连结成不规则形大斑块,果柄与果实连接处受害时,易落果。

2 综合防治

2.1 控制土壤传播 坚持实行轮作

大部分病原菌都能随病株残体留在土壤中,存活3~5年甚至10年之久,成为初侵染源。因此必须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有条件的地方最好种一年的水稻或水生作物,或种植葱、蒜等能分泌杀菌物质的作物,避免种植与仙人掌类有相近病害的作物。

2.2 加强栽培管理

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最好施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加强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原菌累积。加强植株调整,适时去顶,防止倒伏。田间操作过程中,切勿伤根,以免造成伤口让病菌有可乘之机。避免漫灌和长期喷灌,最好是采用滴灌技术。合理安排采收期,防病菌侵染,避免采收过度,造成植株衰弱,抗病能力降低。

2.3 注意田园卫生 减少病菌

在火龙果生长期及时拔除病株、摘除病茎及老茎,带出田外深埋处理,收获后及时清除田内的病残体,可有效地减少生长期及下茬火龙果病害的侵染来源。

2.4 化学防治

对炭疽病、茎枯病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多菌灵粉剂600~800倍液、50%退菌特1000倍液喷雾防治;对枯萎病用10%双效灵水剂200倍液或5%治萎灵水剂200倍液,在植株根茎部及其附近浇灌,每株灌药液300mL,一般应灌2~3次。对软腐病、疮痂病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500倍液或新植霉素3000倍液、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20%龙克菌水悬浮剂(噻菌铜)200~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

联系电话:0432-6513069

标签:;  ;  

火龙果常见病害及其防治_火龙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