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构建“中国西部商贸中心”——’97成都商贸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都论文,商贸论文,发展战略论文,研讨会论文,中国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和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97成都商贸发展战略研讨会”于3月21日至23日在成都隆重举行。原中商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胡平、国家计委副主任马凯、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邵秉仁、国内贸易部副部长何济海等有关部委领导,以及北京大学教授肖灼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林文益、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重光、上海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战、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诗白、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林凌等来自全国的著名专家学者,共百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议题是:1.内陆性商贸中心城市与沿海商贸中心城市形成比较;2.成都商贸中心建设对推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作用研究;3.商贸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4.商贸中心建设中的政府行为和作用研究。大家对这些议题进行了热烈而广泛的讨论,兹介绍讨论中的主要情况如下。
“三中心,两枢纽”——成都经济的战略定位
成都,位于中国大陆中西结合部“天府之国”的腹地,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四川省省会,是我国的内陆开放城市和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1993年,在国务院颁发的《西南、华南部分省区区域规划纲要》中,明确地将成都定位为“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务院对成都的定位指明了成都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并充分肯定了成都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成都的“三中心,两枢纽”建设,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科技中心建设。一是科技队伍由1985年的21.5万人发展到现在的44万多人,其中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者占32%,每千名职工中有科技人员253名,在全国大城市中名列前茅。二是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在电子、生物、新技术、新材料、光学、光纤通讯、核技术应用、激光等高新技术领域中,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和技术开发能力。三是技术贸易日趋活跃,从事技术贸易的机构达2000多家,国家科委批准的西南技术交易所正在建设中。四是科技对经济贡献逐年增加。可转化科技成果应用率由1987年的36%上升到69%,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87年的30%上升到43%。
2、商贸中心建设。经过多年努力,成都已基本形成西南的商贸中心。一是市场建设发展迅速,辐射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有年交易额40亿元的荷花池市场、年成交额79亿元的成都生产资料市场等全国有影响的大市场建设项目。二是商品经营单位迅速增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商品零售额在1996年达357.4亿元,居西部各城市之首。三是商业网点设施大为改观,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四是市场开放力度加大,迈向国际市场的步伐加快。
3.金融中心建设。一是金融业的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二是金融业聚集资金、配置资金的能力大大增强。1996年来,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为746.3亿元,贷款余额为599.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7.8%和20.3%。三是货币市场融通资金的能力增大。基本上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川西为依托,辐射西南和全国部分省市的融资网络。四是证券市场已有相当规模。
4.交通枢纽建设。一是以成都为中心的铁路枢纽已基本形成。成都是成渝、成昆、宝成三大铁路干线的交汇点,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二是公路网络发展较快,与全国十六个副省级城市比较,公路总里程居第二位。三是航空发展迅速。1996年完成航空运输88.6亿人/公里。全市完成货物周转量191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198亿人/公里。
5.通信枢纽建设。一是成都市邮政局是全国七大邮政通信一级处理中心之一,西南地区最大的邮件转口局和四川省邮政通信枢纽局,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省会邮政局中名列前茅。二是城市电信业发展迅速。与1988年相比,市内电话容量由全国省会城市中倒数第一跃入前十名。
中国西部——需要建立大型贸易中心城市
考察成都商贸中心建设,应当站在正确处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发展关系这样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中国的社会稳定和政治上的坚强团结,需要重视和加快西部经济发展;中国的跨世纪战略,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需要重视和加快西部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及相应的资源优化配置,需要重视和加快西部经济发展;中国通过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最终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更需要重视和加快西部经济发展。
中央制定的“九五”规划和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已经把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战略重点,这就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构建成都“中国西部商贸中心”提供了契机。
把成都营造成中国西部商贸中心,不仅是成都未来10~15年的发展战略目标,也是西部的战略选择和历史赋予成都的使命,亦必将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西部效应”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把成都建设成中国西部最大的商贸中心,必须顺应全国和区域经济运行规律,立足西部经济发展实际,抓住历史机遇,努力发挥成都自身的优势,善于调动内外部一切有利因素,加快创造建设商贸中心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发挥中心城市强大的积聚和扩散功能,充分利用国家更加重视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抓住“东渐西进”趋势,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联结,形成东西互促互补,以其自身经济新的崛起成为带动西部经济最大的“增长极”。
从中心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经济枢纽地位考察,联结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经济活动,联结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各行各业之间以及国内外的经济活动,是依托市场和通过流通实现的。
作为西部商贸中心的构建必须从大流通、大市场的观念来考察商贸中心的功能,区域商贸中心的建设应和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目标相一致,大流通、大市场的观念就是从西部经济总体发展来考察,逐步把分割的市场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较强的市场。从成都现有的市场辐射能力来看,有些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在整个西部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而需要围绕大流通、大市场、大商贸来塑造市场、塑造商贸中心功能,促进西部市场的一体化。
选择、培育和发展贸易中心城市不取决于城市的规划设想和主观愿望,而决定于一系列客观条件和诸多内外因素,选择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贸易中心城市,在于所具有的优势和客观基础。
1.成都在历史上就是我国中西部乃至全国的商贸中心。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代都是祖国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久远的商业历史传统,深厚的商业文化积淀,当代浓郁的商品经营氛围,为成都商贸中心的建设准备了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经济的全方位基础和条件。2.成都地处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以及西南地区三大经济带的交汇点和“九五”规划中的“一纵”(内蒙古二连浩特——云南河口)和“一横”(上海——成都)两条高速公路的“丁”字型交汇点。南下东南亚,北上欧亚大陆桥都极为便利,具有明显的交通运输的区位优势。3.成都作为“西南交通通信枢纽”在西部各城市中具有货物空间转移和信息传递方面的便捷优势。4.成都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工业基础和丰富的旅游资源。5.成都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商贸业发展在西部地区有明显优势。6.成都作为西南金融中心在西部各城市中具有融资与信用的明显优势。
可以认为,成都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完全有条件成为这个地区最大的商贸中心,同时也完全能够发挥其带动整个地区发展的功能和作用,成为开发中西部的排头兵和桥头堡。
构建“中国西部商贸中心”——充满挑战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
成都建设中国西部商贸中心过程中将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这就是:在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和国家在宏观政策上作出加大西部开发力度和投资、政策倾斜的外部环境中,西部各中心城市都作出新的未来发展战略规划,并都围绕发展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提出了强化中心城市功能的商贸发展战略。因此,构建成都“中国西部商贸中心”,首先应从思想上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按经济发展规律,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同时注意发挥自身优势,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突出自身特色,没有特色的商贸中心是难以持久的。
根据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的一般特征和基本要求,结合成都的历史、现实条件以及在西部地区所处的战略地位,成都建设“中国西部商贸中心”的目标模式可确定为:以“贸易兴市,流通先行”为商贸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按照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的要求,努力争取在10~15年内把成都建设成为区域性、开放式、经贸结合、综合发展、功能配套、高度发达、万商云集的西部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城市。其目标的基本内涵是:具备完善的生产与流通两个基本功能;具备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城市整个经济运行同国际市场接轨;城市综合服务和辐射力强;具有高度发达的商贸业流通机制。
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的商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抉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在把握当今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大趋势和成都经济社会历史发展变化新走向的基础上提出的。既充分体现了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构建从沿海沿边沿江到逐步向中西部实施政策倾斜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策略,又客观地反映了成都作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面向世界,走向国际化的历史必然。
建立成都商贸中心的战略重点可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
1.建立开放完善的市场体系。培育和发展跨省区、辐射全国的日用百货、医药、副食品、电子等大型消费品批发市场,力争建成一批大规模、高档次的区域生产资料市场和交易中心。积极发展与全国融为一体的劳动力、科技、信息等要素市场,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2.发展多级、多层次商贸网络。以市区商业中心为基础,形成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商业区,构造梯级商贸网络。重点改造提高由市区繁华大街组成的一级商业区,吸引外资成片改造;环绕城郊发展二级商业区,形成以城郊为中心的商业市场群体;在城郊县城和重要集镇建立以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交易、批发和集散为主,沟通城乡的大型集贸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在全市人口居住密集区、大型厂矿和住宅新区建成一批方便群众消费的网点。
3.建设大型商贸设施。重点建设一批10万平方米以上,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现代化多功能购物中心和商贸流通企业。采取高科技电子导购、异地结算、交割终端等现代化交易手段和设施,使之成为显示现代化大都市的标志和发展大流通、大贸易的窗口。
4.建立中央商务区。在城郊规划建设现代化中央商务区。以发展金融、商贸、展览、信息为主,开辟国外驻成都的商务领事馆区,逐步形成城市的副都心,成都现代化涉外商务枢纽。
5.提高商贸流通现代化程度。建设若干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有影响和辐射力的商品市场,发展连锁经营、代理服务、物资配套、超级市场、邮购商店和综合商社等新型现代流通形式和组织;广泛运用现代化交易手段,逐步引入期货交易机制,建立规范的商品期货交易市场,形成规范的、高素质的中介服务体系和经纪人队伍;有计划地发展拍卖、实物租赁、废旧物资市场;完善商贸配套服务功能,构建与国内大城市联网的信息、运输、结算、传讯、治安、生活等商贸配套服务体系。
6.实施“造舰”战略。不失时机地推进集约化、集团化经营,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国有商贸企业中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效益、有名气的“航空母舰”和联合舰队型的大型商贸集团,通过继续转换经营机制,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发展具有相当实力,市场占有率高,能发挥主导作用的大型国有流通企业。争取多引进国际著名的商业集团,合资或独资在成都经营零售商业和餐饮业以及副食品加工业。
建设成都“中国西部商贸中心”的实施步骤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奠定基础阶段(1996~2000年)。主要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理顺关系,调整结构,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按国际贯例运作的运行机制,形成商贸中心的雏形。第二阶段——形成框架阶段(2001~2005年)。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加速发展与西部各省市场层次较高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在金融、信息、交通、贸易、旅游等方面初步形成区域性的商贸中心。第三阶段——走向成熟阶段(2006~2010年)。通过各项规划的全面推进,一个区域性、开放式、商贸结合、综合发展、功能配套、高度发达的西部地区的商贸中心完全形成。
成都平原经济区——区域经济新设想
国际和国内经验都证明,一个国家,一个省的经济,都是首先让一个具有区位优势和经济潜力的地区迅速发展起来。这个地区发展了必然会对全国、全省其他地区发挥极大的激励、带动、辐射和支援作用。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江苏的苏锡常、浙江的杭嘉湖、福建的福厦泉漳莆、山东的半岛区等,尽管它们的面积、人口均不及其省的1/3,但国民生产总值均在60~70左右,由于这些地区的超常规发展,使这些省的落后地区都被带动起来,形成全省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局面。借鉴这些经验,在“川渝分治”后,四川进行战略布局的调整时,首先要把重点放在成都方向,可建立类似珠江三角洲那样的成都平原经济区。
成都平原经济区的范围可分三个层次看:第一个层次是纯粹的平原地区。第二个层次是都江堰灌区。第三个层次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具有紧密经济联系的区域。建立成都平原经济区,决不是取代现行的行政区划,也不是在现行的区划上再建立一个凌驾其上的行政组织,而是为了进一步发挥成都、绵阳、德阳、乐山等经济中心的作用,形成一个类似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苏锡常那样的有点、有线、有面的经济区。通过对这个经济区的统筹规划,克服传统的行政区划对经济活动造成的分割和封闭,消除分割性、封闭性带来的大而全和小而全,实现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分工。
建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必要性在于:1.成都平原及其周围地区是四川最具有区位优势和经济潜力的地区。这里有都江堰灌溉,农业发达;有三线建设时期建成的大批工厂和科研机构,工业和高新技术发展基础良好;教育和科技水平较高;铁路、公路、航空、通讯四通八达,交通便捷,金融、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居全省之首。并形成宝塔型的城市群。但原区域内的生产力布局毕竟是以市为单位来进行的,经济是以市为单位来独立发展的,财政税收也是以市为单位独立核算的。有些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是由中央部门布局和管理的,与地方经济关联度较小,管理体制上也存在矛盾,这种分割状态,必然会造成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大而全、小而全、社会化程度低,分工协作程度差,经济活动的封闭性、分割性都较严重。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协调发展,将是对生产力的一种很大的解放。
2.任何经济区都是由点到线到面逐步形成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先有成都、绵阳、德阳、乐山等经济增长点,进而发展成为以成都为枢纽沿铁路、公路向北、向南延伸的一条线,形成经济带。建立成都平原经济区就是要把一条线进一步扩展为一个有内在经济联系的面。大量经济指标说明,扩展为一个面的条件已经成熟,成都平原经济区的雏形实际上已经形成。“成渝分治”后,四川形成了成都为中心的经济区,攀西、川南区,盆中丘陵区,三州共四大块。从战略的角度看,四大块不可能也不应当平均发展,首先应集中力量发展以成都为中心的经济区。
成都是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特大经济中心,是成都平原经济区的核心。其核心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1.制造业中心;2.商贸中心;3.金融中心;4.科技中心;5.交通通讯中心;6.精神生活中心;7.中枢管理中心。建立和发展成都平原经济区是关系四川省和成都市当前和未来经济能否快速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高度重视这一战略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会议结束时,中共成都市委书记黄寅逵致闭幕词,他充分肯定了这次会议取得的成果,认为这是一次高层次、多角度、宽领域、广泛热烈、精彩的讨论,他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与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表示,将把这次研讨会的丰硕成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发展思路,制定好成都商贸中心建设试点方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标签:城市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成都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西部建设论文; 成都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