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中寻找语文的味道论文_李燕

在读中寻找语文的味道论文_李燕

四川省攀枝花市二十五中小 617000

摘 要:语文教学应该具有“语文味”,读是语文教学之根本。重视朗读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想象、把握情感、品析语言、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朗读 语感 素养

执教课文《凡卡》,这是一部短篇小说,作者契诃夫以独特的视角、精湛细腻的笔触集中反映了沙皇俄国时期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作者通过对小凡卡生活的一些细节的描写,揭示了沙皇等级制度的残暴与冷酷,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小主人公凡卡的同情。面对凡卡悲惨的遭遇,我的内心无比的伤感和同情,怎样让学生感同身受、入情入境呢?我思考:应该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于是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抑扬顿挫的范读、沉重悲凉的语调让学生也随着我的节拍沉浸在小说悲惨的情境之中。读完课文,不仅感动了全班学生,也让听课老师倍受感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经常设计朗读活动,在朗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刘禹锡的坚定、苏轼的乐观、柳宗元的悲凉、张岱的孤傲,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学生的思维灵敏了很多,参与面也扩大了。这样的朗读教学引发了我的思考:语文课中的朗读是多么重要,读就是感悟的基础,它不仅能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训练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优秀诗文,要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可见阅读活动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再现文章的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提升语文素养的活动。

所以,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把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起点,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使语文课堂充满感染力、充满活力,让学生体味到语文的味道。

一、有感情地朗读能激发兴趣,把握作者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我的语文课堂中,一开课时我特别喜欢让学生大声朗读、背诵诗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一活动的开展,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不仅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时,我也很注重朗读的设计,指导学生仔细看、认真读、耐心听、用心思,从多个方面感知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体会,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小石潭记》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学生要把这段话有感情地读出来,就必须用心思考课文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词语的含义,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联想到柳宗元壮年被贬,在永州无实职无官舍,寄居在冷清昏暗的龙兴寺内,但政敌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用心去体会就会发现作者内心的凄惨悲凉。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融入到这些词句的朗读之中,就能把作者内心的悲苦表达出来。这样的朗读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又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有感情地朗读能激发想象,品析语言,培养语感

语文课是语言课,课文中的语言都是传情达意的。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些感性的语言材料,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头脑中再现画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有助于语言的品析,是生成语感的前提条件。

三、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丰富情感,提升语文素养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它不仅仅是个“读”的活动,还包含了学生的很多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如在教学《陋室铭》一文时,我想通过读的方式让学生揣摩作者情感,体会这是怎样的刘禹锡。首先,我先自己范读,让学生倾听之后说说“你听到了一个怎样的刘禹锡”。其次,我让学生自己设计朗读。你喜欢读哪个句子?说说你想读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呢?学生在朗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时,想读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感,因为“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写出了环境的清幽,表达了诗人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让我看到了一个宁静、淡定、乐观的刘禹锡。最后,再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赛读此句。读到此时,文人的气节、品格、不屈的灵魂已经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烙印,这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产生了对刘禹锡崇高精神的赞美之情。朗读的过程,既是学生识文的过程,也是学生品人的过程。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认识,不断地思考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在探寻的过程中,就相当于是对课文的理解和再创造,这也发展了思维,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品味文章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最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之根本,从读到悟,从悟到思,使语文教学充满了活力。学生在课堂上读出了兴趣,读出了思维,读出了想象,读出了情感,读出了语文素养,我们的课堂也就拥有了语文味。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8。

论文作者:李燕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4

标签:;  ;  ;  ;  ;  ;  ;  ;  

在读中寻找语文的味道论文_李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