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劳动力优势,中国经济靠什么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劳动力论文,靠什么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通过改革开放连续27年取得了奇迹般的增长成绩的同时,中国经济增长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对可持续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当有利于高速增长的人口条件开始发生变化,在很长时期里,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高储蓄率,以及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优势将逐渐弱化,意味着经济增长源泉面临转换。突破经济可持续增长面临的各种制约,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为什么能保持经济高速增长?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创造的东亚奇迹,在非常显著的程度上可以归结于人口转变。随着人口转变的深化,年龄结构进入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阶段,劳动力供给和储蓄率都有利于经济增长。
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下,中国较早完成了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转变过程,目前已经进入到低出生、低死亡和低自然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阶段。中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高的时期,生产性较高的人口结构既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创造了形成高储蓄率的条件。
劳动力优势还能存在多久?
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中国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自然会影响到未来的人口动态,从而对享受人口红利设定了较早的时限。
据预测,从2015年开始,中国15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达到10亿之后,绝对数量就从提高的趋势转为逐年减少。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的快速下降,则已经开始。今后20年至30年间,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将逐渐减慢,不仅低于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北美发达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的年龄构成也同时发生变化,即趋于老龄化。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获得的竞争力是以低工资取胜的。但是,中国制造业工资的增长速度却异常迅速,无论是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轨国家进行比较,都有更快的增长率。这表明,随着劳动力短缺的出现,中国很难继续保持低工资水平及其所带来的国际竞争力。
未来的持续增长靠什么?
第一,转变增长方式,创造新增长源泉。人均资源缺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表现为能源、矿产等供给对于高速增长的支撑能力日益减弱。
面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各种制约和障碍,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与政绩评价体系相容的政府行为激励机制、环境治理中的激励机制,以及建立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激励机制。在这些领域,政府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利用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等手段进行规制,利用直接或干预定价等方式加以抑制。
第二,充分利用和延长人口红利。中国在改革时期出现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而产生的摩擦性和结构性等自然失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数千万城镇职工下岗,其中一些人或处于失业状态,或退出了劳动力市场,这种情况意味着未能把现有的人口红利加以充分利用。所以,我们要通过树立就业优先原则充分发掘人口红利。一切有利于就业的政策环境下,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符合比较优势,就意味着有利于扩大就业,而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即集约型增长方式。
第三,消除制度障碍,保持劳动力源泉。劳动力供给,已经不能满足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完全依赖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然而,迄今为止,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政策仍然制约着劳动力的畅通流动,是限制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
通过消除这些制度性障碍使劳动力更充分、有效地流动起来,不仅有助于保证持续的劳动力供给,其产生的资源重新配置效应,还能对中国经济增长作出直接贡献,经济增长速度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