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办学思想特色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色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办学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鲜明特色。本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邓小平同志办学方向、教师论、办重点学校的思想特色进行了探讨。提出其办学方向包括政治方向、服务方向和战略发展方向,而不仅仅是政治方向;依靠教师办学思想,包括办学的关键在教师、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成长、发挥教师在办学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办重点学校的思想,符合发展中国家办大教育的中国国情,旨在集中力量培养优秀青少年,典型示范,使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多渠道、分层次办好重点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邓小平同志对教育工作的论述,内容之丰富、见解之精辟、特色之鲜明,已构成相对独立的邓小平教育思想体系。邓小平教育思想是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已经和正在指引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在邓小平教育思想体系中,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办学思想的特色,对完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结合学习《邓小平文选》和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神体会,就邓小平同志办学思想上的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求教于学界同仁和学校教育工作者。
一、关于邓小平办学方向的思想特色
教育界对办学方向这一学校教育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历来都有争论和不同标准。资产阶级教育竭力主张教育脱离政治、学校脱离政治,曾受到列宁的严厉批判。我国在“四人帮”横行时期,一些人以极“左”的面目出现,把办学方向简单地与“四人帮”的“政治方向”等同起来。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对办学方向也时有模糊认识,或曰“办学方向就是政治方向”,或不自觉地把办学方向与学校升学率、地位、名次等具体目标混同。
粉碎“四人帮”之后,邓小平同志复出并自告奋勇抓教育。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在教育战线开展拨乱反正,就办学方向问题发表诸多独创见解,形成其办学方向的思想特色。邓小平同志关于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的思想特色突出表现在:办学方向包括政治方向、服务方向和战略发展方向等,且都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不等于政治学习与活动的时间越多越好;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三个面向”既是教育发展战略,也是学校的战略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服务方向和学校的战略发展方向,构成了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首先是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尖锐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①。他的这一论述完全符合教育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方向决定学校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是有阶级的社会,教育理所当然地应把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办学,使学生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②,成为“有很高的政治责任心”、“有坚定的革命思想”的“四有”社会主义新人。邓小平同志还从教训中反证,学校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在总结一度出现的学潮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的教训时说:“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抓得不够”③。在制止动乱之后,邓小平同志又说:“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说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④。邓小平同志把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办学的首位并不具有排他性,相反,他十分强调政治与业务、红与专的统一。他说:“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⑤。他认为,“四人帮”把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说成是“智育第一”而加以反对,本身就是“对无产阶级政治的实际上的取消和背叛”⑥。邓小平同志殷切期望“广大教师在政治上、业务上不断提高,沿着又红又专的道路前进”⑦,要保证每周有六分之五以上的时间搞业务工作。
坚持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就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这里既有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相适应的问题,更有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国民经济建设需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范畴,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这是由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的规律决定的。学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主要途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因此,邓小平同志为端正办学的服务方向着重强调了三个问题:一是特别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他说:“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⑧。二是十分强调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他认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⑨,这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就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就不能满足新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为此,他对各级各类学校如何安排学生参加劳动、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提出了期望和要求。三是非常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的改革,改革的立足点也是培养合格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要求高等学校通过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邓小平同志关于办学的服务方向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一致的。他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从而使办学的服务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实际内容。
坚持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还必须重视学校的战略发展方向。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⑩。“三个面向”既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其办学方向思想的精髓;既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也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为办学指明了战略发展方向。教育面向现代化,就要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大批合格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既符合教育事业是具有前瞻性的事业、教育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必须有超前意识和预见性等教育自身的特点,又要求办学必须有战略眼光,要由封闭式办学转变为开放式办学;将不应有的短视和短期行为转变为长远的战略举措,立足于中国,放眼世界,把近期目标和长远战略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中国教育自立于世界教育之林,培养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已充分体现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中。就高等学校而言,各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是在这一办学思想指导下制订和完善的。
二、关于邓小平教师论的思想特色
列宁曾经说过:“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等等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11)。教育家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充分肯定教师在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等。邓小平同志从战略的高度认为教师是办学的关键,并就如何发挥教师在办学中的关键作用,从政治家的视野上阐发其办学思想。
第一,教师是办学的关键的思想。邓小平同志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办学思想出发,充分肯定“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突出强调“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2)。他认为教与学有相互作用,教学相长,鼓励教师要善于教、要敢于教。同时认为,“只有教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从教学规律上肯定教师是办学的关键。从学校的学风建设上,邓小平同志也认为教师的优良教风是形成学生的优良学风的关键。他倡导教师要和学生交朋友,在政治、思想、学习、生活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学校要培养好的风气,学生要有爱劳动、守纪律、求进步等好风气、好习惯,“教师有责任把这些好风气带动起来”。
第二,要造就全社会都尊重教师、尊师重教的思想,旨在调动教师办学的积极性。为此,邓小平同志在多次讲话中大声疾呼:“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强调尊重教师”(13);要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该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14);“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要尊重教师”(15)。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他为了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调动教师从教办学的积极性,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大胆举措:首先,在政治上给教师摘掉了“臭老九”的帽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政治帽子,强调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老九不能走”;其次,推翻了压在教育战线和教师头上的“两个估计”,号召全社会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旗帜鲜明地肯定包括教师在内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再次,他强调“优秀的教师就是人才”、“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16)。从而形成全社会都尊重教师的优良风尚,使广大教师主动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关心教师的成长,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提高。邓小平同志依靠教师办学的思想还体现在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视野关心教师的成长和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在政治上,他认为要在优秀的教师中发展党员“各级党委和学校的党组织,应该热情地关心和帮助教师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帮助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17);在业务上,他认为要努力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要请一些好的老师“当教师的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训教师;在政策上,他主张要适当倾斜给教师,如应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给优秀教师以重奖,在中小学教师中评选特级教师等;在生活上,他更是关心教师,如要让教师休假,给教师以恢复疲劳、思考问题、总结经验的时间,以利提高教学质量。总之,邓小平同志的“教师论”思想归为一点就是“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使教师在办学中发挥关键作用、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
三、关于邓小平办重点学校的思想特色
在邓小平同志的办学思想中,既强调办学要从小学抓起,从娃娃抓起,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又强调办学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日制普通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两条腿走路,强调多渠道筹资办学;同时,还十分突出地强调办学要突出重点、办好重点学校。办好重点学校的思想,是其办学思想的又一突出特色。
首先,从教育层次上,邓小平同志主张层层都要办重点学校。早在1977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同中央两位同志的谈话中就明确指出,抓教育要“从小学抓起,一直抓到中学、大学”,“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18)。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再次指出:“为了加速造就人才和带动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必须考虑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大学和重点中小学的建设”(19)。层层办重点学校,是从学校教育系统的整体出发的。因为大学学生来源于中学,中学学生来源于小学,层层办有利于集中对优秀青少年的重点培养,以加速造就优秀人才。
集中力量办重点学校,也符合我国国情和学校教育的实际,集中力量包括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因为我国人口众多,教育基础薄弱,财力不足,普及和发展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办教育是穷国、发展中国家办大教育,必须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办好重点学校,才能尽快培养优秀人才。
其次,从办重点学校的目的看,邓小平同志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一是“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造成重点学校优秀学生竞争成长的环境,多出、快出优秀人才,集英才而教之,而不是办“贵族学校”。二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重点学校以提高为主,重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三是发挥重点学校的典型示范作用,“搞点示范”,以总结、推广和交流办学经验,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用典型引路促进我国学校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同时,使我国学校教育工作尽快见到成效。
再次,在办重点学校的方法和途径上,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要两条腿走路。他说:“在大专院校中先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院校。重点院校除了教育部要有以外,各省、市、自治区和各个业务部门也要有一点”(20)。在管理体制上,邓小平同志说:“重点大学搞多少,谁管,体制怎么定?我看,重点大学教育部要管起来。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双重领导,以教育部为主”(21)。在邓小平同志办学要办重点学校并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指引下,重点大学实行了教育部办和中央各部委办并举,中央与地方合办,有的以中央办为主,有的以地方办为主,全国共兴办国家重点大学近百所。有些省、市、自治区还确定了本地区的重点院校。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以地方政府办为主,有县重点、地(市)重点、省重点等。各级各类重点学校,在学校教育的恢复、整顿和改革、发展中,绝大多数都积累了丰富的值得推广的经验,为优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早已为世所公认。
邓小平同志对重点大学的办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张重点大学要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并十分强调重点大学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他说:“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它们有这个能力,有这方面的人才”,“重点大学都要逐步加重科研的力量,逐步增加科研的任务”(22)。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述和“两个中心”的办学思想,完全符合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和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是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研体制长期沿用苏联模式的否定。重点大学办成“两个中心”,集教育与科研两个功能于一体,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齐全、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促进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
我国已兴办的重点学校,绝大多数办得是成功的,不同程度地分别在不同类别的学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虽然在办重点学校的过程中出现过某些问题,如确定重点学校的人为因素、重点学校不够“重”、重点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等,但办好重点学校作为邓小平同志办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色,已经和将要被中国教育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力争在下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方面,达到世界较高水平”(23)。这一被称为“211工程”的战略举措,就是在高等教育方面对邓小平同志办好重点学校的办学思想的运用,是在邓小平教育思想指引下确定的。
邓小平同志的办学思想作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富有强烈的生命力,将对提高教学与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水平与效益,促进对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等,发挥巨大的作用。
注释:
①②⑤⑥⑦⑧⑨(12)(13)(14)(15)(16)(17)(18)(19)(20)(21)(2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103、101、101、107、100、104、105、47、92、100、93、100、37、105、51、66、50页。
③④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7、305、35页。
(11)《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9月第一版(中文版),第15卷,第440~441页。
(23)参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标签: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