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军区丹东第二干休所 辽宁丹东 118000)(辽宁省丹东市辽东学院 辽宁丹东 118001)
【摘要】目的:研究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压力源和心理倾诉的习惯求助者,为实施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用自编的《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和压力源调查问卷》对1280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655,女生625。结果:75.4%的男生对自己的精神状态感到满意,此项高于女生;54.5%的男生和71.0%的女生心理压力源自于对前途的担忧;63.8%的男生和81.4%的女生有心理压力或思想困惑时找同学朋友倾诉,仅有11.1%的男生和6.2%的女生选择心理医生作为倾诉对象。结论:本组资料中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较好,但仍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减轻心理负荷,其中在校女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需要特别关注。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压力源
【中图分类号】R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353-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适龄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直线攀升,随之而来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也日渐显现,在校大学生自杀比例不断升高。作为国家的未来栋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社会的关注。研究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及压力源,即是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和改善途径。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某地区在校大学生1280名,其中男生655人,女生625人;年龄16~22岁(19.30±1.40),汉族1211人,少数民族69人。以学校专业为调研单位,共发放问卷14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80份,有效率91.43%。
1.2 方法
自编《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和压力源调查问卷》,共10个题目,调查内容包括:(1)你对自己的精神状况感到满意吗?(2)你与人相处时感到轻松愉快吗?(3)你能应付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吗?(4)你对未来充满信心吗?(5)你可以轻松、自由表达情感吗?(6)你对自己的沟通技巧感到满意吗?(7)你可以从同学、朋友和家人那里得到支持并感到满意吗?(8)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并乐在其中吗?(9)你的心理压力来自以下哪些方面?(10)假如你有心理压力或思想困惑,你愿意找谁倾诉?其中,第1~8题为单选,回答“是”或“否”;第9~10为多选题,有3~4个选项。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
男生对自己精神状态方面优于女生(P<0.05),女生在沟通交流技巧方面优于男生,在校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系统的满意度较高,表明他们心理求助的倾向性。其余各项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3.讨论
3.2 担忧前途是在校大学生主要心理压力源
对前途的担忧是在校大学生最大的压力源,其中,54.5%的男生和71.0%的女生心理压力来自于对前途的担忧,女生对前途的担忧明显高于男生,为此,学校应该做好在校大学生适应社会、专业与就业衔接等的工作,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艰苦奋斗的人生观,而社会则应尽量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便捷的渠道,尤其是女性大学生在择业方面劣势更大,更应引起社会的关注。家庭困难是在校大学生承受压力的另一个主要因素,为此,学校应尽可能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本组资料中,有30.8%的男生和46.6%的女生的心理压力源来自于日常学习,说明对大学学习的适应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此,学校应该开展讲座等活动,讲解中学与大学间的学习差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合理安排时间,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抛却“高考过后即是神仙生活”的错误观念,保持心态平衡,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在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源中学校管理也占据了一定比例,这可能与学生离开父母悉心关照、独立生活有关。
3.3 在校大学生对心理服务的认可度不高
研究表明,[1]大学生有心理压力或思想困惑时,有6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求助于朋友,远远高于向父母和老师求助,本组资料调查结果与此前研究结果相近,说明朋友在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分析原因,可能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惧怕权威、对朋友信任度高有关。本组资料还显示,在遭遇压力或困惑时,女生较男生更愿意向亲人或老师倾诉,这表明女生求助态度更为积极,获得社会支持显著高于男生,这也与此前相关研究结果相近,[2,3]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女性成长过程中的依赖性较高相关,也与女性更喜欢情感宣泄相关。值得注意的是,仅有11.1%的大学男生和6.2%的大学女生在遭遇心理压力或困惑时愿意求助心理医生,一方面显示了大学生较强的独立意识和主动进取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显示大学生比较排斥“指导性”的心理服务支持。这表明,“非指导性”的心理服务是大学生认可和欢迎的,为此,大学心理服务从业人员在提高个人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同时,应该放下“心理救世主”的心态,将求助者作为朋友以平常心来对待,以便于更全面理解、更有效帮助来咨询求助者。
【参考文献】
[1]汪光荣,王铭.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卫生杂志,2003,11(3):180-184.
[2]王洵.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及其与社会支持系统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3]高一虹,陆小娅.大学生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的性别差异[J].妇女研究论丛,2001(2):11-16.
论文作者:王铁文(通讯作者),王月菲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在校论文; 大学生论文; 男生论文; 女生论文; 心理论文; 压力论文; 心理压力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