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抑制消费需求的内部瓶颈效应透视_收入效应论文

当前抑制消费需求的内部瓶颈效应透视_收入效应论文

透视当前抑制消费需求的内在瓶颈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瓶颈论文,消费需求论文,透视论文,抑制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律效应

边际消费倾向反映人们在消费支出上的增减额对其收入的增减额的比率,即

MPC=消费支出增减额/消费者收入增减额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消费者个人收入与消费支出间的关系有所不同。消费支出随个人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但消费支出增长的幅度会逐渐小于个人收入增长的幅度,或者说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增加部分用于消费的比重下降。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率,它反映出消费者收入和支出变化的一般趋势。当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增加的收入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消费,大部分用于储蓄。

就当前而言,我国庞大的长期居高不下的储蓄规模,使许多人包括一些资深人士对“50000亿”这个数字表现出诸多的不认同、不容忍, 甚至对此产生抱怨情绪。这基本都可归因于对这个基本规律的模糊和忽视。可以这么说,在我们的投资结构、市场格局和消费层次没有突破性的普遍提高之前,这种居高不下的储蓄规模还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是现阶段MPC规律作用的结果,并非什么不正常现象。 如果我们是袖手抱怨而不是理性对待,是急功近利而不是因势利导,很可能会使消费者认为是“政府盯着居民的口袋不放”、“企业和业主们变着花样想赚老百姓的钱”等等。而不管事实上我们多么用心良苦,百姓的这种疑虑和恐惧始终在社会上广泛存在。这种矛盾存在的时间越长,我们刺激需求措施的效果就越差。不论我们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不认同这个基本规律看来是不切实际的。

二、恩格尔定律效应

早在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曾对德国劳工家庭收入增加时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做了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家庭收入增加时,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相对减少,用于衣服、住房、燃料方面的支出变动不大,而用于教育、医药卫生、娱乐、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支出则增加较多,随着收入的增加,食物支出在总支出的比例下降”。食物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越大,表明这个家庭越穷;相反则越富。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定律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表示,即用于食物支出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总支出变动的百分比,作为衡量一个家庭或国家富裕程度的指标。由于消费者收入等于消费支出和储蓄之和,所以,食物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例,有时用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来代替。由此得出:

 食物支出变动的百分比

恩格尔系数=─────────────

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本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运用恩格尔系数来分析消费者支出模式和消费结构。据分析,近几年来,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呈现以下规律:

1.原来收入较高的家庭,当收入增加时,食物支出的比重相对减少,即恩格尔系数下降。

2.中等收入的家庭,当收入增加时,用于住房、燃料、家电产品的比重增加较多,食物支出比重下降。

3.低收入的家庭,当收入增加时,用于食物方面的支出可能上升,只有收入高到一定程度后,食物支出的比重才会下降。

4.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家庭,当收入增加时,用于娱乐、旅游、医疗保健、教育的支出比重都会增加。劳务消费支出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

在我国,恩格尔系数变化规律基本和世界总体趋势是一样的,随着过早到来的“过剩经济”时代的出现,人们对以“衣食温饱”为代表的有形日用必需品的需求,相对比重下降较快。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物质财富的成就是不言而喻的,但表现在较低层次的农产品和日用工业品上居多,而表现在较高层次上的享受、发展用品以及非物质服务方面却是相形见绌。这是因为:

1.收入因素。这是个非常两难的因素,基本生活用品颠来倒去就那么多,买得起的也都有了,需求还有但余地不大。以居民目前收入状况而言,大有潜在需求的高档消费或服务,买不起的仍然买不起,或者买得起、养不起。

2.改革开放领域的制约。我国的总体开放程度很大,但具体到各个领域却是不同步的。物质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开放程度最高,由于其潜力的局限,持续大幅度增长几乎不可能。而服务领域开放相对滞后,使社会消费潜力受到极大限制,尤其体现在金融和教育领域,这两个领域,基本还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起步阶段。金融创新不足、渠道堵塞、环节繁琐、条件苛刻使许多好听的信用服务成为装饰门面的样品。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由于开放的滞后性,它几乎成为卖方市场最后的顽固堡垒,使许多有现实需求能力的家庭及其成员成为这座象牙塔门外的看客。这种人为的瓶颈严重制约着消费需求的扩大。

3.地域因素。我国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是从“四沿”即沿海、沿边、沿江、沿线逐步展开的,应该说这是正确的和有步骤的。但这种开放的层次性势必让“四不沿”的地方与“四沿”地区需求差异拉大。就地域而言,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人口素质、收入水平、消费观念无疑是相对滞后的。这种各地区开放的不同步,如果再加上刺激需求的措施针对性不强,则必然使我们全面扩大消费需求的难度加大,成效方面必然要打折扣。

具体原因还不止这些。由于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使我们在恩格尔系数整体下降的情况下,新增加的公共和个人剩余积累购买力资金找不到出路或者不愿主动找出路。新增购买力没有消化渠道,扩大消费需求从何谈起。

三、消费者收入结构效应

现在大家基本认同这样一条规律:消费规模及其潜力的大小首先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状况,在收入状况的三个层次中尤其直接决定于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这一块。这部分收入可以作为储蓄存入银行,也可立即进行商品购买,而且购买的对象基本都是非生活必需品,如奢侈品、高档家电、电脑、汽车、教育、医疗等商品和服务。但就社会进步和不同时代的要求而言,所谓“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其界限本来就相当模糊并将一直模糊下去。比如,在低收入者看来是奢侈品的商品可能只是富裕阶层的生活必需品,萧条时期的高档消费品到繁荣时期也可能只是大众化商品。按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来说,温饱就能生存下去。但很难想像今天的城市居民会把电视、冰箱等“非温饱”商品纳入“非生活必需品”行列。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几乎不再将接受教育、卫生保健乃至电信与网络等看成是非生活必需的商品和服务。更不用说存在着许多顾虑因素,如下岗失业、住房及医疗支出等,这些进步与顾虑的并存,使人们总是感觉到,手中可自由支配收入这一块一直不是十分充裕,相反总有越来越不够的感觉,而不管这种感觉是真实还是假象。这种真假难辨或者说不易辨别的共同心态,使真正意义上的可任意支配收入并不能顺着宏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去充分展示其扩大消费需求的功能。而相反在普遍心理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退出流通渠道,在银行或居民手中沉淀下来。

同时,经济领域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是:通货一旦膨胀,物价就会上涨,人们心态就会产生恐慌,盲目和跟风需求增长,市场交易相对繁荣(尽管是不正常的、非持续性的),由此就可以刺激需求的扩大。而通货一旦紧缩,人们就会感到经济紧张,同时加上买涨不买落的心态,需求会更加萎缩。我们可以肯定通货过度膨胀是件坏事,但不能因此肯定通货紧缩就是什么好事。这点从当前的有效需求不足现象给社会和居民造成的麻烦就可以得到验证。由此看来,单纯片面强调要人们更新消费观念,以此去扩大消费需求是成效不大的。不过我国政府在此问题上现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以增加货币供应,扩大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和降低存贷利息为主导的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正在发挥作用,其刺激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效果现已初步显现出来。“治标还是治本”,在治理需求不足时,只有居民和政府形成合力,才能使这一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四、消费者需求层次效应

扩大消费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对于购买动机的形成规律,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论证。其中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最具盛名,这对振兴消费需求是很有启发的。马斯洛认为:生理需求是最低的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参与社会需求、受尊敬需求、自我表现需求是最高需求。当低级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它就失去对购买行为的推动作用。

注意这句话:“当某种需求得到满足后,就失去对购买行为的推动作用。”换句话说,如果低层次需求已经实现了,要想让消费需求持续下去,必须有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存在。如果我们的社会商品与服务的供应者在此时推不出较高层次的商品和服务,消费就会止步不前。而恰恰就是这一点,我们的企业和相关部门在此时显得无能为力、创新不足,把自己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来回打转转。当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后,他们怀有的心态只剩下一愁莫展。这时已有的供给不再具有吸引力,而更高的消费满足却不知在何处,这必然会导致消费断层,所谓有效消费需求不足也就在所难免。

文字资料中有这样一个实例,建房所需的砖瓦是用泥土烧制的。每年因此要挖取大量的优质土壤去做原料,使我们本来就很紧张的良田沃土被大量挤占,而许多大河大湖的淤泥却到处堵塞河道湖面,有限的水资源被不断压缩。但取土的依然在开挖土机、清淤的依然在用船只加抓斗,没有谁去把这两者主动联系起来。水资源管理者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即拥有一种类似于吸尘器的清淤设备,一头可以扎进水里吸取水底的淤泥,另一头“吐出”的是一块块的建筑用砖。这种两全齐美的梦想至今仍是“梦想”,何时成为现实尚不得而知。生产设备如此,生活消费及服务也未尝不是这样。不去了解消费者较高层次的欲望和梦想,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创造需求”。企业和业主们不愿承认或尚未知觉的故步自封,不仅使自己的生存发展困难重重,而且也给整个社会有效消费需求的扩大设置了重重障碍。

科技进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变,使人们所追求的需求层次的提升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同时,即使在同一消费层面上,要想不断赢得回头客,同类型商品也必须经常花样翻新,升级换代,才能适应当代社会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的大趋势。世界经济领域的许多事例如日本的汽车及家电工业,美国的微软神话等都进一步验证:随着商品生命周期的缩短,要求我们在产品及相关服务领域具有开拓和创新的巨大动力。要遵循:“生产一代,储蓄一代,构思一代”的原则。惟有如此,消费市场才能保持持久的繁荣和进步。如果我们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满足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贯彻而缺乏新意,在消费市场普遍喜新厌旧的潮流中,这种商品或服务势必会很快被淘汰。整个社会就会由于这些过时的生产能力和过剩的淘汰商品的巨大库存而迅速进入消费需求动力不足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需求的振兴不仅取决于人们的需求层次效应,同时也取决于商品的生命周期效应。

五、收入需求弹性效应

由于商品和服务的社会属性及用途各异,就消费品而言,人们对生活必需品、高档消费品和奢侈品及相关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生活必需品不可缺少,需求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而高档商品、奢侈品受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收入状况、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其需求的波动幅度比生活必需品要大得多。消费需求的潜力也正在这里。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收入弹性系数”的概念。它的意思是,商品需求量的变化(△Q/Q),常受到目标市场收入变动(△Y/Y)的影响,其大小由“收入弹性系数(e)来确定:e=(△Q/Q)/(△Y/Y),当e>1时,收入弹性大,当e=1时,收入弹性单一,当e<1时,收入弹性小。收入弹性小的商品有食物、饮料、烟、衣服等,收入弹性大的产品有耐用消费品、家具、化学产品、机械、保健与消遣支出等。下表列出一些消费品的收入弹性系数。

部分商品收入弹性系数表

商品系数商品系数商品系数

食品 饮料 0.54纺 织 品0.50保 健 品1.80

 酒 0.88家庭用品1.19耐用消费品 2.70

服装0.84消遣1.15家具1.60

这个表对目前的重要服务如金融和教育均无具体数字、稍显遗憾。但可以肯定其“收入需求弹性系数e”远远大于1。引进这个概念很有必要,它启示我们,大凡生活必需品,归类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生存需求,其在绝对数量上是基本稳定的,相对于不断增大的收入规模,它在人们开支中所占比重自然会不断下降。如果我们的目光一味地盯着这一块不放,那么我们的企业发展余地就会越来越小。事实非常简单:当你是个收入很低的贫困者时,你不可一日三餐皆无盐;相反即使你是比尔·盖茨式的亿万富翁,你每天的饭桌上也不会用去食盐1斤。换句话说, 这类生活必需品和收入水平的关联性不强(不是没有关联)。而非生活必需品(归类于我们的“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则相反,如前所述,受“经济发展状况、消费者收入状况、产业结构”等影响较大。具体说,经济发展状况越好,消费者收入越高,人们对这类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越大。其前提是产业结构的改善必须和前两者的变化同步。现阶段我们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基本是好的,人们的收入和以前纵向比较增加得也很快。但我们的产业结构比例却仍然不尽合理,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很大,表现为生产和库存普遍过剩而消费却已趋于饱和,发展弹性很小;而第三产业(可以这么说,享受和发展需求大多数都集中在这一产业)到目前为止,其占我国GNP的比重也只有三分之一。 这和许多发达国家的70%以上差距甚远。这就决定了我们已有的庞大消费潜力不能在收入需求弹性较大这个产业得到充分释放。如果不加快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创新开拓和加大对广义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这种决定消费盛衰的内部矛盾就不可能得到圆满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也就难以得到改观。

综上所述,对于现阶段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思考,我们不能就事论事,仅仅从表象上分析过分具体的外因,还应从我国居民整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上去理性引导庞大的储蓄规模;从恩格尔定律的变动趋势中去寻找新增购买力的出路;从居民收入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消除人们对“可自由支配收入”部分的模糊和疑虑;从需求创新和加快产品与服务的升级换代入手满足人们尚未实现的追求与向往;从收入需求弹性的内在决定因素中去构思能够释放消费潜力的产业结构。惟有如此,我们才会在解决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上有一个较大的突破。

标签:;  ;  

当前抑制消费需求的内部瓶颈效应透视_收入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