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献分类的系统性特征_文献论文

论文献分类法的系统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类法论文,特征论文,论文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文献分类法都是由若干类目及其标记符号按照科学的原理组织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编制文献分类法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编制过程中,必须注意文献分类法的系统特征。

1 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文献分类法要达到的目标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文献分类法着重目的性,强调一个分类法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一定的合理要求。

1.1 符合文献管理的需要

编制的文献分类法要能使图书情报或档案资料部门的文献都有类可入。因此,编制文献分类法时必须对文献的内容范围、著作形式、编辑形式、出版形式、文献整理、藏书组织等方面,进行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发现、了解、掌握有关的实际数据及其规律,然后确定文献分类法的体系结构和编制方法。

1.2 满足文献检索、利用的需要

文献分类系统是一种公开的信息系统。这种系统要能有效地为广大读者或用户利用,就必须是读者或用户易于掌握的,因而必须达到两项要求:①存储、检索点(类目名称及其标记符号)必须是广大读者或用户比较熟悉的,或易于理解的,这样才不致于发生存储者和利用者因对存储、检索点的理解不同,而使文献无法充分、有效地利用,或无法查到所需文献。②存储、检索点的排列、组合有规律性,做到井然有序,既便于存储者利用,又便于检索者利用。

1.3 达到最优化的目标

编制的文献分类系统要达到体系最科学,结构最合理,技术最先进,方法最简易的目标,充分发挥它的整体功能。

2 整体性

整体性又称为全局性。整体性是文献分类法最基本的系统特征。因为一部文献分类法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把整体或全局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分类法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不是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合乎客观规律由各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2.1 做好总体设计

文献分类法的总体设计是编制文献法工作的基础。它指的是将整部文献分类法当作一个被科学地组织起来,能适应文献发展变化和用户不同需求的完整工具书,将全部编制过程当做一项系统工程而提出的规划和设想。文献分类法总体设计的内容,可用四句话来概括:保证质量,体现特色,加快进度,避免弯路。其总体设计的指导思想,也可用四句话来表示:立足整体,统筹全局,综合平衡,协调发展。设计方案越是周详、具体而又切合实际,实施步骤越能有条不紊,效果就越发显著。

2.2 确定编制原则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广大图书、情报、资料、档案工作者认真总结中外古今编制文献分类法的实际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编制文献分类法的基本原则:①思想性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实践性原则。这三个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思想性原则是文献分类法的政治方向和指导思想;科学性原则是文献分类法的客观依据和排列原则;实践性原则是文献分类法的目的要求和实际效用。

2.3 建立分类体系

文献分类体系决定着一部文献分类法的“生命力”。现代文献分类法的分类体系应根据当前的科学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和吸收科学分类学的研究成果,认真考虑文献的特点和用户的需求来确定。例如:《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科图法》)和《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均把全部图书分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性图书五大部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分为20多个大类。由此可以看出这两部图书分类法的整体面貌。

2.4 制订编制规范 一部好的文献分类法须十分注意其整体性、 系统性和一致性。为此,有必要在编制分类法之前制订好文献分类法的编制规范。其中包括对编制的目的、要求、原则、依据、技术、方法等,都作统一的规定。

2.5 做好编制中的组织工作 在现代文献分类法的编制中, 一般都要依靠集体编制,因此需要做好人员的组织工作。其中包括组织力量、聘请专家、分配任务、统一认识、明确要求和工作进度等。

3 结构性

所谓结构,就是系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合乎规律、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文献分类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方式。文献分类系统,如果根据观察和研究事物的领域分,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个方面。宏观结构包括编制说明、基本部类表、基本大类表(大纲)、主要类目表(简表)、详细类目表(详表)、附表(辅助表)、索引和使用说明。它们都是文献分类法的要素,担负着各自的功能和职责,而且彼此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微观结构是宏观结构的对称,就文献分类法而言,微观结构指的是每一个类目应包括的内容:类名、类号和注释。类名是类目的名称,类号是类目的标记符号,注释是对类目的补充说明,进一步阐述类目的含义、范围,揭示本类文献的分类方法等,都是围绕着类目而相互作用的。如果将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联系起来看。每一部文献分类法都是由成千上万个表示特定学科或专业概念的类目及其号码(类号)组成的。也就是说,文献分类法是若干类目的集合。众多的类目以一定有序的结构在分类法内部结合在一起。每一个类目都处在一定的位置上,又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属种关系,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结构层次。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反映出从属、并列、交替、交叉等多种联系形式。为了进一步说明文献分类法体系结构的特征、类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类法与环境的关系等问题,通常又以编制说明、索引和使用说明等形式加以规定或表述。从整体说来,文献分类法总是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稳定性是其存在的一个基本特点。文献分类系统的结构和要素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系统的要素是系统结构存在的基础,离开要素就谈不到结构。而系统的要素则总是作为系统结构的因子,存在于结构之中。

4 层次性

层次性也称等级性。文献分类系统的层次关系是以隶属或包含的原理为基础的。它的层次性,是指文献分类系统各个类目之间的等级关系。在现代文献分类法中,各个类目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和并列关系。隶属关系就是上位类与下位类之间的关系。并列关系就是从同一上位类划分出各个类目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学科、专业或事物可以它的本质属性或重要特征为标准进行划分,一个大类可以分成几个中类,一个中类可以分成几个小类,而小类还可以再分。像这样一层一层按逻辑系统复分下去,便成为一个有步骤、有层次、有秩序的展开系统。这就叫层层隶属的等级系统。被区分的类称为上位类,由上位类直接区分出来的类称为下位类。上位类的属性必定存在于下位类,下位类的文献也一定能归入它的上位类。隶属关系也称为纵向关系。例如:《科图法》从基本序列(大部)到某一具体细目,可以用符号“”表示:

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动物学动物分类学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真兽亚纲奇蹄目。并列关系也称为横向关系。具有并列关系的类目称为同位类。同位类之间一般都互相排斥。在编制文献分类法时,为了便于使用者辨认上位类、下位类和同位类,采用了不同字体的型号和行格表示,较大型号的类名表示上位类;较小型号的类名表示下位类;字体型号相同的表示同位类;在列表时,下位类比上位类退一格,同位类则在同一格。文献分类体系就是这样表示类目之间的同等性、次第性和部分对于总体的依存性的。

5 功能性

文献分类法的主要功能有排架功能和检索功能。

5.1 排架功能

任何一个文献情报机构对收集的图书资料都必须按文献分类法加以组织,使每一本图书资料在书架上都有一个明确的排列位置。图书资料的排列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排列方法各有利弊,但对用户或馆员查阅方便而言,以按照知识门类的排列方法最为理想。它有4个突出的优点:①能够使藏书体系体现学科的系统性, 使内容相同的文献集中在一起,内容相近的文献联系在一起,内容不同的文献区别开来,便于人们按学科系统利用文献。②文献情报人员能够按类熟悉藏书、研究藏书,便于向用户宣传、推荐和提供有关的文献。③有利于提高开架借阅的质量,便于用户读者充分利用文献。④便于文献情报部门按类统计文献的数量和了解读者的借阅情况,从而为藏书建设提供一定的可靠数据。

5.2 检索功能 文献分类法是一种重要的检索语言。 因为按分类系统检索文献,是读者或用户经常使用的方式。因此,每一个文献情报机构,无论规模大小,专业性质如何,都必须按照文献分类法编制分类检索工具,其中包括卡片式、书本式、磁带式的目录、索引和文摘。特别是在信息网络下,更需要发挥文献分类法的检索功能,以便读者按照不同的学科门类在数据库中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文献信息。

6 规律性

规律性是指文献分类法各个类目之间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并且决定着类目之间的关系。

6.1 对应律

对应律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每一个类目都必须有文献与之相对应;二是每一种文献都必须有其类目与之相对应。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不是造成大量文献无类可归,就是造成众多类目虚设。所以在编制文献分类法时,要贯彻文献保证原则。即要求类目的设置应根据文献的具体内容和数量情况,如文献数量较多,就扩充或加细子目;数量较少,就设立概括性类目。

6.2 同一律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区分等级上划分类目时, 必须采用同一个标准,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就会产生涵义交叉、重合的类目。所以在编制文献分类法时,要遵循逻辑划分规则:①每个类目所选的分类标准尽可能是被分对象的本质属性或足以表明被分对象之间重要差别的属性。②每一级的区分,一般只用一个分类标准,如万一需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准时,可用注释划清它们之间的界限,或按一定原则决定其主次。③由一类分出的各个小类之间一般要求互相排斥。如有容易混淆之处,应加以注释。④下位类目外延之和必须与上位类目的外延相等。如果不相等,则以“其他”类目补足。

6.3 协同律

协同律是指文献分类法的各个类目之间的互相配合必须适当。所以在编制文献分类法时要贯彻:①同类相聚原则。即所谓“同其所同,异其所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把相同的类目集中在一起,相近的联系在一起,不同的区别开来。②前后一致原则。即在类目的划分、类目的隶属、同位类的排列,类名的措词、注释的体例、号码的配置、索引的编排等方面,都力求做到规范、统一。

6.4 排中律 这是指在一部文献分类法的范围内, 一个类目只能有一个明确的位置,只能隶属于一个上位类,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等自相矛盾之处。所以在列类时,要注意不能出现一个类目有两个位置。如果出现,则用交替办法处理。例如:《科图法》的“心理学,就有既属于生物科学的位置,又可属于哲学的位置,但对以收藏自然科学文献为特色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来说,只能选择生物科学的位置,号码为‘59.8’。如果其他图书馆有需要,也可以选择哲学的位置,号码为‘19.8’”。

7 有序性

凡是系统都是有序的,系统的任何联系都是按等级和次序有条不紊进行的。系统的有序性是系统的有机联系的反映。文献分类系统的有序性,就是以被排列的类目本身的自然序列为依据,体现文献分类法的客观原则和发展原则,具有科学认识的意义,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所以在编制文献分类法时,首先要注意对具有隶属关系的类目的划分方法,即从总到分,从大到小,从上到下,从全局到局部,从整体到部分。每一次划分都应有单一的、明确的标准,而且层层划分应是连续的,是逐步过渡、逐步深入的,而不能是跳跃式的。同时要注意对具有并列关系的同位类的排列方法。同位类的排列也是有序的,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

8 稳定性

为了使文献分类法能够保持结构的有序性,因此,文献分类法从整体上说,应该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同时,为了减少藏书分类排架和分类目录的变动,文献分类法也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编制文献分类法时,首先必须注意不能采用暂时的、偶然的不稳定因素作为立类的标准或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注意,《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人大法》)、《科图法》和《中图法》在编制时,由于某些体系采用了暂时的、偶然的不稳定因素作为立类的标准,给图书馆藏书的分类排架和分类目录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改编和重新排架。其次必须给每个类目标记以符号或号码,使其位置固定下来,这样才能使类目之间的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必须注意,在修订文献分类法时不宜采取大修大改的办法。如果大修大改,一定会受到使用单位的激烈反对,甚至停止使用。如《杜威十进分类法》第15版,由于大刀阔斧地删去了2.5万多个类目,只剩下4621个类目, 引起广大使用单位的强烈不满,使得《杜威十进分类法》连忙推出15版修正版,恢复了很多类目,才把大家的不满平息下来。所以,总的说来,无论是编制文献分类法,或者是修订文献分类法,类目的设置都要考虑它在相当一个时期是稳定的。为了保持相对稳定,类目的设立或划分,一定要以科学分类、知识分类、专业分类或学校专业设置等为基础。

9 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在统一的原则、统一的体例指导下,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或技术,使类目的设置能适应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专业的文献情报机构的要求。但灵活性不等于随意性。因此,在编制文献分类法时,为了贯彻灵活性原则,必须从实际出发,采用下列一些方法:

9.1 设立交替类目 凡一个类目出现多重隶属关系, 即一个小类可隶属于两个或多个大类时,文献分类法可用“交替类目”来显示。即既设置一个正式类目(用来标引文献),同时又设置一个非正式类目,如有必要也可用它来代替正式类目。这个非正式类目称作交替类目,在交替类目下加注“宜入××××”。例如《科图法》:

27 经济、经济学

29 专业经济与部门经济

.3 农业经济

如愿将本类图书集中在农业科学,可将29.3 改为65.1,并依本类目复分。

65 农业科学

[.1] 农业经济

宜入29.30。如有需要,可集中此处,并可仿29.3细分。

9.2 采用类目参照 凡是具有交叉关系的类目, 都可采用注释进行参照。例如《中图法》:

O427 水声学

参见TB56。

TB56 水声工程

9.3 利用组配编号法 为了增加类目的复分机会, 可利用组配编号法。例如《中图法》:

O29 应用数学

总论入此;具体应用入有关各类。例:

工业数学入TB11。如愿将各种应用

数学集中于此者,可用组配编号法,

按本表序列排。例:工程数学为O29:

TB11。

10 发展性

发展性又称动态性或运动性。我们知道,任何系统都作为过程而存在,不论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结构和层次,或者系统整体及其同环境的关系,都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着。文献分类系统也如此。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献出版和读者(用户)需求的变化和发展,就要求在编制文献分类法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号码的编制上,采取一些技术措施,以便适应类目的扩充、增补和发展。

10.1 间隔编号法 间隔编号,也有人称之为留空位。这主要是在编制文献分类法时,考虑到不可能毫无遗留地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献都能归纳成类目一一反映出来;同时,也考虑到将有一些新学科或新事物常常会从两个学科或两种事物之间产生出来。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就需要采用间隔的办法来编排号码。例如:1、3、5、7、9或A、C、E、G等。这样,就可以留出一些备用的号码, 给修订分类法时用作增补新类目。

10.2 扩展编号法 即在某一个号码的后面多伸展一些号码,以表示同位类。这种办法主要在单纯数字号码不能适应十个以上并列类目时使用。例如:八分法就是用前八个数字表示前八个类目,到第九类以后则在9的后面进行扩展,这样,第九个类目用91,第十个类目用92, 第十一个类目用93……,直到第十六个类目用98。假如并列类目还有很多,那么第十七个类目还可用991……,余依此类推, 以适应同位类的不断发展。

10.3 层次编号法 又称等级编号法。即根据类目的不同等级,给予相应的不同位数的号码,一级类用一个号码表示,二级类用两个号码表示,三级类用三个号码表示,依此类推。如果第一版时已用到三级,第二版需要分到四级,那就用四个号码表示。这很适应不断增补新的分支学科。

10.4 借位编号法 借位编号,简称借号。借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缩短号码或需要分配较大的号码时,借用上位类的号码。另一种是为了适应并列类目过多(超过9个以上), 而又要求合理使用号码时,借用下位类的号码。

10.5 联结编号法 联结编号一般是利用冒号“:”联结原有两个类目的号码,重新构成另一个新类目的号码的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新兴的边缘学科。

我国建国以来编制的几部文献分类法,都注意到了发展性这个特征,从而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上述编号法,因而适应了环境的变化。每次修订时,都增补了许多新类目或扩展了不少新类目,而总的体系结构并没有大的变动,这就充分说明编者有预见性,有发展眼光。

标签:;  ;  

论文献分类的系统性特征_文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