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类型与审美活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现实活动。人类生存的领域是十分广阔的,因而实践必然要划 分为各种基本类型及其种属。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可能如实地探讨各类实践的特征和规律 ,从而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实践的分类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其主要表现就是片 面根据毛泽东的“一句顶一万句”的话,仅仅把实践的基本类型划分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 、科学实验三大类。本来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还是比较全面地理解实践的,他说:“马 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1]( P120)“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许多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 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1](P1 21)当然,其中也已透露出了“三类说”的意思,如他说:“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 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 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1](P122)而只是到了1963年5月,毛泽东在《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才正式提出了实践的三大类说:“人的正确思想,只 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2]( P839)从此,我们的学术界就主要以此为根据来划分实践的类型。当然,这种分类也有其合 理之处,但终究是从认识论角度来立论的,而忽视了实践的本体论涵义。而且,这种分类所 讲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实际上所指的都只是物质生产的活动。生产斗争是一 种物质生产,处理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实验也是一种物质生产,它是物质生产中的一种 生产力因素;阶级斗争则是在人类的自身生产基础上进行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质生产 ,而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艺术、宗教都被归入了认识领域,并未被视为实践活动,这正是 认识论哲学的观点。
实际上,人类的实践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存而进行的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 关系的感性的、现实的活动。因此,实践也理应区分为三大类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 语实践。物质生产主要是以物质的手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解决人们的实际生存的问题 (吃、喝、住等);精神生产主要是以意识(精神)的手段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以解决人们的 生存发展的问题(家庭、国家、道德、科学、艺术等);话语实践则是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的基础上,主要以语言为手段处理人与他人的关系,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与之相关 的现实生存和生存发展的问题,也可以说话语实践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中介性实践活动 ,它不仅调节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调节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之间的关系。因此,话语实践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具有实践本体论意义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大体上就是这样对实践进行分类的。他们说:“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这些个人 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 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 与 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 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 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3](P18-19)这里虽然不是对实践进行分类学的研究,但是它 所蕴含的分类学意义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一、物质生产与审美活动
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现 实活动,是整个社会实践的核心,是人类本身和人类社会的本根,即,人类本身和人类社会 都是人类通过物质生产而生成的。它一般包含着两种,即生活的和生产的两种形式:通过劳 动的自己生活的生产和通过生育的他人生活的生产[3](P23)。这是一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 动”[4](P46)这是一种全面的、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人在其中自由地对待自己产品的,既 合乎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合规律)的,又合乎人的内在尺度(合目的)的生产,“因此”,人也 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4](P47)换句话说,人类的物质生产,从本质上讲,应该具有审美 的性质,当它充分地显现了这种生产所内在具有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性质时,也可 以说就是一种广义的审美活动。
但是,由于物质生产毕竟是以处理人对现实的实用关系为主要目的的活动,主要是满足人 们的物质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属或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的活动,同时,由于物 质生产自身发生过程中的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物质生产(劳动)也产生异化,从而使其内在 具 有的审美本质(潜质)也被遮蔽了,而只有在理想状态(如共产主义社会)中才有可能得到敞亮 和澄明。
在现实生活中,物质生产毕竟不是纯粹的(狭义的)审美活动,但是它可以逐步地发展成为 审美活动。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产活动就是这样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比如,人们最早 的筑居活动不过是为了栖身、生存,在物质性的实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便逐步产生了以审美 需要和实用需要相互结合的建筑,而到了一定的文明时期还会产生出由审美需要外化来的审 美目的为主、实用目的为辅的建筑艺术,象欧洲巴洛克建筑便是如此。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 ,都显示为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因此才会有烹调艺术、服饰艺术、艺术设计、技术美学、建 筑艺术等审美化的物质生产,而且物质生产的审美化发展应该是物质生产的本质展现,是物 质生产展现人的本质的历史趋势。
但是,人类的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实践过程所造就的历史是错综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在 物质生产过程中,由起初性交方面的分工,逐步发展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从而使 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的情况成为了现实, 私有制也就产生了。这种私有制下的自发的、非自愿的分工,也就使得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 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3](P25-27)这就是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异化主要 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人(劳动者)对其产品的异化,即劳动产品异己于劳动者;二是人对劳 动的异化,即劳动表现为对人的否定,人只有在不劳动时才实现自己;三是人对自己的本质 的异化,即劳动不再是人的本质的确证,倒是人的本质的否定;四是人对人的异化,即敌对 阶级的产生。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了异化劳动,并指出:“劳动生产 了美,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了野变的劳动,并使工人变成机 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4](P43)因此,物质生产与审美活 动的关系就变得复杂起来。
不过,私有制条件下的物质生产仍然具有审美活动的性质或部分性质。首先,异化劳动的 产品仍然凝聚着劳动者的本质力量,从而可能是美的产品,金字塔、长城、帕特侬神庙、商 周青铜器、故宫等就是如此。其次,异化劳动在某些特定时刻仍然会呈现出自由的有意识的 活动的性质,因而具有部分审美性质。比如,在阶级斗争比较缓和而人与自然的矛盾比较突 出的情势下,劳动者征服自然的劳动仍具有审美性质,如历代劳动人民战胜风暴、巨兽的生 产活动。再次,异化劳动的合乎自然规律的形式创造活动仍然是一种审美活动,像秦代兵马 俑、明清瓷器、古代贵重家俱的色彩、制式、造型、外观等创造,都可作如是观。
当然,要完全敞亮和澄明物质生产(劳动)的审美性质,那就必须扬弃自发的分工和私有制 ,即有待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物质生产审美化的历史进程。
二、精神生产与审美活动
精神生产是满足人类发展性需要以自我实现的实践活动。它是在缺失性物质需要得到满足 以后,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生成发展起来的。它当然具有一般物质生产的自由的有意识活动 特征,不过,由于精神(心理)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它更具有心灵的自由和自主的意识的活 动之特征,具有精神超越性。一般根据精神需要和心理要素,精神生产被划分为:认知(科 学) 活动、伦理(道德)活动、审美(艺术)活动、幻象(宗教)活动。
认知活动主要处理人对现实的认知关系(逻辑关系)以人的认知(知)心理能力和活动为主要 因素,通过人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达到对对象的个别性状、特殊性状和 一般性状的把握,经过感性具体到知性抽象再到理性具体整体的过程,从而把握客观事物的 规律和特征,并一般形成各种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从而揭示出现实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 ,即达到真理。它的价值对象也即是真。它一般具有抽象概括性、理性逻辑性、现实规律性 。因此,它在精神生产中是比较基本的活动,所以,它也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审美活动必然 包 含着认知活动的因素,或者说,审美活动必须在认知活动的基础之上才可能进行。没有了感 知、表象、联想、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也就不可能有感受美、判断美的审美活动,不了 解自然、人本身的规律性,也不可能有合规律的审美活动。
伦理活动主要处理人对现实的伦理关系(道德、政治的关系),以人的意志(意)心理能力和 活动为主要因素,通过人的动机、目的和行为的意志能力和活动,达到对对象世界(自然、 社会、他人)的合目的性状的把握,经过确立动机、确定目的、拟定计划和方法而采取决定 ,再到执行决定克服主客观各种困难,最终达到预定目的过程,从而规范行为或把握对象对 人们自己的合目的性和有用性,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对象的关系,充分利用对象为 自己的发展服务,即达到效用。它的价值对象即是善。它一般表现为一系列完整的策划、决 定和行动意识外化的行为体系。它一般具有内在规范性、意志指向性、功利目的性。因此, 同样是人类精神生产的最基本的活动,它是使对象世界为人类所利用的主要途径,也是调节 人的自身行为和人际关系的主要方式,所以,它同样也是审美活动的基础之一,审美活动必 须包含着伦理活动的因素,或者说,审美活动必须在伦理活动的基础之上才可能进行。没有 了动机、目的、决定、计划、方法、行为等伦理活动要素,也就不可能有感受美、判断美和 创造美的冲动,也就更不可能有审美活动,不了解对象对人的效用性、合目的性,不了解人 、社会本身的目的及其实现中的困难,也就不可能有审美目的的转换,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审 美活动了。
正是在了解对象世界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和伦理活动的基础之上,人类的实 践活动才逐步达到了某种程度的自由,即认识了对象世界的必然规律并用来为改造对象世界 达到自己的目的服务,这种自由的实践对象化为可以直观的形象世界时,审美活动也就产生 了,审美对象也就生成了。因此,审美活动是处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实践活动,它是人 类 实用需要、实用目的得到实践过程中的超越而转化出审美需要、审美目的的结果。它主要以 人的情感和想象为内在的心理要素,并通过情感这个中介因素把认知和意志的心理要素和活 动沟通起来,形成为一个以想象的形象为载体,充满情感、超越各种实用功利目的的活动。 审美活动一般具有外观形象性、情感感染性、超功利性。它的价值对象是美。一般说来,审 美活动以外观形象性和情感感染性区别于认知活动,以外观形象性和超功利性区别于伦理活 动。它以外观形象统一着认知活动和伦理活动,既以它们二者为基础,又超越了它们二者。 认知活动、伦理活动、审美活动,一般来说是处理人对现实的各种现存关系的,即使有许 多情况下会出现一些理想化的,超现实的状态,但毕竟始终与人类生存的现实生活是密不可 分的。因此,这三种精神生产是指向人类的现实生存生活的。然而,人类的精神还有一种生 产非现实的幻象世界的实践活动,那就是宗教活动。
宗教活动主要是人类处理自己与对象世界的非现实的幻象关系的实践活动。宗教活动的根 源,从客观上讲,是自然界和原始社会本身对于原始人类的强大的力量,从主观上讲,是原 始人类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强烈的自我实现的冲动。在人类刚刚由古猿变成为真正现代的人 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认识水平的粗放,人类无法了解、利用各种自然力量和刚刚形成 的初级社会组织来实现自己的生存目的,而人类的强烈的自我实现的冲动又驱使人们非要了 解和利用自然力量与社会组织不可,于是,人类的想象力得到了特别定向的发展,形成了一 种幻想的虚幻世界。人类按照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运用幻想,虚构了一个万物有灵的虚幻 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类对于尚不能了解和运用的自然力量和社会组织达到了幻想化的了 解和运用。也就是说,宗教活动以非现实的方式处理了人对现实的特殊关系,把现实中人与 对象世界的关系通过幻想转化为非现实的关系,从而实现了人类了解和运用暂时还很强大的 自然力量和社会组织的目的。由此可见,宗教活动的主要心理因素是想象的非现实形式—— 幻想,它通过各种联想(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创造出各种虚拟的、千 奇百怪的幻象,并组成一个自成体系的虚幻世界(巫术世界、图腾世界、神话世界、各种教 派的神的世界)。一般说来,宗教活动具有具象虚拟性、幻想虚无性、超现实性等特征。它 的价值对象是圣(神圣)。
但是,在远古时代,宗教活动曾经与审美活动是浑然一体的,因为二者在形象性、想象性 、超越性上是息息相通的。不过,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者逐步分化了。宗教活动 愈发向非现实的虚幻世界发展,而审美活动则更倾向于现实的超越世界。然而,人类所面对 的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是一个仍然充满未解之谜的自在的、必然的世界,因此,那种以幻 想方式超越现实的宗教活动也会改变形式地存在着,并且与审美活动相互交织。可是,审美 活动毕竟是现实的实践自由的形象显现,与宗教活动也有着质的区别,宗教活动是以幻想的 形式和虚幻的形象来显现人类希图达到的非现实的自由的活动。
总之,人类实践的一切种类都可能与审美活动相关联,而审美活动本身就是精神生产之一 种,它与精神生产其他种属(认知活动、伦理活动、宗教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类的一切实践的种类在达到某种自由程度(合规律与合目的相统一 、个体与社会相统一、超越实用功利目的)时都可以成为审美活动,或者准确地说,可以成 为具有审美活动性质的实践。当然,由于审美活动是精神生产的一种形式,所以审美活动就 更具有精神性、超越性、想象性、形象性、情感性、个体性,然而又把这些特征综合为一个 完整的自由创造的恒新恒异的实践体系。在这个意义上似乎可以说,人类社会通过实践活动 的自我生成的历史,也就是不断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的进程,也就是向真、善、美 、圣相统一的审美自由王国的飞跃的历程。也许审美自由的王国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科 学论证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 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 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 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5](P120)恩格斯也说过:“一 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 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 一 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活条件。人们周围的、 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 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与社会结合的主人。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 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 运用 ,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 而同他们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 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 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所预期 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6](P633-634)这些描绘不正是合规 律与合目的相统一、个人与社会相统一,超越实用功利目的的审美活动及其审美王国的自由 王国吗?
三、话语实践与审美活动
简单地说,话语实践是人类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往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说:“语言 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 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3](P25)“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3](P515)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 的作用》中又说:“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支 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一句话, 这些正在生成的人,已经达到彼此间不得不说些什么的地步。需要也就造成了自己的器官: 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加多,缓慢地然而肯定无疑地得到改造,而 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发出一个接一个的清晰的音节。”“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 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唯一正确的,拿动物来比较,就可以证明。”“首先是劳动,然后是 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 后者和前者虽然十分相似,但是要大得多和完善得多。”[7](P376-377)这些论述已经非常 明确地指出语言的实践和意识的二重性、其存在论意义和本体论发生学意义及其交往性质。 可是,我们以前仅仅从认识论的角度(甚至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认识论,认为其没有本 体论)来看待语言,把语言仅仅当作交流思想的工具,从而忽视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实践本 体论意义,反倒把语言的存在论或本体论的观点归于西方20世纪的分析哲学、现象学哲学和 存在主义哲学,似乎只是到了维特根斯坦说了“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8]( P259)把哲学问题化为语言问题,海德格尔说了“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以语言之家为家”[9] (P4)为语言找到了存在之根时,西方哲学和美学才形成了“语言学转向”,语言本体论意义 才被发现。其实这是个极大的误解。
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语言的思想(精神)和现实(物质)的二重性和中介性,语言作为人类 生成和生存的根据,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和手段,语言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实践 性标志等论述,我们就可以推论出,以语言为手段(运用语言以及一切其他符号)的话语实践 ,同样也具有现实(物质)和思想(精神)的二重性和中介性,同样也是人类自我生成和生存的 实践根据,同样也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和手段,同样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实践性标志, 因而也同样具有实践本体论和实践存在论的意义,并表现为语言符号中介性、物质(感性)和 精神(理性)二重性、人类社会交往实践性。
根据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的分析,首先是劳动(物质生产)生成了 人的手,然后是劳动产生了语言,再就是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了人脑的产生,而在这些共同 实 践的基础上,人的观念、意识、思维等精神生产才生成出来。因此,我们也可能说,作为 精神生产之一的审美活动,就是以物质生产(劳动)和话语实践(语言)为基础才逐步在实践整 体中生成出来的。换句话说,从一定意义上说,与物质生产相结合的话语实践也就是审美活 动的直接基础,即,没有话语实践(包括一切类似分节语言的符号活动)也就不可能有人类的 审美活动。远古的原始人类的口耳相传的话语实践,我们已经无从稽考了,但是远古时代的 神话、岩画、洞穴壁画、陶器上的刻痕纹饰等都昭示着话语实践在原始人群中的重要地位。 英国著名民俗学家查·索·博尔尼说过:“还没有学会写字的技艺,或是很少运用这种技艺 的民族,他们的智力活动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故事、歌曲、寓言和谜语。对这些东西千万不可 视为等闲。它们体现了早期人类运用推理、记忆和想象的成果。心理学和民族学的研究者决 不会轻视它们。”[10](P211)德国著名人类学家利普斯也指出:“传说在原始人环境中的重 要性远远超过文明世界的发言。夜晚在小屋中、在营火边和在公房里的聚会,已成为强烈的 精神交流的中心,超过了娱乐的范围;因为这里讲给后代的是有关古代的传统,后代将要一 代一代地记住并传给自己的子孙。”[11](P353)“今天非洲布须曼人和澳洲的土著居民, 在狩猎之前要集会举行巫术性舞蹈和仪式,以保证狩猎取得成功。他们在巫师带头下唱歌和 表演,要把猎的动物(不论是袋鼠还是羚羊)的像,画在沙上或用赭石画在崖壁之上,猎人们 然后群集在其周围,用矛来刺这些动物的像。这些部落坚信若无此仪式,次日将不能获得动 物。在原始人心目中,物体和其形象之间没有区别;对他来说,画的动物和动物本身是一致 的。因此,被画下来和刺击过的动物,已经完全杀死,次日的狩猎仅不过是履行手续而已。 ”[11](P37)这些都说明,话语实践(符号活动)曾经与审美活动(艺术活动)是浑整一体的, 它首先在原始人群之中交流着现实的观念,同时也孕育着审美的信息。俄国著名语言心理学 家维果茨基,在经过了大量实验并分析了20世纪前30年代西方各种心理学对于思想和语言的 研究成果后作了这样的结论:“言语不仅在思维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在整个意识的 历史成长中也起着主要的作用。言语是人类意识的缩影。”[12](P168)因此,进一步把言语 (话语实践)当作审美活动的必要前提和载体,似乎也并不为过分。
另一方面,审美活动又可以话语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审美化的话语实践或者诗意的 语言才是最本真的话语实践(言说)。这大概就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或后哲学文化要用文学(审 美的话语实践,诗意的语言)来消解哲学的原因吧。由于海德格尔是从基本的本体论或存在 论的角度来看待话语实践(语言、言说),把语言作为存在的家园,所以,他特别看重话语实 践的诗意(诗性)和审美性。他说:“语言,凭借给存在物的首次命名,第一次将存在物带入 语词和显象。这一命名,才指明了存在物源于其存在并到达其存在。这种言说即澄明的投射 。”“投射的言说是诗:世界和大地的言说,它们的抗争的游戏之地并因而是诸神的所有亲 近和遥远之地的言说。诗意是所是敞开的言说。”“语言本身在根本意义上是诗。因为现在 语 言是那种发生。在此之中,存在物作为存在物才完全向人们显露出来,所以诗——或者在狭 义上的诗意——在其基本意义上是诗意最本源的形式。语言不是诗,因为语言是原诗;不如 说,诗歌在语言中产生,因为语言保存了诗意的原初本性。另外,建筑和造形艺术,总是已 经产生,而且只是产生于言说和命名的敞开之中。”[9](P69)“艺术的本性是诗。诗的本性 却是真理的建立。”[9](P70)“真理是作为所是之物的敞开。真理是存在的真理。美不是伴 随真理和真理之外的发生。当真理自身设入作品,美便出现,属于其位置的真理设置。”[9 ](P75)海德格尔就是这样在存在和此在的根基之上把认知活动、话语实践、审美活动统一 起来了。其实,人的现实存在只能是实践,在实践的整体之中,物质生产、话语实践、精神 生产是内在地统一的,组成了以物质生产为核心,话语实践为中介,精神生产为显象的交互 作用的立体网络系统,而其最具有显象的敞亮的光辉的,则是审美活动及其价值显现——美 。