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作的校本课程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许多课程论专家眼中,课程已不仅仅是一系列的书面文本,而是学校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习经验的一种特殊组合。教师的工作方式、个性品质、精神风貌、师生交流方式、评价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经验的获得发生某些影响。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讲,所有的教师都自觉或非自觉地参与了课程的设计和管理工作。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场所,任何课程,不管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都必须经过学校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经验。因此,在学校层面如何有效地进行课程设计和管理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影响着一个学校的声誉。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呢?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校本管理理论认为校本的课程管理是一种正确的选择。本文无意对校本的课程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描述,而仅仅介绍校本的课程管理的一种具体模式:合作的学校管理模式。希望能对我国的校本的课程管理工作带来一些有益的启迪。
一、管理人员和行动纲领
合作的学校管理模式(The Collaborative School Management Model简称CSM Model)最初在1986年由Caldwell和Spinks在澳大利亚创立,后为许多国家采用。该模式目前在英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广泛运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管理人员
CSM模式是一种全校教职工合作参与学校课程管理的开放式操作系统。具体的管理机构由一个政策小组(Policy Group)和若干个项目小队(Project Teams)组成。它们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但一定程度上又有上下级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政策小组是学校课程管理的指导和决策机构,通常由家长、学生、教师代表和学校行政人员组成。一般情况下不规定和限制人数(人数的多少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政策小组的基本任务是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活动范围。具体地说,政策小组要负责制定各类教育目标,认定各种需要并制定各种政策导向,同时要在各层次的教育评价中分担责任。
项目小队是学校课程管理的执行机构,其成员主要是任课教师。一般都是按学科组成相应的项目小队,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一些特别的小队,如信函沟通小队(Pastoral Care Team)、环境保护小队等等。其任务是根据学校的方针政策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实施方案、提交课程评估标准和费用预算等,并在得到政策小组的认可后付诸实施。同时要对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这是项目小队的主要工作。
(二)行动纲领
CSM模式的行动纲领或者说是运行原则如下:
1.成立两个性质不同的行动小组:政策小组和项目小队。政策小组制定学校课程政策和确立课程工作的重点。项目小队制定课程管理方案并进行费用预算,但必须得到政策小组的认同后方可实施。
2.让教师、校长、学生和社区成员都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管理工作。
3.允许两个小组间的任务有些重复,允许某些人同时成为两个小组的成员。
4.严格限制各种文件的字数。例如:政策陈述,不得超过1页;方案设计,不得超过2页;评价报告,不得超过1页等等。
5.所有的报告和计划都要用非技术性语言加以撰写,以便每个人都能很容易地看懂。
6.学校每年完成3-5个决策、方案设计或预算活动。就是说完成的任务不能太多。
7.校内务部门都应制定一个3-5年的课程发展规划,并要求完成其中大部分的内容。
二、CSM的工作流程
CSM模式由6大部分构成,具体如下:
●目标制定和需求确认(goal-sett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need);
●政策制定(policy-making);
●方案设计(planning of programmes);
●准备和方案预算的认可(preparation and approval of programme budgets);
●实施(implementing);
●评价(evaluating)。
图1 合作的学校管理CSM的工作流程图
CSM模式是一个环型循环工作系统,因而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起点,就是说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作为起点。其运行流程可用图1表示。
(一) 目标制定和需求确认
CSM是一个环型管理模型,所以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作为工作的起点。不过,一般而言,都是从目标制定和需求确认开始。
目标制定。在Caldwell和Spinks的眼中,目标只不过是一个大至的发展方向,所以既没必要拘泥于一些固定的结果,也不必宥于一个固定的时间。例如,“给家长提供参与学校活动的各种机会”,这只不过是一个大至的目标,而不是具体的结果,即并不要求明确规定教师或家长参与多少具体的学校活动,也不要求学校作出多少管理上的措施。
需求确认。Caldwell和Spinks把需求看成为“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别。需求确认就是要判定这个差别到底有多大。在具体操作方面,该模式要求用具体的量化的标准来讨论问题,倾向于讨论现实的问题(譬如教师的工作量:现实的工作量多少?应该达到的工作量多少?两者间的差距多少?)而不去讨论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需求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不同等问题。就是说所讨论的问题是实用性的、实事求是的、以目标为导向的。这些问题包括:
●“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距已经大到必须加以缩小的地步了吗?
●如果不缩小这个差距会有什么危害?
●这个需求与其他已存在的需求相比是不是更重要?
(二)政策制定
政策制定在CSM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一切行动的指南,也是评价一切课程是否合理、有效的基本标准。在具体政策的制定方面,Caldwell和Spinks提供了一系列简单实用而又容易模仿的策略。
(1)对一切尚有争议的问题都应制定相应的政策。
(2)把学校中的问题分成两类:有争议的问题和没有争议的问题。并据此制定不同的政策(见表1)。
表1:有争议的问题和没争议的问题的相关政策
(3)每一个政策都应形成文字,但要求言简意赅,其长度不能超过1页。
(4)政策制定过程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对学校成员各种各样各样的愿望予以关心。
●第一步是寻找可选择的政策——搜集与总是相关的法律、经济、政治方面的信息。
●第二步是与有关的人员(教师、家长、学生)讨论可能的选择。选择的标准是可取、可行、可接受。
●各种问题按有争议的和没争议的两类加以分类。并给每个问题提供不同的策略。
●必须建立一个决策的时间表。有争议的问题:每年3-5个政策;没争议的问题:每月4个政策。需要化1-2年时间去建立学校中的所有的政策。
(5)以前制定的政策可作为一个有效的参照物,这样可以为政策制定者省下一些时间。
(6)政策的初稿应贴在教师公告栏上,这样既可以让大家加以评议,也可以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7)经过修订的政策必须通过正当的渠道由政策小组认可。政策一旦采用必须让所有的教职员工知道,并编入政策手册。
(8)对任何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必须组成一个6-8人的工作小组(一般以政策小组为主)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通过各种正式、非正式会谈或调查,广泛搜集来自个人和各部门的各种信息,然后形成3-5个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最后交与政策小组决择。
(三)方案设计
在CSM模式中,课程方案可以是分科课程,也可以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例如,可以是1-7年级的数学课程设计或8-12年级的语文课程设计等。或者是环境保护、自然奥秘、健康教育等课程设计。每一所学校都应有若干个分科课程方案和若干个综合课程方案。一般而言,小学以8-12个为宜,高中以30个左右为妥。
在进行方案设计和方案预算时,要求文字简洁明了,总长度不能超过2页纸。可以按以下格式进行撰写。
1.目标;2.指导方针;3.实施计划;4.需要的资源(含经费预算);5.评价;6.计划小组成员的细节课程目标与指导方针这两项应与学校政策相符,所以可以直接从相关文件中选取。
实施计划部分要求描述有关学生、教师、物资和设备以及其他相关事件的信息。这几乎等同于一个学年计划或学期计划。也许有人会认为上课是教师的天职,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做这些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没有必要一步一步的罗列出来,但是如果教师们按标准格式去撰写实施计划,那么将有助于学校管理活动的一体化。
(四)预算
所需的资源和费用必须清楚地罗列出来,包括教师的教学服务。因为教师的时间是最大的教育资源。
(五)实施
实施阶段直接属于计划小队,具体地说是教师们的任务,教师们受过适当的训练去完成课程实施工作。实施阶段涉及到如下几个问题:
1.学;2.教;3.资源的使用;4.管理和对每个计划的逐日简化。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自然是关键人物。除了教师之外,还有几个人对课程的有效实施起着制约作用。一是校长。他(她)是课程实施的全面负责者和协调者。二是各小队的管理者。他们是各项课程计划之实施的具体责任者。具体工作是:保证课程政策与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材料和服务的随时供应;控制材料和服务的选择与安排。三是学校会计或登录员。他们在协调资源提供和提供帐目方面有较大的帮助。
(六)评价
在CSM模式中,课程评价主要立足于三个基本假设:
(1)CSM的各项政策和计划细目是用来评判某个计划有没有达到它的目标。
(2)CSM的计划细目是用来评判意欲达到的成就水平是如何发生的,如果没有发生,为什么?
(3)CSM的细目能够精确确定什么资源正在使用,是否应该对某些资源进行重新分配。
Caldwel和Spinks认为CSM模式不仅使课程评价变得简单易行,而且也为评价活动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管理者和教师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因为各种政策细节之中已经拥有大量的可用于评价的资料。但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仍需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每年只选择一部分课程方案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价(例如1/5)。
●每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评价报告最多不得超过2页纸,而且应该用标准的标题(成功指标、相关领域、评论和建议等)。
●每个全面而深入的评价都应由一个专门的评估小组来执行。这个小组由以下一些人组成:家长代表、计划小队的成员以及其他一些适当的人选。
●对于其它方案,每年要作一次简要的评价,评估报告不得超过1页纸。
●不管是主要的评价还是次要的评价,其报告都要交给政策小组加以评论,有时可能要重做。
三、评价
就世界范围而言,课程管理有两种基本的取向:层级式的课程管理和校本的课程管理。前者由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全国的课程设置、运用统一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并通过法令颁布执行,学校和教师的职责就是实施,可以说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后者则给予学校和教师较大的自主权,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断地加以调整和充实,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发展。教师和学生,甚至是家长都有参与课程管理的权利,是一种较为民主的、合作式的课程管理方式。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校本管理”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校本课程开发正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校本课程开发必然会导致课程管理的一些变化,引起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就是说将原来为国家所有的一部分课程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CSM模式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一种校本的课程管理的一种具体形式。也就是说CSM模式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在我国,课程管理一直是由中央政府掌管,其中出现的问题显而易见,于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就给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作了一个政策上的规定。中央把一部分课程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那么学校和教师如何运用好这部分权力,这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CSM模式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信念:学校是教育系统中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学校应该拥有一部分课程管理的权力。此外,CSM模式由于其实用性和可模仿性,给我国校本的课程管理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范例。
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学校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因为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场所,国家再好的课程设计也必须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努力而转化为学生的经验。国家层面只能限于决定预期的课程,实施课程的性质并不是由中央决定而由学校决定。换言之,国家对课程改革提出一个总体构想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将一个好的构想变成现实,即转换成受教育者的实际经验。这就需要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适时的反应。CSM模式就是立足于学校,以教师为主要力量的一种课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随时作出课程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课程已不仅仅是一些见之文字的书面材料,而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所有经验。从课程分类角度,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如果说显性课程是校内校外都负有一定的管理权的话,那么隐性课程的设计和管理则完全是学校的事或教师的事。CSM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家长共同制定某些课程计划与实施策略,把隐性课程的设计尽量趋向合理。这是一条极为有价值的经验。我国一直以来过多地注重显性课程的管理,而不太注重隐性课程的管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因为课程的目标可以分为三类:结果性的目标、情感性的目标、表现性的目标。我们更多的是关注第一类目标(更多地表现为显性课程),而对第二、第三类目标(更多地表现为隐性课程)则不够重视。这是以后的课程管理上需要加以强化的。
CSM模式强调教师的参与,而且教师有相当大的课程决策权。在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评价过程中,教师形成了强烈的课程意识,也养成了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的能力。简言之CSM模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CSM模式赋予了教师对专业自主权力,使教师们在一定程度上有权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这就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当然,并不是说教师有了专业自主权就一定能实现专业发展。教师要实现专业能力的发展还必须参加实际的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活动才能实现。CSM模式为教师们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活动,这就使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实现成为一种可能。
CSM模式要求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参与课程管理,强调校长与教师、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这无疑有利于协作精神的养成。CSM模式并不是完美无缺。其主要不足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政策小组和计划小组的分离可能导致不愿出现的等级区分。
第二,学生参与决策过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第三,过分注重学校计划的财政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