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笔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笔谈论文,列宁论文,学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列宁学说的新视角
中国学术界对列宁学说和列宁的了解,从五四运动算起,已有80多年的历史。当前怎才能 推进对列宁和对列宁学说的研究,从而充分发掘列宁的思想遗产,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实践服务,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俞良早新著《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从一个 新视角在东方的视域中研究列宁学说,开拓了研究列宁学说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该著提出, 必须从东方的社会政治条件出发,看列宁政党学说的正确性。俄国、中国等东方国家,在旧 的社会制度下,人民没有任何合法斗争的权利,他们的革命斗争面临着专制制度的残酷镇压 ,而且反动统治者往往以阴谋手段从内部瓦解革命运动。这就是东方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时面 临的社会政治条件。在这种条件下,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必须是秘密的党,是组织严密和权 力集中的党,是思想上、行动上高度统一的党。列宁关于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学说,正是 要求建立这样的党。当时的和当前的西方社会主义者,或者对列宁的建党学说不理解,或者 竭力反对这一学说。该著立足于东方国家革命前的社会政治条件,从分析这些条件入手,如 它在论及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组织严密和权力集中的观点时,在分析了东方的社会政 治条件后写道:“在上述社会政治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 政党必须是组织严密、权力集中的党。道理在于,只有这样的党,才有统一的思想、统一的 意志、统一的行动,才有战斗力。”(该著第48页)该著提出,必须从东方的社会矛盾出发, 看列宁关于东方革命特殊性学说的正确性。按照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当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并且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时,才会发生社 会主义革命。可是,东方国家的情况则不完全是这样。俄国、中国等国进行革命并走上社会 主义道路时,生产力水平不高。列宁认为,这个事实体现出东方国家革命的特殊性。这种特 殊性的具体内容是,东方国家虽然生产力水平不高,但它的社会矛盾极为复杂、深刻和尖锐 ,易于激化,容易产生革命,革命的攻击力量异常强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形势到来 时可以夺取政权和掌握政权,然后利用手中的政权发展生产力,创造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俄国历史上的孟什维克以及其他机会主义者,均反对列宁的这一学说。分析了东方国家的社 会矛盾和革命条件,分析了东方国家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事实,论证了上述 列宁关于东方革命特殊性的学说。如它在叙述了俄国比西方国家容易发生革命的事实后写道 :“列宁的这一看法,是十分正确的。”(同上第68页)它在叙述了俄国、中国在无产阶级专 政条件下生产力迅速得以发展的事实后写道:“历史事实证明,列宁关于经济落后国家的无 产阶级可以先夺取政权,然后利用这个政权创造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的理论观点,是十分正 确的和科学的。”(同上第71页)
该著提出,必须从东方的生产力状况出发,看列宁经济建设学说的正确性。东方国家包括 俄国、中国等等,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小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无产阶级掌握政 权以后,必须从这种状况出发,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正确的经济政策,应该包括发展小农 经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商业、把商业原则引入国有企业等内容。十月革命后特别是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关于经济建设的学说正是如此,在社会主义史上,一些思想“左 ”倾、教条和僵化的人,反对列宁的这一学说。科学地论证列宁的这一学说,对于我国改革 开放,具有思想鼓舞和启迪作用。该著由深入分析东方国家生产力的状况入手,论证了列宁 经济建设学说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如它在论证列宁关于苏俄必须发展小农经济时写道:“发 展小农经济,是俄国以及东方其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达渡的正确途径,”(同上第93页)列 宁说,在这样的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同小 农之间达成妥协,即国家在各项政策上特别是在经济政策上充分照顾小农的利益。他的这个 看法是科学的和正确的。”(同上第94页)该著提出必须从东方革命过程中的现实情况,看列 宁 关于政权学说的正确性。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权的学说,包括无产阶级专政是“铁的政权” 、“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是一个由若干齿轮组成的复杂体系”等思想内容 。西方过去的、现在的学者大多反对这一学说。我国当前有的理论工作者,由于未认真研究 和领会列宁的这些思想而表示对其难以接受。《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细致而准确地分析 了列宁这些论断的含义,并且从东方国家革命过程中现实情况出发,论证了列宁的这些思想 的正确性。如它在论证关于革命专政“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的政权时写道:“列宁的这 一观点在于说明,革命专政不是按照某种法律程序产生的,而是通过革命暴力建立的。俄国 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属于这种情况,证明了列宁观点的正确性。中国以及东方其他国家革 命专政的建立也属于这种情况。”(同上第124-125页)它还写道:“列宁关于革命专政‘不 受任何法律约束’的观点说明,在革命专政建立的初期,在对敌斗争的过程中,它不受任何 法 律的约束。他的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也为东方一些国家革命专政的实践所证实。”(同上 第125页)意思是说在革命胜利初期,由于尚未建立起新的法律制度,无产阶级专政可不受法 律的约束,由于国家处于非常时期以及这一时期阶级斗争的残酷性,无产阶级专政不应受法 律的约束。上述该著的论述,具有独到见解和较强的逻辑力。
该著从东方的视角出发,研究列宁社会主义战略的发展过程,认为他逝世前夕形成了“东 方社会主义战略”。1921年以后,欧洲革命形势走向低潮,西文国家的革命被“推延”下去 ,可是东方各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不断高涨。列宁看到了事实。他逝世前夕在《宁肯少些 ,但要好些》中提出,苏维埃国家的国力能不能使它支持到西文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 那一天呢?它不能不能避免同帝国主义国家在未来发生冲突呢?对于这些问题,他的回答是: 斗争的结局归根到底取决于俄国、中国、印度等构成世界人口的大多数,由于这些国家的人 民近几年以来迅速地卷入革命斗争之中,所以世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完全和绝对有保证 的。该著论述到此写道:“这说明,列宁已经把苏维埃俄国的前途命运同印度、中国等东方 国家人民的斗争联系在一起了,已经把俄国社会主义胜利的希望和世界社会主义胜利的希望 寄托在东方大多数人的斗争之上了。列宁这一思想的提出,意味着他社会主义战略的转变: 完全放弃了把俄国革命过程与西方国家的革命过程联系在一起并从西方寻求支持力量的战略 ,开始实行东方社会主义战略即寄希望于东方革命发展和促进东方革命运动发展的战略。” (同上第297-298页)该著认为,列宁关于东方社会主义战略的内容是:东方物质条件较差的 国家可以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并展开社会主义建设;世界社会主义胜利的希望在东方,即俄国 、中国等东方人民的斗争将打击帝国主义,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走向胜利。以上论述视角新, 所以结论新,观点新。该著还从东方的视角出发,全面地研究列宁主义内容,就列宁主义的 定义,列宁主义的精髓,列宁主义的科学体系,阐述了新的观点。它还研究了东方国家人民 学习和研究列宁主义的过程,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方列宁学”产生和逐渐成熟,“ 直接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实践服务,在中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服务。” (同上第468页)这些研究过程及其观点,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科学总结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在社会主义史上,列宁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第一个领导苏俄人民进行了社 会主义建设的尝试。科学总结列宁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 历史进程,以及推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极为重大。《东方视域中的列 宁学说》,正是一部力图科学总结这方面历史经验的厚重的学术著作。
该著总结了1921年春列宁领导苏维埃国家实现政局稳定和社会稳定的经验。苏俄国内战争 结束以后,尤其是1921年春,国内出现了政局不稳和社会不稳的情况。其表现为农村有的地 区发生农民骚动,有的地区出现毁坏农业生产机器和其他生产资料的事件,一些城市的工人 则举行罢工和游行示威,以表示他们对生活极度困难和国家政策的不理解和不满意。针对这 些情况,列宁领导俄共(布)举行十大,认为产生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国内战争中开始实施 的战时非常措施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困难。于是,列宁和俄共(布)决定改变当时的经济政 策,促进政局稳定和社会稳定。这就是列宁领导实现国家政局稳定社会和稳定的历史经验。 该著在作了上述分析后写道:“改变经济政策,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可以消除 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情绪,促进国家政局稳定。”(该著第321页)它还写道:“改变经 济政策,特别是实行租让制,有利于大工业恢复生产,使国家获得必需的产品,满足工农群 众生活的需要,促进国家政局稳定。”(同上第323页)该著还深入总结了列宁和俄共(布)为 促进采取的其他措施,如全党思想上组织上高度统一,同政治动摇现象作斗争;党必须接近 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反对政治动摇现象;同敌对分子作无情的斗争;整顿党的组织,端 正党的形象,促进政局稳定。上述该著的内容,符合历史事实,观点正确,有理论性,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该著肯定地论述了列宁领导人民渐进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十月革命胜利时,苏俄 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小农占全体劳动者的大多数,文盲者占总人口的大多数, 生产力水平低下。列宁根据这种情况,提出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取特殊的办法和 措施,或者说渐进的办法和措施。十月革命胜利初期,他主张采取的措施是“计算和监督” , 即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由工人团体和组织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进行 监督,对资本家的活动进行一定的制约。这是非社会主义改造性质的渐进措施。1918年4月 ,他提出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的主张,认为在俄国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这个 措施也体现了渐进的性质。“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更是主张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 本主义的作用,利用市场和商业的作用,渐进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更能说明他主张谨慎地 、缓慢地、渐进地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同上第522-523页)该著认,上述事实深刻 地体现了渐进地建设社会主义经验。
该著肯定地论述了列宁领导苏俄适时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经验。1918年4月, 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镇压剥削者反抗的斗争告一段落,苏维埃政权基本得以巩固,列宁 适时地要求党和国家政权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上。由于当年夏季国内战争 的爆发,苏维埃政权面临被颠覆的危险,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回转到军事政治斗争的轨道上 。在此后的国内战争过程中,1920年初,苏俄军民先后取得了战争的阶段性胜利,赢得了和 平 喘息时机,列宁再次提出必须转变工作重心。同年底,国内战争取得彻底胜利,列宁第三次 提出转变工作重心。1921年春列宁领导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深层次地实现了工作重 心的转变。这说明,适时地转变工作重心,是列宁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经验之一。该著 正确地论述了这一问题,写道:“无产阶级阶级建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使自己和全人类 都得到解放,主要依赖于夺取胜利并在新政权得以巩固进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同上第523页)
该著肯定地论述了列宁领导党围绕中心任务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在苏俄国内战 争时期,无产阶级面临的任务是同国内外敌人作军事上政治上的斗争,以英勇无畏的精神保 卫苏维埃政权。这时列宁主张对红军战士和工农群众进行革命英雄主义的思想教育。他要求 红军各级政治部和全体政治工作干部,利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和报告会、报刊、文艺演出等开 展思想教育工作。该著在叙述了这些事实后写道:“在列宁看来,在红军中进行思想教育和 宣 传鼓动工作,直接的目的在于使士兵懂得为谁打仗,应怎样去战斗,从而提高红军的战斗力 。”(同上第528页)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党和政府决定采取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的政策 ,采取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一时 期,列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认为,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广大群众 懂得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性质、方法和步骤,献身于这项事业中。列宁十分加强对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他1920年秋领导建立了国家政治教育总委员会。该委员会在工作上 直接归俄共(布)中央领导,由它领导全国的宣传工作和鼓动工作。该著对列宁此方面实践的 总结,是科学的和正确的。
该著从事实上论述了列宁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验。十月革命时期,在 革命形势不断发展的时候,第二国际及其各国党的领导人竭力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否认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特别是否认无产阶级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必要性。这时,列宁 撰写和出版著名的《国家与革命》,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观点,恢复了马克思主义 国家学说的本来面目,对俄国革命以致全欧洲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苏俄新经济政 策时期,在如何认识“战略退却”的问题上,列宁主张批判“社会主义失败论”,维护和捍 卫人民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1922年,列宁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中提出,共产 党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有的科学工作者都必须坚持唯 物主义和坚持无神论,批判封建神学和伪科学。该著认为,列宁树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光 辉榜样。同时该著提出:“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苏俄无产阶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途 径的过程中,主张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上第531页)它列举了以下例子:1918年,在 列宁领导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时,他主张采取国有资本主义的措施。当党 内有的人反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时,列宁说,这些人“怎么能够抓住书本上只言片语”而忘 记现实呢?现实告诉我们,国家资本主义对于俄国来说是一个进步。意思是说,不能搞本本 主义和教条主义,确定政策应从实际出发。1921年后,列宁再次提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并 且说,关于无产阶级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留下任何可供引用的材料和 指示,苏俄人民“必须自己来找出路”,即必须在生活中开辟前进的道路,促进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发展。该著还提出:“十月革命后,列宁还就怎么认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革命的 必然性,怎样发展生产力和怎样进行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同上第32页)它认为,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列宁留给后来者的宝贵经验 。
该著肯定地论述了列宁既坚持党的领导又加强党的建设的经验。十月革命后,列宁在领导 苏维埃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他在1920年说,如果没有“铁一般的在 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党”,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是不可能的。他还说,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 存在着阶级,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无产阶级政党不能不发挥作用,即对社会各方面进行领导 的作用。该著提出:“列宁在强调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提出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同上 第533页)著作以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个观点,并且认为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该著所论述的列宁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十分重大。如同该著所提出的:“当时列宁面临的问题和进行的实践, 当前和今后会不断地以新的形式出现在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所以,我们应该善 于借鉴列宁的历史经验,解决我们前进中的问题,达到顺利地推进事业的目的。”(同上第5 34页)
创新是学术理论研究的必然要求
学术理论研究的必然要求是创新,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掌握好材料的基础上提出新 学术观点。只有这样,学术理论研究才能起到促进人们的思想进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促 进历史发展的作用。俞良早教授的《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是一部锐意创新的学术著作 。
关于如何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列宁关于世界革命战略与俄国革命战略之间的关系 ,一直是学术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难题。以往学术界一般认为,列宁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具体说来是在《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一 国首先胜利”,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然而这种观 点说明以下问题:(一)列宁关于世界革命的战略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列宁,不能不继 承马克思主义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战略思想。况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列宁活动在世界 革命的舞台上。他认为当时欧洲各国的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或正在成熟,竭力号召各国无产阶 级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夺取和掌握政权,走向社会主义胜利。如果认为列宁此时提 出了一国可以首先胜利而多国不能同时胜利的理论,则不能将这种理论与上述他的实践和理 论统一起来。(二)列宁关于俄国革命地位的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在提出欧洲 各国人民面临的革命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俄国人民面临的任务则是进行民主革命。俄 国的民主革命虽然有可能先于西方革命爆发,但是俄国不可能先于西方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 利,它只有在西方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并且在西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下才有可能走向社会 主义胜利。认为列宁提出了“一国首先胜利”论,意在说明列宁提出了俄国可以一国首先取 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如果这样的话,则不能把上述列宁关于俄国革命地位的思想与 “一国首先胜利”论统一起来。况且,在列宁所有的文献中找不到关于俄国可以一国首先取 得社会主义胜利的论断,或者类似这样的论断。由此,近年来学术界有人提出,列宁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中未提出所谓“一国首先胜利”论。可是,如果完全否认列宁有“一国胜利”的 思想或者类似“一国胜利”的思想,则难以说明列宁后期领导苏维埃国家恢复经济并进行建 设的目的性。《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为正确认识列宁的社会主义战略思想开辟了一条 新思路,提出了一种新观点。
该著持列宁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出区别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论的“一国首先胜利” 论的观点。而且具体地、微观地研究和论述了这个问题。如它深入地研究了列宁1915年的著 作《论欧洲联邦口号》,研究了列宁1916年的著作《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还研究了 列宁1917年的《四月提纲》,从而提出列宁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高举着马克思主义伟大旗 帜,坚持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并提出“一国首先胜利”论。它写道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列宁,高高地举起了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该著第252页)“当今的科学社会主义者和共产党人,无限崇敬列 宁,爱戴列宁,怀念列宁,这是必然的和应该肯定的。实事求是地看待他的思想,肯定他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高举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是对列宁最有意义的纪念。”(同 上第254页)
可是,仅权作这样的认识和理解,不足以科学地说明十月革命时期以及以后列宁社会主义 实践的意义。于是,该著对十月革命时期以及以后列宁的社会主义战略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考 察。它研究了列宁当时的一系列著作后提出:“在十月武装起义的前夕以及起义胜利后一段 时间里,在列宁的思想上,十月革命是作为欧洲革命的‘序幕’和‘阶梯’,即同欧洲社会 主义革命的过程联系在一起的革命而展开的。”(同上第280页)这个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俄 国无产阶级不会立即将俄国革命推向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俄国革命会激发西方各国的社会主 义革命;在西方社会主义革命的支持下,俄国无产阶级可以将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并取 得胜利(参见上书第283—284页)。它提出,1920年底,苏俄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 变化。从国际上看,一个重要的情况是十月革命胜利后一度蓬勃发展的欧洲革命风暴渐渐落 入低潮,俄国革命近期内不可能得到西方社会主义革命支持;另一个情况是国际上革命力量 同反动势力之间形成了一种“均势”,帝国主义国家近期内不可能发动对苏俄的侵略战争。 从国内看,苏俄军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伟大胜利,苏俄单独一国以能够巩固政权已经成为事 实。于是列宁的战略思想发生了转变,即肯定了苏俄先于西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和 必要性,该著提出:“俄国先于西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是单独一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 践。因为从事实上看,当时世界上只有苏俄一个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它的社会主义实 践只能在单独一国的条件下进行。列宁从理论上肯定俄国先于西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能 性和必然性,实际上是肯定了俄国单独一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该著 第295页)该著提出,1922年底1923年初,列宁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发生了转变。“这一次转变 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由过去的西方社会主义战略转向了东方社会主义战略,二是由世界社 会主义战略转向了国内发展战略。”(同上第295—296页)所谓:“东方社会主义战略”,包 括下述内容:东方物资条件差的国家可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展开社会主义建设;世界社会 主义胜利的希望在东方。所谓“国内发展战略”,指列宁的注意力由世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转向了国内发展问题,主张把国内的生产建设搞好,发展生产力,开展文化革命,改革国家 机关,加强党组织建设等等。
该著的以上内容,理清了十月革命时期及其以后列宁战略思想的发展线索,有利于人们摆 脱对列宁思想认识的种种矛盾,切切实实地正确认识和掌握列宁的社会主义战略思想。
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也是长期以来学术界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的问题。1924年斯大林 曾经提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 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1925年联共(布)的另一位 领导人季诺维也夫也给列宁主义下了一个定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战争时代和在一个农民 占多数的国家里直接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认为 ,上述几种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均有其可取之处,但也都有不当之处。该著也给列宁主义 下了一个定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俄国以 及东方其他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人民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理论, 是这些国家人民通过‘中间环节’渐进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是他们加强民主政 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同上第478页)该著从俄国和东方其他 国家经济文化的实际出发,从这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事实出发,论证了这个定义 的科学性、正确性和现实意义。此方面的论述,是否科学当由学术界通过争鸣来作出评估, 但总的看来,应该说其基本结论和基本观点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此外,该著在列宁关于国有化的思想上,关于苏维埃建设的思想上,关于把“供应和分配 ”统一起来的思想上,关于他逝世前夕的几个重要论断的理解上,均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理论 创新,提出了不同于前人和当前他人观点的新观点。这些新观点,对于当前人们的实践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评论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列宁学说的观点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有些学者主张重新评价十月革命和俄国问题,重新评价列宁和列 宁学说。这个派别就是所谓“重评派”。“重评派”自认为进行了大量的新考证,在若干重 大结论上提出了不同于前的新观点。因此,廓清“重评派”挑起的关于列宁学说的论争,正 确评论区分学者此观点,进一步阐明中国学者研究列宁学说的进展,有利于我国理论界坚持 列 宁主义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方向。《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一书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重大 的努力。
该著驳斥了“重评派”关于十月革命过程的观点。“重评派”提出,在十月革命过程中, 群众的革命热情和革命行为是客观环境和他们本能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他们的宣传工 作不起什么作用。该著在引证了“重评派”代表人物的有关论断后写道:“上述‘重评派’ 的观点,违背了革命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历史跨入近代以来,不论是资产阶级 的革命运动或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都是先有革命的舆论,即革命的先驱者先进行理论创造 , 理论宣传,启发群众的觉悟。在这个基础上,才有群众的革命热情和革命的运动。”(该著 第136页)它还写道:“上述‘重评派’的观点,不符合十月革命过程中的事实。”(同上 第137页)接着,该著以十月革命过程中布尔什维克党对群众所进行的大量宣传工作及其产生 的 作用,批驳了“重评派”的观点。“重评派”对十月革命过程中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状况作 了考察,认为该党与当时的其他激进政党相比较,显示了组织上的优越性。可是他们同时提 出,十月革命过程中布尔什维克党是一个很松散的组织。《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研究了 “重评派”的这个观点后写道:“关于布尔什维克党是一个很松散的组织的观点,不符合十 月革命过程中该党组织状况的事实。在十月革命过程中,党组织的活动是政党的和积极的, 它的力量是不断壮大的。”(同上第141页)该著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批评了 “重评派”的不正确观点。它还写道:“上述‘重评派’的观点,相悖于布尔什维克党的历 史传统。布尔什维克党作为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严密的组织性 和纪律性。”(同上第142页)上述不仅反击了西方学者所谓新观点的失误,而且推进了十月 革 命发生及过程的研究。该著的一系列论述及其观点,符合历史事实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与方法。
该著评析了“重评派”关于十月革命过程中革命领袖作用的观点。“重评派”提出,列宁 在党内享有很高的威望,在所有领导人中最为杰出,可是他不能有效地领导党,而需要普 通党员帮助他向党组织施加压力。针对此,《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指出:“列宁固然是 党 组织的成员之一,他的智慧和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和普通党员之中。可是作为党的领袖的他 ,必然有非同一般人的优点和能力。他对党的领导,固然离不开党员群众的支持。但是最关 键的条件,则是他本人所具有的优点和能力。”(同上第149页)接着,它以列宁能够用马克 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国际形势和俄国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能够为党制定正 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善于做宣传工作和鼓动工作,工作作风民主,能够团结周围的同志 一起工作等事实,论证了列宁成为党的领袖并有力领导党组织的必然性,这就在根本上坚持 了马克思主义于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观点,维护了列宁在十月革命中的作用和形象。
该著评析了“重评派”关于列宁思想的几个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相信帝国 主义战争会激发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而帝国主义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利于这些国家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且西方国家社会主义贩革命胜利的大环境,将促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的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胜利。“重评派”认为,列宁持这样的思想,说明他对欧洲革命的前 景和俄国革命的前景“无根据地抱乐观态度”。《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指出,要评判这 些问题上的是非,必须研究和说明帝国主义战争是否会激发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是否有利于由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西方社会主义胜利的大环境是否 有利于俄国走向社会主义胜利。该著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证了列宁思想的正确 性。如它写道:“战争引起革命,是一个被历史事实反复证明的真理。”(同上第161页)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于1917年连续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 新国家政权。此后,芬兰无产阶级于1918年1月举行革命,德国于1918年爆发十一月革命。 匈牙利无产阶级于1919年3月举行革命,斯洛伐克人民于1919年6月举行革命。在英国和法国 ,广大工人和士兵掀起了强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的浪潮,斗争矛头直指资产阶级反动政权。 “上述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帝国主义战争激发了欧洲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列宁在这些事件 发生以前所作出的判断和估计是正确的。”(同上第162页)该著还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也是被历史事实证明了的科学道 理。西方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大环境有利于俄国走向社会主义胜利,是马克思、恩格斯早已 提出的科学理论。
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俄国面临的许多问题,是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前所不曾预料的。然而, 他领导党和苏维埃政府积极地面对新出现的问题,认真地进行解决,并在实践中提出新的理 论,发展了自己以前的思想。可是,“重评派”看不到这一点,认为列宁没有解决十月革命 以后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没有解决社会主义革命“不向西方扩展”怎么办、少数民族存在“ 分离主义渴望”怎么办、农民不愿意同社会主义政府“合作”怎么办等问题。《东方视域中 的列宁学说》用事实说明,列宁并非没有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就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重要的 理论和策略。它提出,1921年,欧洲革命风暴已经过去,各国的革命形势落入低潮,西方社 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期望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列宁看到这一点,把视线移向国内,要求俄 国无产阶级全力搞好国内的经济建设。而且由于此时苏维埃国家依靠一国的力量巩固了政权 ,创造了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所以,“列宁形成和提出了俄国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的理论,解决了‘社会主义不向西方扩展怎么办’的问题。”(同上第167-168页)它提出, 列宁在逝世前夕,就正确解决民族关系问题提出了正确的理论观点。其内容是:因为历史的 原因,因为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水平的差异,大民族在处理同小民族的关系时,不仅应该遵 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应该超出某种“形式”的规定,对小民族进行“让步”。这说明,“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就解决俄国的民族问题提出了正确的理论观点。”(同上第169页)该著 还提出:“针对俄国农民占人口大多数以及农民是小私有者的现实,列宁就城乡经济结合指 出了正确的途径,即商业和商品交换的途径。”(同上第169页)列宁思想的内容是:小农作 为小生产者,需要通过商品交换的途径出售自己的劳动产品,购回自己生活需要和发展生产 需要的工业品,所以苏维埃国家应该把发展商业作为各项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以商品交换的 方式从农民手中得到粮食,以这种方式实现城乡经济的结合,实现社会主义工业经济和小农 经济的结合。这说明,列宁就工农联盟问题提出了新理论观点,解决了小农不同社会主义政 府“合作”和拒绝向城市提供粮食的问题。
上述该著的内容,对苏俄人民的实践认识和了解十分正确,对列宁思想的掌握十分准确, 所以对“重评派”观点的批驳有理有据,说服力极强。
该著批驳了美国学者罗·塔克关于列宁学说的若干观点。罗·塔克把国家政权发动的生产 建设活动称为“来自上面的革命”,认为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运动都来自 上 面的革命,并且认为这种“来自上面的革命”有其列宁主义根源,即认为在列宁主义中有这 种“来自上面的革命”的思想根源。该著提出:“塔克以否定的态度提出所谓‘来自上面的 革命’,是对革命认识上的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同上第179页)因为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个 阶级的革命,都必须首先解决夺取政权的问题,并且利于新政权大力推行有利于本阶级利 益的政策和措施。该著还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证实列宁十月革命后的思想并不是所谓“来自 上面的革命”的思想。该著还批驳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国际十月革命史委员会副主席 亚·拉比维奇关于俄国国内战争以及列宁学说的有关观点,批驳了德国学者沃·莱昂哈德关 于列宁主义的若干观点。这些批驳以事实为依据,重在说理,既指出了西方学者观点的错误 之所在,又论证和宣扬了列宁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值得肯定。
高高地举起列宁主义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体系。高举起列宁主义伟大旗帜,对于人们学 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十分重大。俞良早同志的新 著 《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在学术理论研究中,高高地举起了列宁主义伟大旗帜。
该著指出,在当今俄罗斯,列宁主义旗帜在亿万人民心目中高高飘扬。苏联1991年“八一 九”事件以后,俄罗斯总统宣布停止苏共和俄共在俄罗斯领土上的活动,解散他们的组织 机构。同年12月21日,独联体首脑会议在阿拉木图举行,会议决定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至 此,列宁缔造的党和建立的苏维埃国这家,已被瓦解了。此后,在意识形态领域,一股否定 列 宁、否定十月革命、否定社会主义的邪风愈演愈烈。该著提出:“当政者的倒行逆施,不仅 未抹去列宁和十月革命在人民群众心中的烙印,反而使人民群众更加怀念列宁,倍加拥护列 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以后的日子里,广大人民群众与当政者之间,就要不要维护列宁、列 宁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地位展开了顽强的、不间断的斗争。”(该著第8页)它以下列事实证明 了这一点:(1)人民群众反对把列宁的遗体迁出红场。1992年8月,俄罗斯有一传说,在“八 一九”事件一周年时,政府有关部门将把列宁遗体迁出红场。19日,许多群众自发聚集红场 ,保卫列宁墓。他们高举着“列宁永远与人民在一起”、“不许动列宁”等标语牌,反对将 列宁诞生遗体迁出红场。(2)俄罗斯人民群众不断举行纪念列宁的活动,1995年4月22日,是 列宁125周年纪念日。莫斯科人民群众以各种方式发达了对列宁的怀念。莫斯科的主要报纸 在显要地位刊登纪念文章,从不同角度评价列宁的历史作用。《真理报》有关文章指出,列 宁领导的伟大十月革命为俄罗斯人民开辟了通往自由和社会主义道路。该著提出:“俄罗斯 人民如此怀念列宁,是因为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和导师,把自己的一身都献给了无 产阶级追求解放的事业。”(同上第10-11页)(3)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 。苏联解体以来,人民群众纪念十月革命的活动没有停止过。1992年11月7日,在俄罗斯劳 动人民阵线、俄罗斯工人共产党、劳动俄罗斯运动等政治组织和政党的组织下,莫斯科群众 2 万多人在市中心马涅什广场举行集会,以庆祝十月革命75周年。该著提出:“人民群众之所 以如此拥护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于这场革命在20世纪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于 它对全球走向文明和进步的巨大影响,也在于它给人民创造了一种新社会制度。”(同上 第12页)(4)某些新建立的社会主义政党视自己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继续,说明他们拥护列宁建 立 的党和拥护列宁的事业。如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明确地肯定十月革命,该党1994年制定的新纲 领指出,十月革命是向社会主义的一次冲刺,历史表明,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转变保证了 劳动人民的充分权利和国家的质的更新,拯救了俄罗斯这一伟大国家。该著在作了这些分析 后提出:“以上事实说明,俄罗斯新当政者瓦解列宁的党和瓦解列宁事业的企图,并未完全 得逞”(同上第13页)该著的这些论述及观点,符合事实,具有明确的积极的政治倾向,对于 人们坚持列宁主义,弘扬列宁主义的精神和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著批评了西方学者歪曲列宁学说的观点,高举了列宁主义旗帜。西方学者沃·莱昂哈德 说,在列宁学说中“有很多需要批评的东西”,如列宁关于党的集中制的思想,关于过火地 同孟什维克和社会民主党论战,关于反对自由主义者,关于否认权力分开和法国家的思想, 关于人为的区分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等等。该著立足于历史事实,用马克思主义的 立场、观点和方法,批评和反驳了上述这些观点。如它在反驳关于列宁否认权力分开和法治 国家的观点时指出,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以及国内战争时期,由于国内处于非常的军事政 治形势之下,来不及和不可能建立某种好的管理体制,未讲究和不可能做到权力分开,没有 条件做到依法治国。可是在国内战争结束和进入和平经济建设时期以后,列宁则及时地把这 些 问题提上了日程。他在1922年3月党的十一大期间,明确地谈到了理顺党政关系和权力分开 的 问题,要求提高苏维埃机关特别是国家行政机关人民委员会的威信,使各级人民委员会加强 工作责任心,并让他们有职有权地处理各自管辖的事务。它提出,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即 领导苏维埃国家抓紧进行立法工作,制定了一大批法律法令。“可是在国内战争时期,国家 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都转入了战时轨道,制定的法律不能得以执行。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但是不能因此而否认列宁主张依法治国的事实。”(同上第200页)又如,它在评析关于列 宁人为地区分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的观点时指出,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表示一定 阶级的民众掌握国家政权。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意味着奴隶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无论这个 政权采取什么样的统治形式,无论它表现得多么民主,它只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在这个政 权下,奴隶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则无任何权利可言。在现代社会,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 级民主。在这种民主制度下,资产者享有占有私人财产的权利,享有以这一权利为基础的其 他各项权利。无产者则享有出卖劳动力的权利,即受剥削的权利。“资产阶级民主的这一本 质特征,任何具有一定社会科学知识的人都不会否认。”(同上第201页)十月革命后产生苏 维埃国家,则是无产阶级民主。它意味着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掌握国家政权,当家作主 人,意味着对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财产占有权以及其他种种权利的否定。“无产阶级民主的这 一特点,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得到初步的体现,任何一个正直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都不会否认它 。”(同上第201页)该著的这些内容,说理充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力量。
该著立足于20世纪东方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点,重新研究和阐 述了列宁主义的精髓和科学体系,高举了列宁主义的旗帜。它提出:“列宁在推进俄国革命 和建设的过程中,一贯提倡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从俄国的实际出发确定革命和 建设的方针和政策。这正是列宁主义的精髓。”(同上第484页)它举例说,在第一次世界大 战过程中,列宁从俄国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形成了农民战争和工人革命相结合的 态势出发,确定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方针。苏维埃政权建立后,1918年春和1921年以后的 新经济政策时期,他从俄国小生产占优势的状况出发,确定了利用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 的政策,要求以这些政策和措施发展俄国的生产力,创造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他还从俄国 文化水平低下,群众缺少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以及政治觉悟尚待提高的状况出发,确定了文 化教育和政治教育并举的方针,要求大力开展文化教育,特别在农村开展文化教育,同时把 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提高人民的政治思想觉悟特别是社会主义觉悟。该著 经深入研究后,重新提出了列宁主义的科学体系,认为列宁主义的内容包括下述重要内容: 关于“讲求实际”的理论;关于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有其特殊性的理论;关于帝国主义时代 的理论;关于俄国革命是欧洲革命“序幕”的理论以及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关于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先夺取政权并利用手中的政权创造社会主义条件的理论;关于经济文 化落后国家通过“中间环节”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关于转变工作重心的理论;关于发展 小农经济和引导农民合作化的理论;关于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并将其纳入国这家资本主义轨道 的理 论;关于开展文化革命的理论;关于建立和发展苏维埃民主的理论;关于巩固工农联盟的理 论;关于苏俄对外关系的理论;关于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理论等等。它分析了上述各 个理论之间的联系,并且提出:“列宁主义科学体系的内部结构十分严密。它由基础性理论 开始,继而是宏观社会主义理论,接着是微观社会主义理论。在微观社会主义理论中,处于 前列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具体措施的理论,接下来是建设社会主义条件的理论。……可见,它 是一个科学的学说体系,是真正科学的列宁主义体系。”(同上第520页)该著的这些内容, 具有学术理论创新的特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十月革命论文; 列宁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苏俄内战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东方主义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