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看听学》为例
陈晓姣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天津 300000
摘 要:学生以学为职,以学好为幸。教师以教为业,以教好为毕生所求。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乐学”,从而搞活英语课堂,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一直是我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看听学》为例,从课堂环境与师生关系、赏识教育、教育即生活三方面论述了如何打造“乐学”初中英语课堂。
关键词:师生关系 赏识教育 教育即生活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建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1.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为“乐学”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
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有助于缓和学生紧张的情绪,同时还会使其记忆神经更加兴奋,对学习的内容也会记得更牢固、更持久;而过分严肃的课堂氛围则会让学生感到压抑,紧张、不安,从而使学生厌学,怕学,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那么如何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呢?
打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充满激情,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乐趣。此外,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巧用幽默。比如在教参中,为教师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例句,但是例句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如果把它们换成学生们所熟悉的地点、同学的名字,使其仿佛真有其事,会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使得幽默形象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比如,在学习“have been to”和“have gone to”时,很多同学都会混淆。在征得同学的意见后,我让Tom到教室外面候场,然后问大家“Where is Tom? I am looking for him. But I don’t know where he has gone.”随后我让Tom 同学进教室,对他说“Hi Tom! Where have you been? I am looking for you.”经过简单的情景小剧,同学们牢牢的掌握了have been to 和 have gone to两个重要的知识点,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此外,面对初中的学生,要求老师要多一些爱心,细心和耐心。他们刚刚过渡到中学阶段,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不适应。
2.建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乐学”提供了安全的心理环境。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们就会对老师更尊重,也更愿意主动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并愿意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追求新知识,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内在驱动力,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做到乐学。况且,初中的学生常常会因为喜欢某个老师去努力,也会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讨厌某门学科,所以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乐学”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 注重赏识教育
1.赏识每一位学生,帮助其走入“乐学”的轨道。
赏识教育要求教师赏识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促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最终促进学生身心积极、健康、主动、全面地发展。初中的学生,他们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赞美、鼓励,和认可,也许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暖心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都会使学生感受到温暖,促使他们热爱学习,激起兴趣,树立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尽可能抓住时机表扬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让孩子们体会到自我成就感。
在这里,特别要提出学困生更需要赏识教育,他们更渴望被老师认可,更渴望被鼓励,被关注。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的学生英语底子较薄,上课也不爱参与课堂,但是他们在体育、音乐、绘画方面有特长,我会结合所教授的内容,适时在课上给予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鼓励他们,使其积极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去。比如,有个孩子英语口语方面相对较弱,而且不敢张嘴说话,但他在音乐方面才华出众,还会演奏小提琴。在讲到《看听学》25课“It sounds terrible!”我特意留出十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欣赏他演奏的音乐,并让学生把课文改编为“It sounds fantastic!”并以小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这样的尝试,不仅让这位同学增加了自信心,提高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让其他同学充分发挥了创造性,改编了教材,真正做到了“乐学学乐”。
2.鼓励赏识教育,要适当批评。
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杜绝批评,对学生的批评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应该把握好时机。据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希望老师能等到自己发言完毕后再纠正错误。因此,在我的教学中,当学生们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比如口语表达中明显的语法错误,我会在学生发言完毕后纠正,并在集中讲评时再强调一遍。同时我也会特别注意语气和态度,对学生的错误采取积极的态度,尽量“多鼓励、少批评”。因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尤其是英语作为第二种语言,犯错误是很自然的,如果一有错就立马打断学生,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情绪。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千万不要一有错就纠正他们。只要他们张口,哪怕他们说的有错,我也不会在中途打断他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等他们克服怕犯错误的心理障碍之后,再一步一步地提出准确性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如果一味批评,反而适得其反。
3.做一个“研究者”和“学习者”,能促使教师将赏识教育进行到底:
第一,以一种“研究者”的心态面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所犯的错误。比如在 《看听学》33课“Sandy’s medicine”,有一句 是“It tastes like strawberries.”而学生们常常会说成 “It tastes like strawberry.”为什么很多孩子都会把 “strawberries” 说成“strawberry”?这种共性的问题,需要老师静心思考。其实汉语和英语都有名词复数的概念,汉语的复数概念主要是通过在名词词尾加“们”或使用词汇手段来表示。但英语的名词复数就比较复杂,英语中把名词分成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而且英汉的可数与不可数的概念并不能对应。第二,不断地学习,在生活中时不时做“学生”。去学习打羽毛球、网球,学习游泳,瑜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瓶颈,试想如果教练一味地批评我们,可能我们也会厌学,惧学,从而弃学。有了这样的经历,老师们在教学中就会时时提醒自己,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实行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乐学”。其实每个人,不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是渴望被认可,被赏识,被鼓励的。何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更何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以老师应该毫不吝啬地赏识每一位学生,并把握好鼓励与批评的度,真正用赏识教育促进学生快乐学习。
三、把教育融入生活,教育即生活
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基本的教育思想可以阐述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对“教育即生活”体会得更为深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所以,在教学中要时刻把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教育走进生活,把教育融入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不是“高大上”也没那么“高深莫测”。学习就是生活,它琐碎,实用,又充满乐趣。
1.把生活场景揉在教学中,增加教学的实用性,为“乐学”提供实用的素材。
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知识内化,并做到活学活用。在学习《看听学》第9课“Can you tell us the way?”时,里面涉及到问路以及指路的相关表达。在此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为学生设置了一个真实的情景:老师周末要去维多利亚国际大酒店参加朋友婚礼,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如何从“小外”走到维多利亚国际大酒店。看到这两个非常熟悉的地标,同学们立马有了一种“主角”的感觉,他们变得活跃起来。然后我让同学们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最后同学们分别用步行、乘公共汽车、打车三种方式讨论了如何从“小外”到达维多利亚国际大酒店。经过一番讨论,不仅解决了问路与指路的问题,而且有的学生还提出,在上下班高峰期,步行是最好的方式,由此引发了治理交通拥堵这样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激发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可谓是“一箭双雕”。在这个过程当中,笔者把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融入到了生活中,让同学们体会到真实的情境,体会到学习语言的乐趣和实用性。
2.把教育融入到生活中,要求老师与时俱进。
一位不断学习,关注时事的老师,才能让学生学到最新鲜的知识,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力和思想性。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一种载体,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有思想,有深度地表达自己的能力。比如2013年11月22日是美国前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50周年。我了解到这个时事后,把最原汁原味的CNN Students News中有关肯尼迪遇刺50周年悼念活动的视频放给学生们看,短短的5分钟,学生们聚精会神地看,时不时还把关键信息做了记录。然后课后我还让学生们围绕这个话题进行小组讨论。第二天,四个组的同学,从不同的方面来讲述了他们的观点,有的从美国的枪支管理来谈;有的从肯尼迪妻子杰奎琳的回忆录,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有的从基督教与天主教的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还有的同学研究了枪杀肯尼迪凶手的相关信息及原因。一个五分钟的视频,引发了学生们这么多思考,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以及表达能力。慢慢地我发现,学生们的能力超乎想象,他们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有很多好点子。其实老师的作用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启发学生。老师起到了一个“导演”的作用,而怎么把英语学好,还靠“演员们”的发挥和努力。
教育即生活,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在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把生活中的见闻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能让学生感受到学好语言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乐学”。
如何搞活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本文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课堂环境与师生关系、赏识教育、教育与生活的融合三方面论述了如何让学生“乐学”。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有助于缓和学生紧张的情绪,从而为“乐学”提供良好客观条件。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信其师,亲其道”,从而为学生“乐学”提供了安全的心理环境;赏识教育要求教师赏识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促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从而使学生“乐学”并“学乐”;把教育融入生活,可以增强语言的实用性,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转变为“用中学(Learning by using)”,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提升自我,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参考文献
[1]Harmer J The Practice of Language Teaching [M].Harlow,Longman,2001。
[2]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陈桂生 也谈教师角色[J].江西教育科研,2005,(06)。
[4]杜威 著 王承绪 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出版社,1990。
[5]李慧军 名师最有效的赏识教育细节[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刘楠 把握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J].青海大学学报,2000,(04)。
[7]杨连瑞 英语教学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
论文作者:陈晓姣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7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课堂论文; 学生们论文; 英语论文; 同学们论文; 环境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