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论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文|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宁波城市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传统戏剧、传统美术、民间文学、曲艺、传统技艺等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近年来,市文化主管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秉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理念,以国家级项目保护为重点,以濒危项目抢救为优先,以传承人保护为核心,以整体性生态化保护为方向,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传承、传播工作取得了创造性进展。目前,宁波市拥有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了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5项、省级96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5位、省级78位,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宣传展示基地、生产性保护基地等57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镇7个。

刘志武嘿嘿一笑说:“小丫头,有许多美女都暗恋我们的秦队,但是都没戏,你别想啊,不如晚上我请你去看电影好了。”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凝聚起非遗保护的强大合力

建立保护制度,规范保护工作。市政府相继下发《关于加强宁波市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各区县(市)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从顶层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提供有力保障。在此基础上,市级层面相继制定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位一体”保护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出台了全市首个文化类地方标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位一体”基地建设规范》,研发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指标体系”测评软件,促进了非遗保护工作规范化。

酶放大免疫分析法与二维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比较……………………… 王 敏,柳 航,金 路,等(1·26)

健全工作机构,完善人才队伍。2005年,在全省率先成立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后改名为市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同年8月,市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成立,共聘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类专家学者30余人。2009年,市非遗保护中心正式挂牌,成为本市非遗保护的主体业务机构,现有专职工作人员7人。大部分区县(市)相继单独或挂牌成立了保护中心,或抽调专职人员组成相应的工作机构。目前,宁波基本形成了市、县、乡以及与项目保护单位联动的三级保护网络体系。

推进传播手段多样化。既用好电视、广播、报纸、书籍、讲座、现场展示等传统手段,又探索数字云、互联网、手机应用程序、现场体验等创新方式来宣传非遗。出版有《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甬上风华——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乡愁——宁波非遗图典》等非遗集成。开设电视书场,拍摄《宁波非遗》大型专题纪录片。创办《阿拉非遗知多少》广播栏目,创排原创甬剧电视剧《药行街》《老爷升堂》《隔壁邻舍》。在《中国文化报》开设宁波非遗专栏,开发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宁波非遗”微信公众号。

引导社会参与。一是联合大专院校培养新传承人。委托或依托大专院校开设甬剧班、越剧班、平调班、传统工艺专业班等,并让代表性传承人担任非遗传承专职老师,培养新传承人近百人。二是支持兴建民办非遗展示馆。以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为依托,各社会主体建成开放72家各类集收藏、研究、生产、传习、展示、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博物馆(展示馆)。三是建立“非遗课堂联盟”。以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为核心,拓展传承非遗的新阵地,打造非遗传习项目的新平台,先后推出寒假非遗课堂活动等公益培训2000余课时。

把握规律、创新机制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深化“三位一体”传承模式。“三位一体”是宁波市首创的保护方法,把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进行捆绑保护,所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都确定了传承人和传承基地。2018年,市文化主管部门还探索出台“三位一体”评估体系,对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采取警告、限期整改,直至摘牌等措施。目前宁波拥有市级非遗“三位一体”294个、区县(市)级“三位一体”796个。

推进传播影响国际化。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展战略,既向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又推广宁波城市形象。2016年,非遗成为“东亚文化之都·中国宁波活动年”的主角,宁波非遗赴韩国、日本开展了多次交流展演,特别是开幕活动——东亚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邀请了中日韩近20名专家,600余位宁波非遗保护工作者、传承人参加。2018年,“丝路繁花”非遗系列展登陆保加利亚索非亚文化中心,展出宁波“三金一嵌”等作品100余件,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

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非遗融入生产生活,对一些民众基础较强,并有一定社会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取保护核心技艺、完善相关产品和刺激市场需求等环节进行生产性保护,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让非遗“新”起来、“活”起来、“兴”起来。2018年,“三金一嵌”等5个项目、红帮裁缝技艺等10个项目分别入选第一批国家、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加强宣传、扩大开放开拓现代化非遗传播新格局

高血压是比较多见的一种慢性疾病,以老年群体为主,合并多种疾病。高血压患者的心肾脑肝等器官均会受到损伤,引起各种脏器的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出现变化,血循环受到阻力,左心室出现代偿性肥厚,引起心衰,危急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尽早的采取治疗措施。冠脉造影、心脏彩超是对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衰竭进行诊断的方式,心电图对早期的症状难以检测,冠脉造影费用高,有放射性,所以心脏彩超是常用的诊断方式。

探索濒危项目抢救保护机制。2007年开始,市文化主管部门对年满65周岁以上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采录音像资料75个小时,收集文字资料60万字,完成宁波评话代表性传承人张少策等3人的抢救性记录。做好非遗的提质增量工作,建立非遗名录申报后备库,1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后备库;开展非遗数据库建设工作,做好数据库资料的录入、数据的优化与扩充,指导象山、奉化等基层数据库建设。

加大经费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全市各级财政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非遗的资源普查、项目保护、传承人保障、宣传展示和人员培训。2008年,市财政首次设立非遗保护专项经费,规模为200万元;2012起,规模增至400万元,并新增每年200万元甬剧保护专项经费;2018年,规模增至970万元。各区县(市)大多设立了非遗专项资金,其中鄞州区和北仑区每年各300万元,慈溪市200万元。2018年度各级财政年累计投入非遗经费超过3000万元。

融入生活、走进日常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助力乡村振兴。一是推进乡村传统文化载体建设。命名了宁海前童镇等7个市级非遗小镇,一批古村落、古建筑、古桥梁营造技艺项目和民间工艺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和省市级非遗保护名录,拓展了乡村产业发展空间。二是推动以非遗为要素的产业发展。鼓励基层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形成了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集聚区,如省级非遗项目象山竹根雕产业园已经初具规模,市级非遗项目梁弄大糕培育形成了大糕一条街,带动了当地百姓致富。三是开展乡村非遗品牌活动。2013年以来,实施“非遗进礼堂”计划,组织节庆礼仪、乡风文明、教育培训等2000余场次非遗活动进农村文化礼堂,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推进文旅融合。一是打造非遗旅游线路。2018年,整合非遗项目所在地旅游资源,推出“慈溪黛青·越窑青瓷之旅”等四条非遗旅游路线,联合非遗传承人和传承基地、旅行社、自媒体等多方力量,串联起非遗小镇、景区、博物馆、展览馆、手工艺体验等创意丰富的环节。二是开发非遗衍生品。2016年举办的浙江省非遗传统工艺品及衍生品设计大赛,征集到作品700件(组)。三是开展“我们的节日”传统节日活动。以为民、惠民、乐民为目标,每年举办包括正月十四前童行会、象山三月三踏沙滩等在内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

推进传播载体品牌化。持续打造“温故”非遗展和“阿拉非遗汇”活动两大非遗品牌。“温故”非遗展创办于2016年,是国内唯一的地方性非遗展览品牌,通过现代性的文化创意和美学展陈、品牌化的形象包装和传播推广,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举办了近20场高品质展览和2场少儿非遗故事大赛。“阿拉非遗汇”活动于2013年创办,以“亲近”“传承”“共享”为宗旨,为非遗传承人搭建实践演练、交流学习平台,活动周期长、节目种类多、形式丰富多彩,已举办了五届。2018年,这两大品牌分获浙江省创新奖、宁波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脂肪酸与胺易发生酰胺化,与氨基醇则会发生缩合反应,常用锌盐或锡化物作为催化剂,比如长链脂肪酸与乙醇胺脱水合成2-烷基-2-噁唑啉的反应:

面向未来,宁波市要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均衡发展,形成建设合力,深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高站位加强法治建设。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行使职权、履行保护责任。推动宁波市非遗立法,固化宁波非遗工作的做法经验,规范政府在非遗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激发社会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

二是高水平加强场馆建设。推动成立市领导为组长,市发改委、市文广旅游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市非遗展示馆筹建领导小组,专题研究宁波市非遗展示馆项目建设工作,尽早就选址、资金、建馆规模、建设主体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争取宁波非遗馆建设项目落地。

经过十余年故纸堆中的生活,我有了把握,看清了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我敢于开方了。方单的形式是什么——一部文学史(诗的史),或一首诗(史的诗)……不用讲今天的我是以文学史家自居的,我并不是代表某一派的诗人。[2]380-382

三是高标准加强能力建设。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管理机制,强化非遗中心的业务建设,提升非遗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启动实施非遗“薪火相传”中青年传承人培养计划,通过3年努力,培养50名中青年传承人。

四是高质量加强融合建设。以文旅融合为重点,深入推进非遗小镇建设,全面实施百场非遗进景区,统筹规范民办非遗展示馆,加快开发非遗衍生品,拓展非遗旅游线路,加强非遗资源开发利用,推进传统文化资源、文化元素转化为旅游产品,构建非遗科学保护新格局。

责任编辑:杨 芝

标签:;  ;  ;  ;  ;  ;  ;  ;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