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的边缘学科——环境地貌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貌学论文,学科论文,边缘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环境科学的异军突起,一门介于环境科学与地貌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环境地貌学正在日臻成熟。环境地貌学既是环境学的一个新支,又是地貌学的一个分支。70年代初,在国外就诞生了环境地貌学,在我国则是近几年才独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这对矛盾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环境地貌学则是研究“人类与地貌”对立统一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支学科。地貌是构成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地貌的起伏形态、地表组成物质及地貌变化过程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而环境质量又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地貌环境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着制约和影响。例如山脉的走向,山体的高度和位置,能使两侧形成不同的环境特征。秦岭横亘我国中部,它的东西走向、高大的山体和所处的纬度,阻挡了北方冷空气的南下,成为我国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重要地理分界线,使秦岭南北的环境要素水分、土壤、热量、植物群落等迥然不同,从而使秦岭两侧的环境发生了局部变化,导致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明显差异。地貌形态和地貌部位不同,环境条件也有差异。如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下水埋藏较浅,是发展工农业生产、交通和城镇建设的理想之地,人类的生存环境条件优越;山区则因地形起伏大,坡度陡,土层瘠薄,对发展工农业、交通和城镇建设有一定局限性,环境条件较差。即是同一地貌单元,由于地貌部位不同,环境条件也不尽相同,如河谷地区,由于河床、漫滩、阶地、谷坡、山坡和山顶地貌部位不同,导致环境要素、土壤、水分和植物群落有明显的分异,从而形成不同的环境条件。
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环境质量也不同。如由砾石组成的戈壁和由沙子组成的沙漠地区和由粘性土组成的河谷平原地区,显然形成了两种环境条件。前者人类生存繁衍困难,后者则是优越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地表组成物质还会影响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植被等其它环境要素,并通过对其它环境要素的影响再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地貌的变化过程对环境影响更为显著。火山喷发、山崩、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灾害性地貌过程,可阻塞河道,毁坏森林、流失水土,淹没农田和村镇,使环境质量恶化,直接危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长期弥漫天空,能阻挡阳光,使地球上气温降低,引起大范围的环境变化。但是,大部分地貌变化过程缓慢或不易被人们觉察,如地壳运动所形成的造山、造陆运动,虽然过程极其缓慢,却能使全球性环境发生变迁。如古生代盛行的蕨类植物,到中生代时由于强烈的海西运动,海陆发生变迁,环境发生巨变,大部分衰退绝灭。
地貌影响环境,环境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又反馈于地貌,从而又影响了环境质量的优劣。人类对地貌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况。人类对地貌的直接影响诸如开挖河道、渠道,修筑公路、铁路,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等活动,可改变地形形态和坡度。人工修筑水库,采掘粘土、砂砾石等建筑材料使地表出现坑洼负地形等,不仅破坏了地貌的稳定性,而且还会引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貌灾害现象发生,直接影响到局部的环境质量变化。人类对地貌的间接影响如修筑水利工程后,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速和流向发生改变,进而改变流水的侵蚀和堆积过程,使地形发生变化。采掘矿石、大量抽取地下水和油气,会使地面崩塌和沉陷,破坏地面的平整形态。地面形态发生变化后,局部环境也发生变化,从而又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地貌影响环境,环境影响人类,人类又反馈于地貌,地貌又影响到环境,这是个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环境地貌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这个循环往复过程,及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发生、发展机理,并对每一个环节进行评价和预测。“人类与地貌”这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始终起主导作用。因此,环境地貌学既把人类当作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又把人类当作改变地貌环境的重要营力之一。
环境地貌学在我国起步不久,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还待进一步研究探讨。由于学科紧密联系实际,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一定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