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治疗在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中的应用论文_巫艳丽 刘成香

叙事治疗在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中的应用论文_巫艳丽 刘成香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

摘要:叙事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性工具,促使工作员在与个案的交流对话中,便得以寻到解决青少年面临人际交往问题的方式方法。倾听,将问题外化,寻求到案主生命中的特殊事件,结构重构故事,并借助外界的重要他人的力量,达至帮助案主从创伤中疗愈的成效,看似结构化的治疗方式中实则蕴含着独特的个性特征——让案主有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关键词:叙事治疗;青少年;人际交往


一、引言

青少年人际交往是青少年成长进程中的重要组成因素,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良的人际交往将极大地阻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社各方面成长都尚未定型的时期,此时他们所遭遇的人际关系问题来自不同的方面,倘若无法及时采用有效的方式处理自身的人际困扰,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也将受到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此外,青少年已然具有完备的表达自身想法和描述事件的能力。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明晰叙事治疗应用在青少年人际关系问题中的意义和可行性。

通过对两位案主H和Z进行个案研究,着重于叙事治疗的强调将问题外化,让案主看到问题并非由于自己,通过为问题命名,在问题的进行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中,促使案主看到自己的潜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顺利消解自身的人际关系问题。

二、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的现状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主要是指其在校期间与周围有关的个体或群体的相处与交往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人关系及与其他人关系等多个维度。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在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自我为中心、交往的主动性不足和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等问题。

以自我为中心是当代青少年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指面对任何事情都将自我放在第一位,处理事情时从自我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利益放在首位,忽视他人的意愿和需求。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特别重视自我存在、自我感觉、自我价值,习惯于用自己的欲望统治他人,常让自我利益淹没他人利益。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自负自满心理和自我封闭。有自负自满心理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将自己置于人际交往的中心位置,认为自己理应是人际圈子的核心,自己的态度就是别人的态度,他们漠视别人的处境和利益,也难以和他人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和态度,因而常常处于较低水平的人际交往之中。自我封闭类型的青少年则与之相反,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不愿意与他人接触并且逃避社会交际。

此外,交往的主动性不足,影响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圈子。交往的主动性指的是人在同个体或社会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推动,自觉与同龄伙伴或成人交往的倾向。青少年阶段的人际交往需求是很强烈的,但是处于被动等待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状态中的青少年则不具备发展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条件,他们缺乏自信,常将自己置于人际交往的尴尬境地,长此以往,自然也无法顺利完成自身的社会化成长。

最后,青少年时期未形成系统的人生观,社会化的转换也没有完成,对于人际关系难免会出现认知上的偏差。认知偏差是指由于个体在人际活动中主观性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产生的对人际活动对象真实情况的歪曲理解和错误认知的偏离现象。青少年人际活动中常见的认知偏差主要有:首因效应,以初次印象作为评价标准;近因效应,以近期事件作为评价标准;晕轮效应,以一而概全作为评价标准;定式效应,以原有印象作为评价标准;投射效应,用自己的观念、欲望和态度作为评价标准;刻板效应,用自我固有的偏见作为评价标准等。其表现也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忽视人际交往的重要;二是功利主义的交往观;三是青少年涉世未深,对人际交往的尺度难以把握,对于同伴的“忠诚度”往往有过高的要求。

三、对叙事治疗的阐释

叙事治疗作为后现代心理治疗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疗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由澳大利亚的麦克·怀特 (Michael White) 和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 (David Epston) 创始。

叙事治疗主要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主要包含四个部分,即现实是社会建构出来的;现实是经由语言建构出来的精神产物;现实是诉诸叙事组成并得以维持的;绝对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麦克·怀特认为,人生的经历有很多,但是这些经历怎样成为我们有意识的经验,就需要用一个框架把这些经验整理及叙述出来,通常我们用故事的形式来整理和表达我们的经验。艾莉丝·摩根在《从故事到疗愈——叙事治疗入门》一书中谈到,我们理解自己生命的方式,受到我们生活的文化中的故事所影响。我们的生命故事都是在脉络中形成的,这个脉络帮助我们诠释时间和赋予事件意义。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离不开故事,而一个个故事也串联成我们的生命。在叙事治疗中,叙事者根据自己或他人的人生经历来构建或再现故事,叙事者的人格和自我认知在述说故事的过程中得以建立。叙事治疗主张将人和问题剥离,让叙事者意识到问题的产生不是因为自己,只是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及外界的原因才形成了问题。工作员帮助叙事者寻找生命中的特殊事件,寻找过往经历中的重要他人,闪亮时刻,以此让叙事者看到自身的优点和潜能,以及借助重要他人的力量重新塑造其对自身现状的认知,从而解决问题。

叙事治疗总体而言可包括三个阶段:外化当事人所面对的问题、发掘独特结果和重写新故事、巩固新故事。

四、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与叙事治疗

通过进行问卷分析与文献资料研究,不难发现,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发生在与朋辈群体,与家人,与老师的关系问题上。

叙事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性的“讲故事”的工作方式,在我们进行的个案研究中,它最为突出的效用在于能够帮助案主梳理其个人人生经历,从当前的问题回溯,寻找到生命早期的特殊事件,并且将早期经验的故事进行解构重写,使案主认识到问题本质,从而将自己从失败或挫折的经历中解脱出来,同时也借助外界力量,帮助案主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疗愈的效果。

根据我们实际开展的个案调查研究,H和Z表现出的需要社工进行干预和帮助解决的问题,可以运用叙事治疗模式进行解决。根据叙事治疗的概念,我们将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部分:故事倾听——鼓励当事人说出自己的生命故事,通过聆听和询问引导案主去思考自己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是如何影响问题的,促使案主反思;问题外化——将人的问题和人分开来,避免案主被贴上负面的标签从而对这个标签产生负面认同;和由薄到厚——寻找对案主有特殊意义的生命事件,用以找到过去事件来证明案主是有能力去应付和解决当前的问题,寻找重要他人,重视他们对于案主的影响,以期待将案主压成薄片的积极资产还原,并在意识层面加以察觉。

首先我们与H和Z进行了交流,引导他们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在倾听之后对两人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发现两人受到影响、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是他们都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H情绪变得不稳定,并倾向于逃避和他人的交往,并且逐渐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Z在师生关系中显得自卑且怯懦。我们发现了这个问题,也引导H和Z从自己的故事中对自己进行反思,思考自己的经历是如何影响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并且产生这种负面的影响的。

问题外化阶段,我们通过在之前的交流中得到的信息,帮助H和Z找到他们最不愿接受、最抗拒的感受,并且引导他们将这种不好的感受拟人化:H将压抑情绪、不和同学交往的反应比做一个哭脸的表情;Z将面对老师时没自信、痛苦的反应比做一朵压在头上的乌云。我们将这些问题从他们身上外化,让他们了解到这种不良情绪和反应的产生并不是他们本身的问题,而是他们遇到的问题。同时H和Z将这些负面的情绪拟作负面的事物,都表现出了他们想要远离这种感受的态度,这也体现出他们内心对这些负面感受的抗争。

在最后一个阶段,我们首先通过交流,使H和Z从他们出现的受到负面感受影响的情况中寻找到例外情况,引导他们对这个例外情况进行反思,并从中找到出现这种例外情况的原因,为什么会有这种例外情况的出现,这种例外情况中出现的人物,和这个人物出现时他们的感受。我们让H和Z与这个例外情况中的重要他人交流:H的重要他人是他的朋友刘,Z的他人是他初一的语文老师郑老师。一开始的时候H和Z都有些忐忑和退缩,不敢去联系,但是在交流中不管是朋友刘还是郑老师都对H和Z进行了积极的开导,并且大力的鼓励了他们。通过重要他人与他们的交流和对他们的鼓励,重塑了A和Z的自信心,将他们被压成薄片的积极资产还原,也让他们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赶走乌云和哭脸的意愿,并让他们从自己的意识层面加以察觉,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我们通过叙事治疗模式,利用其三个阶段对H和Z两位同学进行了引导和帮助,了解他们的问题,并深入挖掘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将问题进行外化,并寻找到例外情况中的重要他人对他们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最终解决H和Z的问题。

人在青少年阶段很容易产生自卑、怯懦的情绪,并且也经常不知道该如何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此时社工就可以利用叙事治疗模式,通过问题外化,将被贴上的标签还原,清除负面标签的影响,同时联合重要他人的帮助,将当事人的优势资源从薄变厚,帮助他看到自己的转变,以此来使当事人相信并利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他遇到的负面的情绪或反映,最终解决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参考文献

[1]肖凌,李焰.叙事治疗的西方哲学渊源[J].心理学探新,2010,30(05):29-33.

[2]王中强.叙事疗法: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中的“人文关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39(01):143-149+159.

[3]程瑾涛,刘世生.作为叙事治疗的隐喻——以《简·爱》为例[J].外语教学,2012,33(01):76-80.

[4]陈红莉.叙事治疗在团体工作中的运用与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1(01):114-116.

[5]黄爱玲.论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及正确导向[J].东南学术,1998(S1):38-40+58.

[6]刘雨晴.青少年人际类问题的心理辅导[A].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科技与企业》编辑部,2016:1.

[7]汪金英,陈小雨.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及其心理疏导[J].长沙大学学报,2015,29(01):116-118.

[8]吴锡改,刘亚慧.论青少年人际困扰与心理健康[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0(08):35-38.



论文作者:巫艳丽 刘成香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  ;  ;  ;  ;  ;  ;  ;  

叙事治疗在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中的应用论文_巫艳丽 刘成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